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忘卻的偉大勝利|「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的...

2020-11-17 上遊新聞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當局推行全球遏制共產主義戰略,立即進行武裝幹涉,支援南朝鮮軍作戰。同時命令其海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幹涉中國內政。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授權組成以美國為首侵朝「聯合國軍」決議,將美國在朝鮮的武裝幹涉行為披上了聯合國的外衣,將本是內戰的韓戰變成了侵略和反侵略戰爭。美國侵略朝鮮的空軍飛機,不斷侵入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鎮鄉村。9月底,美軍地面部隊全線進抵三八線,準備越過並繼續向北進攻。

對美國的侵略和挑釁行動,中國政府和人民發出了強烈抗議和嚴厲警告。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警告美國當局:「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4頁)「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頁)

然而,美國當局認為中國政府的警告只是「虛聲恫嚇」,中國沒有力量,更沒有膽量同美國軍隊進行較量,因而對中國的警告不屑一顧,一意孤行。10月7日,美軍地面部隊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攻,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大門口。朝鮮處境危急,中國大陸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請求中國出兵給予援助。

此時,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周年,統一大業尚未完成,長期戰爭創傷造成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尚未治理,國家一窮二白;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工作剛剛展開,土匪、特務尚未肅清;軍隊武器裝備遠遠落後,並且大部分野戰軍部隊已擔負支援國民經濟恢復的工農業生產任務,缺乏作戰訓練;一部分幹部和軍民有和平厭戰情緒。國家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都未完全走上正軌。

出兵援助朝鮮就要同美軍直接作戰,無論經濟力量還是軍隊武器裝備,當時我國與美國都無法相比。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已有175年的歷史,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躍居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1950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2848億美元,鋼產量8772萬噸。而中國由於近代以來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略掠奪,工業發展極為緩慢,技術水平嚴重落後,不能生產汽車,更不能生產飛機大炮,經濟力量十分薄弱。1950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57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29億美元,僅是同期美國國民生產總產值的1/12;鋼產量僅有60.6萬噸,相當於同期美國鋼產量的1/144。

美國軍隊是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隊。美國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還有原子彈。從韓戰一開始就將海空軍投入作戰,作戰飛機已達1100餘架,海軍艦船近300艘。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尚在組建過程中,沒有形成戰鬥力。美軍地面部隊一個師即裝備有各種坦克140餘輛、裝甲車35輛,各種火炮950餘門,各種車輛3800餘輛,無線電機1688部、密碼機145部。解放軍裝備最好的部隊,東北邊防軍(志願軍)沒有坦克和裝甲車,沒有對空作戰武器,反坦克武器也只有每個步兵營的3具火箭筒。一個軍才編有各種火炮520至540門,沒有車輛編制,有線電話、密碼機數量不到美軍一個師的1/4。

中國出兵與美國軍隊作戰,能打贏嗎?中國的經濟力量能支持與美國進行一場戰爭嗎?這些實際問題,毛澤東也是思之再三。正是因為中國面臨的困難太多太大,毛澤東於10月2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4日下午和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許多人有顧慮,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直到10月5日下午的會議上,大家才統一了認識,一致作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胡喬木都曾談及,中共中央當時下決心作出這個決策是很不容易的。

胡喬木曾回憶:「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再一件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頁)

毛澤東自己也說,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多天是睡不著覺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頁)。

中國面臨著那麼多嚴重困難,並且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與美國差距明顯,中共中央為什麼決策出兵抗美援朝?其中當然有多種原因,但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直接原因是朝鮮提出了請求。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以金日成和樸憲永聯名的形式於10月1日致信毛澤東,信中提出:「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史》修訂版,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頁)

朝鮮與中國一江之隔,唇亡齒寒、戶破堂危。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朝鮮幾乎發揮了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基地的作用,許多朝鮮人為中國革命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根本原因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最高決策層,在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抗美援朝也不例外。維護國家利益具體表現如下:

維護國家主權。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同時,就命令其海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幹涉中國內政,中國當然做出強烈反應,當時除了抗議、聲討之外,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已經感覺可能要同美國打一仗。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給了我們新的課題: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臺灣。」(《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43頁)

保衛東北地區的國防安全。美國投入韓戰的空軍飛機於8月27日起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城鎮、鄉村,地面部隊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界推進,嚴重威脅中國東北地區安全。彭德懷在自述中說:「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臺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257頁)

維護東北地區經濟建設。東北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地區,東北地區的經濟恢復和建設在全國具有示範作用。周恩來指出:「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範圍之內……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能安定生產?」(《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73頁)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1950年10月,毛澤東與民主人士周世釗談話時,周世釗問到朝鮮局勢,毛澤東指出:我們急切需要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有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有困難。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第230頁)。

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美國出兵朝鮮後,我國國內各種反動勢力活動明顯猖獗。不將美國在朝鮮的氣焰打下去,國內反動派氣焰就會更加囂張,不利於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穩定。

著眼於國家長遠建設考慮。如果不出兵,整個東北將被牽制,1000多公裡的邊防線需要部署很多兵力,還要改善裝備和修建機場,隨時準備打仗,這是一筆無法計算的花費。志願軍組成後,彭德懷在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上明確指出:「三五年以後再打,讓我們鬆一口氣,好不好?當然好!但是三五年以後還是要打的。我們三年五年辛辛苦苦建設起來一點工業,到那時還是要被打得稀爛……我們要建設國防,建設重工業,三五年是辦不好的,五年時間不能有過高的希望,短短的三五年,陸軍、空軍裝備不可能特別改善,海軍更談不上,所以遲打不如早打的好。」(《彭德懷軍事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頁)

第三,軍事準備的原因。就是黨中央有戰略預見地組建了東北邊防軍。韓戰一爆發,美國就立即武裝幹涉,雖然戰前朝鮮沒有向中國提出任何請求,且戰事開始後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發展順利。但毛澤東、周恩來考慮到,由於美國武裝幹涉,朝鮮戰局形勢發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朝鮮人民軍能一鼓作氣,戰爭很快結束,至少告一段落,美國再想援助也需要長時間準備和調動更大兵力。另一種可能是,戰爭長期化,甚至戰爭形勢出現逆轉。因此中國不能沒有防範準備。周恩來說:「我們設想第一種情況下組織邊防軍,是備而不用;在第二種設想情況下,是加重了我們的責任,並且應該很快地積極準備。」(《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45頁)

所以,在朝鮮內戰爆發不到兩個星期,美軍地面部隊進入朝鮮僅一個星期,中央軍委於1950年7月7日就開始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抽調國防機動部隊共25.5萬餘人,集中到遼寧東部和吉林東南部地區,以保衛東北邊防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反抗侵略。東北邊防軍的全部準備都是以美軍為主要作戰對象、以朝鮮為作戰地區進行的。這為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正是出於上述三個原因,中共中央才作出出兵援朝決策。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時全面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認為美國雖強也有弱點,中國雖弱也有有利條件。美國在軍事上是一長三短:一長是鋼鐵多。三短是戰線太長,首尾難以相顧;運輸線太長,要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兵力不足,並且士氣不高,是「鐵多氣少」。美國雖然握有原子彈,但不能輕易使用。因此,儘管美國在綜合國力和軍隊武器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但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中國困難雖多,但也有有利條件。東北邊防軍已作了必要準備,並已調集了二線三線部隊;中國軍隊佔有數量上的優勢,經受了20多年革命戰爭的鍛鍊,官兵團結,凝聚力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向來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中國是反抗侵略,進行的是正義之戰,有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全力支援;中國已同蘇聯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將獲得蘇聯的物資支援,等等。

毛澤東指出:「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頁)體現了不畏強敵、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膽略和非凡氣魄。

歷史證明,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正確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將士在朝鮮戰場嚴厲地教訓了美國霸權主義,一舉將敵人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震驚了全世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國人民有力地支援了朝鮮人民,穩定了朝鮮局勢,保護了中國大陸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國人民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國威,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軟弱可欺的形象,極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原文載《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6日 11版)

相關焦點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是一部戰爭片,是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片,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戰爭片,是一部宣揚我志願軍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在敵強我弱情況下,在戰場上擊敗不可一世的美軍,打碎美帝妄想的電影。東南臺海波詭雲譎,西南邊境印度挑事,國際舞臺美國咄咄逼人,尤其川普對我發動的全方位打壓行動,一招緊似一招,真是應了毛主席的話,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在逍遙哥看來,《金剛川》選擇在這種形勢下上映真是完美!這不僅是對英雄的致敬,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紀念,更是代替每個國人吐一口胸中的悶氣。與其說是《金剛川》迎合了民眾,不如說是民眾的情緒和國民的信心催生了《金剛川》。
  • 「黨建治學」齊德學:「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齊德學:「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黨建治學★★★★★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史》修訂版,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頁)朝鮮與中國一江之隔,唇亡齒寒、戶破堂危。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朝鮮幾乎發揮了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基地的作用,許多朝鮮人為中國革命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根本原因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 【追尋先烈足跡】抗美援朝 不能忘卻的勝利
    伴著靜靜流淌的鴨綠江,一排黑褐色的木樁格外醒目,這便是丹東鴨綠江燕窩鐵路橋遺址(鴨綠江浮橋)。豐水季節沒在水裡,枯水季節橫江矗立。雖然經歷了七十年的風雨,但它依然穩立江中,默默地帶領人們走進了硝煙瀰漫的歷史,向後人講述著不能忘卻的勝利。
  • 雷鳴電亮:也談臺海局勢及對策,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也談臺海局勢及對策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引言】臺灣問題本來不應該是問題(因屬於中國內政),但由於美國的「插手」,阻止了我國的「統一」步伐,故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國霸權「刻意」製造的切記:毛老人家的告誡:把自己隊伍弄的多多的,把敵人隊伍弄得少少的,關鍵時刻,我們即可對敵人「一拳致命」,贏得最後勝利! 五、打掉國內第五縱隊和「崇美、怕美心態」,是解放臺灣的第一步!
  • 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70周年,為銘記抗美援朝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11月12日下午,鐵西區人民檢察院組織全院在家幹警觀看抗美援朝影片《金剛川》。     回望70年前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這一戰,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爭,這一戰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印度軍方態度突然發生180度大轉變
    但是僅僅一天後(21號),印軍對拉達克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印度空軍參謀長莫汗.巴哈杜爾說:「印度領土將不惜一切代價得到保護,但是最好以外交的形式實現,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外界都在關注兩個世界主要大國將如何化解現實矛盾。此前印度方面高調宣傳處理邊境衝突事件,引發了國內的抗議浪潮。從而把印度軍方和莫迪逼入尷尬困境。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印軍對拉達克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
    同樣,21日,印軍對拉達克地區態度也發生了180度大轉變,印空軍參謀長巴哈杜爾喊話道,印度將士仍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印方領土,但印方更應該以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外交方式來實現。
  • 【央視快評】銘記偉大勝利 推進偉大事業
    70年前,在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緊急關頭,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扛起了反抗侵略、捍衛和平的歷史使命。在後勤極為困難、裝備極不對稱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浴血奮戰,在與世界最強大軍事集團的殊死較量中取得了最終勝利,譜寫出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 偉大勝利 巨大貢獻——網友熱議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70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拉開抗美援朝序幕。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一生中『最難』作出的重大決策之一。」求是網刊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指出。   但是這一決策為何堪稱「最難」?
  • 偉大勝利 巨大貢獻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70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拉開抗美援朝序幕。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一生中『最難』作出的重大決策之一。」求是網刊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指出。 但是這一決策為何堪稱「最難」?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但黨中央審時度勢,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無畏氣概,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毅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奏響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凱歌,更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財政部遼寧監管局: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一、銘記歷史,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紀念抗美援朝,6個數字讀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兇惡敵人,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而70年後的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前景是無比的光明。 23日上午10時,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跨過鴨綠江》今晚央一開播,打響抗美援朝史詩之戰
    圖說:《跨過鴨綠江》海報 官方圖 看點一:70年來首部全景式史詩展現抗美援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改變中國命運,改變世界格局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總臺出品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以宏大的氣勢和格局,填補了螢屏空白,極具「歷史美學品格」。
  • 激蕩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力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強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奮勇抗爭的生動寫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品質的集中彰顯。
  • 銘記偉大勝利 推進偉大事業
    一、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員韓衛國:大力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韓衛國: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這一精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創造了許多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一戰役,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打成了美國人眼中「最寒冷的冬天」。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有著豐富意蘊內涵,是中國人民和志願軍同仇敵愾、克敵制勝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範的生動寫照。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核,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 抗美援朝偉大勝利的啟示
    面對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有必要回顧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汲取其中的戰略思維、歷史智慧和精神力量,努力克服當前困難局面,全面奪取新的歷史時期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的勝利意義深遠  回望那場戰爭,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抗美援朝都是一場偉大的勝利,影響廣泛而深遠。  第一,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保衛了新生人民政權,穩定了國內社會秩序,為新中國後續的建設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同時期在國內開展的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運動,有力地支持、配合了抗美援朝鬥爭。
  • 從《金剛川》裡看懂我們為何要紀念抗美援朝
    金城戰役,是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最後一仗」,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成功地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了三八線以南。志願軍的鐵道兵與其他部隊共同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 特別期待 | 《跨過鴨綠江》今晚央一開播 四大看點打響抗美援朝史詩之戰
    看點一:70年來首部全景式史詩展現抗美援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改變中國命運,改變世界格局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