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目中那些在歷史上創立輝煌的偉大君主,如我們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歐洲的君士坦丁、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俄國的彼得一世,日本的明治天皇乃至於蒙古(中國)的成吉思汗等等。
他們要麼是開疆拓土,創建龐大帝國,要麼是勵精圖治,促進民族融合,總之,他們的功績一直被後人銘記並敬仰,其代表的是每個國家歷史的繁榮與傳承。
但印度這個國家,就特別尷尬,你能想像中國人把秦始皇給忘了嗎?沒錯,曾經印度人真不記得自己國家最偉大的君主到底是誰,還得靠外國人幫忙尋找。
自古以來,印度大多時間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各個邦國組成,約公元前1500年,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了這一片沃土,留下了「種姓制度」這個延續至今的禁錮,最原始的印度土著成了最底層的首陀羅或賤民。
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印度又進入了列國紛爭的時代,當時僅北部印度就有16個國家並存,加上波斯人和馬其頓人的入侵,打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
這種情況持續了近300年,直到古印度摩揭陀國的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徵服了整個印度北部,到阿育王統治時期,孔雀王朝成為古印度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政權,阿育王在印度就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
孔雀王朝當時有多強大?公元前250年巔峰時期控制著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幾乎是整個南亞次大陸,公元前261年人口達到5000萬以上,約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阿育王以佛教治國,派遣僧侶到各個國家傳教,影響深遠,中國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阿育王沒有做到像秦始皇那樣不僅土地統一,文化也要統一,在他死後,孔雀王朝迅速走向衰落,虎視眈眈的外族再次入侵印度。
這個過程特別離譜,先是我們大漢王朝驅逐匈奴,然後匈奴人跑去佔了大月氏人的地盤,大月氏人又佔了塞種人的地盤,塞種人不甘心,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開始在印度興風作浪……
塞種人靠著英勇善戰建立了馬拉塔帝國,這時候佛教已經頹勢,他們以印度教立國,在逐步蠶食其他地區的時候,安息人又打過來了,沒多久大月氏人緊趕慢趕也湊上了熱鬧。
從安息王朝到貴霜帝國再到笈多王朝,印度這片土地上不斷換著主人,這還沒完,從公元962年開始,穆斯林國家開始大舉入侵印度,至1206年建立庫特布沙希王朝,1500年時從蒙古人又入侵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再然後,就是英國人1757年進入印度了。
上面僅僅是非常簡略地介紹了一遍印度歷史,但已經可以感受到,印度這個國家有多悲催,四千年來不斷地被外族入侵,不斷地換著主人,在這個過程中,連年戰爭加上統治者刻意毀滅文獻,輝煌的古印度歷史資料大多都已經消失殆盡。
再加上古印度人也不愛記載歷史,精力都花在那些美好的神話傳說和宗教寓言上去了,以至於在英國人統治期間,他們驚奇地發現,大多數印度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
因為利益關係,英國人早期還是需要一個完整統一的印度,要把文化都不相同的各民族團結起來,這樣他們才可以最有效率地幫英國賺取利益。
於是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印度人自己不關心歷史,英國學者們卻盡心盡力,開始在各個國家的典籍裡一點點尋找關於古印度歷史的記載,將它們慢慢拼接起來,還原出古印度的悠久歷史。
幾代英國人的努力,讓印度的歷史開始被世人熟知,但這還不夠,印度人要找到一個代表性人物,能凸顯古代印度文明的輝煌,更能增強民族凝聚力,這就需要一位偉大的君王。
19世紀30年代,英國一位喜歡考古的工程師叫亞歷山大·康寧漢姆,他在印度如盲人摸象般到處尋找文獻資料,但花了幾年都一無所獲,無奈只得在外國典籍裡尋找,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冊英譯本《大唐西域記》,從此改變了印度人的歷史。
玄奘西行在中國路人皆知,但人們關注點多在《西遊記》裡的神怪故事,卻不知真正唐代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是一本西域國家的歷史和地理的系統指南,研究價值巨大。
一路上,玄奘看到什麼建築,當地有哪些人文風情、歷史典故,全都事無巨細的記載下來,簡直是一本唐代版西行旅遊的百科全書。康寧漢姆就在裡面找到了關於阿育王的記載。
初看之下就驚為天人,原來古代印度還有這樣一位聖主,文治武功,開疆拓土!一點也不弱於其他國家歷史上的偉大君王,怎麼以前從來沒聽說過呢?康寧漢姆拿著《大唐西域記》問遍了他碰到的每一個印度人。
結果,所有印度人都一臉茫然:「阿育王,誰啊?不認識!」
得,印度人是指望不上了,還是自己去考察吧。康寧漢姆組建了一支考古隊,遍尋整個印度,終於在今屬印度國北方邦瓦拉納西一個叫鹿野苑的佛教聖地,挖出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高12.97米,底部直徑約1米,頂部直頂部直徑約0.65米,重27噸。
柱頭原是四頭威猛的獅子,石獅昂首蹲踞在鐘形的倒置蓮花上,蓮花四周分別雕有牛、馬、象、獅四種動物,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種動物又以圖案隔開。其雕造精美,打磨細膩,是公元前245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後,阿育王為紀念佛陀建造的。
遺址中還找到鐫刻的阿育王敕令,這些發現不僅幫印度人找到了他們已經遺忘的一位偉大君王,還極大的影響了現代印度。
印度獨立後,於1950年將柱頭直接定為國徽,還把柱頭三座獅子下方的圖案,直接用在了今日印度的國旗之上。
後來,康寧漢姆還根據《大唐西域記》,找到了桑吉佛教遺址、納蘭陀寺遺址、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這一系列的考古成果也讓印度學成為國際上的顯學。
印度現在擁有的27項世界文化遺產中,有5項遺產,都是與中國唐代的玄奘和東晉名僧法顯的記錄有關。可以說要是沒有這兩位中國古代的大德高僧,印度的歷史將少了很大一部分珍貴遺產。
印度人的歷史,需要在中國人的典籍中尋找,還要英國人去考古調查,不得不說這就是國滅文化亡的悲哀!經過無數次的滅國再重組,如今的印度,已經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大國,但似乎又弄錯了方向,再次將中國視為對手,真心希望印度朋友們能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畢竟印度人的安穩日子才過了不到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