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蘇州是大運河流經的重要歷史名城,運河穿城而過,許多河流又與運河縱橫交錯。古代蘇州之所以成為萬商雲集的「四大聚」之一,正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時至今日,蘇州近一半的貨運量仍由水路承擔。
圍繞大運河周圍,散落著蘇州眾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從運河汲取水源,流入環古城河,環古城河包圍著蘇州城區,流動的水自古以來一直滋養著蘇州古城。護城河上的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葑門、南門、盤門、胥門、金門、閶門等古城門,是古蘇州對外連通、交往的主要通道,同時也是蘇州厚重的歷史符號。這些連通運河、經緯交織的河流流經虎丘、寒山寺、楓橋風景區、盤門、平江歷史街區等地,將眾多歷史文化遺產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蘇州古城的「內部運河文化帶」。
中唐時期,張繼曾留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絕唱,白居易也曾寫下「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的動人佳句。之後,周遵道《豹隱紀談》、馮夢龍《隋煬帝逸遊召譴》等作品,也都以運河為背景,不僅描摹出蘇州運河兩岸的人情風俗,也留下了蘇州運河文化的歷史存照。
從文化角度而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蘇州文化遺產活態保護高度契合。
首先是主題特徵高度契合,即運河文化與蘇州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據統計,蘇州水文化遺產多達2224處,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大運河有著密切聯繫。在大運河主幹水流的供給下,蘇州城區內才會出現古城河道上密匝的古橋,河岸人家汲水的古井,等等。
其次是空間特徵高度契合。大運河作為線性文化資源,兼具文化線路與遺產廊道的特徵,這為蘇州文化旅遊的空間布局提供了歷史依據。例如,蘇州通過打造護城河遊船線,把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覓渡橋、盤門、相門、朝宗閣等散落在古城四周的文物古蹟串聯起來,盤活了「點」上的文化遺產。
最後是資源特徵高度契合。與諸多 「固定」「易損」的文化遺產不同,大運河文化是一種「活態遺產」。近年來,蘇州不斷通過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胥門元宵燈會、江南船拳、白洋灣山歌等與運河相關的「非遺」民俗活動,彰顯了大運河文化與自然環境、社會現實、歷史記憶的互動和創新。
目前,在山塘歷史街區、虎丘雲巖寺塔、平江歷史街區、全晉會館、盤門、寶帶橋、古纖道7個遺產點已設置遺產標識碑,碑身刻有「中國大運河」LOGO標識,這些舉措在文化地理上將蘇州與大運河建立了聯繫,但總體來看,蘇州運河文化遺產仍待進一步挖掘和梳理。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這篇文章,不妨從準確定位、部門合作、項目推進三個方面「破題」。
從準確定位方面來說,歷史古城蘇州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品格,當下也需要更加鮮明地將其貫注到大運河(蘇州段)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當中。在大運河(蘇州段)的「新形象」塑造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差異化,「水」是蘇州文化遺產的符號,但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所有的城市文化遺產都自然帶上了「水」的標籤,倘若僅停留於過去的「水」符號,必定會與其它城市重合。所以,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就須強化大運河之水的「蘇州特色」,在「賦特色」的基礎上注重蘇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活態利用,有效串聯和延伸「運河」主題的文創產業鏈條,提升蘇州運河遺產文化附加值。
二是標識化,即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運河文化遺產符號,在此基礎上實施品牌化運作。一是重點發展盤門和吳門橋片區,構建「河城一體的遺產城市」新形象;二是擴展蘇州遺產文化空間,從「打造景區」變為「打造城區」,把整個城市作為最大的景區來打造;三是充分利用好蘇州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交相輝映的有利條件,努力營造賞景點、品文化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三是樣板化,把碎片化的「吳文化」意象勾連起來,形成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線索,構造一個古韻今風、充滿活力的吳中「運河文化」創意圈。如:人文薈萃的古城運河沿岸,可融入京杭運河黃金旅遊線中;以吳早期歷史上重要人物伍子胥命名的胥江,可彰顯吳文化之根;上塘河、山塘河則以蘇州水街為主題,打造獨特的河街相鄰的市井民俗風情等。
從部門合作方面來說,大運河文化帶遺產傳承與利用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相關部門要樹立全國、全省及全市「一盤棋」的發展思路,打破邊界,營造「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蘇州應學習杭州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設立京杭運河(蘇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將運河西段、中段、南段的遺產資源整合,在發展中段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西段和南段的遺產資源,逐漸形成蘇州運河遺產的三塊高地。同時,著手建設大運河遺產點大數據系統,引入國內外在線遺產信息平臺的交換數據,逐步實現遺產管理「用數據說話」,促動相關部門合作,提高文化遺產管理治理的總體水平。
從項目推進方面來說,全方位的「活態利用」是繼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最適合路徑,如何做好「活態利用」?
首先,要做好價值利用評估。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尚存在價值挖掘不充分的問題。相關部門可組織相關學者,抽調水利、地理、文化、歷史、民俗等專家組建考察團隊,沿大運河蘇州段走訪調研,探討相關文化遺產價值的真實性、價值利用的可操作性和遺產利用的空間性,發布《大運河蘇州段遺產點調查報告》,發掘和升華大運河蘇州段文化遺產的精神價值、科技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其次,要組織文化活動。「重現」大運河畔曾經的中秋燈會、龍舟會、山歌會、廟會等民俗活動,同時應注重蘇繡、蘇扇、玉石雕、泥塑等「蘇作」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和開發,提高「蘇作」文化的影響力。
再次,重視非遺文藝演繹。結合崑曲、蘇劇、評彈、吳歌等「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充分挖掘、創新蘇州作為「運河城市」的演藝內容,尤須重視唐宋特別是明清文學史上關於「運河與蘇州」的文學資源,將文化遺產與藝術想像相勾連,再現運河沿岸靈動的「江楓漁火」和作為「天下四大聚」之一的繁盛,把運河故事演繹、民俗風情展示與現代休閒旅遊融合在一起,致力於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綜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