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箋上的歷史
歷史中的人物
人物裡的情懷
情懷下的故事
外國名人手跡專場
11月1日 19:30開拍
史達林、加裡寧 有關蘇聯工業規劃
及提議頒布新法律的聯合籤名信
此為史達林、加裡寧致卡岡諾維奇與莫洛託夫有關蘇聯工業的籤名長信二頁。附證書二張。最末頁信箋下方有史達林紅筆籤名「И.Сталин」,首頁上方為加裡寧紅筆籤名「MK」。據證書檢測機構推斷,該籤名應作於約80年前。
史達林圍繞蘇聯工業規劃和治理提出了五點意見:
1,基本建設至少要減少5-7個億。除輕工業、鋼鐵冶金和NKPS外,其他一切(包括軍事方面),特別是國營農場建設等都必須全部減少;2,反對進口船隻。最好購買有色冶金業設備;3,針對鐵路運輸貨物等財產被盜事件作出處置;4,關於集體農業貿易法令的缺漏和調整措施;5,人民糧食委員會組織籌辦領導小組工作的事宜。
史達林執政期間曾推出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成功令蘇聯迅速進行工業化,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強工業國。然而蘇聯卻因為集中發展對國防有利及國家有需求的重工業,而忽視生產日常消費品的輕工業之發展導致人民沒有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成果。至30年代,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也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受損害,農民負擔過重。此時政治方面又展開大規模肅反運動,「揭發和剷除人民敵人」。由此信中工業財政規劃的調整可推斷,時應為第三個五年計劃後期,與證書推斷時間相符。措施中欲頒布的嚴厲法律及「反革命」、「敵人」等稱呼可見該時期史達林執政手腕之狠厲。
附證書和鑑定報告二份。
作者簡介:1. 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原姓朱加什維利,喬治亞人,前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至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2.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裡寧(Mikhail Kalinin,1875~1946),蘇聯共產黨和國家的傑出領導人之一,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曾提出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當過工人,曾參加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工會,並組織了普季洛夫工廠馬克思主義小組,遭逮捕流放。1912年當選為候補中委和俄羅斯局委員,參加創辦彼得堡《真理報》。十月革命後任彼得格勒市長、市政委員。1919年起任全蘇中執委會主席、中委。1922年任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員。1938年起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有關歌劇《羅恩格林》演出的親筆信
本拍品信札即圍繞歌劇《羅恩格林》展開。背景是華格納流亡多時,回到故國後,終於得以親自張羅《羅恩格林》首次在德國境內的演出。
《羅恩格林》腳本由作曲家華格納本人編寫,取材自《帕西法爾》和《提特雷爾》兩個詩篇,描寫了聖杯守護騎士羅恩格林救助埃爾薩的悲劇愛情故事。這部歌劇又被稱為「性格悲劇兼命運悲劇」,華格納曾暗示該作品就是他本身悲劇的寫照,作品即便一時為大眾所接受,不久也會因誤解、偏見和嫉妒而遭到疏遠與忽視。《羅恩格林》於1850年8月28日由李斯特指揮,在魏瑪的大公爵宮廷劇院首演。然而華格納此時因參與德勒斯登五月革命,而逃亡瑞士,他本人直到1861年5月才在維也納首次聽到全劇的演出。
信中可知舒勒曾對《羅恩格林》的演出提過若干建議,華格納對此深為認同,並表達了自己的謝意。華格納還懇求舒勒向威廉密代為轉達自己的感謝,因威廉密為《羅恩格林》的成功四處奔走,且將在法蘭克福演出時領銜眾小提琴家。華格納真誠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親自向他道謝。威廉密(August Wilhelmj)為華格納的摯友,十九世紀著名小提琴家。
華格納還對舒勒寫到,「《羅恩格林》在法蘭克福的演出還有8到10日便要開始了,我還得感謝您給予他這次演出的機會」,由此可見舒勒與華格納二人對於初出茅廬的「小提琴神童」威廉密提攜有加,偉大音樂家們的惺惺相惜可見一斑。不久之前,李斯特向費迪南德·大衛推薦威廉密時寫道,「讓我向你介紹,未來的帕格尼尼!」。1876年,威廉密又再次作為首席小提琴手,參與了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拜羅伊特的演出。
奧古斯特·威廉密(August Wilhelmj, 1845~1908),19世紀德國小提琴大師。威廉密自幼便是小提琴神童,七歲時松塔格便稱他為「德國的帕格尼尼」。19世紀後期,因擅長表演巴赫作品而家喻戶曉。擁有一把著名的斯特拉迪瓦裡琴。後在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教授小提琴,門生眾多。
作者簡介: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作曲家,出生於萊比錫。《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經典樂劇的作者。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察·施特勞斯即緊隨其後。同時,因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父親去世後,母親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使他在繼父關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藝術薰陶。1831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1年後,創作出貝多芬風格的《C大調交響曲》。1832年,曾到維爾茨堡任合唱指揮,並創作出其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仙女》。之後,先後在馬格德堡和柯尼斯堡擔任音樂指揮。1842年,在德勒斯登歌劇院上演其歌劇《黎恩齊》獲得成功,被任命為該院指揮。1849年在德勒斯登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後被通緝,此後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在巴黎期間,認識了李斯特,後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為妻。從1849年起,極力推崇一種新的歌劇觀念,即「音樂劇」,在這種劇作中,各個音樂、詩歌和戲劇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構成一種「整體藝術」,並創造了一種新的作曲風格,使得管弦樂隊與歌手的地位同樣重要。1865年及之後,得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贊助。
▲
葉 芝(William Butler Yeats)
致其好友西蒙斯妻子的親筆信
此為葉芝1908年作於都柏林拿騷酒店之信札,時在西蒙斯開始出現精神問題之際。次年,西蒙斯精神完全崩潰,以至被限制於庇護所內。在信中,葉芝對此深表同情和關心。
同時,葉芝請對方將一首西蒙斯的未刊詩歌寄給他,並表示自己會盡己所能進行完善,即便他認為西蒙斯的作品沒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可見葉芝對西蒙斯的推崇。
附葉芝印刷畫像一幀。
作者簡介:威廉·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代表著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名作《當你老了》廣為流傳。
無底價
▲傑克·倫敦(Jack London)
有關妻子及女兒的親筆信
此為其 1912 年在奧克蘭所作親筆信。在信中,倫敦談到其妻子夏米安(Charmian)剛剛做了手術,而長女亦在病患中。夏米安是倫敦的第二任妻子,被倫敦的傳記作家認為是其靈魂伴侶。二人由倫敦的出版商布雷特(George Brett)介紹相識。其時,夏米安為布雷特的秘書。
之後,倫敦花了大量篇幅介紹其近來的一次紐約之行。在那裡,其密友「可憐的布拉斯(Blas)」患病即將過世。在最後的日子裡,儘管病人非常難以相處,但倫敦始終陪伴在其身邊。在友人最終離世時,倫敦一如其最初打算的,親吻了友人的雙唇,並表示自己一直愛著這位老友。
作者簡介: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原名約翰 格利菲斯 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商業雜誌小說界先驅,第一批成為世界名人的作家之一。著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等。
無底價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籤贈卡及照片
籤名卡 一幀(附照片)
說明:此為泰戈爾籤名卡片一幀(附其本人照片),照片中的泰戈爾發髯皆白,滄桑深邃,乃是其經典形象。照片背面疑為籤贈之上款人。卡上錄有籤名時間為1925年8月7日,一年之前的1924年,正是泰戈爾訪華,與胡適、蔣百裡等人來往論學之時。作者簡介: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被稱為「詩聖」。1913年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出生於孟加拉國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貴族家庭,用孟加拉國文創作。一生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等。
無底價
▲大仲馬、小仲馬致報社主編親筆信八通
其中一信為小仲馬致報社主編有關1871年出版的書籍《朱尼厄斯致其友人的新信》(New Letter from Junius to His Friend A.D)的親筆信,該書的作者應是小仲馬友人。
據信,小仲馬有意向將此書贈予雜誌的訂戶,故向主編詢問需要訂購的數量,以便和友人確認此筆訂單。
作者簡介:1.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fils,1824~1895),法國小說家、劇作家。作家大仲馬同一個女裁縫的私生子。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小仲馬專寫現代劇。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富有抒情意味。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期間的重要作家,話劇《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誌。1875 年被選入法蘭西學院。
2.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又稱大仲馬,法國 19 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劇作家。小仲馬之父。其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 1830 年「七月革命」、1848 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裡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徵戰等活動。著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
親筆信及籤贈照片
作者簡介: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著名文學家。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柏林大學畢業後週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他們影響。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皆能,而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38年奧地利併入德國後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途徑紐約赴巴西。因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沉淪而感到絕望,在巴西與其妻子綠蒂雙雙自殺身亡。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卡波特(Truman Capote) 致經紀人
拉扎爾有關《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親筆信
此為卡波特致拉扎爾夫婦親筆信,作於1972年2月。圍繞《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劇本的改編及其正在創作的新書而作。時卡波特住在瑞士韋比那小鎮,2月白雪皚皚,卡波特在信中即描繪了這一場景。
卡波特在信中寫道:「我對『蓋茨比』的情況毫不在意,因為我確信你們已經從他們那裡知道了一切。」卡波特所說的「蓋茨比」情況當指他所改編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劇本被派拉蒙影業拒絕一事。該劇本最後由《教父》的導演科波拉完成改編,並由克萊頓執導。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傑茨費拉德的經典作品,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為背景,描繪了一個農家子弟通過努力,步步高升,但最終被害的故事。此書的問世,奠定了傑茨費拉德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使其成為「爵士時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此書也被數次改變成電影,經久不衰。
作者簡介: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美國作家。卡波特的作品既有海明威的動人肺腑之情,又具有菲茨傑拉德的魅力,曾獲得美國國家文學藝術研究院獎等獎項,代表作有《冷血》《蒂凡尼的早餐》等。17歲便開始常在《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等發表作品。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說明:此為施特勞斯致大合唱版「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填詞者葛聶特有關「大維也納圓舞曲」首演安排的信札二幀,通篇用深褐色墨水寫作。品相完好,上有後期鉛筆注釋若干,二幀信紙被並排粘合在一起。作於1891年4月18日。
施特勞斯在信中表示他已同意將[Op.440]大合唱圓舞曲的首演定為五月十日在「歌唱家大廳 (Sängerhalle)」的怪獸狂歡節音樂會(Monster-Concert)上,並決定將合唱版圓舞曲名改回最初的「大維也納圓舞曲(Gross Wien)」。施氏又向葛聶特解釋道,他意識到原定4月後期,該曲也將在維也納作家與記者協會(Concordia)所組織的音樂會上演奏。所以他現在需要葛聶特儘快的修改並敲定合唱版之填詞。他將附上4種曲稿及早期填詞,以便葛氏儘快改稿。最後,對於自己因心情急迫而導致自己筆跡潦草,施特勞斯還向葛聶特表示歉意。該通信札充分表現了施特勞斯和其他音樂家合作改編圓舞曲譜為大合唱的種種細節。另外,葛聶特為大合唱版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的最終填詞人,二人之間的通信頗具重要性並富研究價值。
當時維也納外城牆的拆除,使得城市與環繞城區的郊區融為一體,直接促成施特勞斯的「大維也納圓舞曲(Gross Wien)」的成型。施氏從初始便考慮將該曲改編為大合唱,由葛聶特填詞。大合唱初定由維也納男聲合唱團(Wiener Männergesangverein )在1891年的狂歡節表演。在信中,施特勞斯提及大合唱版原將在4月底表演。實際上,該圓舞曲在5月10日才獲首演,且為純演奏而非大合唱版本。首次大合唱被一直延遲到同年十月,仍由維也納男聲合唱團表演。
作者簡介: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著名音樂家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他的兩位弟弟約瑟夫·施特勞斯和愛德華·施特勞斯也是著名的音樂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為19世紀維也納圓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把華爾茲這種原本只屬於農民的舞曲形式提升為了哈布斯堡宮廷中的一項高尚的娛樂形式。不僅是圓舞曲,他的一些波爾卡、進行曲以及輕歌劇也相當著名。
上款簡介:弗朗茨·馮·葛聶特(Franz von Gernerth ,1821~1900),曾供職於維也納高等法院。1889年為施特勞斯著名「藍色多瑙河圓舞曲(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的大合唱版進行後期填詞。
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
有關音樂授課親筆信
說明:此為德沃夏克1894年致一位不知名女士,有關給其丈夫授課一節的信札一通。箋頭,大作曲家用下劃線著重強調該信是在「在給您丈夫授課一節之後」擬寫的。正文中。德沃夏克鄭重其事地向這位女士保證,自己非常榮幸能夠滿足到她的要求(並期待下次能再給其丈夫授課)。德沃夏克使用的是紐約國家音樂學院的專用信箋。德氏1894年正在該院擔任院長。此前不久的1892年,德沃夏克剛剛結束自己在倫敦、莫斯科、聖彼得堡的遊歷,儘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並成為音樂學院教授,然而常年的外出仍是耗盡家財。此時紐約國家音樂學院學院15000美元的年薪可謂雪中送炭,自此他與妻兒隔洋分居。聘用德沃夏克的決定是由國家音樂學院主席簡內特·瑟布爾(Jeanette Thurber)提出的,她一心想改變美國被歐洲主流音樂充斥著的局面,更想培養美國自己的音樂藝術偶像和音樂風格。德沃夏克的捷克民族風格正是美國需要的一股清流。他亦深深認同瑟布爾這一構想,他研究種植園黑人僱工的靈歌和印第安旋律,他認為這就是美國音樂的根。德沃夏克將這些美國元素融入自己的作曲,此期間作出了第9交響曲《自新大陸》、《感恩贊》和弦樂四重奏第96篇章,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
作者簡介:安東寧·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生於布拉格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是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追隨著民族主義者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的民謠音樂的風格。德沃夏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最多面手的作曲家」。
莫謝萊斯(Ignaz Moscheles)
《幽默變奏曲》樂譜手稿 (op.128)
莫謝萊斯為 19 世紀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之一,又以其鋼琴練習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是著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的老師。
作者簡介:伊格納茲·莫謝萊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19世紀德國鋼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天才的即興演奏家。師從鋼琴家克萊門蒂,為孟德爾頌老師,與貝多芬、蕭邦、舒曼等為同事。曾任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其鋼琴練習曲最為著名,至今仍被選作高級鋼琴課程。代表作有《八部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奏鳴曲》等。
聖西門與傅立葉、歐文並稱為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是社會學之父孔德的老師,其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
此為聖西門致塞居爾侯爵請辭信,作於1785年5月19日。聖西門在信中表達了他想要離開當下職位的意願,因為他在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四年中,其擔任的職位沒有薪水,僅靠父母的支援勉強度日。他寫道:「這份職務不僅無法支持我讓我為國王服務,還成為了我再次加入戰鬥的最大障礙。」
1779年聖西門與拉菲特侯爵、羅尚博伯爵一起隨法國遠徵軍赴北美參加美國獨立戰爭,1782年4月的桑特海峽戰役中,聖西門被英軍俘虜,隨後被送往牙買加,直到1783年才再度返回法國。此次戰役是他對軍隊生活產生了厭倦,從而放棄了軍職而到歐洲各地遊歷。
作者簡介:克勞德·昂利·聖西門(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24 ~ 1801),19世紀初葉傑出的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同傅立葉、歐文並列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是社會學之父孔德之師、聖西門主義創始人,其實想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深遠影響,恩格斯曾說:「德國理論上的社會主義永遠不會忘記,它是依靠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這三位思想家而確立起來的。」聖西門曾參與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離開革命、買賣、科學之後,正式開始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道路。主要著作有《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
▲
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首次訪問東德時籤贈照
說明:卡斯楚為古巴主要締造者和第一任最高領導人,有著「古巴國父」之稱。這張照片是卡斯楚與昂納克合照,上有卡斯楚親筆贈言。時卡斯楚作為古巴共和國革命政府主席首次訪問東歐,於 1972 年 6 月 13 日抵達柏林,昂納克在柏林舍內費爾德中央機場接見了卡斯楚並表示熱烈歡迎。這張照片記錄了這個瞬間,彌足珍貴。
埃裡希·昂納克是德國政治家,也是最後一位正式的東德領導人,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中央第一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主席。
作者簡介:菲德爾·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1926~2016),古巴前領導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是當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導人。於上世紀 50 年代領導古巴革命,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將古巴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
吳清源(1914~2014)書匾行書「適情養性」及《適情錄》日本原版初印本
說明:此為吳清源為《適情錄》作毛筆題籤「適情養性」。《適情錄》系昭和55年(1980年)日本組本社原版初印本,共兩函20冊,帶松木原箱。為中國圍棋古譜全集,載日本僧虛中所傳《弈譜》384圖。其版本系日本昭和間以中國浙江範氏天一閣所藏明嘉靖年間刊本為底本,精製影印而成,是一部較為少見的古代圍棋著作。後附詳細的圍棋譜式圖。天一閣藏書屢遭兵燹,是書明版斷難一見,今為東瀛影印。該書在出版之時,吳清源曾親自參與編校等工作。是書綾布封面,鈐灑金便箋,為明林應龍所著藝術類棋經書,依澄心堂刊本影印,仿宋大字、印製精美,收錄齊全、選輯精當,裝幀豪華、保存完好。
作者簡介:吳清源(1914~2014),名泉,字清源。生於福州市。世界圍棋革命的推動者與實踐者,有「棋聖」及「圍棋神童」之美譽。11歲時成為段祺瑞門下棋客,14歲東渡日本開始職業棋手生涯。1939年至1956年,擊敗了同時代所有超一流棋手,令當時日本棋壇所有頂尖人物全部降級,創造了圍棋界「吳清源時代」,被譽為「昭和棋聖」。
木谷實(Minoru Kitani)
書匾行書「仁風」
說明:日本前職業圍棋運動員木谷實與「昭和棋聖」吳清源並稱為「棋界雙壁」。被吳清源稱為是其唯一欽佩的人。 1933年,二人共同創造「新布局」,成為圍棋史上的技術革命。圍棋史上著名的「鎌倉十番棋」即為此二人對局。川端康成名文《名人》中所寫內容便是木谷實對局本因坊秀哉的「名人勝負棋」。作者簡介:木谷實(Minoru Kitani,1909~1975),日本前職業圍棋運動員。有「怪童丸」之稱。與「昭和棋聖」吳清源並稱為「棋界雙壁」。1937年,木谷實開設木谷道場,培養出大平修三、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等一流高手。
舒馬赫、韋伯等16位F1賽車手
聯合籤名加拿大錦標賽 T 恤
10月28日
19:00 中國陳年名酒專場
19:30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
20:00 日本器物專場
20:30 不拘繩墨 · 明清古典家具專場
21:00 掇菁 · 重要古玩藝術精選專場
21:30 歷代造像藝術專場
10月29日
19:00 威士忌白蘭地佳釀專場
19:30 文房古玩專場
20:00 生活美學 · 西洋器物專場
20:30 李成發舊藏古玩雜件專場
21:00 竹石清隱居藏宮廷紫檀木器專場
21:00 得趣 · 文人書齋雅玩專場
21:30 觀海樓藏古玩精品專場
10月30日
19:00 中國名茶專場
19:30 名家篆刻及印石專場
20:00 同一藏家舊藏當代書畫作品專場
20:30 當代名家書畫專場
21:00 同一上款近現代書畫作品專場
21:00 文房四寶專場
21:30 茗事 · 文人與茶精品專場
10月31日
19:00 滋補養生專場
19:30 陳年魚膠專場
20:00 中國書畫扇畫作品專場
20:30 中國當代玉雕大師作品專場
21:00 中國書畫作品專場
21:00 登崑崙兮 · 和田玉籽料原石專場
21:30 秘密花園 · 藝術珠寶專場
11月1日
19:00 古籍碑帖專場暨高式熊舊藏專題
19:00 紙幣 · 機制幣 · 古錢幣專場
19:30 外國名人手跡專場
20:00 明清金石家書札小品專場
20:30 家居藝術與潮玩專場
21:00 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
21:00 中國現當代名家油畫專場
21:30 影像藝術專場暨亞當斯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