半島記者 張文豔
1979年3月,乍暖還寒,青島的海水尚顯冰涼,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卻內心火熱,因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
「當年漁民在海邊撈海凍菜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些鐵器,一摞一摞的鐵罐下面還有瓷器,他們就採集了幾樣交到了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一看這些鐵器和瓷器都屬於明代的,價值比較大,立刻組織館內人員和當時的膠南縣文物組工作人員到現場去查看」,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先生告訴半島記者。
1989年水下考古青島培訓班(右三為邱玉勝)。
邱玉勝,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1987年從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分配到青島市文物局工作。兩年後的1989年,第一期全國水下考古人員培訓班成立,這是中國與澳大利亞在青島合作的中外文化交流項目,邱玉勝憑藉專業的考古知識和良好的水性,成為山東唯一一位入選的學員。
「我們那時候有11個學員,都住在青島八大關,培訓了近半年的時間,9月份到12月份在室內學習理論,潛艇培訓在青島沿海海域,之後還需要尋找實習基地」,邱館長說,當時第一個實習目標就是鴨島。
因為十年前,青島市博物館和當地文物部門已經組織了一次小規模的水下考古發掘,由於沒有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他們只能租當地的船,僱當地的潛水員進行水下調查,「採集了三十多件比較完整的明代景德鎮民窯瓷器等,我查了相關的資料,這應該是青島第一次進行有意識的水下考古調查,博物館裡的青花瓷碗就是當時打撈上來的」。
這一次發現震驚了考古界,不但印證了沉船的存在,也是青島作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的有力物證。
十年後的1989年,考古訓練班的實習地點很快就選定了鴨島。遺憾的是,「澳大利亞的老師和教練等四五個人去選點的時候,時值冬季,鴨島周邊風浪較大,暗礁又多,太過危險,不具備實習的條件,所以為了不耽擱時間,我們改去福建定海白礁遺址實習,鴨島就這樣錯過了」。
邱玉勝(左一)在水下考古現場。
鴨島,離琅琊臺不遠,島嶼不大,長約0.14公裡,寬約0.07公裡,面積約0.0157平方公裡,海拔僅4.6米。因形似鴨子,故得名「鴨島」,歷史上又稱「陳家島」,原是一處無人居住的海島,島上盛產各類海鮮。
如今的鴨島與沉船遺址密不可分,這還得從2002年說起。
「2002年秋天,國家博物館和青島市文物局又組織了一次水下調查,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鴨島沉船遺址考察是由專業考古人員進行的」,邱館長作為資深水下考古專家,帶隊進行潛水調查,又重新發現了沉船遺址,採集了一部分瓷器。
水下考古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海底景象五彩斑斕,美麗絕倫。「那是在西沙、南沙群島海域」,邱館長說,進行水下考古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欣賞美景,一大堆水下文物等著他們測量測繪勘測,一罐氣供考古人員水下工作的時間是有限的,「舉個例子吧,十米的水深假如一罐氣夠用一個小時,要是技能好經驗豐富,可能完成的工作多一些,如果是新手,緊張加害怕,工作效率就大大降低,有時風浪太大,隊員太慌,腳蹼亂蹬,導致前面的工作都白費了」。
所以,水下考古比陸地考古難度要大得多。
幸運的是,從第一批水下考古人員培訓起,水下考古工作人員有驚無險地順利完成了大量的發掘工作,從遼寧半島到南沙群島,11名第一批國家水下考古人員隨叫隨到,完成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直到1999年才有了第二批。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