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2020-12-23 央廣網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蘇州是大運河流經的重要歷史名城,運河穿城而過,許多河流又與運河縱橫交錯。古代蘇州之所以成為萬商雲集的「四大聚」之一,正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時至今日,蘇州近一半的貨運量仍由水路承擔。

圍繞大運河周圍,散落著蘇州眾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從運河汲取水源,流入環古城河,環古城河包圍著蘇州城區,流動的水自古以來一直滋養著蘇州古城。護城河上的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葑門、南門、盤門、胥門、金門、閶門等古城門,是古蘇州對外連通、交往的主要通道,同時也是蘇州厚重的歷史符號。這些連通運河、經緯交織的河流流經虎丘、寒山寺、楓橋風景區、盤門、平江歷史街區等地,將眾多歷史文化遺產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蘇州古城的「內部運河文化帶」。

中唐時期,張繼曾留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絕唱,白居易也曾寫下「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的動人佳句。之後,周遵道《豹隱紀談》、馮夢龍《隋煬帝逸遊召譴》等作品,也都以運河為背景,不僅描摹出蘇州運河兩岸的人情風俗,也留下了蘇州運河文化的歷史存照。

從文化角度而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蘇州文化遺產活態保護高度契合。

首先是主題特徵高度契合,即運河文化與蘇州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據統計,蘇州水文化遺產多達2224處,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大運河有著密切聯繫。在大運河主幹水流的供給下,蘇州城區內才會出現古城河道上密匝的古橋,河岸人家汲水的古井,等等。

其次是空間特徵高度契合。大運河作為線性文化資源,兼具文化線路與遺產廊道的特徵,這為蘇州文化旅遊的空間布局提供了歷史依據。例如,蘇州通過打造護城河遊船線,把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覓渡橋、盤門、相門、朝宗閣等散落在古城四周的文物古蹟串聯起來,盤活了「點」上的文化遺產。

最後是資源特徵高度契合。與諸多 「固定」「易損」的文化遺產不同,大運河文化是一種「活態遺產」。近年來,蘇州不斷通過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胥門元宵燈會、江南船拳、白洋灣山歌等與運河相關的「非遺」民俗活動,彰顯了大運河文化與自然環境、社會現實、歷史記憶的互動和創新。

目前,在山塘歷史街區、虎丘雲巖寺塔、平江歷史街區、全晉會館、盤門、寶帶橋、古纖道7個遺產點已設置遺產標識碑,碑身刻有「中國大運河」LOGO標識,這些舉措在文化地理上將蘇州與大運河建立了聯繫,但總體來看,蘇州運河文化遺產仍待進一步挖掘和梳理。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這篇文章,不妨從準確定位、部門合作、項目推進三個方面「破題」。

從準確定位方面來說,歷史古城蘇州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品格,當下也需要更加鮮明地將其貫注到大運河(蘇州段)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當中。在大運河(蘇州段)的「新形象」塑造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差異化,「水」是蘇州文化遺產的符號,但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所有的城市文化遺產都自然帶上了「水」的標籤,倘若僅停留於過去的「水」符號,必定會與其它城市重合。所以,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就須強化大運河之水的「蘇州特色」,在「賦特色」的基礎上注重蘇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活態利用,有效串聯和延伸「運河」主題的文創產業鏈條,提升蘇州運河遺產文化附加值。

二是標識化,即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運河文化遺產符號,在此基礎上實施品牌化運作。一是重點發展盤門和吳門橋片區,構建「河城一體的遺產城市」新形象;二是擴展蘇州遺產文化空間,從「打造景區」變為「打造城區」,把整個城市作為最大的景區來打造;三是充分利用好蘇州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交相輝映的有利條件,努力營造賞景點、品文化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三是樣板化,把碎片化的「吳文化」意象勾連起來,形成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線索,構造一個古韻今風、充滿活力的吳中「運河文化」創意圈。如:人文薈萃的古城運河沿岸,可融入京杭運河黃金旅遊線中;以吳早期歷史上重要人物伍子胥命名的胥江,可彰顯吳文化之根;上塘河、山塘河則以蘇州水街為主題,打造獨特的河街相鄰的市井民俗風情等。

從部門合作方面來說,大運河文化帶遺產傳承與利用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相關部門要樹立全國、全省及全市「一盤棋」的發展思路,打破邊界,營造「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蘇州應學習杭州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設立京杭運河(蘇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將運河西段、中段、南段的遺產資源整合,在發展中段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西段和南段的遺產資源,逐漸形成蘇州運河遺產的三塊高地。同時,著手建設大運河遺產點大數據系統,引入國內外在線遺產信息平臺的交換數據,逐步實現遺產管理「用數據說話」,促動相關部門合作,提高文化遺產管理治理的總體水平。

從項目推進方面來說,全方位的「活態利用」是繼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最適合路徑,如何做好「活態利用」?

首先,要做好價值利用評估。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尚存在價值挖掘不充分的問題。相關部門可組織相關學者,抽調水利、地理、文化、歷史、民俗等專家組建考察團隊,沿大運河蘇州段走訪調研,探討相關文化遺產價值的真實性、價值利用的可操作性和遺產利用的空間性,發布《大運河蘇州段遺產點調查報告》,發掘和升華大運河蘇州段文化遺產的精神價值、科技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其次,要組織文化活動。「重現」大運河畔曾經的中秋燈會、龍舟會、山歌會、廟會等民俗活動,同時應注重蘇繡、蘇扇、玉石雕、泥塑等「蘇作」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和開發,提高「蘇作」文化的影響力。

再次,重視非遺文藝演繹。結合崑曲、蘇劇、評彈、吳歌等「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充分挖掘、創新蘇州作為「運河城市」的演藝內容,尤須重視唐宋特別是明清文學史上關於「運河與蘇州」的文學資源,將文化遺產與藝術想像相勾連,再現運河沿岸靈動的「江楓漁火」和作為「天下四大聚」之一的繁盛,把運河故事演繹、民俗風情展示與現代休閒旅遊融合在一起,致力於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綜合項目。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活態遺產」受到央視關注?
    」2008年3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正式啟動。蘇州是大運河沿線流經區域最多、遺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也是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可以說,大運河姑蘇段處於蘇州大運河文化帶的核心區域是大運河蘇州段最最精華的一段▼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遺產由5條城區故道和7個遺產點段組成,其中有5條運河故道和5個遺產點段在姑蘇區境內。
  • 讓千年運河文脈奔流不息,《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來...
    2500多年前,中國人一石一土,開鑿出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蜿蜒3200公裡,連通南北,跨越黃河、長江、淮河,以及海河與錢塘江五大水系。流淌的、動態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浙江人大一直在行動。今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光君帶隊赴杭州調研,法制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先後到紹興、南潯、海寧等地調研,併到天津考察學習。
  • 精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 讓文化名片活起來火起來
    許昆林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形成聯動格局、強化綜合施策,精心策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望亭是京杭大運河進入蘇州的第一鎮,傳承了4000多年的稻作文化,擁有古長洲苑、月城、皇亭碑等古址遺存。
  • 「明德風苑」蔡少華:堅持守正創新、活態傳承把時代感注入傳統文化
    著名作家王蒙、餘秋雨、許倬雲、鄭培凱、古兆申等一批學者都來我院講課,傳授中華文化,提高演員文化修養,有力促進了演藝水平的不斷提升。對於一種傳統文化,這個時代需要呼喚更多的白先勇。這不僅對於崑曲,也對傳統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好比張藝謀在影視界所受關注度與影響力一樣。蘇州崑劇院在香港舉行「崑曲之美」講座及示範演出,介紹崑曲的表演特點並示範演出折子戲《牡丹亭·驚夢》。
  • 十三年「運河之約」:揚州「繪」出流動的文化美食「上河圖」
    如今大運河揚州段已經成為集交通、運輸、行洪、排澇、灌溉、供水等為一體的重要水道,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運河遺產活態利用的代表。」十三年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推動著揚州運河文化的昌盛和城市的更新。(資料圖) 泱波 攝13年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始終堅持「一年一主題、一年一特色」,邀請國內外運河城市市長、國際組織負責人、運河管理者以及專家學者等,圍繞全球運河城市共同關注的文化遺產保護、水利航運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文化旅遊發展等問題開展對話、分享經驗,成為推動海內外運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提供資金並組織文化工作者慎入民間,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將散存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以歌曲、民間故事、戲曲)為主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出版,使之得以完整的保存。4.整體式(脫域):從文化生態保護的視角,將非遺置於其發生的環境中,對其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建立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就是當中的典型舉措。
  •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2020-10-25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漁文化聚沙成塔 浙江象山精耕細作傳承海洋活態基因
    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9月15日電(記者 林波)海鹽曬鹽技藝、徐福東渡傳說、漁民開洋謝洋節、象山漁民號子……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的版圖上,散落的漁文化串珠成鏈、聚沙成塔,傳承著海洋活態基因,訴說著別樣的生態保護故事。  「正因為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積累了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成為了全國惟一的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並於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 統籌協調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
    大運河不僅是文化帶、「流動的文化」「活態的文化」,還是生態帶、經濟帶和城鎮帶。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近日在淮陰工學院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主題進行了研討交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多個行政區域,關聯幾乎所有行政管理領域,涉及文化、生態、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如何讓千裡通波的大運河促進文化傳承、推動城市發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統籌規劃、系統推進的重要問題。  「從江蘇來看,大運河是生態文明和美麗江蘇建設的最好抓手,要利用大運河建設美麗江蘇,實現生態城市、美麗城市建設的目標。」
  • 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形成「揚州倡議」
    人民網揚州9月28日電(張玉峰)28日,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世界運河之都」揚州成功舉辦,來自世界運河城市、國際組織、大學研究機構等的500餘名嘉賓,圍繞主題進行熱烈討論,達成廣泛共識,形成世界運河城市文旅產業持續繁榮發展的「揚州倡議」。
  •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有關情況舉行...
    其中,四個專項規劃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專項領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撐性指引。   一是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靈魂,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產全面系統保護的目標,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提出了強化文化遺產依法保護、加大文物監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護狀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增強遺產傳承弘揚能力、加強國際國內宣傳推廣等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 南潯致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善璉鎮內水系發達,石砌河岸,盡顯江南水鄉風韻,是中國湖筆文化和蠶文化的發祥地,擁有「湖筆製作技藝」和「含山軋蠶花」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該鎮深入挖掘推廣蠶桑文化,不斷探索湖筆文化與書畫藝術、研學研修、大眾旅遊相融合的發展新路徑,為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空間,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 聊城市茌平區「活態非遺」推陳出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聊城市茌平區副區長宋靜說,茌平區以文化精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態非遺」推陳出新。今年,茌平區擺渡口秧歌、花鼓蕩戲、袁氏接骨膏餅3個非遺項目獲批省級非遺。擺渡口秧歌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為讓其煥發新的光彩,茌平區以平調秧歌及秧歌小調為主,採集音頻、視頻資料50多條,採集秧歌小調唱詞60多首,改編創作舞蹈《擺渡口大秧歌》,並編寫教材在中小學推廣傳統舞蹈教學。據了解,茌平花鼓戲起源於茌平區西部的楊官屯鄉,其中又以小謝、大謝和畢莊村最為流行,盛行於清末民初,歷經六代傳承,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惠山泥人、楊柳青年畫…中國文旅博覽會一展看盡運河文化帶風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 擁有400年歷史的無錫惠山泥人,體現著傳統工藝美學巔峰的掐絲琺瑯器技藝,製作精美、傳承有序的楊柳青年畫……大運河上下2500多年,蜿蜒3500多公裡,是中華民族奔流不息的命脈;運河文化是我國「活」的、流動的文化遺產,孕育了豐富的江南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等,繁榮了
  • 2020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江蘇揚州舉行
    、揚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CNCPEC)、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聯合承辦。 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了《中國大運河保護回顧與展望》主旨演講。「大運河是一條長長的、線性文化遺產,是動態的、活態的文化遺產,大運河保護改變了我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它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
  • 奮力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
    今年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在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杭州聚焦重點,堅持保護優先,在傳承文化根脈上作示範;推進活態傳承,在發掘文化內涵上出精品……杭州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的成果特色亮點,可謂源源不斷、精彩紛呈。
  • 央媒聚焦「大運河」: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
    實習生 王澤英 記者 熊豔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今年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在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杭州聚焦重點,堅持保護優先,在傳承文化根脈上作示範;推進活態傳承,在發掘文化內涵上出精品……杭州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的成果特色亮點,可謂源源不斷、精彩紛呈。這份「精彩紛呈」再次被「聚焦」。
  • 蘇州:司法守護「天堂」之韻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努力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日前,《大運河(蘇州段)保護司法協作協議》籤約落地。12月 1日,蘇州大運河遺產展示館內,蘇州中院黨組書記、院長徐清宇介紹,合作協議旨在落實涉大運河(蘇州段)案件跨區立案服務全覆蓋,妥善處理與大運河保護相關的各類案件,實現審判資源共享,助推具有蘇式韻味的運河文化段落打造,共同為推動大運河(蘇州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2020大運河學術論壇」在揚州舉行 聚焦運河文化
    中新網揚州11月28日電 (記者 崔佳明)28日,揚州大學舉辦「2020大運河學術論壇」。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長金,揚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亞平,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等出席了論壇。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和申遺牽頭城市,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古邗溝,拉開了中國大運河的序幕。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