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能夠順其自然,才是高境界

2021-01-12 國學書舍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可以做到隨和從容,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在《道德經》中強調最高的德行就是一種如水的品德,而水的品德就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但是從來沒有向萬事萬物去索取回報。

我們人生也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有的時候付出不需要回報,像道德經中所強調的大道一樣。如水一樣的溫柔,溫柔的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和事。

所以是一個沒有形式的東西,但是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它聚集起來就凝聚了黃河和長江。老子就說,道德經中所說的大道的含義和水的含義是差不多的,沒有具體的形式,但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也沒有向萬事萬物卻索取。

道德經中的第八章不爭無尤,其中就是這樣說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善之人總是把個人處於眾人之下。水的思想也是清明而又深邃的,他對於萬事萬物是以自己的恩惠就像天一樣,言談舉止中也恪守信用。辦事的時候發揮自己的長處,行動的時候善於把握時機,因為有不爭天下之美的,所以沒有過失。

老子所說的:大道就像水一樣謙卑的往下流淌。這一點就和我們人類剛好相反,我們仍是鍾情於高處,有一句話叫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很多人都在生活中避免不了的競爭,有競爭與爭鬥的時候,就有人會受傷,甚至有人會,因此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老子強調了那麼多,就是希望我們人的格局像水一樣廣袤,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利益和爭鬥之間。所以比人更加明智,水甘願居於然後,滋潤著萬事萬物,也沒有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就好像是在說一個更加強大的人,在表面上並沒有和任何人去爭風吃醋,也沒有想著去高別人一頭,但是他有著更好的一種實力。為人處事的時候更加柔軟更加隨和,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但是他個人的能力卻比其他人更要強大,這就是所說的水的力量,溫柔而又強大。

老子在道德經中很多地方都提到過水,他把水標榜為更高的人格,他教導我們言談舉止就要如行雲流水般循循善誘。灑脫從容,學會順其自然,學會以柔克剛,表面上低調謙遜,實則內功強大。

所以是一個非常有靈性的事物,它懂得遵循自然規律,順勢而為。也沒有和人爭鬥,成全了別人,也能夠保全自己,所以也不會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怨恨。

這個也就是所說的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一切隨和,一切順其自然。不和他人爭個高低,其實更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需要學這種大智慧,就是因為很多人鑽牛角尖,喜歡和別人爭個高低。

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喜歡與人爭個高低,總是計較眼前得失的人,未必能成大事。而那些真正能夠為人處事的時候,特別灑脫,特別從容的人,往往有一個更好的格局,他的人生也有一個更好的高度。這就是道德經中的精髓所在,這也是需要我們學習和慢慢感悟的地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一切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大道至簡,只有讓其自然才可以活好這一生。1讓其自然,萬事要聽從內心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王陽明的遭遇讓人揪心,但他卻淡定從容,在經歷種種之後,依然能順其自然,不動心,得以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強大。從貶官龍場到龍場悟道,再到之後與「程朱裡學」的抗爭,他都順其自然,沒有有悖自己的良知,遵照自然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總算讓陽明心學變成人人推崇的學術理論。正由於王陽明可以聽從內心,凡是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才變成千古一代受人推崇的大聖人。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學習水的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完全的包容。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 一切順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點上方綠標收聽【國學經典】 主講:國文心灰意冷的樵夫回到了家中,生活依舊貧苦。數月之後,樵夫上山砍柴,不禁又來到了當初種果樹的地方,卻驚奇的發現,當初被狗熊折斷的果樹,現在已經長出了一片果林。樹上結著數不過來的果子。樵夫這才知道,原來是當初狗熊吃完掉落在地上的果核,經過幾個月的生長,才長成了現在的果林。
  •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是大道的智慧,是用一種柔弱低調的狀態去迎接一些事情。比如說大海處在百川之下,所以他能融匯百川,沒有向百川去索取,但是百川都匯聚於此。
  •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順其自然」
    文/南山老子在《道德經》中勸告後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萬物,終究有發展規律,有些事強求的結果,不是改變了命運,而是難為了自己,所以順其自然,才是對自己的一種救贖。正如曾經聽過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 大道至簡!《道德經》的五大修身金句,助你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大道至簡!最有價值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樸素和最簡單的,而最能代表這四個字的國學典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道德經》。5000多字就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大道智慧囊括其中,《道德經》充分說明了何謂大道至簡。
  • 你是否也誤讀了順其自然真正含義?
    人生總會起起落落,難免挫折,難免不符合我們舒適度的標準,難免事與願違的無可奈何,而我們又常常本能總是喜歡拿著「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遇到的坎坷,曾幾何時總覺得順其自然,是一種成熟後的灑脫,但後來懂得,太多的人將順其自然變成了一種不作為的逃避和虛度的藉口。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但是,「道」就存在那裡,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以及歲月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
  • 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行善,付出就像偷盜一樣不想別人知道,偷偷摸摸地行善,不留姓名,不求回報,這才是在積陰德呀,所以說建德若偷。綜上所述,建德、廣德和上德對應老子的三寶「仁慈、節儉和謙讓」。老子在第28章中說:知其白,守其黑,意思就是身處潔白和榮耀,卻甘願居於汙濁和屈辱。所以說,質真若渝;大白若辱並不難理解;這都是反者道之動地體現。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再純潔的品質也會有瑕疵,再高尚的榮耀,也有與之相對應的屈辱。貞和汙,榮和辱都是相對的,能夠知貞守汙,知榮守辱,才是真正的大德呀。
  • 《道德經》:向天地自然學習,用辯證思維處事
    《道德經》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內容背後實際上是在向人們揭示著一種實相。它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祖先對於人生運作的軌跡,社會運作的軌跡,大自然運作的軌跡的認識。正如馬未都所說:老子站在宇宙空間的某一點上,觀察事物,思考規律。
  •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作者:念空大叔一個網友看了我的文章之後安慰我說:曾經也像我一樣糾結過、心痛過,但是聚散不由人,得失皆為天註定,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就好,想要的都會來;一切隨緣吧,是你的都會出現,不是你的強求也沒用。
  • 《道德經》解讀:人的弱點是,越缺什麼,越喊什麼
    《道德經》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是「道」。「道」是不可言說的渾成之物,以自然而然為法則。最能體現道的德性是水,不爭、柔弱、處下是最基本的原則和規範。修身養心的核心是虛靜,寡慾知足、和光同塵、專氣致柔就能長生久視。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
  • 半生已過,順其自然
    莊子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人到中年,才知道,後半生最舒服的活法就是:順其自然。 近幾年,病態「養生熱」大肆其道。一邊,忍不住熬著最貴最深的夜,拒絕不了各類垃圾外賣,間斷性暴飲暴食,持續性自虐;一邊,不離手的枸杞保溫瓶和醫學養生書,停不了的保健品和養生儀器,處處小心翼翼。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李耳自幼靜思好學,一生先後拜商容、本元、紫真為師,學習周禮,感悟道德學說。公元前534年,李耳失去了爺爺、妻子婷陽,兒子李宗為了躲避追殺與老子失散三十多年,在巨大的打擊下一夜白髮。與此同時,他也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決定將自己感悟的大道思想廣傳於世。童心、馬童拜李耳為師,追隨左右。從此。李耳開始了一生的大道傳播之路。世人稱其為「老子」。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譯文】 「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慾時,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樸來徵服它,就不會再起食慾之心了。沒有貪慾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走向穩定、安寧。
  • 隨心生活,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古人云:「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安於時運而順應自然,一切愛樂之情,就都無法擾亂人的心懷。因此,面對生活,我們不應再沉陷朝夕得失,更不該多愁善感,順其自然,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道德經》中講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相倚,得失相伴,對於生活中的得失,理應無需太過在意。
  • 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道德經》包含了很多治國修身的道理,內容廣博、禪意無限,家長朋友如果參考《道德經》為孩子取名,可以說是另闢蹊徑,不僅能夠取出有內涵寓意的好名字,還不容易重名。下面就和江南易林一起來看看《道德經》裡都有哪些男孩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