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貴身」的態度處事,人生才能不累

2021-01-12 國學書舍

一、

心多欲者則身累,物質是服務於身體,但是人卻因為過於重視物質,而讓內心摻雜了太多物質的欲望與誘惑,最終卻損傷了身體。

就好像許多人常說的,一個人本來應該奴役外物,但是因為他把外物看得太重了,就難免被外物所奴役而忘記自身。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得寵和受辱都會使人感到擔驚受怕,那是因為他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

什麼叫得失寵辱都會讓人害怕呢?就是因為當得寵的人處於卑下的位置時,得寵會使他感到驚恐,失寵也會讓他驚恐,所以寵辱都會讓他擔驚受怕。

那什麼叫重視身體像遭到大禍一樣呢?我之所以有大禍,就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那我還有什麼禍害呢?

世俗之人對於名利寵辱都看得十分重要,甚至高於重視自己的身體。

追求名利是人之常情,本身並沒有錯,重視物質的狀態也符合社會規則,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對於人生所寄託的希望,也能夠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沒有物質生活很難談得上幸福,而快樂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支撐。

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需求金字塔」一樣,從「物質需要」到「被尊重感」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等,都需要物質來襯託,所以每個人都難免看重物質在人生中的作用。

但是基於這個基礎,又加上人性智慧的不夠客觀,最後導致自己對於物質的欲求產生了偏見和錯覺,無法平衡物質在生命的重要性。

甚至讓本來應該服務於人生的物質,最終卻損害了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的人生葬送在物質之中。

就像《小窗幽記》之中說:榮利造化,特以戲人,一毫著意,便屬桎梏。

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專門戲弄人的,一旦稍微動了一點心思,它們就會成為束縛和枷鎖。

二、

為什麼人會因為物質而痛苦,就是因為沒有擺正物質在生命中存在的位置。人生如一天地也,能調和陰晴變化之人,才為真正的智者,如果任由自己欲望偏見的驅使,導致過度重視名利,最終只能被萬物奴役。

不管是好的事物還是壞的缺點都是如此,任何事情都有好與壞的不同狀態,更何況是外在的名利呢,又更何況是人生某一片刻的際遇呢,所以對於物質更是如此,能夠將物質放在一個適度恰當的位置,才會有一個好的生活。

那麼我們究竟該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好呢?

《道德經》之中就給出的一個答案,就是從「貴身」的角度出發,將生命放在名利寵辱之上,這樣才能夠正確的平衡物質和生命本身的關係,在所有追求物質名利的情況下,都不以傷害自身的生命為代價,這才是對待生命最合理的狀態。

世人皆因過度重視物質,導致人生際遇的失衡,最後不但不能更好的生活,反而糟踐了身體。

比如一個人在單位中升職了,或者一個人在創業中失敗了等等,人生但凡是遇到有關於名利的問題,都是極其重視,甚至會因此陷入大悲大喜之中,當人生大患來臨時就如臨大敵一樣,這就是使人生外在的寵辱毀譽超過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重視自身的身體勝過重視外在的名利得失,輕利而重身,這才是「貴身」的道理。

所以老子說:「貴大患若身」,意思就是說重視自己的身體,也要像重視人生的大患一樣。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當你能夠重視自身時,才不會對自身造成禍患。

老子企圖喚醒所有人,讓我們明白:人生要重視的並不是外在的寵辱際遇,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看重自己的生命,應該像關注人生大患一樣的重視態度來關注自身。

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將世俗之人對待「物質」和「身體」的態度做了轉換。

世俗之人會為了人生而過度重視名利,對於寵辱毀譽過多在意,導致損傷了自己的身體。如果能夠調換一下,重視自己的身體像重視外在的際遇一樣,以此厚養自己的身體,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作者|國學書舍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是大道的智慧,是用一種柔弱低調的狀態去迎接一些事情。比如說大海處在百川之下,所以他能融匯百川,沒有向百川去索取,但是百川都匯聚於此。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的人生態度,用盡己所能的心態,過順其自然的生活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道德經》的特色就是杜絕妄言。可是,老子沒有想到,道學還是促生了道教。第二本《道德經》。第一部道教經典是《太平經》!這本書多災多難,根據記載流傳的版本有三種,西漢齊人甘忠可撰寫《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東漢于吉推出的《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張陵《太平洞極經》一百四十四卷。可惜時光流轉,歲月滄桑,《太平經》僅殘存五十七卷。
  • 《道德經》:向天地自然學習,用辯證思維處事
    《道德經》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內容背後實際上是在向人們揭示著一種實相。它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祖先對於人生運作的軌跡,社會運作的軌跡,大自然運作的軌跡的認識。正如馬未都所說:老子站在宇宙空間的某一點上,觀察事物,思考規律。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01、儉以敬物,愛物惜福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事萬物皆為緣,物我一體,物我同源,自當愛物惜福。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很多下屬覺著自己的領導不行,於是各種不對付,這樣能有好果子吃嗎?在職場不論是什麼職位,都要對上司和下屬客客氣氣,一個人只有保持謙虛的態度,在人際關係中才能不斷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讓自己不斷的強大。
  • 讀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讓人生無往不利!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字字言簡意賅、章章篇幅簡短,已被翻譯成八十多個國家的語言,被全世界各地的人閱讀,可見《道德的》其在世界名著中的經典地位。《道德經》中的講的「道」,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國家的不同以及歲月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
  • 女孩名字推薦:10個《道德經》落落大方的女寶寶名,好聽到懷疑人生
    簡繁出自《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簡」字即是姓氏,也可用作人名,本是指竹簡,古代書寫了文字的狹長竹片,在人名中有正直、簡樸、有學識之義;「繁」字一般指多,興盛,盛大,用作人名中寓指才華出眾、細緻入微的意思。2.
  • 《道德經》中這5句話堪稱經典,字雖不多,卻是人生「成敗法則」
    影響過自己人生的一共有四本書,前三本分別是《新華字典》、《朦朧詩選》和《曾國藩家書》而最後一本,也就是現在正在影響他的,就是流傳了千年的《道德經》。老子出關,尹喜問道,一夜成書,落筆5000餘字,書名為《老子》。
  • 《道德經》:愚人使力,智者謀局
    白巖松老師說過一句話,叫:「最糟糕的人生,就是沒有智慧,但是勤奮的人」,蔡志忠老師也說過:「對於人生來說,努力是沒有用的」。因為很多人對「努力」有一種誤解,覺得只要勤奮,就能得到好的結果,努力本身並不是錯誤的姿態,但是如果你的努力只是主觀意識帶來的行為,而違背了客觀規律,這樣的方式必然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 《道德經》:「忍辱不辯」是一種人生智慧,「寡言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蘇秦第一次遊說過各國時,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沒有才能的人,覺得他的泛泛而談毫無價值,沒有人重用他。蘇秦覺得很慚愧,無奈無功而返回到了老家。這時候老鄉們見他一事無成,都對他嘲諷,笑話他不自量力。蘇秦在外面受盡了侮辱,回到了老家又受到了老鄉的恥笑,心中羞愧之下,選擇更加刻苦讀書,有時候讀到瞌睡時候,甚至還用錐子扎自己,用來提神。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道德經》:以正修身,以奇謀事
    一、對於人生來說,不管是一件事物還是一個智慧,它們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過度執著於事物本身而忽略了生活,那麼這件事情不僅失去本身存在的意義,反而會因為本末倒置而帶來錯誤的結果。這其中不僅需要自己靈活變通的處事態度,更需要自己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的覺知。馮夢龍在《智囊》之中說這樣一句話:西江有水,遐不及汲。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特別喜歡電視劇《安家》中,徐姑姑的處世態度和行事風格。他為人善良,待人和善,對下屬關心,對客戶用心。關鍵時刻殺伐決斷,為人處世和光同塵。他的人生哲學講求一個「道」字,他堅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
  •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
    但是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好自己心中的標準,凡事也就不需要分的非常的詳細。如果在日常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並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定要按照規章來辦,這也不是君子,這叫軸。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說過,要學會變通才是真正的君子。變則通,通則久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持守原則,而是懂得圓潤變通。
  • 《道德經》最厲害的5個「中式智慧」,你越早知道,活得越好!
    這才有了後來,他對於《道德經》那些別具一格的解讀。他的人生,也開始一往無前。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道德經》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馬雲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
  • 《道德經》這些話,充滿大智慧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 《道德經》到底要有哪些魅力?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說到這樣一本書,人們把它譽為「萬經之王」,那就是包含了,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等的《道德經》。《道德經》對於我國的哲學,科學,宗教這些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同時,它也體現了我國的古代人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態度。
  • 《道德經》: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卻難在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在如今社會發展之中,有的人煩擾命運坎坷,常常會對日常生活喪失自信心;有的人一生拼了命勤奮,卻也還是過得不理想化;也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改變人生費盡心思了方法,遺憾沒有取得成功。在《道德經》中,也是有對改變人生的啟發。實際上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可是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