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學習練就好聲音!
昨天我們探討了有聲語言藝術和表演的關係,從鍾美美與劉天池老師的互動中學習到了藝術創作的重要經驗與規律,詳情查看:《鍾美美魔性模仿受考驗,中戲表演系劉天池老師現場授課》。今天我們來聊聊有聲語言藝術與聲樂藝術的關係,試著從聲樂專業領域分析出通用的聲音訓練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歡迎大家多多思考和交流。
在跟很多聲音朋友接觸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人都是知道共鳴的,但是共鳴具體是什麼意思?共鳴具體有哪幾種?共鳴有什麼作用?共鳴與呼吸和發聲的關係是什麼?很多人還是概念混淆,甚至是迷茫和進入了某種理解的誤區的。只有基礎概念認識準確,由此生發的感受和方向才是正確的,為此付出的所有努力、辛苦以及時間才不會是白費力氣的。也正是基於此原因,才有了我們本期內容。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的就是什麼是共鳴、共鳴有哪幾種、共鳴的作用是什麼、共鳴與呼吸和發聲的關係又是什麼的相關內容
的整合和梳理,準確認識這些基礎概念,去努力做到能夠將各大共鳴腔體之間的作用融會貫通,產生最和諧最悅耳動聽的共鳴。只有將氣息、發聲、 共鳴三者的協調到平衡,統一、適度的狀態,才能發出好的聲音。希望我們這篇內容,對朋友們的
練聲練氣吐字發聲的學習有所啟示和有所幫助。
什麼是共鳴?共鳴就是某物體因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又傳播到其它物體上,引起其它物體共振的現象就叫共鳴。我們人體共鳴形成的過程是,從歌唱發聲到利用人體內很多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使氣息衝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之後,就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於是出現優美、悅耳的歌聲。
共鳴的作用:就是可以夠擴大音響效果,同時還可以美化聲音。我們應充分利用人體結構的共鳴腔,努力控制歌唱發聲,逐步訓練形成空間立體感的音響。歌唱發聲的共鳴效果對於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打開,笑肌微提,下顎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顎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著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顎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動,這個硬顎前部我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繫,且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作用。
口腔共鳴要有聲音的「點」和「心」(即共鳴焦點),首先必須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唇、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自然地鬆開,會厭輕輕抬起,以使咽、喉、腔通暢,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積極堅硬,這樣才會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我們常常把頭腔共鳴稱之為頭聲。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是由於聲音的頻率引起了頭部上前方的蝶竇空間的震動而產生的。蝶竇位於鼻孔上,是比較小的結構空間,獲得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否則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獲得頭腔共鳴的具體方法是: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後移,下顎放下,軟顎和小舌頭儘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著上顎骨而傳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竇等,引起振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富,富有光彩。當然要取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是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呼吸點、發聲點和共鳴位置點這三者協調運動的基礎之上的。
胸腔共鳴常常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也常常在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實際上在我們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
獲得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狀態,下顎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顎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並繼續繼續傳送到胸農會引起共鳴。胸腔共鳴的練習一定要注意鬆弛,千萬不要過分地追求胸腔共鳴而去壓迫喉頭,把濃重的喉音誤認為是胸腔共鳴。鼻腔共鳴是聲波進入鼻腔後所產生的共鳴。這個腔體體積較大,在歌唱過程中作用極為重要,它的共鳴音響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頭腔共鳴。產生共鳴不僅需要發音的腔體,也需要腔體裡的空氣,深呼吸與共鳴狀態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沈湘教授說:用 深呼吸的感覺把腔體打開等在那裡唱。沒有深呼吸就沒有高位置, 聲音越高說明氣就越通。從最高的共鳴位置到最低的呼吸支持需要 「一米長」的距離,保持「深呼吸」與共鳴「高位置」的良好發聲 狀態。發聲訓練要求胸腹之間的氣體和上面各種腔體之間的氣息要 想通,只有上下通氣、裡外通氣、以氣帶聲,才能控制好的共鳴音色。高音唱不上去,說明氣息用的不深,所以加強呼吸訓練是掌握髮聲 共鳴的基礎。 沈湘教授說,發生共鳴的基礎在胸腔, 只有把聲音落下來,胸口以下感覺越空、越放鬆,氣息就越通,共 鳴的音響效果就越好。正確的發音位置應該在胸口的第二顆紐扣的 位置,發聲訓練時要張開嘴,讓氣流貼著咽璧向下吸著唱。保持腹 部上提的呼氣感覺與胸肋肌肉擴張吸氣的力量形成對抗,反覆訓練 「貼著咽璧吸著唱」,讓聲音落在胸口上,氣息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沈湘教授非常重視哼鳴的練習方法,能使學生很快找到共鳴腔體打開後的共鳴音響效果,他說:能哼多高,就能唱多高。練習哼鳴有兩種方法:一種開口哼鳴,讓聲音進入鼻咽腔, 然後輕輕哼唱。另一種是閉口哼鳴,雙唇閉攏,貼著咽璧吸著哼。
人的聲道主要共鳴器官有三種,即口腔、胸腔和頭腔。這三個共鳴器的作用各有自己的妙處:口腔共鳴能使聲音結實清晰,胸腔共鳴能使聲音渾厚洪亮,頭腔共鳴能使聲音高亢明亮。不同的共鳴組合可以幫助你發出不同程度的聲音,低中高音的發出就是共鳴發聲的體現。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加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低沉、渾厚,以胸腔共鳴為主體,摻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正確的鼻腔共鳴應是圓潤的,聲音靠前的,並具有自然美。訓練鼻腔共鳴可以採用閉口哼鳴的綈習和以鼻韻母的發聲練習,如安、骯、煙、央、灣、汪、人、辰、音、英等等。
下面給大家送上四種腔體示範和發聲護嗓小技巧:
胸腔共鳴
頭腔共鳴
咽腔哼鳴法練習
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幾個有關開嗓發聲與呼吸訓練的視頻教程,同樣適用於聲樂和有聲語言兩個方向。
共鳴需要腔體,所有的共鳴腔體都要連通一氣,從心理上塑造人的整體歌唱發聲狀態。共鳴腔體不僅互為相通,而且,在歌唱發聲時要積極而又鬆弛地打開。我們能夠發出優美動聽的歌聲,音色的共鳴起著關鍵的作用。共鳴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氣息與聲帶相互配合產生的聲波共振。
人和動物的發聲都能產生共鳴效果,共鳴決定著聲音的傳播力、穿透力、和聲音悅感。聲音共鳴有著一定的規律可循,掌握共鳴的聲 學原理,解決好共鳴「三要素」的辯證關係,才能唱出好的聲音。所以解決好氣息與聲帶的平衡控制關係,是學習唱歌的基本任務, 也是初學唱歌的重點與難點。
對於在舞臺上表演歌唱、戲曲、曲藝的演員來說,聲音必須要有穿透力,才能使劇場的所有觀眾都能聽到,音色還要好聽,這樣才能獲得觀眾的喜愛。這就要求演員們必須下功夫研究與學習聲音的共鳴方法,長期堅持共鳴發聲訓練。老一輩藝術家們在實踐中繼承和積累了很多的發聲訓練的經驗和規律,為我們學習唱歌提供了幫助。
中央音樂學院沈湘教授沈湘教授總結出了形成共鳴的三個必須條件:一是有產生共鳴 的空間,二是空間內有發音體(發聲源),三共鳴空間裡有足夠的空 氣傳播聲音共振,簡稱為發聲的「共鳴三要素」。只有將氣息、發聲、 共鳴三者的協調到平衡,統一、適度的狀態,才能發出好的聲音。
歌唱演員隨著年齡的增長,聲帶狀態也會發生變化,歌唱的感覺就會不同。因此,歌唱演員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尋找新的發聲、 共鳴的平衡點,不斷調整唱歌的感覺。學習、研究、訓練發聲方法 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功,演唱不止、訓練不止。聲音工作者也是如此!
共鳴狀態和呼吸狀態特別密切,好的共鳴狀態就是深呼吸狀態。用深呼吸的感覺把腔兒打開了等在那兒唱,好的共鳴音響就出來了。
正確的呼吸方法和通暢有力的氣息支持,是一切良好共鳴的基礎。適當地使「勁」和合理地送氣,是訓練共鳴時必須做到的。富有彈性和力度的聲音才能產生良好的共鳴。如用力太大、太猛,發出的聲音僵硬、刺耳,就不會有好的共鳴;送氣太猛、太強或太弱,也不可能有好的共鳴。沈湘教授就曾經說過:「共鳴狀態和呼吸狀態特別密切,好的共鳴狀態是深呼吸狀態。用深呼吸的感覺把腔打開了等在那兒唱,好的共鳴音響就出來了。」共鳴與呼吸的關係就如同魚和水的關係,魚在水中才能遊動,聲音靠氣才能流動,這就是以氣帶聲。
良好的共鳴是依靠正確的發聲方法,發聲器官的協調配合和呼吸的正確應用而取得的。唱高低不同的音,有高低不同的共鳴點,稱為共鳴位置。發聲是否正確,與聲音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最後,還有這樣幾則視頻教程要一併送給大家,幫助大家理清氣息訓練與共鳴訓練等聲音訓練的關係,為大家提供更多的訓練方法,歡迎點擊觀看!
優美的聲音依靠科學的發聲方法,只有掌握好氣息運用、發音原理、共鳴控制這三大要素之間的協調關係,使之達到一個自然、 平衡、科學的發聲狀態,才能熟練駕馭聲音的技巧。綜合自知乎、歌唱大講堂、老年福電視頻道、音橋合唱、聲樂系公開課、樂在線、歌唱大講堂
為幫助大家練就動聽的好聲音,
由聲音教練俊天明老師和
喜馬拉雅大學聯合研發的
《30天聲音美化訓練營》課程
包含視頻(PPT)課程30節,
配套提供社群點評和直播互動,
目前第二期、第三期正在進行中,
現在報名可立即加入第四期學習,
第四期訓練營於11月23日開營!
課程價格149元。
現在報名可享109元限時優惠價!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可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