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頭山遺址發掘的牡蠣和蠔。記者 楊輝 攝 |
施岙遺址水稻田「井」字形道路系統。 |
應家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原始瓷甬鍾。 |
東門村遺址漢晉水井群。 |
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出土的封檢。 |
昨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在紹興揭曉。在全省10個入選項目中,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該評選也被稱為「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代表年度省內考古最高榮譽。
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活動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經過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正式出爐。
入選該評選的還包括衢州孟姜村古墓葬、臨安衣錦城遺址、紹興宋六陵二號陵園遺址、永嘉馬鞍山元代龍泉窯遺址、紹興王陽明新建伯府遺址等。
餘姚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聚落遺蹟。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把餘姚和寧波的人文歷史軸線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
餘姚施岙遺址位於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經過先期鑽探,確認此區域古水田分布範圍約8萬平方米。本次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
施岙古稻田的發現,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如此大規模的「井」字形結構的水田,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僅見於浙江地區,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古水田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為研究人類生產與環境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
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
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應家遺址發掘區古代文化遺存由早至晚可劃分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商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漢六朝至明清時期)等三大發展階段,其中以青銅時代遺存為主體文化堆積。
應家遺址青銅時代堆積之豐厚,保存之完好,出土遺物之精美,在浙江地區較為罕見。對完善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文化譜系,推動青銅時代聚落考古,以及深化越國大後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
東門村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8000平方米。遺址堆積北高南低,呈緩坡狀,深度約2.5-3米。共清理房址、灰坑、灰溝、灶、燒土堆、水井、柵欄、柱坑、木樁群等遺蹟現象179處。出土陶、瓷、石、玉、銅、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600件。
東門村遺址出土豐富的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存,為構建和完善寧紹平原考古學文化序列增加了新的一批材料,也為探究不同階段聚落變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2020年7月至12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封檢、木觚等簡牘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對木觚墨書文字的釋讀表明,其內容與當時的民間宗教活動有關。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要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 顧嘉懿 通訊員 何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