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聲」設為星標,更容易找到我們哦~
來源:大潮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號外
揭露面積共計9400平方米
清理史前至明清時期各類遺蹟533處
出土各類編號器物1184件
105座史前墓葬
最早距今已有5500年歷史
嘉興海寧這個地方完成考古發掘工作
超多寶貝一一亮相
考古現場在哪?
這個地方位於馬橋街道先鋒村,被命名為達澤廟遺址。達澤廟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晚期至明清時期古遺址,這個地方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居住。
那麼,達澤廟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事情要從32年前說起,1988年,馬橋街道先鋒村附近的永和窯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些玉器,他們覺得不對勁,於是立刻上報給了海寧相關的文物部門。次年,達澤廟遺址被公布為海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4月,考古隊員們對達澤廟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科學挖掘,發掘面積為35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時期的土坑葬12座。清理出器物131件,有陶器、玉器、石器、象牙戒指等。
△1990年的達澤廟遺址
最有名的是玉龍首牌飾,屬於國家一級文物(最高級別),目前放置在海寧市博物館展覽,算得上是鎮館之寶,大家可以免費去參觀。
△玉龍首牌飾
2016年至2020年10月,為配合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海寧市文保所,對工程涉及的遺址南部區塊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五年間,揭露面積共計9400平方米,清理史前至明清時期各類遺蹟533處,出土各類編號器物1184件。
截至目前,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處於文物修復階段。
發現了從未見過的現象及文物
近日,記者來到了達澤廟遺址現場,基坑已經回填,一旁是新開挖的河道。
雖然現場已經看不出什麼考古痕跡,但置身其中,聽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曄的描述,你仿佛就能感知到,這裡曾經埋藏著的古老歷史以及古人勞作生活的場景。
趙曄告訴記者, 達澤廟遺址是一個古今疊壓、長期有人類居住的遺址片區,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的崧澤文化晚期,自此開始出現古代村落,良渚時期繼續沿用,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兩者之間銜接緊密,並無間斷。
△趙曄
看到這兒,大夥一定很好奇遺址裡都有些什麼?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者有什麼未解之謎?小編貼心地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乾貨,漲知識的時候到了~~
據了解,發掘區的文化堆積大多在 0.3—2.0 米之間,可以分為四大層:第一層為表土,第二層為商周至明清時期堆積,第三層為良渚文化堆積,第四層為崧澤文化堆積。
△示意圖
崧澤文化堆積
崧澤文化土臺 (多數延續至良渚文化)7個
房址1處、墓葬25座、 灰坑83個
井窖6個、灰溝4條
崧澤文化時期和良渚文化時期都屬於史前文明,在崧澤文化晚期,部分先民修建土臺在此定居,每個土臺代表一個家庭或家族,彼此之間應該有著血緣關係。
△土臺
小編從趙曄那裡了解到,自古杭嘉湖地區就是溼地環境,人們想要生活都要尋找相對高一點的臺面,這時候,智慧的古人就想到了搭建土臺,採用挖低周邊、堆高中間的方式,使得土臺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面積200—1300平方米不等,居住起來既安全又舒適。
墓葬就分布在土臺上,這些墓葬的隨葬品數量1—10件不等,墓葬的等級規模並不高,但是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團隊發現了一些從前考古發掘時未見過的特殊現象。
「有個墓坑中部有個腰坑(腰坑一般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裡面倒扣著一個破底成洞的夾砂缸,十分罕見。 」回想起當時的畫面,趙曄仍舊十分激動。他告訴記者,夾沙缸一般在墓地一角,或者是墓地外面,但這個夾沙缸的位置非常特殊,放在了墓主人身子下面,而且是破底的。
據趙曄推測,破底很有可能是與古人一些靈魂出竅的觀念相關,但為何要把夾砂缸放在身子下面,目前還無法解釋。
△夾砂缸
至於灰溝和灰坑,裡面都是古人生活遺留下的印跡,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東西。
△灰溝
良渚文化堆積
良渚文化土臺1個
房址1處,墓葬80個
灰坑102個、井窖2個、灰溝7條
達澤廟遺址屬於一處平民居住區,趙曄一度以為發掘已經到了盡頭,不會有比較高級的文物出現,但是沒想到在今年3月份,他們發現了一塊玉璧。
這塊玉璧直徑約18釐米,重約兩斤,出土於良渚晚期墓葬,墓坑相對較大,墓葬裡還能依稀看到骨骸。「玉璧是財富的象徵,這就說明在良渚晚期,個別人已經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
考古隊員還在墓主人身上發現了石鉞,石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趙曄告訴記者,由此可以判斷,墓主人應該是位男性,而如果出土的是紡輪,那墓主人基本上就是女性,這和先民的男女勞動分工有關。
△石鉞
△紡輪
「你看,這裡有個奇怪的物件,以前沒見過,我們暫時命名它為雙頭榫狀器。」為什麼說它奇怪呢?趙曄告訴記者,這件器物很像玉椎形器,可是玉椎形器一頭有凸榫,另一頭是尖的,但這件物品兩頭都是對稱的凸榫,因此具體當時是用來做什麼的,現在沒有明確說法。
△雙頭榫
此外,在良渚文化和商周地層之間,考古人員還清理了少量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存。
△ 馬橋時期的刀片
商周至明清時期堆積
商周灰坑67個、灰溝2條
春秋戰國灰坑35個、 井窖1個
灰溝4條、春秋墓1座
唐宋灰坑36個、灰溝2條、井5個
宋墓1座、宋代小炭窯4座
明清灰坑 11個、灰溝5條
商周之後的遺蹟主要為灰坑和灰溝,另有少量井窖、小炭窯和零星墓葬。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團隊發現的大部分器物都有破損,需要修復。但在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坑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保存較好也較精良的釉陶器。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座北宋時期的墓葬,墓的直徑為70釐米,深25釐米,底部鋪著青色方磚,上方倒扣著一個陶盆,陶盆內有一個青白瓷杯。考古人員判斷,這屬於北宋時期的奠基坑。
點擊播放 GIF 0.1M
END
往期更多資訊回顧
小編邀你收藏浙江之聲
微信又改版啦!
完成以下三步,將我們設置成星標!
這樣,就能每天及時收到新聞推送啦!
▼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浙江之聲,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