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區鐵瓦殿遺址。
■考古人員正在對城陽區的財貝溝墓群考古資料進行整理。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2020年,又有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考古手鏟和探鏟下按部就班、日益清晰地浮現。它們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用四個字概括青島考古的2020:「成績斐然」。這一年,水下考古有重要發現: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並確認1處大型沉艦遺址,還在膠州灣內新發現3處水下文化遺產疑點;這一年,青島考古「天團」首次走出青島,參與省內重要考古項目,再度證實了青島考古人的專業實戰能力;這一年,諸多本土考古現場開啟塵封已久的神秘面紗,讓我們離歷史的真實更近,也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更加關切……
考古步履不停,正不斷豐富著這座城市的文脈。正如青島考古隊隊長彭峪所言,有關青島地區的歷史記載,在文獻中或許只有一句話,甚至幾個字,通過考古工作,我們能夠與文獻資料對照,進一步靠近歷史的真實。考古不是挖寶,而是將城市歸入到某個準確的時空坐標的過程。
在琅琊臺為「遙遠的相似性」動容
據說,霍金曾被追問:世間最令他感動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是「遙遠的相似性」。如果天體物理學家所放眼的是整個宇宙,那麼對考古人而言,這份感動則源於歷史的時空維度。2020年的琅琊臺,青島考古人邂逅了令他們動容的來自歷史深處的「遙遠的相似性」。
在這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考古院聯合開展的納入「考古中國」項目的行動中,考古人員在臺頂區域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地漏和與之相連的較為完整的排水系統;更在琅琊臺下南側一公裡開外的濱海處發現了東周時期齊國的官方建築遺蹟。2000多年前的「海景房」和「濱海長廊」若隱若現,告知我們歷史中的某個時間點,曾經有人在此看到同一片山海,行走在同一處地面,我們甚至觸摸到了他們用來系放瓦片的草繩留下的紋理印跡,並設想與建築屋頂倒塌一刻望向同一片磚瓦的目光穿越時空的交集……
歷史文獻上有關於齊國在琅琊臺一帶進行四時主祭祀的記載,也有秦始皇三臨琅琊臺的記傳。然而求證歷史的真相併非一蹴而就,須在時間累積的考古中不斷獲得實證。未來五到十年,琅琊臺考古將持續推進,將這一地域歸入精確的青島歷史時空坐標,賦予其最大化的文旅資源價值。
在金口港望見海上絲路重要節點的繁華
青島古港口,歷史綿延不絕。早期有琅琊古港,隋唐時期有大珠山港,宋代有板橋鎮,而在明代晚期至清代的三百餘年間,金口港則是膠東地區乃至山東半島最為繁榮的沿海港口。2020年對金口港的考古,重點對其遺址核心區域及其周邊進行了大範圍調查勘探,讓青島曾是海上絲路重要節點這一論述更具實據。
勘探中,古港碼頭設施、天后宮、關帝廟、古民居、祠堂、古道路、古橋、古井、古沉船等遺蹟,以及明清時期瓷片、石碑、柱礎、油碾盤、油蔞、木鬥、石斛、商船模型、商號票券、商會印章、族譜、驛站名冊、精美古建木雕、石雕、磚雕等遺物紛出;金口港遺址核心區的建設規劃格局也清晰浮凸:碼頭區、客棧區、商業店鋪區、民居、「丫」字形道路、天后宮、望海樓;鳳凰古村,北阡古村等分布在港口周邊的43處清代、民國時期古村落,也在今年的考古勘探中「集群」顯現。這片構築精緻、南北建築風格兼容的古建築、古村落,也充分印證了金口港南北商貿要衝的重要性。
林玉海還特別提及了考古中不斷釐清的金口港商貿古道的航路輻射:北至大連、營口,西至天津,西南至連雲港的海州,南至瀏河、上海等江浙沿海城市,東至韓國仁川,其中與江浙地區的商貿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而深入。
在林玉海看來,金口港遺蹟完全可以與即墨東部沿海區域的古貝丘遺址群、皋虞古城、王吉墓群、雄崖所等文化遺蹟形成合力,打造即墨濱海歷史文化長廊,突出青島海洋文旅特色,實現歷史文化遺蹟的文旅價值。
在鐵瓦殿製造可供幽思懷古的第一考古現場
考古現場原是嶗山巨峰資深驢友的打卡地!這是鐵瓦殿遺址的非同尋常處。它位於嶗山巨峰景區海拔約 650米的山腰處,正位於上山步道一側,背靠一塊能遮擋冬季寒冷西北風的巨石,西臨一條山間季節河道,一處巖石的縫隙間常年流淌山泉,南面即為黃海。在此山海佳境之間,鐵瓦殿遺址的立柱殘垣存留其間,此情此景,就連進行勘察的考古隊員們都忍不住手機拍照留念,稱這裡適合清修悟道、幽思懷古。
鐵瓦殿原名「東華宮」,又名玉皇殿,後因鐵瓦蓋頂而得名。據傳始建於宋,盛行於明清。然而清朝乾隆年間一場大火,將這裡燒毀殆盡,僅存殿堂基址、石柱等建築構件,以及摩崖石刻。
據透露,作為一處宗教建築遺蹟,未來這裡將嘗試創新推出一個文旅融合的新地標。目前的考古調查勘探只是第一步,隨著相關文物信息資料的充實,這裡或將運用高科技手段虛擬復原建築架構,開啟嶗山宗教文化旅遊的新視野。
在財貝溝擱置的地下「美物」將入館陳列
位於今天城陽區嶗山西麓安樂社區的「財貝溝」,百餘年前就是青島著名的探寶地。2011年,這裡曾做過一次搶救性發掘,當時這處東周時期的墓葬群就出土多件精美青銅器,給考古人員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青銅器,陶器、漆器,還有大量的玉、瑪瑙、滑石、骨器,種類包含禮器、生活器、兵器和車馬器,大量出土的文物絕大部分都有齊國傳統。考古報告中有這樣的評述:即使在整個膠東半島區域,也尚屬少見,是除龍口歸城遺址、萊陽前河前墓地、海洋嘴子前墓地之外又一次東周考古的重要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力鼎盛,多有向東徵伐之舉,財貝溝墓地的考古發現,正是這一歷史過程的見證。
2020年,這些擱置、沉寂多年的地下「美物」,終於要正式面世,即將陳列於城陽區新建的博物館中。而目前考古人員正在對這些珍貴文物進行系統的整理和修復,許多陶器拼合後再現古樸之美。資料整理完畢後,出土文物將正式移交給城陽區博物館陳列展出,而整理後擁有完整文物信息的文物,對於研究青島古代文化發展、再現真實歷史都將具有積極意義。
在西沙埠推演「長廣故城」的興衰變遷
位於萊西市沽河街道辦事處西沙埠村西和鄒家疃村東之間的萊西西沙埠遺址,在《山東通志》、《登州府志》和《萊陽縣誌》等志書上均有記載,此處曾為北魏長廣故城城址。2020年對這座古城池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主要與當地的大遺址保護規劃有關。
而這次在100萬平方米的保護區域內,考古人員從採集的遺物中見到紀年明確的遺物主要有「大泉五十」和「五銖」銅錢,推測西沙埠遺址可能為一座修建於漢代的 「漢城」。考古也首次發現,該城址之下還覆蓋了一處比此城時代要早的戰國時期遺址;另外,勘探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北和城東分布有大面積的純淨的河道淤沙,推測是河流改道或泛濫導致城池的廢棄,不僅為探索城廢棄的原因提供了證據,同時也為探索戰國——漢代時期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用、改造和依存關係提供了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