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記》剛播出,就惹爭議。張一山飾演韋小寶,演技被群嘲。如果說演技還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劇情突兀、配音對不上口型、配樂莫名其妙等硬傷更讓整部戲全線垮掉。
有人說,翻拍戲是個大坑,誰跳進去都得被 " 坑死 "。就連周迅,在巔峰時期出演黃蓉,也因聲音粗啞收穫罵聲一片。張一山之前,黃曉明飾演的韋小寶當時也被批太油膩,現在很多網友說要給 " 教主 " 道歉,後悔當初把評分打低了。
褪去時光濾鏡看,翻拍劇果真一代不如一代?就看韋小寶這個角色,梁朝偉演過 1984 版,周星馳演過 1992 版,陳小春演過 1998 版,張衛健演過 2000 版,黃曉明演過 2008 版 …… 到如今的張一山版本,觀眾印象分各自如何呢?從新版的彈幕上看,陳小春版的韋小寶較深入人心。不少人從新版轉場去 98 版《鹿鼎記》洗眼睛,我也去重溫了一下,但拋開糟糕的低像素畫質、簡陋的宮殿庭院布景等硬體不談,演員的演技真叫人眼前一亮嗎?陳小春像一個古惑仔穿越到古代,平平無奇,痞裡痞氣。
對比一看,學院派的張一山和伴舞出身的陳小春的演技誰好很難說,只是從戲來看,陳小春很貼近那個角色,甚至讓你忘記他的 " 表演 ",更投入地追劇。1998 版的《鹿鼎記》不是首拍,也能看出經費有限,但用心十足,算是一部成功的 " 翻拍 " 作品。
翻拍戲難,難在珠玉在前,不免會拿來被人比較。但經典 " 翻拍 " 作品其實還不少,比如 83 年版本的《射鵰英雄傳》,之前之後都出現過若干個射鵰版本,但只有這部成為了傳奇。所以說,翻拍不是問題,怎麼拍才是問題。
可怕的是,不少翻拍作品都以為既然是大 IP,本身自帶流量,不管我怎麼拍,總是不愁沒人關注。何況,金庸先生的作品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頂級 IP,"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 在影視圈可以翻譯成 " 錢錢錢錢錢錢錢 ……" 就像這部《鹿鼎記》,服化道看似精緻,卻中了沒文化的毒,在鰲拜家門口掛個 " 鰲府 ",讓觀者笑掉大牙。
但笑聲對資本來說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沒有聲音。
流量總會有的,誇的沒有,罵的也行。影視劇們也開始 " 凡爾賽 " 化,官宣明明是大 IP、人氣男主、最佳編劇的黃金組合,本以為能奉上視覺盛宴,結果掏出個發過了頭的酸饅頭,讓吊起胃口的觀眾最終只能 " 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
ZAKER 評論員 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