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雖然人類的生命乃至於整個地球的生命,相對於廣闊無垠的宇宙而言都無比渺小,但是對於每個個體人類來說,生和死都是大事。《荀子·禮論》中有言:「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在事情發生之前,人們不知道自己何時出生,也大都不知道自己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死亡。
01
古往今來,有許多哲學家就生死的問題展開過許多探討,關於生命的意義,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也有許多科學家試圖找出關於靈魂的終極答案,但大多以鬧劇告終。曾經有人說,人的靈魂重21克,但實際上這個實驗只測試了6個人,而且其實驗結果也並不如人意。關於21克的說法,用於文藝小說更合適,並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結論。
關於生死和靈魂,古今中外都有許多說法。由此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中都誕生了掌管著生死的神明,由於認知的限制,所以古代人將生的希望寄託於神明之上。有些民族認為人死之後的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有些民族認為人死之後能夠轉世投胎,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靈魂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東西。
不同的宗教對於生死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釋,雖然各自稱呼不同,但本質上基本差不多,每一種看法都認為人有靈魂,而靈魂是一種不可觸摸,虛無縹緲的存在。在大多數這樣的觀念中,人死之後,靈魂就會離開身體,至於靈魂離體之後的歸宿,就各有各的神明來掌管了。現代科技也無法探知人是否真的有靈魂存在,但是通過一個實驗,也許可以了解到人在瀕臨死亡時,最後的感受是什麼。
在人正式被宣布死亡後,就算還有意識也無法與人交流,所以當人真正進入這種狀態後,到底是否還有感受?如果有感受又是些什麼?這些問題無從得知。但是有一些人由於突發性疾病或者是身體已經衰弱至極進入死亡狀態,但由於搶救及時或者其他原因,在關鍵的時刻他們得以「起死回生」。
02
有科學家專門組成了研究小組,四處收集案例。在許許多多的瀕死者中,他們收集到154名曾經經歷過「起死回生」的人的真實體驗。在他們的身體斷開與這個世界的連接時,到底會發生什麼呢?他們還有意識嗎?有一些人表示自己沒有意識,什麼也不知道,有一些人卻描述了自己的感覺,能夠說出的感覺大概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就是大家常常可以想到的人生經歷回憶,一些人表示在完全失去意識前,他們想到了很多自己從嬰兒時期到長大所度過的一生,其中有一些是平時完全已經忘記了瑣碎小事,並且還能看到自己最牽掛的人。這些事看起來並不重要,但卻在瀕臨死亡的時候通通湧現在腦海中。
第二類則是像靈魂出竅般的體驗,這些人表示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被禁錮在病床上無法動彈,但是卻有一種十分輕盈的感覺。甚至有人表示自己飄到了病房上空,清楚地看見正在搶救的醫護人員以及悲痛欲絕的家人,在他們試圖與人交流時,卻無能為力。
第三類,還有一部分人表示自己在黑暗中看到光芒、隧道、大門、路徑之類的場景,自己仿佛可以穿行其中,但是在穿過之後是什麼就沒有人在描述過。這樣的描述聽起來很像是人死後,靈魂可以進入另外的世界。
03
其實這些答案沒有辦法解決人是否有靈魂這個問題,但是在詳細了解這些描述後,專家們依然十分興奮。因為這個實驗至少證明了人在呼吸心跳都停止後,還可能有意識,而且有著與眾不同的體驗。
宋代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中寫道:「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於無物者,暫聚之形。」人的身體就是一個由各種分子原子暫時構築在一起的形體,當人死亡之後又通過各種方式消散為大自然中的各種元素。其實從能量守恆定律來看,一個人會死去,但是他卻不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只是變成了別的東西。
結語
科學家們對於生死和靈魂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當然,前文提到的這些景象也可能是人們在瀕臨死亡時自己腦海中構出的幻境,畢竟每個人的意識與自身的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人類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存在,到現在依然有許多未解之謎。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與其考慮死亡,不如考慮如何好好生活。
參考資料:
《荀子·禮論》
《祭石曼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