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告訴人們怎麼把握它,行道積德以蓄天下,並實際用以治國理政的君王教育經典,叫作《道德經》。
白巖松在自傳《白說》中說過,自己的一生,是被讀書改寫的。影響過自己人生的一共有四本書,前三本分別是《新華字典》、《朦朧詩選》和《曾國藩家書》而最後一本,也就是現在正在影響他的,就是流傳了千年的《道德經》。
老子出關,尹喜問道,一夜成書,落筆5000餘字,書名為《老子》。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後人改為《道德經》。《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5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
1、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譯釋】無論如何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餘怨,這怎麼能算完善?所以聖人待人即使被傷害了,也不會利用有利的地位去報復。有德的人只給予別人而不向別人索取,這就像拿著契約卻不去逼債一樣。
與人相處,如果不能寬容,那麼你就難免處處樹敵,寸步難行。而在老子看來,不記舊怨還不是寬容的最高境界,真正懂得寬容的人在放棄報復對方的想法,熱情大度地待人,求得人與人之間的諒解、和諧。
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釋】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後世流布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思想意識,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係。
錢鍾書住清華園時,養了一隻貓,那隻貓老愛跟鄰居的貓打架。即使是寒冬,只要他聽見貓叫,就從被窩裡起來,拿跟竹竿去幫自己的貓打架。
每一次,夫人楊絳都要起身去阻止:「別爭,別爭,傷和氣!」
不爭,是楊絳一輩子的主題詞。她藉由一首英國的詩,譯出自己的所想:「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開始生長的,九層的高塔是由泥土堆積起來的,老子對於積累的認識很深刻,他認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任何事物都是由小成大,聚少成多的。
老子的這一觀點很客觀,也很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正如荀子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做什麼事,若能不斷努力,每次做一點,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只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總會有所收穫。
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
【譯釋】話在講出來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俗話說得好,「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這些古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一些禍從口出的事情,我們在電視上和生活中平日裡都能體會得到,所以在不知道該不該說,要麼說都是有一定的學問的。
與其什麼都不懂亂說一通不如沉默寡言分析他人所闡述的話語,更不可再別人背後隨意議論,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會不會被其他有心人聽到傳給當事人,如果是誇別人的還好,但是這類話傳到當事人耳朵的機率非常低,而真正傳入當事人耳朵裡較高的還是你之前議論的是非,就像中國的另一句古話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5、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九章》
金玉滿堂,家財萬貫,如果不懂得低調從事的話,就很難守住了,一方面是外人垂涎,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子孫,容易「富貴而驕」,驕奢淫逸,就給自己的家族埋下了禍根。
一件事情做得比較完美了,就要懂得功成身退,這樣才能善終,《易經》裡面說亢龍有悔,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此外,老子《道德經》的利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讀《道德經》還能讓你更好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別逆天,順應自然,你的人生不會差!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字字深奧,需要你去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思考。
所以給大家推薦的,是白話文版本的《道德經》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這套《道德經》,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注釋版道德經,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