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
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分6期,亮出18位候選者的秘密武器,也為大家劃個重點。
13
紹興宋六陵遺址考古發掘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李暉達
匯報人:李暉達
宋六陵,為南宋時期歷代帝陵所在。2018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組織發掘了一號陵園遺址和二號陵園遺址。一號陵園遺址範圍內,基本確定了一號陵園的中軸線建築和園牆範圍,並探明了該陵園內攢宮墓穴的具體位置與規模。二號陵園位於一號陵園東側約120米處,2019年主要揭露了一處大型夯土臺基,並初步發現了臺基兩側的迴廊結構,為2020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紹興南宋皇陵南陵區航拍
2020年的工作以2019年發現的一號臺基(F1)為出發點,分別向東、西、南三個方向進行擴方發掘,在遺址南側揭示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夯土臺基和東側迴廊臺基,以及西側迴廊的局部,並由此明確了兩座臺基之間的大型庭院的範圍。
二號陵園F1全景
夯土臺基(編號F2)位於一號臺基中軸線以南,兩者間距24米。F2遭到嚴重破壞,除北側保存狀況較為清晰外,東、西、南三側均殘損嚴重。推斷F2面闊約50米,進深約25~30米。臺基表面殘存部分磚構磉墩基礎,結構與F1的磉墩基本一致,但體量較小,邊長僅1.2米左右。F2東西兩端與東、西迴廊完全連通,包邊條石也在與兩廊的連接處折而向北,一直連接到F1東西兩端。
5 二號陵園F2臺基北邊緣
兩迴廊與F1間距各約7米,其間各有一長條形夯土帶與F1相連,夯土帶外側亦有石構包邊的痕跡。東迴廊保存較為完整,南北全長約50米,東西殘寬3米多。西側迴廊殘損較為嚴重,但與F2連接部尚較清晰。迴廊內壁包邊石與F2北壁包邊石共同圍合成一個凹字形封閉式院落的空間,面寬達45米。
二號臺基、西迴廊與中央庭院
臺基上層填土內出土了大量散落的磚瓦構件,類型與近年來所見基本一致。瓦當紋樣多數為不規則花卉紋,對稱蓮瓣紋極少見。迴廊東壁外,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龍泉窯青瓷和吉州窯白地黑花瓷殘件,胎、釉品質均較高。
F2 磉墩
瓦當
高足杯
瓷碗
經過發掘,我們對二號陵園的整體建築布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雖然尚未完整框定二號陵園的整體範圍,但可知其空間尺度遠大於一號陵園。鑑於目前二號陵園的兩座大型建築內均未發現龜頭殿石藏遺蹟,初步判斷該組遺址應為某帝陵攢宮的輔助陵園——下宮遺址。這也將為我們下一步完整揭示該帝陵的上、下宮陵園結構打下重要的基礎。
14
臨安天目窯遺址考古發掘-宋元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杭州市臨安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王徵宇
匯報人:翁彥博
敖幹2號窯位於 「天目窯遺址群」分布區內敖幹水庫西北側,是一處燒造時間較長、產品類型多樣、堆積豐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宋元時期瓷窯遺存。龍窯窯床位於山谷西北側坡地,依山勢而建,坡度約為6-9°,方向約為北偏西20°。
發掘區整體航拍圖
2020年度主要的發掘對象為龍窯和產品廢棄堆積,發掘面積500平方米。
龍窯航拍圖
龍窯於山坡上開鑿而成,長21.4米,寬2-2.7米,分室建成,前後共8間。窯室面積由北向南逐間擴大,產品主要分布在後三間窯床上。西側窯壁保存較好,窯壁殘留有一到三層磚,東側窯壁較殘,多數僅餘一層磚。窯床底部普遍墊一層黑色沙土,部分方在黑色沙土下還有高嶺土的痕跡。窯頭處內收,呈刀把形。窯尾處清理出排煙道共19個,未發現煙囪痕跡。除龍窯主體部分外,對龍窯東側的廢棄堆積也進行了全面的發掘,產品廢棄堆積主要集中在山谷東南側,呈饅頭狀隆起。
窯內產品(由南向北攝)
該窯址產品以青釉碗、盞類為主,灰、白胎,大多數為青黃色釉,少量飾刻劃花、凸稜。明火疊燒於窯床之上,黑釉瓷器多疊燒於青釉瓷器上。窯具有窯柱、墊圈等,以窯柱為主。
D1①:15青釉盞
D1①:14青釉碗
Y1①:27黑釉盞
敖幹2號窯是天目窯址群首次進行的主動發掘項目,是黑釉瓷器的主要燒造址之一,其分室結構是當時民窯燒造技術進步的典型例證,為進一步了解天目山窯址群的具體面貌提供了新材料,為未來的發掘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是反映浙西地區茶禪文化和研究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例證。
敖幹2號窯採集:15窯壁
15
永嘉馬鞍山元代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
發掘單位: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項目負責人:梁巖華
匯報人:陳蓬蓬
2020年4月,為配合杭溫高鐵建設,溫州博物館聯合永嘉縣文物館對永嘉馬鞍山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馬鞍山窯址位於永嘉縣三江街道南岙村馬鞍山南麓,西距楠溪江約1.5公裡,南距甌江約4公裡,在其北側不過500米處即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坦頭窯址。本次考古發掘工作揭露面積近230平方米,揭露出龍窯1處(不同時期窯尾3處)、儲泥池1處。
三個不同時期的窯尾
儲泥池
龍窯斜長35.5米,內寬約2.2米,窯牆殘高為0.2米~1.6米,底部由磚壘砌,上部則由匣缽壘砌,部分窯牆直接由匣缽從底部壘砌而成不見磚塊。窯床可大致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坡度為16°,後段坡度為12°。儲泥池位於龍窯東側,平面呈圓形,由匣缽壘砌,內徑約為1.5米,深約1.2米,底部鋪有塊石。
龍瑤全景
通過現有材料我們初步判斷,馬鞍山窯址年代為元代中晚期,產品特徵與龍泉東區窯場較為相似,產品類型包括盤、碗、洗、高足杯、爐、小口罐、粉盒等等。在蘇太倉樊涇村元代遺址和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中發現了與馬鞍山窯址相似的雙系小口罐,故推測馬鞍山窯址也有部分產品為外銷瓷器。
盤
雙魚洗
洗
vol.1——
1.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2.餘姚施岙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3.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vol.2——
4.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5.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6.餘杭跳頭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vol.3——
7.衢州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商周
8.寧波北侖新四顧山遺址考古發掘-東周
9.安吉五福土墩墓考古發掘-秦漢
vol.4——
10.餘姚城區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
11.餘杭李家塘遺址考古發掘
12.臨安衣錦城遺址考古發掘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