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多欲者則身累,物質是服務於身體,但是人卻因為過於重視物質,而讓內心摻雜了太多物質的欲望與誘惑,最終卻損傷了身體。
就好像許多人常說的,一個人本來應該奴役外物,但是因為他把外物看得太重了,就難免被外物所奴役而忘記自身。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得寵和受辱都會使人感到擔驚受怕,那是因為他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
什麼叫得失寵辱都會讓人害怕呢?就是因為當得寵的人處於卑下的位置時,得寵會使他感到驚恐,失寵也會讓他驚恐,所以寵辱都會讓他擔驚受怕。
那什麼叫重視身體像遭到大禍一樣呢?我之所以有大禍,就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那我還有什麼禍害呢?
世俗之人對於名利寵辱都看得十分重要,甚至高於重視自己的身體。
追求名利是人之常情,本身並沒有錯,重視物質的狀態也符合社會規則,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對於人生所寄託的希望,也能夠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沒有物質生活很難談得上幸福,而快樂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支撐。
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需求金字塔」一樣,從「物質需要」到「被尊重感」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等,都需要物質來襯託,所以每個人都難免看重物質在人生中的作用。
但是基於這個基礎,又加上人性智慧的不夠客觀,最後導致自己對於物質的欲求產生了偏見和錯覺,無法平衡物質在生命的重要性。
甚至讓本來應該服務於人生的物質,最終卻損害了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的人生葬送在物質之中。
就像《小窗幽記》之中說:榮利造化,特以戲人,一毫著意,便屬桎梏。
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專門戲弄人的,一旦稍微動了一點心思,它們就會成為束縛和枷鎖。
二、
為什麼人會因為物質而痛苦,就是因為沒有擺正物質在生命中存在的位置。人生如一天地也,能調和陰晴變化之人,才為真正的智者,如果任由自己欲望偏見的驅使,導致過度重視名利,最終只能被萬物奴役。
不管是好的事物還是壞的缺點都是如此,任何事情都有好與壞的不同狀態,更何況是外在的名利呢,又更何況是人生某一片刻的際遇呢,所以對於物質更是如此,能夠將物質放在一個適度恰當的位置,才會有一個好的生活。
那麼我們究竟該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好呢?
《道德經》之中就給出的一個答案,就是從「貴身」的角度出發,將生命放在名利寵辱之上,這樣才能夠正確的平衡物質和生命本身的關係,在所有追求物質名利的情況下,都不以傷害自身的生命為代價,這才是對待生命最合理的狀態。
世人皆因過度重視物質,導致人生際遇的失衡,最後不但不能更好的生活,反而糟踐了身體。
比如一個人在單位中升職了,或者一個人在創業中失敗了等等,人生但凡是遇到有關於名利的問題,都是極其重視,甚至會因此陷入大悲大喜之中,當人生大患來臨時就如臨大敵一樣,這就是使人生外在的寵辱毀譽超過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重視自身的身體勝過重視外在的名利得失,輕利而重身,這才是「貴身」的道理。
所以老子說:「貴大患若身」,意思就是說重視自己的身體,也要像重視人生的大患一樣。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當你能夠重視自身時,才不會對自身造成禍患。
老子企圖喚醒所有人,讓我們明白:人生要重視的並不是外在的寵辱際遇,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看重自己的生命,應該像關注人生大患一樣的重視態度來關注自身。
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將世俗之人對待「物質」和「身體」的態度做了轉換。
世俗之人會為了人生而過度重視名利,對於寵辱毀譽過多在意,導致損傷了自己的身體。如果能夠調換一下,重視自己的身體像重視外在的際遇一樣,以此厚養自己的身體,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作者|國學書舍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