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死。
沒那金剛鑽兒,就別攬那瓷器活兒。
《最美逆行者》前兩天出評分了,豆瓣2.4。
知乎評分0.7。
真巧,《最美逆行者》的導演巨興茂保持了和他拍《娘道》一如既往的水準。
有趣的是,在評分出來後,豆瓣關閉了《最美逆行者》的評分以及評價。
所以,現在這部劇,你無法在豆瓣進行評價了,短評長評都不可以。
有點欲蓋彌彰的意思。
但一部作品的出現,就是要伴隨著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堵住嘴的作品算什麼作品呢?
《最美逆行者》的名字就像個諷刺。
抗疫劇難拍嗎?
其實這種不需要你誇大事實,也不需要你過度渲染,你只要真實地記錄,把觀眾想要看的故事展示出來就可以了。
可有些人偏偏就不走尋常路。《最美逆行者》就要與觀眾完全背道而馳。
影響最大的一點,也是引起觀眾眾怒的一點,就是這部劇中對於女性的描寫。
說話的男性是武漢市的運輸隊長,因為疫情爆發了,想要把大家召集起來,過年期間增加隊伍。然後說:「報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來一個?」
然後女性站起來都說不行,不行的原因是因為家裡還有小孩跟老人等著自己過年。
???
疫情還沒結束,就開始抹黑女性在這場抗疫中的貢獻?
這臺詞,誰看了不想罵一句編劇。
連中國反邪教 都直接@最美逆行者的大名,甩了組數據打臉,2.8萬名女性醫務人員佔支援力量的2/3。
就算是在運輸上,在疫情期間,很多女性駕駛員也都是衝鋒在前。
當然,這部劇還不止有這一處。
劇情看似在「捧」女性,實際上是「爹味」很足。醫院領導打電話給女護士的丈夫,丈夫說:「她得照顧家,不能去前線。」領導說:「你聽到了吧,你丈夫不讓你去。」
為什麼領導還要徵詢丈夫的意見?丈夫是妻子的監護人嗎?
深入骨髓的覺得女性是男人及丈夫家庭的附屬品且不以為然。
很多人說,要聯繫劇情上下文。
那就說一下劇情,這個丈夫也是做醫護的,他去了前線但是不讓妻子去,理由不是擔心妻子,而是「妻子應該在家照顧自己的媽和孩子」。
後來妻子跟男主說「你自己在那是不是不開心呀,我去陪你呀」 然後男主就同意妻子去了。
是不是覺得聯繫了上下文更魔幻?
要不你就直接說擔心自己的妻子,被編劇改的,妻子變成了保姆工具人。
還有一場搶救戲中,女性醫護人員跑去幫忙,結果男大夫問:「你怎麼來了,你一女同志在旁邊配合就好了。」
最後是女同志全程完成了手術。
可問題是,那句「女同志」聽著太刺耳了。
我不認為在抗疫的時候,醫生做手術還要分男女?
這種時候,都是誰可以上誰就上。可偏偏劇情裡的各個環節都要提到,XXX是女同志,然後自己上。
我覺得性別對比在這部劇裡被體現的淋漓盡致,然後刻意把女士當成一個弱勢群體。
編劇到底有沒有了解過醫護團隊啊,70%都是女性。不僅僅是女護士,女醫生更是。
這部劇只要有女醫護人員的鏡頭,「八卦屬性」倒是更多一些。
這就是編劇和導演所塑造出來的。
就很難相信這是2020年會出現的劇情,更別說是致敬劇了。
價值觀幾乎就是《娘道》的抗疫版。劇情中好像是在讚美女性,塑造女性為了疫情衝鋒陷陣。
但事實上,又在各個場景中抹黑女性地位,造成性別對立,刻畫女性弱勢群體形象,關鍵時刻「不成氣候」。
我甚至有時候懷疑這真的是講的中國的抗疫故事嗎?
臺詞都奇奇怪怪的。
我國民眾什麼時候把解放軍戰士稱呼為「大軍官」了?
我們不是軍民一家親嗎?
正常的稱呼就是「解放軍同志」,叫「同志」「首長」「領導」的都有,但我還從未聽到有叫「大軍官」的。這是韓國還是民國啊?
這編劇是生活在哪個平行時空的中國嗎?
我真是......槽點太多。
前兩天,這部劇還有一個專題為《婆媳戰疫》。簡直就是繼承了「娘道」的核心思想。
婆婆刁鑽刻薄。對兒媳婦各種不滿,連小兩口給孩子起什麼名字都管。而且婆婆的點都很莫名其妙。
後來婆婆不肯聽從兒媳勸說,外出唱戲,結果把新冠肺炎傳染給了兒媳。
兒媳在兩人隔離期間,燒菜做飯,把主臥次臥客廳都騰出來給婆婆作為活動空間,同時還要操心在老宅的丈夫兒子的健康。
接著,婆婆就發現了兒媳的好。
我真是求求了。
這個劇情到底為什麼要出現在抗疫劇裡?特意來噁心人的嗎?
之前劇情裡,不是沒有女性公交車司機嗎。後來出現了唯一一個請願過年期間留在武漢接送醫務人員的公交車司機。
這個女司機,婆婆因為一直嫌棄她是小地方來武漢的,對她一直有意見。
後來兒媳成為了報紙上刊登的英雄後,婆媳關係好了,和丈夫也復婚了。
有網友直接評價說:「給參加抗疫的女性最大的獎勵,居然是復婚。」
真的是又吐了!!!
有資料顯示,疫情期間,女性花在無償護理工作上的時間是男性的2.5倍,因為要照顧病患家人的飲食起居,她們更容易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
可是家庭抗疫的故事卻選擇套入婆媳矛盾中......
中心思想噁心人,其他的就更不想說了,專業度是完全沒有。疫情期間口罩都不帶,為了展示自己的美貌。
第一集女護士還畫著精緻的妝戴口罩就已經很反感了。而且還有各種醫學錯誤。
就這,還關閉了打分,禁止了評論。
不用洗白說什麼劇情裡都在襯託女性,有光環。
我就想說,憑什麼男性抗疫工作人員就是大無畏,敢於捨棄家庭。女性工作者,就是瞻前顧後,家長裡短,婆媳關係。
憑什麼男性要捨棄家庭,女性要留在家裡。
這是一個定律嗎?
而且劇情中還有一部分內容根本沒辦法感染觀眾,空喊口號不如從小細節入手。
抗疫,本身就是人性之戰。
我們可以直面疫情裡人性的善惡,憤怒的、悲傷的、沉默的、悽涼的、感動的、欣慰的,但絕不是這樣一味「夾帶私貨」。
無數次,我們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刻,被真實故事中的人們所感動。
最後我們取得了現在的「勝利」,這就是我們每個平凡人的努力。這些才是最值得記錄的。
而這部劇最憤怒的除了我們觀眾,心寒的是那些真正在疫情中無私奉獻自己的女性工作者。所有參與過抗疫的女性都想要被紀錄,被承認,被看見。
因為這本身就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