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社編委、採訪中心主任
皖江文化研究會合肥分會會長
今天非常高興受邀回到家鄉,參加「兩岸三地」首屆文化融合論壇,深感榮幸。其實,在樅陽區劃調整消息塵埃落定之後,我們皖江文化研究會合肥分會就曾打算在合肥召開一個類似主題的會議,但由於各方面瑣事纏身,最終未能如願,因此,我對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
同時,我想對銅陵市文聯、樅陽縣文聯等論壇主辦單位的高瞻遠矚表達一份敬意。在樅陽區劃調整之後這麼快就召開文化融合主題的會議,為兩地文化發展對標定位,確有重大意義。相對於同一批次的區劃調整,樅陽的區劃調整確實引起了不小的討論,至今仍未完全平息,而且這種討論更多是在文化層面的。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個人的觀點是,出現這種討論很正常的。中國行政區劃調整,幾千年來,從未停歇,但文化形態的變遷和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對於文化融合,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我們的文化融合要做好居家過日子的長期打算。
在此,我講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是文化要注重傳承。文化本來就是薪火傳承之事,文脈不能斷裂。行政區劃調整不能,也不會割裂樅陽的文脈。樅陽和銅陵的文化如何融合?我想,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正本清源。只有釐清了各自文化傳承的脈絡,才能找到各自文化發展的未來。現在一講到樅陽文化就是桐城派,我覺得,這種認識可能有些偏狹。桐城派更多只是一種文學流派,且興盛期主要集中在清代。而自西漢元封五年建縣、素有「氣節之鄉,文章之府,詩人之窟」的樅陽,在文化財富上顯然並不至於此,剛才大家也提到了,還有東鄉武術、教育思想(如吳汝倫、李光炯、光明甫、房秩五)尤其是學術思想(如方以智、朱光潛、方東美、李澤綱等)等,都是一個個文化富礦,值得我們更深入去挖掘,去搶救,找出傳承的路徑,釐清文化的譜系。對於銅陵文化,我所知不多,但大體上說銅陵的文化以銅文化為核心,應該是不錯的。而事實上,除此之外,銅陵也還有其他很多的文化因素,如陳翥的《桐譜》、有「小上海」之稱的大通商業文化,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探尋整理。
二是文化要突出個性。我們要承認,文化的發展總是富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人們不是常說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體到區域文化發展上,同樣如此。兩地的文化融合,並不是誰取代誰、誰侵佔誰的問題,而是要彼此包容,互相支撐,堅守個性,共同發展。對於樅陽而言,我覺得要有文化自信,是否一定要完全依賴於「桐城派」這個概念?我覺得,是否可以借區劃調整這個契機,理直氣壯打「樅陽文化」這個概念。我呼籲停止各種小家子氣的文化論爭,所謂「桐城出名,樅陽出人」的提法,更多像是小媳婦受了委屈之後的背後洩憤,除了引發許多無謂的筆墨官司之外,對文化的挖掘、融合與俄合作並無太大裨益。令我感到很痛心的是,過去樅陽和桐城在文化正統地位上作了太多無謂的論爭,以至於兩地在文化資源挖掘與融合上鮮見大手筆的合作,希望樅陽劃歸銅陵之後,不要重演這種令人遺憾的場景。對於銅陵也是如此,要堅守以銅文化為核心,兼顧創新文化,走好自己的路,與樅陽的文化譜系形成優勢互補。我想,個性文化的強盛和彰顯必然會帶動共生文化的融合和發展。
三是文化的融合要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不能做簡單的複製粘貼。樅陽、銅陵兩地,雖然隔江而居,但一直以來都是遙相呼應,彼此相依,相互支撐,共同發展,比如:劉大櫆寫過《舟泊銅陵》;當年銅官山礦權之爭,最早就是由樅陽人房秩五與陳獨秀合作創辦的《安徽俗話報》發出聲音的;而在礦權之爭中出力最多的方履中,也是樅陽人;而吳汝倫、吳芝瑛等樅陽先賢也是在國內最早傳播地質科學思想的學者。以當代而言,我手頭有一本《銅陵史話》,作者吳昭謙老先生,也是樅陽人。這些都說明一點,樅陽、銅陵兩地的文化,從來就不是相互隔膜的,而是共生共存、互相理解、彼此支撐的。而我們所說的文化融合,不能只有熱戀時的卿卿我我你儂我儂,更需要的就是這種長相廝守的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我相信,只要我們都秉持一顆熱愛家鄉之心、熱愛文化之鄉,我們就一定能夠在做好自身的基礎上,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共同迎來文化融合的新春天。
最後,就兩地文化融合問題提幾點具體的建議:一是希望兩地文化主管部門能夠有意識地打造一些適合文化融合需要的平臺,如《五松山》《樅陽雜誌》、QQ群、微信公號等陣地,為兩地文化人提供一個展現文學才華、呈現學術成果的集聚地;二是要加強兩岸三地的互動交流,分領域適時開展一些類似筆會、學術會議、實地考察等活動,加強樅陽、銅陵兩地文化的情感溝通與文化認同;三是推動一批未刊文學作品集、地方歷史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就樅陽而言,李光炯、光明甫、李澤綱等近現代樅陽歷史文化名人,都有不少著作未正式印行,建議拿出一筆資金,推動這些珍貴文化遺存早日公布於世;四是有意識地推出一批名家名作,尤其是具有旺盛創作能力的中青年作家群,作家就是硬名片,作品就是軟實力,藉助不同的時機和途徑,打造兩地文學名家名作的展現平臺,打響銅陵文學、樅陽文學的美譽度、知名度。
最後,表個態,作為一個在媒體工作的樅陽人,我將盡己所能,為樅陽、銅陵兩地的文化融合多發聲、多出力;同時,也願意通過皖江文化研究會合肥分會這個平臺,多挖掘樅陽、銅陵兩地的文化資源,切實做一些具體的挖掘、整理與研究,為兩地文化融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樅陽文聯 ahzywl0556
整合文聯繫統資源,打造樅陽文聯新媒體平臺;圍繞四個樅陽建設,繁榮創作樅陽文學藝術;宣傳縣政府方苞文學獎朱光潛藝術獎動態和文藝創作動態;打造手上樅陽雜誌新傳媒,手上個人作品展影展書畫展平臺;挖掘樅陽歷史文化底蘊,對外傳播樅陽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
微信推廣:18900565846
總編qq:473288132
投稿通道:
1、在樅陽文聯微信公眾平臺上直接發稿(圖片、文字、視頻均可)。
2、也可發送文章至4732881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