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網拍 · 藝是「三月月拍」
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
3月22日 21:00開拍
敬請關注
↓
邵洛羊(1917~2016),字青溪,浙江寧波人。師從黃賓虹、汪聲遠學畫。擅山水,亦作花卉。工書法,善詩詞。曾任上海美協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顧問等。
19001至19006為邵洛羊上款。
說明:此為唐雲1964年4月14日所作長信,毛筆,長達三頁,圍繞比較比較浙江美院與上海美專畢業生水平,以及唐雲個人行程而作。唐雲時任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邵洛羊則被排擠出上海畫院,調任該校訓練班主任。
在信中,唐雲認為總體上浙江美院「與我院同學水平,互有高低」。在人物畫方面,「彼院油畫(人物)、國畫(人物)反映現實生活深度較為突出,且技法上乾淨、明朗,基礎功夫下得不錯」,以浙美為優。在「其他山水、花鳥,我院四年級學生與彼畢業生相比,已能相等了」,認為上海美專更為突出。同時,唐雲在信中寫道其時在北京「觀古今作品一千六百餘件」,並將「與米谷去武漢」。作者簡介:唐雲(1910~1993),字俠塵,別號東原、藥塵、藥城、藥翁、老藥、玄丁、大石、大石居士、大石翁,浙江杭州人。曾任中國美協理事、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名譽院長,西泠印社理事。為海上花鳥畫「四大名旦」之一。說明:此為唐雲1964年所作毛筆書札,圍繞上海五一節人物畫展,以及向潘絜茲推薦上海雕塑及美專師生作品而作,可見唐氏對推廣上海美專及上海藝術界所作之努力。信中談到書畫家潘絜茲、米谷、陳秋草和陳明等。
寫信時,唐雲正在北京,並將與米谷至武漢。因「負責《美術》編輯,兼中國美術館工作」的潘絜茲將前往上海,唐氏遂諄諄囑咐邵洛羊努力作相關推介工作,希望帶潘氏前往看畫展及雕塑,乃至作演講。
唐雲時任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邵洛羊則被排擠出上海畫院,調任該校訓練班主任。
說明:此為唐雲毛筆書札,因拜訪邵洛羊不遇而作。信中所及大文當系唐雲弟子、畫家汪大文。唐氏顯然對此次不遇頗感懊惱,以至此信手所書的信札其書法頗為可觀。
在信中,唐氏另外表示將往美術展覽館,若邵氏見到此信,則邀其同往。
葉聖陶(1894~1988)批改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出版底稿
著錄:《〈稻草人〉和其他童話》,葉聖陶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
說明:此為葉聖陶《〈稻草人〉和其他童話》完整文稿,系此書的出版底稿。本稿以1956年出版版本為原型,1979加選篇目進行重印。稿內多有葉氏批校痕跡。此稿系出版前的定稿。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裡的作品多創作於1920、1930年代,包括《玫瑰和金魚》《跛乞丐》《快樂的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書的夜話》《皇帝的新衣》《蠶和螞蟻》《熊夫人幼兒園》等諸篇,其他如《「鳥言獸語」》《火車頭的經歷》《一粒種子》《畫眉》《聰明的野牛》《含羞草》等篇章。創作意圖,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這些童話可以給現在的少年閱讀。閱讀這些童話可以認識一些過去時代的生活,而認識過去時代的生活是跟更深切地認識當前的生活有關聯的」。
作者簡介: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江蘇蘇州人。1923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49年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中央文史館館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主席。我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刊載:余光中《藕神祠——濟南人在大明湖畔為李清照立藕神祠》,《文學界》2007年11期,B版。
著錄:1.《無邊的鄉愁 悲劇精神與華語詩學》P122,田崇雪著,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
2.《余光中精選集》P144、145,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
3.《藕神》P186-188,余光中著,金城出版社,2017年。
4.《風箏怨》P107、108,余光中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年。
說明:此為余光中為紀念李清照所作《藕神祠》詩稿一幀,該詩作於2007年8月,為詩人在濟南遊大明湖時見《藕神祠》而有感而作。
藕神祠又稱水仙祠,原在明湖北岸,鐵公祠以西。清代同治年間,濟南一些文人經商議,決定推戴濟南傑出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為藕神,並將藕神祠加以修葺,為李清照安位設祭。1998年重建藕神祠於大明湖北岸,匯波樓下,西為晏公臺,東鄰小溪,為一獨立院落。祠堂在院內北側,匾額「藕神祠」三字。
本詩稿為余光中創作原稿,按書法的格式寫在橫幅之上,但仍然是該詩的創作底稿,因為詩稿內容與出版定稿有兩處出入,其一為「也無力用頭顱討還」後較定稿少「無情的刃鋒啊過處」一句,其二,本詩稿為「鏡裡的眉眼」,定稿為「鏡中的眉眼」。李猷(1913~1997),字嘉有,晚號龍澗老人,祖籍江蘇常熟。臺灣著名書畫家,當代古文家、古典詩人。精於國學、書法、篆刻,書法尤擅金文。1979年被淡江大學聘為中文系兼任教授。著有《紅並樓詩》《紅並樓文存》《紅並樓書畫集》等。
第19032至第19033號拍品為李猷上款。
說明:此為周夢蝶毛筆書札,為感謝李氏贈送「《紅並樓》暨絜生先生《瀛海片羽》」而作,附信封。信中所及絜生,即江絜生(1903~1983),安徽合肥人,詩人、詞人,陳三立弟子,張大千友人。曾同易君左創辦《民族詩壇》月刊。著有《瀛邊片羽》。李猷稱其詞作「皆精金美玉,上接唐宋,以啟來茲」,認為他是「巋然領袖,三十年來,造就詞家無數,厥功至偉」。作者簡介:周夢蝶(1921~2014),本名周起述,河南籍臺灣著名詩人,為臺灣「國家文藝獎」首位獲得者。曾就學於開封師範、宛西鄉村師範。出版過五部詩集《孤獨國》《還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約會》和《有一種鳥或人》。說明:此為周夢蝶晚年書札,為校閱文稿而作,時在2005年,是書房陳設佳品。當年,《中華日報》副主編吳洆碧擬編輯《名家談紅樓夢特輯》,向周氏約稿。為此,周氏曾以《紅樓夢》120回為題諸篇撰文,著成《不負如來不負卿》。此信或即與此事有關。
19×13cm×2(梁漱溟信) 餘A4(大多數)
說明:此為梁漱溟致學林出版社有關出版《人心與人生》的信札及相關文獻,含梁漱溟信札二通二頁。時在1983、1984年。內容詳細記載梁氏自費出版該書的經過,關乎學林出版社劉培康(社長)、雷群明(總編)、柳肇瑞(總編)、王國忠、吉少甫、任祥熊等,對了解當時的出版環境和政策均有幫助。梁漱溟《人心與人生》一書,全書共計21章,約17萬字,從構思到出版,歷六十餘年。梁氏於北京大學講學時,即有志於寫作一部《人心與人生》的專著。他曾於1926年5月、1927年2月和1934年前後以書名為題作三次講演,但都未能正式著筆撰文,直到1957年,才正式開始動筆。至1966年夏,完成前七章。直到1975年才完成全書,實現夙願。1984年,梁漱溟自費3500元,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初印2000冊,供不應求。1985年三聯書店公開出版,向海外發行,一經出版即在海外引起巨大反響。
作者簡介: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筆名壽民,瘦民,廣西桂林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任京津支部機關報《民國報》編輯記者。1916年任司法總長秘書。1917年任教北大。1928年任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1931年在山東鄒平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倡導鄉村建設運動。抗戰時任最高國際參議會參議員。1941年創辦《光明報》。是民盟創始人一。建國後歷任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五至七屆常委。堅持素食七十年。著有《東西文化及哲學》《鄉村建設論文集》等。信札、文稿 二冊(約二百六十頁)
刊載:1.楊紹萱《〈新大名府〉裡所反映的階級鬥爭和統一戰線》,載《戲曲報》,1950年,第三卷第8、9期2.胡風《創作上的三個現象和一個問題》,載《新文學史料》,1988年第4期
此為胡風、陳北歐、沙鷗、楊紹萱等詩文稿一批,作於新中國成立前後,當系對人民日報社的投稿。
其中含胡風《創作上的三個現象和一個問題》批校稿,系1951年胡氏在四川土改結束後回到重慶文聯講話的內容,後見載於《新文學史料》。
胡風的手跡在市場上較為少見。
具體包括胡風《創作上的三個現象和一個問題》、楊紹萱《〈新大名府〉裡所反映的階級鬥爭和統一戰線》、秦兆陽《我可以成為作家嗎?》、張忠祥《談風景描寫》、邵燕祥《和平保衛者之歌》、於中義《煤窯工人歌》、易谷《不能置之不理》、管樺《彈藥車》、李克《這一天》、李周堯《教教我吧!槍是怎樣放的?》、戈羽《斥「戰爭促進科學」論》、白治平《堅決把瘋狗埋葬在太平洋裡》、陳北鷗《把敢於發笑的敵人消滅掉》、魏翀《批判文化劊子手朱光潛》、田奇《少數民族民歌雜抄》、齊越譯伊薩科夫斯基《在臺階上的談話》、星子譯《伯蒲小傳》及方與嚴、尚鉞、曾憲楷、黃秋池、周望望等文稿,並涉及魯迅、胡適、茅盾。
其中,胡風文稿曾載《新文學史料》,(1988年第4期);楊紹萱《〈新大名府〉裡所反映的階級鬥爭和統一戰線》文稿,曾見載於《戲曲報》。
部分作者簡介:1.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湖北蘄春人。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1949年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1954年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2.楊紹萱(1893~1971),曾用名廣譽,河北唐山人,著名劇作家。建國後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局副局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43年在延安平劇院工作期間,執筆創作歷史劇《逼上梁山》初稿,並與齊燕銘共同編導,搬上舞臺。該劇後被毛澤東譽為「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
上款簡介:徐放(1921~2011),遼寧遼陽人。1945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系,主編過《東北文化》周刊。1947年至1948年,先後任教於北方大學文學系和華北大學三部。1949年到北京,後調《人民日報》社工作,曾任群眾工作部副主任。著有詩集《南城草》《起程的人》《野狼灣》《趕路記》等。
胡耀邦(1915~1989) 有關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文獻一批
文稿、信箋 約一百九十頁
說明:此為胡耀邦批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文獻一批,多達近200頁,胡耀邦批閱文字多達近300字,對於了解該社及1950、1960年代國內出版情況均有參考意義。
該社系直屬共青團中央的出版社,由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領導,是以胡氏對該社文獻詳加批閱,指導該社當以政治掛帥並起到正確引導青少年的作用。文獻內容關乎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基本情況、出版思路、出版結構、銷售成績、召開內部座談會、籌辦「中國兒童文學」叢刊、與中國民間文藝協會及蘇聯出版社合作,涉及冰心、葉聖陶、嚴文井、華君武、張天翼、葉至善、姜汝等。作者簡介:胡耀邦(1915~1989),字國光,湖南瀏陽人,原中共中央主席、總書記,中共、中共青團和新中國重要領導人,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具體執行者。1930年加入中共青年團,到湘贛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曾參加長徵。抗戰時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曾參與指揮太原、寶雞等戰役。夏承燾(1900~1986) 批註《陸放翁詩詞選》說明:此為夏承燾籤名並批註自存本《陸放翁詩詞選》,此書為蔡竹屏(筆名疾風)選注,於1958年4月首次印行出版。夏承燾畢生致力於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曾著《放翁詞編年箋注》。此版《陸放翁詩詞選》選詩頗具特色,深受歡迎,但於注釋方面略簡。夏承燾針對書中《觀長安城圖》等選詩注釋不足處即提過可行建議,言此處「可注長安圖詞」。另就詩詞韻調及意境等皆有注其見解,如注《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詩》詩,言其「末詩與上似接不接,意態磊落,拗律自不同常調。」足見夏承燾詞學研究的宏博精深。附夏承燾有關「金蓮」等詞批註一頁、金滄江簡歷二頁。作者簡介:夏承燾(1900~1986),字癯禪,改字瞿禪,晚年改字瞿髯,別號夢栩生,室名月輪樓、天風閣、玉鄰堂、朝陽樓,浙江永嘉人。曾任北京《民競報》副刊編輯、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杭州大學教授等職。民國年間集美學校教員
《旅廈見聞雜記》未刊完整文稿
文稿 二十九頁
說明:此為民國年間《旅廈見聞雜記》文稿冊,計29頁,作者署名「情梵」,系1920年新年伊始抵廈任教集美之滬籍學士,曾任中華職業學校訓育主任兼國文、史地教員,此為作者於1934年之重錄本,未見出版。內容具體圍繞廈門一地風土人情、社會經濟狀況、廈門集美學校創辦之初校務狀況、集美學潮及兩年三易校長、閩南共產黨與集美之聯繫、「集美遠近十六景」等而作,並涉及胡漢民、吳稚暉、黃炎培、李石曾、朱執信等。集美學校,系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家鄉福建省廈門市集美村創辦的大專院校、中學、小學、幼兒園和各種文化教育設施的總稱。因集美村學校集中,故又稱為「集美學村」。陳嘉庚從1913年起創辦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1917年增辦集美女子小學校,1918年師範和中學兩部同時開學,1919年創辦幼兒園,1920年先後開辦集美水產科和商科,次年增設集美女子師範部,即以集美學校作為師範、中學、水產、商等部、科以及醫院、圖書館的總稱,集美學村也於此時確立。文稿所及葉淵(採真)、池尚同(宗墨)、孫國棟、劉平江、邵嵩生,均為集美學校之教職員工。池、葉均曾任集美校長,作者1920年初到達集美,至1923年離開,與諸人多有接觸。民國初年北京大學預科學生
1916至1917年日記二冊
日記 二冊
說明:此為北京大學預科文學院學生日記二冊,含其1916年9月20日至1917年3月15日間日記,於個人生活及時事記載頗詳,並多關乎顧頡剛、狄膺等,系北大及五四運動相關史料。日記主人系江蘇籍某中學畢業生,與江浙同學往來頻繁,其活動以上課、買書、遊覽、訪友、聽戲、聽講座等為主,其中談到沈兼士、錢玄同、林損、桂邦傑、克德來、衛爾生、田北湖等教師,顧頡剛、狄膺、俞劍華、蔣志澄、高兆麟、宋啟猷、汪仲周、王廷襄、王茀林、趙明高、剛森、欣伯、三才、澤霖、仲鹿、景讓、張寬、捷元、席珍、金寅、含琛、 正甫等北大本科和預科學生。
另談到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黃興去世、蔡鍔去世、國慶紀念日、黎元洪誕辰、馮國璋當選副總統、府院之爭、成立預科江浙同學會等事,關乎梁啓超、唐紹儀、徐世昌、馮國璋、伍廷芳、胡惟德、孫洪伊、徐樹錚、梅蘭芳、譚鑫培、姜妙香、邢契辛、蘇中宣、謝寶華、張國淦等。
蔣國榜(1893~1970)夫婦
信箋 二十通二十頁
27.5×21cm×18;27.5×25cm;21.5×17cm
此為蔣國榜、馮烏孝夫婦家書二十通,作於蔣錫夔留學美國前後,即1949年前後,圍繞解放戰爭時事、蔣氏家事及西湖蔣莊地產等而作,談及馬一浮、黃賓虹、徐元白、鄭曉滄、端木鎮康、湯彥頤、楊念祖、劉嫿迪等。蔣國榜系馬一浮弟子,杭州西湖蔣莊主人。信中,蔣國榜提出「以後來信編號」,故父子二人的書信往來,皆有「第幾號」之標註。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蔣錫夔收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同意提供獎學金的信函,遂前往該校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同行者即有湯彥頤及楊念祖。二人常見於這批信中。湯彥頤,浙江紹興人,時任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主任,因故離職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楊念祖,系蔣氏在聖約翰大學的校友,曾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博士後,並擔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與蔣氏保持了幾十年的學術交往和友誼。蔣氏僅用四年即取得博士學位,因美方阻撓,在美滯留至1955年才得返國,即信中所述「特殊人才不得歸國自由」之事。而蔣氏留美的1948至1955的數年,正值國內時局天翻地覆之際,中國亦從信中所述「時局愈臻黑暗無一線光明,國已不國」的境地迎來了徹底的新生。作者簡介:1.蔣國榜(1893~1970),字蘇庵,回族,江蘇南京人。工詩文、書師漢魏。喜好書畫、金石、碑帖等。民國三年與王一亭、哈少夫等合資修葺嘉興煙雨樓。平素樂助公益事業,晚年隨馬一浮遊,常居杭州西湖。2.馮烏孝(1897~1983),祖籍浙江杭州,自幼好學,從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第一屆畢業時,年級考試得第一名。畢業後因成績優秀而被母校留下擔任教師,教授國文和數學長達七年之久。系蔣錫夔之母。
上款簡介:蔣錫夔(1926~2017),回族,祖籍南京,1926出生於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有機化學家和有機氟化學家,中國物理有機化學和有機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獲特等榮譽學士學位,1952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化學所和上海有機所從事科研工作。曾任上海有機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聯合利華研究所主任,上海市六、七、八屆政協委員。
王星拱(1888~1949) 致朱人瑞有關
信箋 一通二頁
26.5×19 cm×2
說明:朱人瑞上款。朱氏為江西浮梁人,國立武漢大學文學學士,曾任江蘇省立南菁中學、安徽勝利宣城師範專任教員、武漢大學助教。此為王星拱解放戰爭時期所作信札,論及解放戰爭之時局,兵戈俶擾,道途梗寒,涉及其時學人輾轉、殊難晤面之社會狀況等問題。據信中所述「今春復遭喪妻」,而王氏妻子葉玉芝1948年去世,可知信件作於此年。與信中所述楊鍾健「近長西大」,即楊氏出任西北大學校長相合。楊鍾健(1897~1979),字克強,陝西華州(今渭南市華州區)人,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楊氏於1948年10月至次年夏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在信中,王星拱述及辭去中山大學校長職務,寫道「既長江一帶亦不過偷安偃息而已」,可知三大戰役已接近尾聲,國民政府在長江一帶的統治亦岌岌可危。所及戒甫為譚戒甫。譚戒甫(1887~1974),曾任西北大學、貴州大學中文系主任。1946年2月,到湖南大學任教授、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53年又調回武漢大學,任歷史系教授,著力研究先秦諸子、楚辭和金文。作者簡介:王星拱(1888~1949),字撫五。安徽懷寧人。1908年考取安徽公費留學英國,入倫敦皇家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其間加入同盟會。1916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國立北京大學化學門教授、二院主任兼教務長。歷任任省立安徽大學校長,國立武漢大學籌委會委員及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國立武漢大學化學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校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著有《科學概論》《科學的起源和效果》《科學與人生觀》《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科學方法論》《羅素的邏輯和宇宙觀之概說》,譯有羅素的《哲學中之科學方法》等。
黃曾樾(1898~1966) 致李宣龔有關
著作刊印之信札
信箋 一通三頁
25.5×16 cm×3
著錄:《人文國際 第5輯》,周寧、盛嘉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說明:李宣龔上款。
此為黃曾樾致李宣龔毛筆信札一通三頁,談及著作出版印刷等諸事宜。當作於抗戰期間,所及趙堯老為趙熙。信中黃氏所及「貴渝館」,即抗日戰爭期間被迫西遷至重慶的商務印書館(李宣龔曾任該館經理),故可知此信約作於此時。信中刊印之作或為黃氏194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之著作《埃及鉤沉》,而所及「先君印譜」,即為黃父梓庠之《黃澹庵先生印譜》。作者簡介:黃曾樾(1898~1966),字蔭亭,號慈竹居主人,福建永安人。1920年人馬尾海軍學校,留法文學博士。1949年前任北京女師大教授、福建省建設廳科長、南京市社會局長、福州市長等職。1947年任教育部督學,1949年後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埃及鉤沉》《陳石遺先生談藝錄》《慈竹居詩集》等書。為詩學同光體,沉哀悱惻,瘦健如骨,澀而味腴。
上款簡介:李宣龔( 1876~1953),字拔可,福建閩縣人。清光緒甲午(1894)舉人,官至江蘇候補知府。民國後供職上海商務印書館多年,曾任商務印書館經理,併兼發行所所長。喜收藏,有清一代和清末民初同輩人詩文,以及時人書法、繪畫精品。有《碩果亭詩》二卷、《詩續》、《李宣龔詩文集》三卷刊行。
蔡哲夫(1879~1941) 致俞安鼐有關
北山詩社之信札
信箋 一通二頁
1924年
23.5×13cm×2
此為蔡守有關北山詩社之信札,談及黎四、劉景堂(伯端)二人,黎應為黎國廉(季裴)。蔡守邀請二人至北山堂,另請俞在北山詩社的社箋上作詩,裱成冊子加以保存。北山堂即為北山詩社的雅集活動場所。時蔡守在香港協助莫鶴鳴打理古玩店,1924年中元後,莫鶴鳴發起成立北山詩社,社務實際由蔡守執行。在蔡守主持下,北山詩社合併了香港當時的潛社、竹林詩社、赤雅社、廣東南社等社,凝聚香港文人,團結南社社友對抗新南社的白話文主張。北山詩社於1925年夏因社會動蕩而解散。作者簡介:蔡守(1879~1941),一作有守,字哲夫,號寒瓊、寒翁等,廣東順德人。近代廣東著名的金石學家、文獻學家和書畫家。早年入南社,助黃節和鄧實主辦《國粹學報》,刊輯《風雨樓叢書》。廣究金石,富收藏文物。著有《寒瓊碑目》《寒瓊金石跋續》《畫璽錄》等。
上款簡介:俞安鼐(1874~1959),字叔文。早年負笈北京編譯館,民國後在港設叔文書塾授徒。1923年與賴際熙等人創學海書樓,任司理。著有《古文評註辨正》《自怡悅齋詩》《三十六溪花萼集》《俞叔文文存》等。
吳庠(1878~1961)《倭寇乞降整理八年來
詩詞稿草填散曲一套題之》文稿
刊載:吳庠《倭寇乞降整理八年來詩詞稿草填散曲一套題之》,載《蘇訊》,第71期,1946年。著錄:《明清散曲輯補 下》P1984~1986,汪超宏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說明:此為吳庠民國時所作散曲文稿冊,內容為散曲一套,因抗戰勝利後整理八年來詩詞稿有感而發。署寒竽老人漫筆。文中曆書抗戰之經過和苦難,談到汪精衛、犬養毅、溥儀等。此曲1946年即發表於《蘇訊》,後收入《明清散曲輯補》。本套散曲為南北合套,套式為【南北仙呂入雙調·北新水令】、【南步步嬌】、【北折桂令】、【南江兒水】、【北雁兒落帶得勝令】、【南僥僥令】、【北收江南】、【南園林好】、【北沽美酒帶太平令】、【南尾聲】,南北套曲相互交疊。作者簡介:吳庠(1878~1961),字眉孫,原名吳清庠,別名寒竽,江蘇鎮江人。南社社員,上海文史館館員。幼從陳廷焯學詞,工書畫,擅篆刻,尤精詞曲,精藏書版本之學。曾任浙江省政府秘書、北京審計院編纂處處長等職。著有《寒竽閣集》、《遺山樂府編年小箋》等。朱東潤(1896~1988) 回憶葉聖陶
完整毛筆文稿
刊載:朱東潤《恆言之役》,載《新文學史料》1978年01期,人民文學出版社。著錄:《葉聖陶年譜》P231,商金林,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說明:此為朱東潤《恆言之役》文稿二頁,為其回憶葉聖陶、抗戰時期新舊文學之爭的專文,發表於1978年《新文學史料》,並被《葉聖陶年譜》等眾多著作引用。此稿系文章定稿,有本款,首尾完整,通篇毛筆。文稿有剪輯和諸多改動,另有編輯編校痕跡。其時,1939年秋,武漢大學對新生進行語文測試,由系主任劉賾出題,要求將柳宗元一段較為少見的文字譯成恆文。此事成為該校內部新舊文學之爭的導火索,最終支持新文學的葉聖陶、朱東潤等拒絕閱卷,而葉氏更是直接離開了該校。
作者簡介:朱東潤(1896~1988),原名朱世溱,江蘇泰興人,傳記文學家、文藝批評家、文學史家、教育家、書法家。朱一馮裔孫。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華文史論叢》主編等職。林乾良(1932~ ),別名林冷伊堂,福建福州人。西泠印社社員,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精通中醫藥學、金石書畫、科技史,擅鑑賞,喜收藏。著有《印迷叢書》《方寸萬千》《西泠八家研究》《篆刻三字歌》等。
第19048至第19050號拍品為林乾良上款。
王駕吾(1900~1982) 致林乾良信札
說明:此為著名文史學家、浙江大學圖書館館長王駕吾毛筆信札。信中,王氏提及近況並邀約林氏登門相訪。陸維釗早年在南京師從詞曲大家吳梅,與王駕吾皆為吳梅高足,晚年曾作《金縷曲》贈予王氏,二人同窗之情,老而彌篤。林乾良曾為陸維釗撰寫回憶文章《西泠群星之一——陸維釗》。故林、王二人相識,亦可知也。作者簡介:王駕吾(1900~1982),名煥鑣,號覺吾,著名文史學家,江蘇南通人。南京高等師範學堂畢業,曾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保管﹑編輯兩部主任,浙江大學圖書館館長,杭州大學中文系主任,浙江省政協常委等職。1981年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長。著有《墨子集詁》《墨子校釋》《先秦寓言研究》《萬履安年譜》《萬斯同年譜》等。朱德群(1920~2014) 法語親筆信
說明:此為朱德群親筆信,作於1978年9月,通篇法語書寫,底部落有朱德群中、法雙款,較為罕見。朱德群去信拉烏爾(Raoul),祝賀他被A.I.C.A(國際藝術家協會)任命了重要職務。該協會自1950年成立,旨在振興戰後的藝術評論事業。
作者簡介:朱德群(1920~2014),1920年生於江蘇蕭縣。著名旅法華人藝術家。1935年進入中國美術學院學習西畫,師從吳大羽、潘天壽等,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後又赴廣州中山大學執教。1944至1949年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1951至1955年任教於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1955年定居法國至今。1997年、2000年法國外交部為朱德群策劃兩次亞洲巡迴展,1997年法國政府授予其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的榮銜,為學院成立二百多年以來獲得該頭銜的首位華裔藝術家。趙叔孺(1874~1945) 罕見大幅舊影
參閱:《趙叔孺先生遺墨》圖版頁,香港趙叔孺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紀念展覽特刊組委會,1956年。說明:此為趙叔孺大尺幅舊影一幀,由上海王開照相館拍攝,出版於《趙叔孺先生遺墨》。該書系1956年由香港趙叔孺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紀念展覽特刊組委會發行,王福廠、張大千、吳湖帆等名家題辭作序。照片品相保存完好,右下角有王開照相館印跡。
作者簡介:趙叔孺(1874~1945),名時棡,字叔孺,以字行,齋號僕累廬,二弩精舍,浙江鄞縣人。1911年寓居上海專事書畫創作,名重當時。書工四體,花鳥山水,皆擅勝場。富收藏、精鑑賞。為海上名家之一。李晉(1880~1961) 致曹汝霖、翁文灝
信札及籤名照五種
信札一通一頁、照片四幀
40.5×26.5cm(信箋)
五寸至九寸(照片)
說明:曹汝霖、翁文灝上款。
李晉致曹汝霖毛筆信札一頁,談及公司董事會議,即指李、曹在天津合辦之貿易公司。1918年,李晉出資與曹汝霖、陸宗輿、葉星海、李組才等合夥創辦利濟貿易公司,該公司是天津最早的外貿公司。李晉照片四幀,其中含籤贈翁文灝肖像兩幀,落款為民國二十二(1933)年。翁文灝、李晉系寧波鄉梓,二者皆為天津「寧波幫」活躍人物。1920年,南開大學「得李組紳捐資三萬元」用以開設礦科,1921年9月成立礦科,專門設立了董事會,聘翁文灝為董事長,李組紳任副董事長。作者簡介:李晉(1880~1961),字組紳,以字行,也作李祖紳,浙江寧波人。中國民主建國會首屆副會長。民國時期實業家、水利學家、工礦學家。南開大學礦科創辦人,南開早期主要資助人之一。曾入南開大學從教,擔任南開大學礦科主任、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寓居香港。1961年,逝世於香港。
上款簡介:1.曹汝霖(1877~1966),字潤田,祖籍浙江,民國初年高級官員,新交通系首領。1877年生於上海。幼年入私塾,後去漢陽鐵路學堂讀書。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五四運動時期,被指為賣國賊,住宅慘遭燒毀。抗日戰爭時期,曹汝霖不與日本人合作,拒絕擔任偽職,後被動掛上偽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委員等虛銜。
2.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出生於紳商家庭,清末留學比利時,專攻地質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系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於1913年回國。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的最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
……………………………………
19:00 紙幣 · 機制幣 · 古錢幣專場21:00 掇菁 · 重要古玩藝術精選專場20:00 同一上款近現代書畫作品專場21:00 花開並蒂 · 設計師珠寶專場19:00 生活美學 · 西洋器物專場21:00 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 ↓ ↓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