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一地有重大發現!|海寧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墓葬|良渚...

2020-12-24 騰訊網

把「浙江之聲」設為星標,更容易找到我們哦~

來源:大潮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號外

揭露面積共計9400平方米

清理史前至明清時期各類遺蹟533處

出土各類編號器物1184件

105座史前墓葬

最早距今已有5500年歷史

嘉興海寧這個地方完成考古發掘工作

超多寶貝一一亮相

考古現場在哪?

這個地方位於馬橋街道先鋒村,被命名為達澤廟遺址。達澤廟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晚期至明清時期古遺址,這個地方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居住

那麼,達澤廟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事情要從32年前說起,1988年,馬橋街道先鋒村附近的永和窯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些玉器,他們覺得不對勁,於是立刻上報給了海寧相關的文物部門。次年,達澤廟遺址被公布為海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4月,考古隊員們對達澤廟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科學挖掘,發掘面積為35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時期的土坑葬12座。清理出器物131件,有陶器、玉器、石器、象牙戒指等。

△1990年的達澤廟遺址

最有名的是玉龍首牌飾,屬於國家一級文物(最高級別),目前放置在海寧市博物館展覽,算得上是鎮館之寶,大家可以免費去參觀。

△玉龍首牌飾

2016年至2020年10月,為配合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海寧市文保所,對工程涉及的遺址南部區塊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五年間,揭露面積共計9400平方米,清理史前至明清時期各類遺蹟533處,出土各類編號器物1184件。

截至目前,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處於文物修復階段。

發現了從未見過的現象及文物

近日,記者來到了達澤廟遺址現場,基坑已經回填,一旁是新開挖的河道。

雖然現場已經看不出什麼考古痕跡,但置身其中,聽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曄的描述,你仿佛就能感知到,這裡曾經埋藏著的古老歷史以及古人勞作生活的場景。

趙曄告訴記者, 達澤廟遺址是一個古今疊壓、長期有人類居住的遺址片區,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的崧澤文化晚期,自此開始出現古代村落,良渚時期繼續沿用,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兩者之間銜接緊密,並無間斷。

△趙曄

看到這兒,大夥一定很好奇遺址裡都有些什麼?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者有什麼未解之謎?小編貼心地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乾貨,漲知識的時候到了~~

據了解,發掘區的文化堆積大多在 0.3—2.0 米之間,可以分為四大層:第一層為表土,第二層為商周至明清時期堆積,第三層為良渚文化堆積,第四層為崧澤文化堆積

△示意圖

崧澤文化堆積

崧澤文化土臺 (多數延續至良渚文化)7個

房址1處、墓葬25座、 灰坑83個

井窖6個、灰溝4條

崧澤文化時期和良渚文化時期都屬於史前文明,在崧澤文化晚期,部分先民修建土臺在此定居,每個土臺代表一個家庭或家族,彼此之間應該有著血緣關係

土臺

小編從趙曄那裡了解到,自古杭嘉湖地區就是溼地環境,人們想要生活都要尋找相對高一點的臺面,這時候,智慧的古人就想到了搭建土臺,採用挖低周邊、堆高中間的方式,使得土臺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面積200—1300平方米不等,居住起來既安全又舒適。

墓葬就分布在土臺上,這些墓葬的隨葬品數量1—10件不等,墓葬的等級規模並不高,但是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團隊發現了一些從前考古發掘時未見過的特殊現象。

「有個墓坑中部有個腰坑(腰坑一般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裡面倒扣著一個破底成洞的夾砂缸,十分罕見。 」回想起當時的畫面,趙曄仍舊十分激動。他告訴記者,夾沙缸一般在墓地一角,或者是墓地外面,但這個夾沙缸的位置非常特殊,放在了墓主人身子下面,而且是破底的

據趙曄推測,破底很有可能是與古人一些靈魂出竅的觀念相關,但為何要把夾砂缸放在身子下面,目前還無法解釋。

夾砂缸

至於灰溝和灰坑,裡面都是古人生活遺留下的印跡,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東西。

△灰溝

良渚文化堆積

良渚文化土臺1個

房址1處,墓葬80個

灰坑102個、井窖2個、灰溝7條

達澤廟遺址屬於一處平民居住區,趙曄一度以為發掘已經到了盡頭,不會有比較高級的文物出現,但是沒想到在今年3月份,他們發現了一塊玉璧。

這塊玉璧直徑約18釐米,重約兩斤,出土於良渚晚期墓葬,墓坑相對較大,墓葬裡還能依稀看到骨骸。「玉璧是財富的象徵,這就說明在良渚晚期,個別人已經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

考古隊員還在墓主人身上發現了石鉞,石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趙曄告訴記者,由此可以判斷,墓主人應該是位男性,而如果出土的是紡輪,那墓主人基本上就是女性,這和先民的男女勞動分工有關

△石鉞

△紡輪

「你看,這裡有個奇怪的物件,以前沒見過,我們暫時命名它為雙頭榫狀器。」為什麼說它奇怪呢?趙曄告訴記者,這件器物很像玉椎形器,可是玉椎形器一頭有凸榫,另一頭是尖的,但這件物品兩頭都是對稱的凸榫,因此具體當時是用來做什麼的,現在沒有明確說法

△雙頭榫

此外,在良渚文化和商周地層之間,考古人員還清理了少量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存。

△ 馬橋時期的刀片

商周至明清時期堆積

商周灰坑67個、灰溝2條

春秋戰國灰坑35個、 井窖1個

灰溝4條、春秋墓1座

唐宋灰坑36個、灰溝2條、井5個

宋墓1座、宋代小炭窯4座

明清灰坑 11個、灰溝5條

商周之後的遺蹟主要為灰坑和灰溝,另有少量井窖、小炭窯和零星墓葬。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團隊發現的大部分器物都有破損,需要修復。但在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坑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保存較好也較精良的釉陶器。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座北宋時期的墓葬,墓的直徑為70釐米,深25釐米,底部鋪著青色方磚,上方倒扣著一個陶盆,陶盆內有一個青白瓷杯。考古人員判斷,這屬於北宋時期的奠基坑。

點擊播放 GIF 0.1M

END

往期更多資訊回顧

小編邀你收藏浙江之聲

微信又改版啦!

完成以下三步,將我們設置成星標!

這樣,就能每天及時收到新聞推送啦!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浙江之聲,一路相伴!

相關焦點

  • 浙江考古奧斯卡來了!18個項目入圍 先來了解這幾個
    這一年,考古二字,始終熱搜。但越是熱,我們越需要回到起點,回到田野,思考來路,再望遠方。這一年,浙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新發現?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來了。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全所大會宣布人事變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2020年9月14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全所職工大會。大會宣讀中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任免通知:方向明同志主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免去劉斌同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總支部委員會書記、委員職務。劉斌同志在大會上發表感言,回顧在所工作的三十多年,見證了考古所的發展與壯大,在硬體設施、人才隊伍、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 良渚古城遺址:「中華第一城」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
    去年7月6日,在世界最大湖泊裏海之濱的亞塞拜然巴庫,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距今已經有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這一年,他們深入探索良渚  「良渚是四代考古人一點點挖出來、研究出來的文明,目前我們對它還知之甚少,良渚考古仍需深入。」
  • 浙江發現南宋大墓1:蘭若寺真的存在,考古專家有重大發現
    而在我國浙江紹興就發現了關於蘭若寺的蹤跡,並且還有著重大的考古發現。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柯橋區平水鎮準備進行商業開發,當地考古研究所專家受命歲工程佔地進行開發前的勘探。其中就包括傳說中的蘭若寺庫區,這個地方非常偏僻,加上長著很多很細很密的竹子很難走,所以這個地方平時很少有人來。
  • 可以讀書|來自浙江考古人的書單:不得解不如意時,哪裡是「心之歸處...
    他們的所讀、所寫,對每一個人都有啟迪——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除了工作和專業,我們還應思考修身《敬畏生命》方向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良渚墓葬》初稿完成最近些年,其實每到春節這個時候,不是上墨積壓下來的圖,就是沒完沒了地寫東西,最近十年都是這樣過去的。
  • 浙江長興發現罕見漢代「三棺合葬」獨木棺 為什麼說難得一見
    浙江長興發現罕見漢代「三棺合葬」獨木棺     今天上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期在長興縣碧巖土墩墓葬群的發掘中,發現了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西漢時期獨木棺     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軍告訴錢江晚報記者,考古隊在這個地方已經發掘了近四年。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5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趁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熱度,故宮博物院聯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專門去仔細看了下,感覺非常不錯,在此寫一個回顧總結。
  • 「良渚」成浙江省兩會發言高頻詞 探索如何講好「後申遺時代」的...
    去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在此間舉行的浙江省兩會上,「良渚」亦成為代表委員發言的高頻詞,探索如何講好「後申遺時代」的良渚故事。除在學術層面進行研究外,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柳河還提出持續推進良渚文化研究成果的大眾化傳播。「其中推動良渚文化進教材無疑是最直接有效、最具現實意義的舉措。」柳河說。其介紹,去年9月良渚文化內容進入全國統編教材,再次確認了良渚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地位作用。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2018年度入圍項目在考古學方法、理念、課題意識、多學科合作意識以及文物保護意識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考古工作者為完成相應的考古科研任務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汗水,進行了細緻認真紮實的工作。就成果價值而言,諸多項目考古發掘成果填補了考古學空白,對於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甚至於重大理論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而它們最早成體系地出現就是在良渚文化時期。良渚墓葬中的三件套意味著身份和地位,尤其是玉琮和玉鉞,足以證明墓主是個大人物。這裡面知名度最高的要數下面這件重達 6.5 公斤的「琮王」了,為良渚玉琮之首。玉琮上常雕有神像紋飾,象徵著神權,只有王和大貴族才能擁有。它的形狀可概括為內圓外弧凸有四角,凸起的四角為節面,兩節面之間為直槽。通常被雕琢城上大下小。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河南平頂山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 紹興平水鎮蘭若寺南宋墓地入選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去年年底,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蘭若寺水庫旁發現一座古墓,考古人員隨即開展搶救性發掘(晚報2016年12月2日曾作報導)。墓地內是否有文物?墓主是誰?「考古現場已露出墓地全貌,年代已確定為南宋。」昨天上午,記者來到該古墓考古現場——柯橋區平水鎮東桃村蘭若寺水庫旁的青龍山,只見入口已用圍欄圍住,豎有「施工現場,請勿入內」的牌子。張先生帶領記者來到古墓對面的「制高點」,考古現場全貌一覽無餘:古墓上厚厚的封土已被刨去,露出了排列有序的磚石。在記者趕到前,張先生和朋友許先生剛剛進過考古現場。「墓地從山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橫向長約80米,縱向長約110米。」
  • 考古重大發現!安徽這一地歷史距今5000年
    舉報   11月14日,記者從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嶽家湖遺址是阜陽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
  • 溫州兩個項目入圍浙江考古「奧斯卡」
    溫都訊 12月20日-2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浙江考古重要發現素有「浙江考古奧斯卡」之稱,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其中溫州兩個項目入圍,分別是平陽雅山明代呂氏家族墓地考古發掘和永嘉馬鞍山元代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平陽雅山明代呂氏家族墓地呂氏家族墓地位於平陽縣昆陽鎮雅山社區馬鞍山北麓。
  • 浙江考古奧斯卡|首次大眾投票!pick你喜歡的考古新發現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
  • 「文化故事」浙江考古「前浪」傳說(上)
    1984年到1993年,他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再往前,他是省考古所的前身——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裡的第一批年輕人,浙江第一代文物考古工作者。這份自傳,寫於1982年,他當考古所首任文保室主任的時候。不久前,兩個孩子在整理他的手稿。
  •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講述萬年故事
    上山遺址陶雙耳罐這就是浦江上山遺址,迄今這樣的遺址已經發現了19處,它們分布在錢塘江及附近區域,考古學界將這一史前文化定名為上山文化。上山遺址稻穀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也表明,上山文化先民可能是浙江最早一批定居的「村裡人」。在上山文化橋頭遺址,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個帶有環壕的中心臺地,此外還出土了精美文物的 「器物坑」、墓葬、房址等遺蹟。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浙江博物館玉琮 楊曉君 攝【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餘杭反山十二號墓,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約九釐米,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構圖獨特,紋飾繁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