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中文譯名聽起來有點土的電影最近頻繁地出現在朋友圈裡,往往還帶著「好勵志」「看哭了」等評論。昨天,它更是斬下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究竟這是不是一部神奇的勵志片?我們充滿懷疑。
﹀
「你知道Charlie Parker為什麼能成為「大鳥」嗎?因為當初Jo Jones拿鈸往他腦袋上砸。」儘管爵士樂迷能一眼識別這是誇張的胡說八道,but who cares?《爆裂鼓手》85後的導演兼編劇Damien Chazelle,那個從羅德島冒出來的年輕人簡直像在借這部片子告訴你:選一個最有張力的老戲骨來爆粗口,然後哪怕全片粗口爆得再怎麼肆無忌憚甚至張口就是政治不正確的基佬猶太逼愛爾蘭豬,一樣可以拿獎。先是聖丹尼斯最佳,然後是獨立精神獎最佳提名,再到昨天孵化出的一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你看看J•K•西蒙斯在金球獎現場鼓著腮幫笑得有多甜。
《爆裂鼓手》(Whiplash)是Damien Chazelle編劇並執導的一部音樂劇情片,由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講述一個熱愛音樂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的故事。J•K•西蒙斯在電影裡飾演一個雷厲風行的魔鬼音樂教練。
罵到滴水成珠,虐至爐火純青,不瘋魔不成活的魔性基調,讓無論看完此片事後冷靜下來羅列多少瑕疵罪狀的觀眾,也不得不承認全片能拉著你陷進狂熱持續的高潮。J•K•西蒙斯演繹著魔鬼導師的變態嚴酷,他和19歲的少年之間那師徒搶佔支配高地的互相傾軋,是在玩爵士還是玩瀉憤或者乾脆是在借著爵士之名玩暴力也好,全片借片中J•K•西蒙斯的話來說就是:「最好擼管能有多快就多快」,最後在高潮時利落地戛然而止。
IMDb上《爆裂鼓手》的電影類型一欄寫著:drama/music,但就電影整體表現而言,它像是夾在優秀劇情片和音樂片之間不上不下的音樂小品。但《爆裂鼓手》就是這樣一部只想帶給人渾身「邪惡正能量」且全程發瘋的「音樂小品」。
天才當然不是苦練出來的,Fletcher先挑出他認為是天才的胚子再進行魔鬼訓練,因為天才不練也完蛋。但是,這也根本不是影片的重點。
「我寧願吸毒酗酒34歲家破人亡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話題,也不願意腰纏萬貫滿面紅光的活到九十歲,但卻沒有人記得我。」這才是片中男主角的三觀。
關於《爆裂鼓手》,無數人對它的評價是:「看的時候燃爆,但事後想,的確是部過譽的片子。」甚至有觀眾抱怨整部戲沒有強化爵士鼓可以給人帶來的美和享受,只一味強化著人與人之間的變態折磨。讓我們換個角度看,首先這根本不是一部爵士樂紀錄片,更不是一部名為《敲出生命激情》的爵士鼓手夢幻之路,那個像無數男人少年時經歷過的鰲拜一樣的老師,你甚至可以說他是個嗜血的赤面煞星或人渣。那又怎麼樣?如果這是一部溫情的「音樂路上伴我行」,你真的覺得J•K•西蒙斯會答應一個小毛孩導演接演這部片子嗎?
瘋狂的好勝心也好,是踐踏尊嚴來換取的完美主義也好,Damien有些太急切地想將這份以音樂之名的惡傳達出來,反而使整部電影失掉了高級趣味。同樣愛揭露黑暗人格的編劇Jonathan Nolan談起他自己的寫故事之道曾說過,這種黑暗雖是情節裡的精髓但不能貫穿始終,「如果電影開頭就把觀眾浸入冰水裡,他們接下來除了麻木什麼都感覺不到。」「要在沿路撒糖,一步步將他們引入深淵。」
但話說回來,一小時四十分鐘的腎上激素,有幾個年輕人抽事後煙的時候會去細品陳詞?你不會, 85後導演Damien Chazelle也不會,J•K•西蒙斯飾演的魔鬼教官手裡拎著的那隻額頭冒汗的雛鳥男主角更不會。他們滿腦子想的是速度和激情以及加快、加快再加快。全片難度頗高的高速剪輯也在追逐著光速。 「Double time swing!」相信每個觀影完畢的觀眾這句臺詞都還在腦中嗡嗡作響。
這真的是勵志片?也許。但男主角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可能會把他自己推向深淵。片中雛鳥一樣的19歲男主角稍微速度慢一點就被稱作「小兒麻痺手」,三個鼓手整夜輪番被虐打鼓打到滿手是血,這片子的價值觀恐怕沒幾個正常的觀眾能認同。但是你能清晰地讀出年輕導演想表達什麼,同樣清晰的是,他所不在乎的戒律是什麼。不走常規敘事之路也無所謂是否節制的年輕導演,如果要說唯一的節制,就是他在全程酣暢淋漓的緊湊高潮之後沒有再給一秒的留白,而是讓白色字幕在黑色背景下徐徐流出。
你要明白,男主角要的不是一個「good job」,而是「Great」。即使最終成不了21世紀的Charlie Parker,就憑那一段驚豔得讓人顫抖的solo,已有絕響落音。求仁而得仁,夢想在血滴裡實現也總好過遙遙無期。
赫胥黎說,我們終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謹以此句獻給流血的鼓手,以及和他一樣為夢想燃燒自我的人。
撰文:巧克力工廠的查理 來源:ellemen.com
歡迎分享 拒絕抄襲 鄙刊法務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