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考古是尋找中國歷史的真實面目

2021-02-22 周國平

「我們不是讀書的人, 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不是不讀書,而是除了讀書本上的書之外還要讀「地書」,要尋找中國歷史的真實面目。

                                                                       ——許宏

在第十期的《十三邀》裡,許之遠邀請了著名的考古學家許宏,試圖尋找遙遠   的中國印象,而在中國早期文明研究領域,許宏老師是公認的領軍人物。

他和他所學的領域能夠引導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最早的中國如何誕生

獨特的文明如何傳遞

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以及這些問題為什麼重要

考古學家艱巨的任務就是讓乾涸的泉源恢復噴湧,讓被人忘卻的東西為人理解,讓死去的轉世還魂,讓歷史的長河重新流淌,因為這長河沐浴著我們所有的人。

在去年的10月,愛智書院曾邀請許宏老師為大家講述了我們歷史文明的起源。

中國人的情感一向是比較複雜的。

我是誰、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站在什麼位置、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是每個中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近年有多部以中國命名的書籍問世,比如說許倬雲教授的《說中國》,葛兆光教授的《宅茲中國》和《何為中國》,還有我自己的這兩本書《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我覺得沒必要做高大上的解答,首先就是要滿足人類的好奇心。

 

我們的祖先在百八十年之前就已經進行過深入的、甚至痛苦的思考了。從民國開始以顧頡剛先生為首的疑古學派,從科學理性的角度,整體顛覆了2000年以來我們深信不疑的三皇五帝的中國歷史學話語系統。再往後,像胡適先生當時就說「東周以上無史」,整個中國歷史陷於虛無,這對於一個有著悠久傳統的族群來說是一個劇痛。在這種情況下,考古學應運而生。

 

中國歷史的真實一面在哪兒?

 

「我們不是讀書的人, 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不是不讀書,而是除了讀書本上的書之外還要讀「地書」,要尋找中國歷史的真實面目。

 

考古學從創立之初就不是所謂的「象牙塔」的學問,而是跟每個中國人都密切相關、要解答大家都非常關心的根本問題的一門大學科。

 

 我把考古人的工作比喻為兩大職業:

 偵探,我們是在現場利用蛛絲馬跡來企圖復原歷史的真實;第二個就翻譯,我們通過解讀無字地書,把這些東西變成大家能讀懂的知識。

 

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是科學精神的兩大支柱,科學精神是當代學問的認知前提。

 

 我們近代的這一百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多災多難的一百年,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失去了以前的高度自尊自信。

我們該怎麼走?我們該怎麼定位?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民族主義不是一個貶義詞,是必須有的一種樸素的思想,我們要建構國族認同。

 

在追求史實復原和建構國族認同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這種關係,是百年以來中國學者糾結的地方,我們是否應該把我們的國族認同建構在真實的——相對真實的、破解歷史真實的基礎之上?結論見仁見智。

 

易中天先生說中華史只能到3700年,是實說還是胡說?

易中天先生編的《易中天中華史》,開宗明義地講中華歷史,一講就是從3700年開始,3700年以前基本上無從談起。

易中天說中華文明自3700年前始,是有道理的。任何人,當然也包括各類學者,都有資格來編、來談、來寫自己眼中的中國史,這沒有問題。

易中天先生是吸納了包括本人在內的考古學者關於中華文明史研究的成果,他應該是從最狹義的政治實體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

我們怎麼看5000年文明史呢?

我們看問題總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點來看的。

我們說確認一個生命體,可以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但也可以從胚胎成形就開始,或者說應該是從精子和卵子碰撞的那一刻,這個生命體就誕生了。就看你怎麼看,其實不矛盾。

狹義的講3700年,但是它還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

我們說「中國」這個概念,應該先把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來說。

其實,「中國」包括政治實體的,還有民族的、地域的、都城的概念,非常複雜。最初的「中國」是指都城,中央之城、中央之邦,它應該是唯一的、排他的,是絕對高出其他地方的。

把中國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有意義嗎?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

我們所魂牽夢繞的中國,或者是一說起來就非常錯綜複雜的像地理的中國、政治的中國、文化的中國、古代的中國、現代的中國,究竟該怎麼看?

考古學往往是不擅長解決動因問題的,我們首先是觀察到的是現象,即古代中國是怎麼出現的怎麼起源的。對於我們熟悉的廣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版圖。

我更願意把它用地理的概念稱作「東亞大陸」,因為在我所闡述的3000到5000年前是沒有一個龐大的「國家」的。

在東亞大陸板塊裡面,最初真正作為核心文化的一個實體,不管是叫廣域王權國家,還是叫國上之國,只是產生在被我們稱為中原的這樣一個狹小的地域範圍裡邊。

最初的東亞大陸是滿天星鬥,為什麼到最後只有中原這個地方崛起,後來奠定了中國誕生的基礎呢?

這個黃色的虛線,它被稱為「胡煥庸線」,即中國第一條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是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來的,就是整個廣袤的國土可以以這條線為界,從大興安嶺一直到西南山脈。

最直觀的,線的東南是綠色的,西北是褐黃色的。由此分為兩大板塊,多雨的地區、乾旱的地區,季風區、寒流區,農耕區域、遊牧和畜牧的區域,稻作的區域、旱作的區域,此外還有考古學器物鼎、鬲的分布區域等等,都是以這條線為界的。

比如說鼎,三足鼎立的「鼎」,它的三足是實的,三個實足叫「鼎」。而三個空足像奶頭狀的那種烹煮器物,我們管它叫鬲,鬲的分布板塊是西北地區,鼎的分布板塊是東南地區。

 

這條線的兩邊在新石器時代都有輝煌的文化,尤其是跟現在一樣,東部發達,我管它叫「東方先亮」,東方這邊先是社會複雜化了,但是到最後兩大板塊都沒有各自形成高度發達的文明,而是在他們的交匯地帶出現了最發達的王朝文明,大體上就是這樣一個脈絡。

在許宏老師講課結束後,很多學員提出了心中關於考古的疑問

問:許老師您好,有個問題特別想請教您:《人類簡史》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說國家並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而是人們想像的共同體,是人類集體的一種想像,這從考古學上成立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國家是不是就只是政府用來統治的一種高明手段?

許宏:這個問題不在考古範疇,但我也有過思考,很樂意來談一談。有國外學者說國家是想像的共同體,我並不能認同這一結論。我們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歷史上存在的政治實體。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雖然現在我們意識到,不少存在是跟人的意識有關。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認為國家是虛無的,我們應該承認這是歷史意識的產物,也是對歷史存在的回應。

問:在考古的工作中,最讓您興奮的是什麼的發現呢?

許宏:我戲說自己在考古學界是做「不動產」的,也就是城市考古學的。沒有什麼是在我40歲生日時,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更令人興奮的了。

 

問:探索發現上,考古人員用洛陽鏟翻一下土就可以知道有沒有墓葬,並可以判斷墓葬的年代,真的有這麼神奇嘛?

許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高精尖的設備可以取代洛陽鏟。實際上就是一個半圓形的鋼鏟打到地面,可以穿透土層。有足夠的田野工作經驗,就可以根據土壤分析出哪裡的土是墓葬的,哪裡是路面的土,哪裡是垃圾堆裡的土。如果一邊的孔打出墓葬土,就是五花土,而旁邊的孔沒有打出,那墓葬的邊界就在這兩個孔之間。我們多次打孔,進行連線,就可以判斷墓葬的規模。這個不神秘,但很神奇。

 

問:老師好,您對考古專業的同學有什麼建議嗎?

許宏:打牢知識基礎。科技為考古插上了翅膀,學考古文科理科方方面面的知識都應該具備。最好是一專多能。比如你又懂音樂又懂考古,那你就是音樂考古學家。你又懂農業又懂考古,你就是農業考古學家。考古學是一門本源性的學科,他的研究範圍無所不包,又極具挑戰性。你的知識面越廣收穫就會越大。

 

問:前一陣子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盜墓題材盛行,很多人戲說考古就是國營盜墓的,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許宏:作為一個考古學家,我是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的。考古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傳承文化記憶,看看我們以前的路是如何走的,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從而讓我們把握當下和未來。而盜墓賊為了自己的利益竊取文物,破壞文物。這和考古學是無法對比的。我也希望通過這節課,可以讓大家改變對考古學的看法。

 

問:許老師,您好!您剛才提到,中華文明現在最早可以追溯到二里頭,那麼在這之前,中華文明是怎樣逐漸以國家的形式出現的呢,是文明演變到一定程度出現還是外來的,還是其他?

許宏: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是一個廣域王權國家。廣袤的東亞大陸如漫天星鬥,在二里頭之前也有許多小的邦國。這些小的邦國都是因地制宜的產物,但還沒有一核心文化出現。中國從來都不是至外於世界的。它一直在接受外來的文化的刺激。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國境的概念。國家的產生就是人類發展的過程,從大體平等的社會到複雜的分層社會。就造成了現在的人類社會。

問:為何從古代就有地位之分?

許宏:不是這樣的。最初的人類由於經濟欠發達,只能先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那時候是個大體平等的社會。後來由於生產的發達,對資源的佔有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摩擦,使得人們產生社會地位的差異,慢慢產生國家。就是這樣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問:老師您好,還有個問題想問您,就是決定人類命運的科學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等,為什麼都是由西方引領,而我們國家幾千年來都是在封建帝制下循環,一直沒有根本性的思想和科學的革命?這從考古學上,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和觀點?

許宏:這個問題非常深刻。我們不要過多的強調東方西方的差異,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說明人類大體上都是同源的,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有很多東西我們並不是最早發明的,是學習別人的,比如:課程中提到的東亞青銅潮。一波一波的文明潮從西向東傳來,東亞大陸吸收。在這個基礎上有所創新,於是有了我們自己的文明。我們既沒有必要自卑,也沒有必要無妄的自負。

我相信工作的價值——越辛苦越好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當倉央嘉措遇到納蘭容若

什麼才是冬天該有的樣子?

我們何其幸運

遠嫁的姑娘,你會後悔的

如果我們身邊的產品能這樣設計,生活會容易很多!

愛| 愛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親| 女兒| 教育

命運| 位置| 快樂| 欲望| 妥協| 弱點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實| 覺醒| 尊嚴| 使命| 本質

智慧 | 年輕|自白| 友誼 | 大自然| 雄心 | 謙和 | 懷疑

相關焦點

  • 許宏:在考古裡可以安頓身心 | 十三邀第10期
    許宏坐在那裡,平常,樸素,像以往的任何一天。1959年夏,在洛陽偃師市境內二里頭村,徐旭生率領的團隊發現了一處中國早期部落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許宏率領二里頭工作隊駐紮十八年,發現了更多「中國之最」。眼前的許宏,誠實得有一點「無趣」。
  • 包郵丨張經緯新書《從考古發現中國》
    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發掘以外,我們仍需明白,考古同樣是一種思考的工作。這種思考離不開與考古學最為密切的人類學領域。人類學如同一面鏡子,可以用異文化照見本文化的不足之處。這面鏡子同樣可以啟發我們對古代社會的理解,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考古、歷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當我們用人類學思維重新理解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許就能從那些作品中,品讀出意想不到的新意。
  • 青島考古2020,我們離歷史真實更近
    青島考古2020,我們離歷史真實更近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28 星期一 這一年,水下考古有重要發現: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並確認1處大型沉艦遺址,還在膠州灣內新發現3處水下文化遺產疑點;這一年,青島考古「天團」首次走出青島,參與省內重要考古項目,再度證實了青島考古人的專業實戰能力;這一年,諸多本土考古現場開啟塵封已久的神秘面紗,讓我們離歷史的真實更近,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 《lAHLS通訊》第48期:常務理事陳勝前教授---尋找中國的古典考古
    不過,特裡格似乎忘記強調近代考古學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淵源,那就是古典考古,前身就是藝術史,開創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溫克爾曼(Johann wickelm ann)。考古學的這三個源頭一直影響到現在,舊石器考古—古人類研究基本屬於自然科學領域,所謂史前考古通常是指新石器—原史考古(即文獻記載已出現但還很稀少的時代),與古典考古一脈相承的是歷史考古。
  • 一曲中國氣派的考古戰歌 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
    由紅旗出版社2020年12月最新出版的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一書,聚焦的就是在浙江長興「金釘子」地質遺址上,黃汲清、趙金科、盛金章、楊遵儀等一代代中國地質學與地層古生物學家,於亂世中開啟了尋找「金釘子」的科考苦旅。
  • 安利 | 歷史考古類紀錄片
    該紀錄片以陝西境內帝王陵、歷史現場、文物為基本資源,探索一座座陵墓墓主的命運沉浮,一位位墓主背後的王朝興衰,一個個王朝所演繹的文明成長。無論是周的禮樂文明、秦漢的制度文化,還是唐帝國的博大開放的氣勢、綿延後世的詩風舞韻,對中國的誕生與成長,均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 從考古現場探尋中華文化的精髓
    「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是敘述中國近年來重大考古與發現的系列作品集,該書為讀者真實展現11次中國歷史上的「珠玉」考古發現,將考古歷程與史海鉤沉熔於一爐,展示《盜墓筆記》外,更驚險、更神秘、更折服後人的真實中國考古故事。從追憶事實真相和對文化的傳播角度看,這套書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2019年,商務印書館將這套經典之作改版,將「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套系書名改為「考古中國」。
  • 紀錄片《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原標題:《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 學者:最近考古發現證明耶穌是真實存在的
    福音時報資料圖 一位新約聖經學者羅伯特(Robert Hutchinson)宣稱,最近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耶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一直以來都有人從考古學的角度否認耶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指出,完全沒有任何考古證據能夠證明耶穌真的存在過,甚至新約中提到的其他任何人也沒有真實存在的考古證據。然而,羅伯特相信,最近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這一論點。
  • 央視《中國考古大會》即將登場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中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將創新推出《中國考古大會》,致敬中國考古,探尋中華文明。
  • 這件文物記錄了夏朝歷史,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夏朝不存在?
    不過,質疑的聲音仍然存在,代表人物正是社科院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先生。許宏先生認為,二里頭遺址的定性是「有條件的不可知論」,也就是說,二里頭遺址本身沒有出土「夏」字來證明自己,那麼它的都邑族屬和王朝歸屬都是不可能解決的。既然可以說是夏朝,那為什麼不能說是早商?商文化從早商文化發展而來,這個不可能有人能反對。那麼許宏這個觀點,當然也是有道理的。
  • 靠中國歷史的記載,和英國人考古,才找到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目中那些在歷史上創立輝煌的偉大君主,如我們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歐洲的君士坦丁、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俄國的彼得一世,日本的明治天皇乃至於蒙古(中國)的成吉思汗等等。於是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印度人自己不關心歷史,英國學者們卻盡心盡力,開始在各個國家的典籍裡一點點尋找關於古印度歷史的記載,將它們慢慢拼接起來,還原出古印度的悠久歷史。幾代英國人的努力,讓印度的歷史開始被世人熟知,但這還不夠,印度人要找到一個代表性人物,能凸顯古代印度文明的輝煌,更能增強民族凝聚力,這就需要一位偉大的君王。
  • 【社科專訪】武仙竹:從舊石器考古中追溯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
    我們在從事中國考古學研究時,首先應把握「中國」素材,對中國研究材料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從而產生符合實情的科學的考古學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講話,將引領我國考古學科建設工作開創嶄新局面。我自身也將積極投身到這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考古學學科建設的「春天」。
  •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總書記要求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掲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和文獻學常被看作推動歷史科學發展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女媧補天不是虛構,它是一場真實大災難,專家:考古結果已有答案
    隨著考古技術越來越先進,諸多歷史謎題也一一被揭開,甚至在近幾年,考古專家們居然還根據考古發現,揭開了神話「女媧補天」背後的秘密。女媧補天的神話中,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可怕的事實?別急,小編這就來跟您說說;在我國古代,一直流傳著一部經典書籍,這部奇書就是《山海經》。
  • 重磅推介||許宏:高度與情結 ——夏鼐關於夏商文化問題的思想軌跡
    1983年3月,夏鼐在日本所作公開講演《中國文明的起源》[27]中明確指出:至於二里頭文化與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和商朝的關係,我們可以說,二里頭文化的晚期是相當於歷史傳說中的夏末商初。但是夏朝是屬於傳說中的一個比商朝為早的朝代。這是屬於歷史(狹義)的範疇。在考古學的範疇內,我們還沒有發現有確切證據把這裡的遺蹟遺物和傳說中的夏朝、夏民族或夏文化連接起來。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真實的考古是什麼樣子?網友對此十分好奇。8月2日,央視《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素人學員魯力在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中國考古的濫觴
    因為時間精力能力等原因,我根本就沒有打算寫洛陽九縣六區以外的文字,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感覺應該把範圍擴大到河洛地區,因為河洛地區的歷史文化美食旅遊等方面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某些深層次的聯繫。河南澠池仰韶文化就不例外。她是中國考古學的開端,河洛文化撇不開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