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的回憶

2020-12-21 瀟湘晨報

半島記者 張文豔

1979年3月,乍暖還寒,青島的海水尚顯冰涼,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卻內心火熱,因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

「當年漁民在海邊撈海凍菜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些鐵器,一摞一摞的鐵罐下面還有瓷器,他們就採集了幾樣交到了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一看這些鐵器和瓷器都屬於明代的,價值比較大,立刻組織館內人員和當時的膠南縣文物組工作人員到現場去查看」,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先生告訴半島記者。

1989年水下考古青島培訓班(右三為邱玉勝)。

邱玉勝,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1987年從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分配到青島市文物局工作。兩年後的1989年,第一期全國水下考古人員培訓班成立,這是中國與澳大利亞在青島合作的中外文化交流項目,邱玉勝憑藉專業的考古知識和良好的水性,成為山東唯一一位入選的學員。

「我們那時候有11個學員,都住在青島八大關,培訓了近半年的時間,9月份到12月份在室內學習理論,潛艇培訓在青島沿海海域,之後還需要尋找實習基地」,邱館長說,當時第一個實習目標就是鴨島。

因為十年前,青島市博物館和當地文物部門已經組織了一次小規模的水下考古發掘,由於沒有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他們只能租當地的船,僱當地的潛水員進行水下調查,「採集了三十多件比較完整的明代景德鎮民窯瓷器等,我查了相關的資料,這應該是青島第一次進行有意識的水下考古調查,博物館裡的青花瓷碗就是當時打撈上來的」。

這一次發現震驚了考古界,不但印證了沉船的存在,也是青島作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的有力物證。

十年後的1989年,考古訓練班的實習地點很快就選定了鴨島。遺憾的是,「澳大利亞的老師和教練等四五個人去選點的時候,時值冬季,鴨島周邊風浪較大,暗礁又多,太過危險,不具備實習的條件,所以為了不耽擱時間,我們改去福建定海白礁遺址實習,鴨島就這樣錯過了」。

邱玉勝(左一)在水下考古現場。

鴨島,離琅琊臺不遠,島嶼不大,長約0.14公裡,寬約0.07公裡,面積約0.0157平方公裡,海拔僅4.6米。因形似鴨子,故得名「鴨島」,歷史上又稱「陳家島」,原是一處無人居住的海島,島上盛產各類海鮮。

如今的鴨島與沉船遺址密不可分,這還得從2002年說起。

「2002年秋天,國家博物館和青島市文物局又組織了一次水下調查,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鴨島沉船遺址考察是由專業考古人員進行的」,邱館長作為資深水下考古專家,帶隊進行潛水調查,又重新發現了沉船遺址,採集了一部分瓷器。

水下考古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海底景象五彩斑斕,美麗絕倫。「那是在西沙、南沙群島海域」,邱館長說,進行水下考古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欣賞美景,一大堆水下文物等著他們測量測繪勘測,一罐氣供考古人員水下工作的時間是有限的,「舉個例子吧,十米的水深假如一罐氣夠用一個小時,要是技能好經驗豐富,可能完成的工作多一些,如果是新手,緊張加害怕,工作效率就大大降低,有時風浪太大,隊員太慌,腳蹼亂蹬,導致前面的工作都白費了」。

所以,水下考古比陸地考古難度要大得多。

幸運的是,從第一批水下考古人員培訓起,水下考古工作人員有驚無險地順利完成了大量的發掘工作,從遼寧半島到南沙群島,11名第一批國家水下考古人員隨叫隨到,完成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直到1999年才有了第二批。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今日看點:早報獨家揭秘膠州灣海域水下考古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考古前輩講述潛海苦樂 他是中國首批水下考古隊隊員之一,參與了國內大部分的水下考古項目。如今他是青島市博物館的「掌門人」,與文物相伴30多年,他就是水下考古專家邱玉勝,一個痴迷水下考古,又專注文物研究的「多面手」。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夜遊博物館 踏上絲路尋找歷史感
    「有故事的博物館是今年的夜場主題。 」青島市博物館的趙好副館長說,今年的策劃活動更加吸引觀眾,「沉浸式觀展與活動,讓很多觀眾連續預約打卡。 」 8月23日之前,青島市博物館於每周五晚均對外開放延長至20:30。
  • 直播、展覽、文創……「5·18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來啦
    山東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市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臨沂市博物館等18家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濟寧市博物館、威海市博物館等28家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9年,全省各級博物館(紀念館)舉辦各類展覽2890個,實施教育活動30614次,免費開放參觀人數達8219餘萬人次。
  • 青島市博物館展開網遊青博活動 開創性引入「城市客廳」理念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倡導博物館為不同社會經濟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人們創造平等的、有意義的博物館體驗,青島市博物館緊緊圍繞「多元、包容」這條主線,創新文化傳播理念和文化服務舉措,通過青島市「博物館城」建設成果展、
  • 「文旅融合大講堂」講山東考古故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升能力素質,11月18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了「文旅融合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講述《山東考古的那點事》。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名人輩出,今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愛心公益模範,山東鄒平徐廷傑,出生於1970年,青陽鎮化莊村人,現任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負責講解,文物保護,修復,教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碑刻拓片研發教學基地傳拓老師
  • 六大館長變網紅 直播帶貨秒賣光——博物館日多館聯合 好看又好玩
    文/圖 半島記者 張文豔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市博物館緊緊圍繞「多元、包容」這條主線,創新文化傳播理念和文化服務舉措,通過青島市「博物館城」建設成果展、「網遊青博」品牌活動、各位館長大咖網絡直播互動等精彩大戲,吸引大量觀眾網遊青博、觀看雲直播,部分博粉依然選擇實地打卡
  • 六大館長變網紅,直播帶貨秒賣光——博物館日多館聯合,好看好玩
    文/圖 半島記者 張文豔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市博物館緊緊圍繞「多元、包容」這條主線,創新文化傳播理念和文化服務舉措,通過青島市「博物館城」建設成果展、「網遊青博」品牌活動、各位館長大咖網絡直播互動等精彩大戲,吸引大量觀眾網遊青博、觀看雲直播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自1月23日閉館,湖北省博物館便建立了「臨期戰時機制」微信群,由館長和在館內執守的負責人組成。「館所領導正常。辦公室正常。史前考古部一切正常。社教部一切安好……」每天上午,23個部門在微信群接龍匯報各自情況,報平安。看到全部都安好,方勤才踏實一些。3月2日,他告訴我:「今天有個好消息」,科技考古部的一位同事,疑似病例,「今天解除。
  • 著名考古學家、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逝世,享年91歲
    據湖北省博物館消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考古學家、武漢大學考古專業的創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同志於2020年9月7日7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周歲。譚維四同志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50年至1952年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至1964年先後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化局工作,1954年參加北京大學第三期考古訓練班。1964年之後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歷任文物考古隊隊長、業務秘書、副館長、館長,1992年7月退休。
  • 青島考古2020,我們離歷史真實更近
    ■考古人員正在對城陽區的財貝溝墓群考古資料進行整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2020年,又有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考古手鏟和探鏟下按部就班、日益清晰地浮現。它們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用四個字概括青島考古的2020:「成績斐然」。
  • 從考古大咖到山東省博物館掌舵人 鄭同修將對歷史的熱愛刻入生命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 北海市博物館開展「南珠歷史文化和海絲考古培訓課」講座
    為拓展博物館展覽的服務面,增強北海市博物館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間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實現歷史文化信息的資源共享,拓寬工作人員的視野,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北海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進一步提升館員的工作能力,從而有效推進文博事業的蓬勃發展。
  • 「海南考古七十年」 重現瓊島歷史文明脈絡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通過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三個部分共300餘件文物,展示了海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  據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本次展出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他說,海南島居於中國南海,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島上陸地田野考古與海上水下考古大有可為,在這裡不僅有南島語族等國際性研究課題,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熱門研究課題。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記者在發布會上還獲悉,濟陽三官廟漢墓將被改建為博物館,將以其為中心擴建文旅項目。「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山東新增1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還有……
    近日,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啦!其中,山東共有12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33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二級博物館,54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三級博物館。三項入選數量均高居全國首位!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山東12家)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成為目前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僅有的兩所高校博物館之一,也是全國高校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