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we are--《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敘事理想

2020-10-23 三白物語

作為第46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沒有流量明星,沒有驚險刺激的場景,沒有懸念迭起的情節,有的僅僅是一場娓娓道來的敘事。「這部電影重建了我對電影、對這個世界的信心」,許鞍華的獲獎感言曾如是說,「重建」一詞暗示了一度的失落和找尋,在這個喧囂的時代,無論我們還是電影,都很容易陷入浮華的泥沼,真正能突破表象關照內心的影片又能有幾部呢,或許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價值。

淡淡的,悠悠的,如同一張濾紙,過濾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華,一切的痛苦和歡樂都歸於靜靜的生活化敘事中,《天水圍的日與夜》以近乎記錄片的方式講述了張家安、貴姐、老太太及其所代表的三代人的生活狀態,在平靜的敘事中滲透出關照現實、溫暖人心的力量。

一、意象的選擇——構成敘事場

影片一開始,便由幾個鏡頭構成了一組由黑白荒野轉入彩色現代都市的連續場景,這其中出現了幾個意象:停在花上的蝴蝶、退潮後停在沙灘上的螃蟹、破敗池塘中的枯荷、公車和城市建築,前三者都是以黑白灰色來呈現的,令人不禁有種對於荒蕪家園中凋零生命的憐惜,而後的公車建築自然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揭示了故事發生的時代,拉開了故事的帷幕。

第二個意象也是貫穿電影的主要核心意象,即天水圍,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地點,它是具象的,但同時它也是電影所要彰顯的全部精神內蘊,是承載導演、人物、觀影者內心情感體驗的核心場所。天水圍是香港一處並不起眼的所在,不夠繁華甚至有些落後,政府的開發使其出現了人口劇增、就業困難、生活困苦等諸多問題,而自殺事件的高發使其成為人們眼中的「悲情城市」,在這樣一個城市裡,更易令人感到生的悲涼與不易。不知是誰說過,一座城市是有記憶的,那些悲情的記憶將天水圍籠罩在一種淡淡哀傷的氛圍裡,人們會選擇淡忘抑或記憶,這在導演的視野裡並不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問題,如在影片中,貴姐一家去鍾府弔喪,沒有過多的悲痛,在平常的交談中一個靈魂就此離去,活著的才是更值得被關注的,這裡彰顯的是淡淡的悲憫卻又不執著於品味悲痛。

第三個意象是城市裡的萬家燈火,兩次都出現於梁歡阿婆的視野裡,每一個人家都有一盞燈火,每一盞燈火下都有一個故事,在阿婆孤獨的內心深處,那些燈火裡或許有她所憧憬的天倫之樂和人間幸福,但也可能有同樣孤獨的靈魂和她一樣守護著那點點星光,這是導演對於生命普遍狀態的隱喻。

由荒野到城市再到城市裡的萬家燈火,種種意象構成了一個意象群,也形成了一個適度自由的敘事場,承載著日與夜的故事。

二、音樂的運用——敘事節奏的掌握

電影是融合聲、色、意各方面的綜合藝術,音樂在其中起著烘託氛圍、強化情感、帶動節奏的作用。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一首舒緩寧靜的藏著些許哀愁的《emotion》總共響起過八次,影片一開始,音樂聲響起,開啟了天水圍的一天,貴姐洗衣,阿婆吃飯又做飯,庸常生活寧靜溫馨,也有幾分悽涼落寞,暗示了阿婆渴望家庭溫暖的內心孤獨。阿婆想報答貴姐拿出冬菇在燈下細細審視,這時音樂裡透著幾分俗世中的溫情。家安的婆婆回憶貴姐一生的時候,看著一組黑白照片,音樂帶給我們的是對過去對那代人的回憶與思考,心中不禁五味雜陳。貴姐在回憶丈夫去世時,那或許是她為數不多的情感噴發,彼時的音樂烘託下,顯得格外感人又不令人悲痛欲絕。阿婆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遙望遠方,音樂聲中流淌著她對家的渴望。中秋佳節時,明亮的燈火,人們幸福的笑臉,在音樂聲中,讓我們相信一切都將得到救贖。而一首充滿懷舊氣息的片尾曲,以思念和溫暖為影片畫上句點。

綜觀影片,音樂的運用恰到好處,對於暗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烘託氛圍有很大作用,同時讓人物在回憶與現實之間自由穿梭,於無聲中為我們彰顯了更多深刻意蘊,使影片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推動人物和觀影者的情感變化。

三、The way we are——實現敘事理想

在影片中,我們知道,意象的選擇與構造,將荒野與都市、歷史與當前交相呈現,在一幕幕黑白底片和彩色世界的對照間,讓我們相信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價值問題都將得到解決,所以許鞍華並未以極致的或歇斯底裡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問題,自殺事件、就業問題、青少年的精神面貌等,都在一兩句輕描淡寫的話語中一筆帶過,頂多就是幾個小青年在一起打打麻將、八卦老師還有早戀。在黑白和彩色世界的轉換中,許鞍華所關照的很多,那是關於一代人、一座城市的記憶與思考,背後是隱隱的歷史感和厚重感,但卻以最輕的方式來呈現,即對天水圍十多個日與夜的呈現。

在日裡,大多數人都像貴姐那樣認真踏實的生活著,吃飯、睡覺、工作,處理庸常生活中的一切瑣事,甚至忘了抱怨和流淚。而夜,它像一雙藏滿心事的眼,將世間的一切秘密全部涵蓋再輕輕傾吐,它糾結了一張巨大的網,也許綴滿了人世的辛酸與陰影,卻又提醒人們懷著對幸福的渴望,永遠守候下一個黎明的到來。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方式,堅定的,認真的,質樸的,痛並快樂的,電影的英文名譯為「The way we are」,頗為精確地道出了天水圍的日與夜的精神實質。

我們並非日常生活(生命常態)的奴隸,而是它的仰望者和忠實信徒,在日與夜的交替中,許鞍華只截取了一個三代人的斷面,從中窺取了一個世界。電影是我們言說世界的方式,世界也是電影言說我們的方式,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許鞍華不是要簡單的敘事,而是要實現她的敘事理想,於是影片解構了將生活完全藝術化、神聖化的虛構存在,亦解構了其作為道德宣揚或批判的工具存在,而是還原其最本質的面目,在回歸俗世與溫情的過程中,讓我們重建對於生活、生命以及自我的信心和關照,就如同這十多個日與夜重建了許鞍華對電影的信心一樣。


相關焦點

  • The way we are——《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敘事理想
    > 作為第46屆金像獎最佳影片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沒有流量明星,沒有驚險刺激的場景,沒有懸念迭起的情節,有的僅僅是一場娓娓道來的敘事。 淡淡的,悠悠的,如同一張濾紙,過濾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華,一切的痛苦和歡樂都歸於靜靜的生活化敘事中,《天水圍的日與夜》以近乎記錄片的方式講述了張家安、貴姐、老太太及其所代表的三代人的生活狀態,在平靜的敘事中滲透出關照現實、溫暖人心的力量。
  • 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的日與夜》從一個夏日清晨開始,到一個明月夜結束,日與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片頭是沒有開發前的天水圍,黑白色調的泥灘魚塘,畫外有著陣陣的鳥叫潮騷。就在這片土地上,幾十層的住宅樓拔地而起,幾十萬人口在此聚集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時間起止沒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過了大半程,觀眾才明白影片開始於暑期某天,結束於中秋節。
  • 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圖片作者:小曲圖片作者:小曲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文、圖/小曲  很多香港人視天水圍為「下只角」,並為其貼上「悲情市鎮」的標籤。假如有機會生活在這裡一陣子,與這些普通人一起飲茶、吃飯、去街市買菜打包燒臘、在嘈雜的酒樓中暢快聊天,你一定會愛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原是香港元朗西北部的一處偏僻圍村,周邊大片魚塘。後填塘建起大量公屋,成為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地,也成為香港人眼中的「下只角」。
  • 我們存在的方式:《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年的香港電影中,《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是深圳河對岸一座相對孤立的城區,自2004年一起滅門慘案開始,以及頻繁發生的悲劇慘案和家庭糾紛,於是天水圍被渲染為「香港的悲情城市」。正值此時,許鞍華導演在2008年將《天水圍的日與夜》以及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呈上熒幕,兩者雖然是同系列,但基調完全不同。
  • 經典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完整版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攝,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 。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 香港電影漫遊丨《天水圍的日與夜》還原一個真實的天水圍城
    天水圍接連爆發多起慘絕人寰的社會負面新聞,媒體更是對當地造成惡劣影響。許鞍華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試圖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天水圍的生活,故事平淡無奇卻倍感溫馨。之後許鞍華又推出同樣發生在天水圍的電影:犯罪題材的《天水圍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由任達華與張靜初主演,將真實案件搬上銀幕。《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海報。
  • 《天水圍的日與夜》——做人有多難呀!
    無論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的姨媽,還是《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貴姐,許鞍華始終用自己獨到的女性視角去詮釋普羅大眾的生活。同是以悲情社區的天水圍為背景,相比《夜與霧》的壓抑,《日與夜》則充滿著人性人情,其中的天水圍更富含人情味。家住天水圍的貴姐丈夫已逝,在超市上班,獨自撫養兒子張家安。某日在電梯偶遇孤寡老人梁老太,兩家陌生人的生活開始有了交集。
  • 《天水圍的日與夜》:三代人,一場相互溫暖的生命旅程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延續了許鞍華對小人物的描寫,加之生活化的場景襯託,當觀眾看完這部影片時,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其中的人物深深感染。故事發生在香港曾經的悲情市鎮天水圍社區,單親媽媽貴姐與兒子張家安遇到了葉落歸根的梁老太,一來一往,互相溫暖的動情故事。
  • 《天水圍的日與夜》:看似現實,其實是一則童話!
    雖然標榜為以社會寫實性為主打拍攝手法的許鞍華,在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時候,還是用了一種美化底層市民的人物弧光,幫助最終鮑起靜得到了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因為,在塑造桂姐這個角色的時候,還是大量的添加了香港人自身的那種地域優越感,強調的是一種八十年代古早劇時代的「好人一定有好報」的傳統道德觀。
  •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中獎才是生活的常態
    或許,不中獎,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一樣——《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由許鞍華導演的作品,在2009年的第28屆香港金像獎上,一舉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
  • 《天水圍的日與夜》,平凡瑣碎的生活,透徹而真實,溫情卻不煽情
    《天水圍的日與夜》到《天水圍的夜與霧》通過日常平凡的瑣碎感動到迫於無奈的生活悲慟,無一描述的扣人心弦。也因此在數年之間,天水圍的人口迅速成長,但受限於公共設施不足,再加上位置偏離市中心,『天水圍』像是被香港孤立出來的邊陲地帶。尤其當年的『天水圍』發生了許多慘絕人寰的人倫悲劇和家庭糾紛,以及連續多次的自殺跳樓事件,在媒體大力渲染下,『天水圍』宛如香港的『悲情城市』。
  • 想當年|《天水圍的日與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天水圍曾被作為「規劃失敗」的案例遭遇口誅筆伐,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根據發生在天水圍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 在毛骨悚然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之前,許鞍華曾經拍過一部溫情脈脈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對於許鞍華而言,後者只是前者的鋪墊,真正的重頭戲還是想把這起駭人聽聞的滅門慘案搬上大銀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 《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什麼獲得好評?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親自執導的一部劇情片,這部片子講述的是關於一對母子在天水圍過著平淡的生活故事。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就集中在男主角張家安在會考結束之後的那個暑假。片子裡的人物很樂觀許鞍華是個十分關注現實的導演,所以這部片子選在天水圍,這個曾經發生動亂的地方。她把目光瞄向了單親家庭,在故事設定裡,張家安是沒有父親的。對於這件事,作為一個兒子,他是很坦然地去接受的。在一次團契會上,大家都被要求分享家庭關係,張家安在同學們的面前講自己家裡只有媽媽和他,是沒有遮掩的。後來在暑假結束的時候,偶遇到班上的同學,她又問起來,張家安說沒關係。
  • 電影資源推薦;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線觀看
    好看的電影資源推薦免費天水圍的日與夜導演: 許鞍華編劇: 呂筱華
  • 豆瓣8.6好看的香港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推薦,普通人真實生活狀態的寫照
    這部電影名《天水圍的日與夜》,豆瓣評分8.6,上映於2008年3月27日,是一部由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等主演的香港生活電影。該電影拍攝資金只有僅僅100萬,由於是偏文藝電影,所以上映後票房不理想,但是口碑極好,共獲得了12個獎項。對此類電影感興趣的觀眾可去優酷視頻免費觀看。
  • 天水圍的生活到底有多難?| 書影手帳
    天水圍的日與夜該片講述了在香港的天水圍,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和一個失去女兒的孤寡老人相互照顧和溫暖對方的故事。它把焦點對準了一位平凡的母親,把「天水圍的日與夜」,以近似於紀錄片的形式,向觀眾們娓娓道來。她給家人、張家安和阿婆的大愛,為悲情的天水圍帶來溫情,讓觀影者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 1039《跟著耳朵去旅行》節目預告:本周五14:00,藝馨、何理共談《天水圍的日與夜》
    9月25日(周五)下午14:00—15:00《跟著耳朵去旅行》節目,溫州交通廣播邀請嘉賓何理做客直播間,與主持人藝馨一起,談談許鞍華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該片講述了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他做好了若是會考成績不理想,便出來做事的準備。
  •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原是一條小圍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但今天它的30萬居民多為底層勞工(其中有諸多新移民及大陸新娘)。由於天水圍發生過多起震驚港媒的倫常慘案,該地被視作「悲情市鎮」,可是其中多數居民平日其實過著與其他港人並無差異的生活,相依為命的貴(鮑起靜)與張家安(梁進龍)母子便是如此。
  • 天水圍的日與夜|鄰裡親情與飲食文化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貴姐和阿安雖然是單親家庭,但是貴姐的娘家人卻各個都比他們有錢,貴姐17歲出來打工,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供自己的兩個弟弟上學,弟弟讀書之後,飛鴻騰達,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家境富裕,這一貧一富的畫面對比,在電影的一開始的生日宴(貴姐母親的生日宴)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
  • 《天水圍的日與夜》:小人物的生死約定,市井生活的煙火味
    《天水圍的日與夜》榮獲200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許鞍華當之無愧榮獲2009的最佳導演與百家傳媒致敬電影人的稱號。許鞍華,相信喜歡看文藝片的朋友應該很熟悉,柔軟細膩一貫是她的電影風格。天水圍這個城市,類似於大城市裡的城中村一樣。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冷漠無情的一張張陌生面孔,梁老太就生活在天水圍的某個出租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