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期,出現了不少勵志、溫暖的文化娛樂作品,音樂方面如H.O.T《CANDY》、SECHSKIES《COUPLE》;電影方面,「純愛風」受到人民喜愛,《八月照相館》是1997、1998年這兩年票房TOP 10作品,乾淨與純粹成了安撫惶惶人心的良藥。
電影《八月照相館》海報
近年來,韓國影視作品特別是韓劇已經從「車禍、癌症、治不好」發展到「長腿、養眼、土豪」。今天,我們重溫《八月照相館》,除了感受純真愛情外,也被男主雖身入生死邊緣,仍然勇敢地思考死亡,面對「終將一死」的宿命而感動。
生命,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如何讓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變成更通透,成為命運的主人?我們隨著男主永元生命最後歷程,認識死亡、面對死亡。
死亡是生命體的宿命,對死亡的恐懼源於要得太多,害怕一場空。《八月照相館》講述一個溫潤的男子永元生命最後幾個月的故事,有親情、友情與美麗動人的愛情。
那年夏天,照相館年輕老闆永元已身患重疾,虛弱地小學校園裡的單槓都玩不了。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在醉酒後以開玩笑的方式告訴朋友自己快死了,他深夜一個人躲在被窩裡哭泣。
我們芸芸眾生,多是像男主永元一樣,害怕死亡的。有時,只要想到人必有一死,不免憂愁悲傷,甚至恐懼痛苦。
永元一個人躲在屋裡哭泣,窗口映出他父親身影。
死亡是人類最普遍、深層次的恐懼。
家長擔心小朋友意外傷害丟性命;熱愛生活的年輕人害怕猝死;年紀大了怕得不治之症,掛了;獨居的害怕死了沒人知道成為社會新聞中的一條;生了病害怕時日不多成為別人的負擔……
總之,「死亡」這個詞蘊含著諸多令人絕望焦慮的因素:
以上零零總總,給人類一個思考:既然命運無常,殘酷不可測;既然生死之外,再無大事;既然終將離去,那我們活在人世間是不是毫無意義?當然不是。是不是可以不去想死亡?當然不是。
「死亡詩人」斯詩人諾伐利斯非常害怕死亡,可是,越怕死他越靠近和研究死亡、思考死亡和歌唱死亡,甚至「願意和死亡結婚」。讓人感到他特別強烈的,對生的渴望。
人生一世,草生一輝,生、老、病、死,生命的必經之路。英國知名小說家毛姆說:像很多人那樣迴避考慮死亡是愚蠢的。確實,逃避對死亡的思考毫無好處,我們越害怕死亡,越要靠近它。正因為生命脆弱,我們才要好好面對奪去生命的死亡。
思考死亡幫助提升抗壓能力,不再懼怕某一刻突然到來。哲人說:「我們越拖延對死亡的正視,就越對它無知,恐懼和不安全感的陰影就越縈繞腦際,我們越想逃避那種恐懼,它就會變得越可怕。」
現代人節奏太快了,人們往往不願面對殘酷現實,不願意面對自己,更不要說面對死亡。
身邊外表光鮮亮麗的高級白領說,遇上猝死自盡、年紀輕輕患癌的去世的新聞,完全沒有勇氣點開,即使這條新聞已經在朋友圈被刷屏。為什麼?因為自己活得很不健康。她有勇氣與機智與客戶唇槍舌劍,卻在面對死亡、思考死亡時完全啞了火。
加班、熬夜、壓力大、煩躁、垃圾食品、不運動……我們可以調侃「在猝死的邊緣不斷試探」,卻沒有勇氣與毅力將不良生活習慣斷舍離。
然而,生命在智慧在於認清生活的真相,在有限的時間認真得、好好得活著。《八月照相館》中,永元早早地接受了「人終將一死」的宿命。他有這樣一段旁白:
永元在小學校園裡沉思
「我小時候,同學都走了,我仍獨從操場,想逝去的母親,我突然明白,我們最終都會消失,父親、姐姐、所有好朋友。」
我們可以面對死亡,握手言和,將它視為生命中必須接受的一部分。好好地打量它、認識它,不害怕,不迴避。你會發現,思考死亡帶來的意義遠比你想像的正面積極。
如果把死亡看作是人類的的天敵,面對這個不可戰勝的敵人,人類將是失敗者。逃避死亡、與死亡敵對,懦弱而無能;而不懂投降苦戰到底的人,可能死無全屍。
哲學家蒙田說:「人世間一切智慧和思索的目的,最終都可歸結為一點:教給我們如何才能不畏懼死亡。」
人生結局不可知、不可控,但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不要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當一個人能明白他活著的意義,堅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為之奮鬥以實現目標,他將不再害怕失去什麼,更不會害怕死亡。
哪一天真的走了,他的精神,將作為超越生命的存在,被共享傳播。這種正向價值,是我們努力提升內在實力的一個動力。
思考死亡能幫助你提升抗壓能力,不再懼怕某一刻突然到來。面對死亡時沒有恐懼,還怕生活中的一點點雞毛蒜皮嗎?
人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是可是做命運的主人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麼或者希望什麼時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
永元面對德琳時笑容燦爛
《八月照相館》女主德琳有次問永元:「你為什麼一直對我笑?」 她並不知道永元身患重疾,並不清楚那嘴角努力向上的微笑,是對生命、對世界最後的告解,是他面對死亡的智慧與勇氣。
永元時日不多了,在歲月最後時刻思考最多的,是能為身邊最摯愛的人做些什麼?他歸整著自己的生活:
永元為父親寫下照相館機器使用說明
他與朋友們聚餐,合影作最後的告別;教父親使用遙控器;寫下照相館儀器的使用說明;為自己拍下遺照,笑容永遠定格在那一剎那。對愛情,他不在對方心裡留下創傷,只留美好的記憶。
就這樣,心境安寧,隱忍與默默付出,告別所有他愛的人。
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為自己拍下面帶笑容的遺照。
從永元身上我們看到,人是可以安詳地走的,讓死亡到來那一刻不後悔不自責,死而無憾、死而無悔。
一個人,如果在大限到來之前,都沒有機會沒有勇氣說「再見」「別難過」「我很抱歉」或者「我愛你」,確實很有遺憾,充滿懺悔。
反之,如果做好準備,熱愛生活,願意愛、願意包容、願意表達,對死亡有充分認識,那不管情況如何,都能放心離開。
亞隆在《凝視太陽》說:和他人建立真心的交流,努力活得圓滿自在,以及「激起漣漪」──留下可以讓後人省思和懷念的事物。這些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目標,顯然不易達到,但是真正活得了無遺憾的人,確實是因此而充實圓滿地度過此生。
思考死亡,幫助我們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做好時間管理,過好每一天。即使真面臨重疾,也能像永元一樣,有條不紊地做出理智選擇。我們無法控制生命延伸得有多長,但是,可以做生命的主人,做自己應該做,值得做,願意努力做的事情。
最後的話電影又名《八月聖誕節》,男女主相遇在八月,到聖誕節已天人永隔。他們的聖誕節已經炎熱的八月度完,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八月。他用頑強的毅力,智慧與勇氣,完成了對世界的告別。
以堅韌的毅力與決心了解並接受是人終將死亡的事實,對醫學的局限性有清楚的認知,這是一個漫長而揪心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雖然從物質上來說確實是這樣。在精神上,一個人只要留在人心裡,那他永遠活著。
當你以智慧、勇氣、膽識面對死亡,珍惜現在活在當下,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更多可能,拓寬生命寬度,人生將會更精彩、更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