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林波 攝
活動現場。 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9月15日電(記者 林波)海鹽曬鹽技藝、徐福東渡傳說、漁民開洋謝洋節、象山漁民號子……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的版圖上,散落的漁文化串珠成鏈、聚沙成塔,傳承著海洋活態基因,訴說著別樣的生態保護故事。
「正因為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積累了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成為了全國惟一的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並於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9月15日,在浙江省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現場會上,象山縣委副書記、縣長包朝陽表示,該縣將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為浙江乃至全國文化生態保護貢獻象山經驗。
活動現場。 林波 攝
眾所周知,象山三面環海、兩港相擁、一線通陸,海洋資源豐富多樣,文化生態獨特,世代象山人傍海而行、倚漁為生,孕育形成了漁文化、海防文化、海峽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
據了解,象山縣於2010年6月獲文化部批准建立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全國惟一個以海洋漁文化為保護內容的國家級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是浙江省惟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3年2月,《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獲文化部批准實施。
「加強瀕危項目搶救保護。」象山縣副縣長鈕晶瑩表示,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上,象山注重實踐傳承,延續海洋漁文化歷史文脈,「我們把非遺項目、傳承人、傳承基地進行綜合性保護,三者相互依存、利益共享、責任共擔。」
與此同時,象山縣緊扣總體規劃要求,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建設理念,圍繞漁字文章,不斷強化整體保護,重視傳承傳播,推動海洋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走進位於象山縣石浦鎮的中國海洋漁文化館,從「海史遺珍」「海絲遺船」,到「石浦魚市」「漁家印象」,再到「漁光重現」「漁家信俗」,每一層展館內海量的海洋漁文化實物遺存,充斥著濃鬱的漁區民俗氛圍。
不僅於此,該漁文化館還運用AR技術、裸眼3D技術開發沉浸式項目,再現漁家生活場景。
「難以想像這原來是一個破舊的冷凍廠,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濃濃的漁文化氣息,還原了我們的海洋世界。」在參觀完這座「神奇」的中國海洋漁文化館後,當地民眾李成凱如是說道。
這是象山打造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中的一幕。
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上,象山注重整體保護,改善海洋漁文化發展環境。以石浦—東門島核心保護區為例,象山投入2.1億元,建設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館,集漁文化展示、非遺傳承、創意孵化、文創體驗和研學培訓為一體。
目前,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漁文化之鄉、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