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2020-12-26 旭日達達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競爭」已經根植現代人的意識中,做人要競爭,爭誰的言語犀利,爭誰做的事漂亮,爭誰的財富豐盈,因為通過競爭,才能突出一個人,比別人強了,才會覺得臉上有面子,才會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企業與企業之間,同樣存在著競爭,市場這塊蛋糕就那麼大,你多佔了,對方必然少佔,為了能夠多佔一點,花樣百出,便出現了「後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灘上」的現象,這種現象循環往復,似乎沒有終結的時候。

一群人在一起侃大山,你說話的聲音高了,我為了突出自己,聲音一定要蓋過你,因為聲音高低的問題,會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雙方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兩個做毛巾的企業,一個宣傳到位,銷售量比另一家企業高,另一家企業一定增加更多的廣告投入,以求銷售量超出對方,為了在銷售量上擊敗對方,甚至降低質量,以求在價格上佔有優勢,雙方鬥智鬥勇,爭得你死我活,結果卻是自己的形象搞壞了,被市場拋棄了,誰都活不成。

這樣的競爭實質是最愚昧的競爭,是為了戰勝對手,不惜傷害自己的競爭,是很愚蠢的。那麼,有沒有一種高明的競爭,不傷害自己,卻能戰勝對手的「競爭」方法呢?

《道德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它說: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現代漢語解釋的意思是: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有人或許會反詰,你不爭,你是個老實人,別人卻來和你相爭,你同樣會一敗塗地。這樣反詰的人其實是不懂《道德經》,《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遵循規律,自我發展,在規律的基礎上自強不息,它的所有觀點,都貫穿著這種思想。

所以,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地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競爭,天下的人就沒有人能和你相爭,才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正解。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還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種想通過淺層次競爭擊敗對手的人,都是發現了對方身上存在的漏洞,猛力一擊,戰勝對方;而不斷的和自己競爭的人,他們會有漏洞讓想和他們競爭的人看到嗎?正如兩個拳擊手搏鬥,一個渾身上下沒有破綻,而另一個卻破綻百出,搏擊的結果誰勝誰敗,不言而喻。

牢牢記住「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把它融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不斷的和自己爭,才是人生致勝之大道,王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白巖松說,一生中影響他的有四本書,而其中的《道德經》他自己稱之為生命之書。

老子著作《道德經》,完全出於對自己感官和直覺的深度體驗。他對一系列難題,建立了豐富的反應模型,是我們對環境做出創造性反映和有效應對的豐富導航圖。

司馬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字字珠璣、句句精闢,任何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這個版本的《道德經》也是如此,這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豐富的彩圖,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一本收藏版的道德經只需要69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學到人生的大智慧!

請上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最經典的5句話,大道至簡,領悟透了受益一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甚至都不知道出自於哪裡。作為中國人,沒看過《道德經》是我們的損失,國外人都已經將《道德經》捧上了天,一大批外國普通網友被《道德經》中 " 上善若水 "、" 無為而治 " 等大道至簡的言語深深吸引,甚至經常在網上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能夠順其自然,才是高境界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可以做到隨和從容,才是真正的高境界。在《道德經》中強調最高的德行就是一種如水的品德,而水的品德就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但是從來沒有向萬事萬物去索取回報。我們人生也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有的時候付出不需要回報,像道德經中所強調的大道一樣。如水一樣的溫柔,溫柔的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和事。所以是一個沒有形式的東西,但是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它聚集起來就凝聚了黃河和長江。老子就說,道德經中所說的大道的含義和水的含義是差不多的,沒有具體的形式,但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也沒有向萬事萬物卻索取。
  • 《道德經》中這5句話堪稱經典,字雖不多,卻是人生「成敗法則」
    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告訴人們怎麼把握它,行道積德以蓄天下,並實際用以治國理政的君王教育經典,叫作《道德經》。白巖松在自傳《白說》中說過,自己的一生,是被讀書改寫的。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當我們遇到人生不順時,應該如何所作所為,才能將"禍事可以變成福氣",早日走出困境呢?在流傳上千年,被無數偉人讀過的《道德經》裡也希望大家在人走不順時,默念幾遍以下這3句話,然後好運氣自然來!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溝通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很多成功的人士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傾聽,而不會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始終都會遵循著沉默是金人生準則。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這句話,就是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在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這句話依然適用,好像很少有人會把心思放在一個無用的事情上面。但正如老子所說,其實我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由這些無形的東西在起著主導的、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
  • 《道德經》:總是爭名逐利,悟透兩句話,可以淡泊名利
    在道德經中第三章,聖人之治中,老子對於一個人面對著生活中的功名利祿,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反觀我們生活中,很多人爭名奪利,在這一個過程中早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把道德經中的一些話與大家共勉,為大家分析一下道德經中的一些精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 讀懂這3點,5000字的《道德經》帶你悟出人生大智慧
    我可以提醒你一下,老子在民間最普及的著作是《道德經》,有看過嗎?」選手依舊點頭表示自己有看過,評委再次問道:「我不想問你《道德經》的內容,我只想問問你知道《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此時,選手無法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只好承認自己沒看過《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大約有5000餘字,是老子傳世的不朽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魯迅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
  • 白巖松說:《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讓我放棄了一個月2000萬的機會
    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貫穿道德經全篇的上善之人「利」與「不爭」的行為準則從看到這句話後,這句話一直對我的影響很深刻。《道德經》裡有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別人總是很容易,但是認清自己卻是很難。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認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一輩子都在做自己不適合做的事情,到頭來碌碌無為。
  •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是大道的智慧,是用一種柔弱低調的狀態去迎接一些事情。比如說大海處在百川之下,所以他能融匯百川,沒有向百川去索取,但是百川都匯聚於此。
  • 讀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讓人生無往不利!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字字言簡意賅、章章篇幅簡短,已被翻譯成八十多個國家的語言,被全世界各地的人閱讀,可見《道德的》其在世界名著中的經典地位。《道德經》中的講的「道」,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國家的不同以及歲月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道德經》:「忍辱不辯」是一種人生智慧,「寡言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蘇秦第一次遊說過各國時,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沒有才能的人,覺得他的泛泛而談毫無價值,沒有人重用他。蘇秦覺得很慚愧,無奈無功而返回到了老家。這時候老鄉們見他一事無成,都對他嘲諷,笑話他不自量力。蘇秦在外面受盡了侮辱,回到了老家又受到了老鄉的恥笑,心中羞愧之下,選擇更加刻苦讀書,有時候讀到瞌睡時候,甚至還用錐子扎自己,用來提神。
  • 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些人會說,我們的正統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嗎,道家思想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傳統哲學、政治、科學等都有深刻影響,更是除了《聖經》以外在國外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即便有些人「略知一二」,也是從不同的人那裡聽說,然後經過整理後,得出的一種認知。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天和大家聊聊對這句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子的智慧。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女孩名字推薦:10個《道德經》落落大方的女寶寶名,好聽到懷疑人生
    在如今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是比較追求標新立異的。因此,我們都需要一個好名字。一、《老子》中落落大方的女寶寶名1. 簡繁出自《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希名出自《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此名寓意孩子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聲名遠播。5.
  • 白巖松:我有月賺2000萬機會,但《道德經》裡一句話,讓我放棄了
    提到主持人,很多人會想到撒貝寧、董卿、何炅等人,但還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人,他就是白巖松。「東方時空」、「子夜」、「焦點訪談」等等,在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節目中,都有白巖松的身影。白巖松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件事:年輕時我曾經遇到一個機會,可以月賺2千萬,但還是放棄了,因為突然間想到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