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一批來自香港的特殊客人來「東方不老島」——象山,開展了美食文化尋訪活動。這批特殊的客人是由香港經濟日報麥華章社長帶隊、多名香港知名美食家組成的「香港美食文化尋訪團」。
「邀請香港的旅遊美食大咖來感受寧波的美食、美景和傳統文化,同時也把寧波的美好帶回香港,讓更多的人了解寧波、喜歡上寧波。(這次活動)是寧波與香港開啟美好文旅交流的一扇窗。」寧波市文廣旅遊局局長張愛琴介紹,此次活動借著5·19中國旅遊日的東風,請香港的美食文化尋訪團成員們感受一下寧波的「詩和遠方」。
18日一大早,尋訪團就向著象山石浦出發,去探尋「象山海鮮」為何那麼鮮!
象山眼下正是禁漁期,所以活動方帶「香港美食文化尋訪團」到象山石浦休閒捕撈區域(即非禁漁區)體驗一把出海捕魚的樂趣。
尋訪團一行人到達石浦漁人碼頭後換乘坐休閒漁船出海體驗捕魚。
漁船逐漸駛離碼頭,首先給大家擺上的是能開胃的,來自象山樊岙的白沙枇杷。香港美食團紛紛稱讚樊岙的枇杷很好吃。麥社長對鮮嫩的白沙枇杷更是讚不絕口,稱其鮮嫩多汁,自帶一股清香。
收網環節大家都不顧暈船圍了上去,蝦潺,烏賊,小梅魚、白蟹、海泥鰍……數量不多,但是體驗到了親自捕魚的樂趣,大家都很興奮!
當一桌新鮮透骨的海鮮大餐上桌後,見多識廣的美食旅遊大咖們也坐不住了,拿起手機咔嚓咔嚓地拍。
這一桌漁家菜都來自謝師傅之手,在船上燒了25年的菜,是地道的石浦人。
「好好味!」「好食!」淡菜、佛手、辣螺、蟶子…… 香港大咖們對辣螺和佛手愛不釋手,不禁飆起來了粵語。
「在西班牙我吃過這個!你們這邊叫佛手,但是我們那邊叫鬼爪,一樣的東西不同叫法!」香港經濟日報麥華章社長還介紹,辣螺是第一次吃,好特別!
在船上吃完午飯,尋訪團一行人又馬不停蹄的趕往象山影視城,體驗富有特色的影視文化之旅。
剛走進象山影視城,便有「聖旨」傳來,傳聖旨的小官,氣宇軒昂,好不氣派。香港客人也十分感興趣,與之合影留念。
城內各種民間雜耍遊戲,有中國傳統戲法——三仙歸洞,用一根筷子,兩個碗,三個球,便可使三球在兩碗之間來回的變幻。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看的香港客人眼花繚亂,無不拍手稱讚。
過橋之時,忽聞琴聲悅耳,只見小橋流水之處,一紅衣女童撫琴而坐,水車滾動,行人如織。唯獨琴聲安然嫻靜。
下午,尋訪團參觀完象山影視城後,迎來超期待的一站,就是晚餐品鑑象山十六碗——不可不嘗的美食盛宴。
「寧波人好有口福啊!」「象山十六碗,碗碗都好棒!我最喜歡魚餈面!」「我也是!我吃第二碗魚滋面了!」
象山為尋訪「寧波味道」源頭海鮮的香港美食大咖們準備了特別環節——由象山餐飲協會會長胡祖嶽現場介紹每個菜品背後故事、製作重點等內容。
在象山半邊山皇冠假日酒店舉行的「象山海鮮烹飪交流活動」現場,「香港美食文化尋訪團」被象山美食徵服,紛紛為象山海鮮打call。
香港知名飲食書本作家劉彬說:「『海鮮十六碗』除了食材新鮮、做法地道外,每道菜還融入了象山漁文化,特別好。」
「比如一條魚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可以做成魚丸、魚滋面、魚刺生等等,這是當地特色和人文風俗的體現。」他說,廣州人喜歡吃Q彈的魚蛋,但是象山用純魚肉手工製作、口感細膩的魚丸, Q彈的魚滋面也十分有特色。
曾是香港無線電視首席記者的方健儀最喜歡魚滋面。「我在現場看到大廚們下了很多功夫,特別Q彈,顧不上身材了,我也吃第二碗了。」
記者了解到,現場烹飪的六道菜品食材,都是當天從漁山島海釣的生猛海鮮,其中鱸魚和紅石斑屬於時令貨。胡祖嶽介紹,吃海鮮講究時令、新鮮,重原味、講入味。
象山十六碗究竟有何魅力?請細細看來——
"一桌菜餚十六碗,每碗都有魚香傳"。象山旅遊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六碗在不斷推陳出新、改良換代後推出" 四季十六碗",每個季節以當季食材為原料推出不同的十六碗。
不同季節的「海鮮十六碗」是象山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是象山全域旅遊的新亮點。
香港美食大咖們點讚象山海鮮,同時也來支招!「菜要多講故事,講好故事,讓遊客記得住。希望象山的海鮮走得更遠。」
香港經濟日報社長麥華章說,這裡的海鮮做法和香港的有很多不同,象山菜最大的特色是海鮮品種多又新鮮。
通過象山十六碗的品鑑,他認為不僅僅吃的是東海的海鮮,更是在品獨特的象山漁文化。
最後,作為東道主,象山給每一位美食團的成員送上了象山漁文化伴手禮——象山非遺「魚骨畫」。
攝影:廖惠蘭、貝耳朵
來源:甬派、象山伴旅
都在看了就點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