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這5句話堪稱經典,字雖不多,卻是人生「成敗法則」

2020-12-23 毛妹日記

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告訴人們怎麼把握它,行道積德以蓄天下,並實際用以治國理政的君王教育經典,叫作《道德經》。

白巖松在自傳《白說》中說過,自己的一生,是被讀書改寫的。影響過自己人生的一共有四本書,前三本分別是《新華字典》、《朦朧詩選》和《曾國藩家書》而最後一本,也就是現在正在影響他的,就是流傳了千年的《道德經》。

老子出關,尹喜問道,一夜成書,落筆5000餘字,書名為《老子》。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後人改為《道德經》。《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5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

1、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譯釋】無論如何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餘怨,這怎麼能算完善?所以聖人待人即使被傷害了,也不會利用有利的地位去報復。有德的人只給予別人而不向別人索取,這就像拿著契約卻不去逼債一樣。

與人相處,如果不能寬容,那麼你就難免處處樹敵,寸步難行。而在老子看來,不記舊怨還不是寬容的最高境界,真正懂得寬容的人在放棄報復對方的想法,熱情大度地待人,求得人與人之間的諒解、和諧。

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釋】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後世流布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思想意識,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係。

錢鍾書住清華園時,養了一隻貓,那隻貓老愛跟鄰居的貓打架。即使是寒冬,只要他聽見貓叫,就從被窩裡起來,拿跟竹竿去幫自己的貓打架。

每一次,夫人楊絳都要起身去阻止:「別爭,別爭,傷和氣!」

不爭,是楊絳一輩子的主題詞。她藉由一首英國的詩,譯出自己的所想:「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開始生長的,九層的高塔是由泥土堆積起來的,老子對於積累的認識很深刻,他認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任何事物都是由小成大,聚少成多的。

老子的這一觀點很客觀,也很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正如荀子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做什麼事,若能不斷努力,每次做一點,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只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總會有所收穫。

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

【譯釋】話在講出來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俗話說得好,「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這些古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一些禍從口出的事情,我們在電視上和生活中平日裡都能體會得到,所以在不知道該不該說,要麼說都是有一定的學問的。

與其什麼都不懂亂說一通不如沉默寡言分析他人所闡述的話語,更不可再別人背後隨意議論,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會不會被其他有心人聽到傳給當事人,如果是誇別人的還好,但是這類話傳到當事人耳朵的機率非常低,而真正傳入當事人耳朵裡較高的還是你之前議論的是非,就像中國的另一句古話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5、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九章》

金玉滿堂,家財萬貫,如果不懂得低調從事的話,就很難守住了,一方面是外人垂涎,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子孫,容易「富貴而驕」,驕奢淫逸,就給自己的家族埋下了禍根。

一件事情做得比較完美了,就要懂得功成身退,這樣才能善終,《易經》裡面說亢龍有悔,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此外,老子《道德經》的利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讀《道德經》還能讓你更好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別逆天,順應自然,你的人生不會差!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字字深奧,需要你去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思考。

所以給大家推薦的,是白話文版本的《道德經》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這套《道德經》,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注釋版道德經,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道德經》最經典的5句話,大道至簡,領悟透了受益一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甚至都不知道出自於哪裡。作為中國人,沒看過《道德經》是我們的損失,國外人都已經將《道德經》捧上了天,一大批外國普通網友被《道德經》中 " 上善若水 "、" 無為而治 " 等大道至簡的言語深深吸引,甚至經常在網上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 讀懂這3點,5000字的《道德經》帶你悟出人生大智慧
    我可以提醒你一下,老子在民間最普及的著作是《道德經》,有看過嗎?」選手依舊點頭表示自己有看過,評委再次問道:「我不想問你《道德經》的內容,我只想問問你知道《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此時,選手無法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只好承認自己沒看過《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大約有5000餘字,是老子傳世的不朽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魯迅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
  • 白巖松說:《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讓我放棄了一個月2000萬的機會
    有人曾說讀懂《道德經》可以受益終身,《道德經》的影響之力,甚至可以說延續到了很多地方,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也曾深受其影響寫過: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自然的規律是有利而無害的;人間的法則,是付與而不是爭奪。 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貫穿道德經全篇的上善之人「利」與「不爭」的行為準則從看到這句話後,這句話一直對我的影響很深刻。
  • 《道德經》最後一章,短短57個字,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兩千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餘字,卻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每一章皆蘊涵天地和人世的至理,誦讀此書有助於增益智慧,體悟「道」。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只有短短57個字,老子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讀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讓人生無往不利!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字字言簡意賅、章章篇幅簡短,已被翻譯成八十多個國家的語言,被全世界各地的人閱讀,可見《道德的》其在世界名著中的經典地位。《道德經》中的講的「道」,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國家的不同以及歲月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
  • 《道德經》中經典的十句話,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終生受益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十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我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所著,全書根據版本的不同,字數有很大出入,總的說來在5000字上下。《老子》中共包含成語100多個。雖然只有5000字,但該書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 《道德經》中最高的養生法則,記住四個字,逾百歲眼不花耳不聾
    中醫認為,人體與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一個整體,當生病的身體作為局部有問題時,我們需要將疾病或問題要放到整體環境中去考量、討論、調整。中醫太高大上,我們不懂,再次不敢班門弄斧,但是,道家文化和中醫天人合一的文化主線是統一,我們今天主要從《道德經》的視角來談論如何養生。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提到了五色、五音、五味。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過著不交際應酬的簡樸生活。潛心治學,靜觀自然,感通天地哲理,獨立思考、敢於想他人之不敢想,詮釋經典不假他人之詞。文化學者大多追求寧靜致遠的清淨生活,但馬叔禮老師心繫國學,為實現「傳承千秋道統」的偉業,馬老師不僅在臺灣各國學講堂長期授課,而且每年定期到訪大陸交流講學。
  • 《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一本被千萬人推崇的《道德經》,僅僅是宣揚一種保全自己、消極避世的哲學嗎?並非如此。我們之所以會認為道家思想是消極避世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往往容易望文生義,淺嘗輒止,便急於下結論,最終只會產生誤解。「不敢為天下先」的智慧「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是自然的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愚昧狂妄的人,高舉「人定勝天」的大旗,為所欲為,對人間的道德律漠視,對自然界的規律無視。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特別喜歡電視劇《安家》中,徐姑姑的處世態度和行事風格。他為人善良,待人和善,對下屬關心,對客戶用心。關鍵時刻殺伐決斷,為人處世和光同塵。他的人生哲學講求一個「道」字,他堅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道德經》中老子用了很多篇幅去詮釋他的樸素辯證法,其中在「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句話中告訴我們,萬物是在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中升華,變化並不是單獨存在的。
  • 《道德經》的告誡:人生5大陷阱,任何一個都要小心避開,太深刻
    《道德經》是中國古老的智慧,一直以來都被人忽視了,這本書短短五千多字卻包涵了宇宙萬物的智慧與天地間的哲學。之前有統計的數據顯示,世界出版量第一的圖書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在國外,《道德經》也是受到熱捧,不少西方國家領導人曾指出,想要構建和諧社會和世界,須從《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甚至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道德經》,以解決人們在思想上的困惑。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明確指出了人生中5個「陷阱」,任何一個都要小心避開——只有小心前行,方可安然無事。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首先,老子先告訴了我們,到底怎麼樣才算作是強者?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1973年,中國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經》出土了。當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挖出了三座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有幾篇薄薄的帛書,就是我們盛行四海的經典國學《道德經》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時震驚世界!
  • 《道德經》:這兩件事別做的「太滿」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的內容涵蓋修道、養生、治學、處世、經商、從政、軍事等各個層面,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記者在德國隨機採訪中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的文譯本多達90種之多,記者在還看到,許多家庭和企業把《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視為立家、立業、立身的六字名言。為什麼「挫其銳,解其紛」能讓企業和家庭奉為真言,因為《道德經》中的這六個字裡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