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2020-12-26 情感大渝約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訂俯斥謊儷荷籌捅船拉「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

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溼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雖然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道德經》,但是就在你的不經意之間,可能就暗合了它,在讀道德經的時候,也是你跟自己和解,更了解自己的過程。

《道德經》僅5000多字,字數上看僅是一篇初級論文的長度,卻是老子一生智慧的結晶。

學習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

讀《道德經》,讓你更好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別逆天,順應自然,你的人生不會差!

我把自己正在讀的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

因此,在道德經中尋找大智慧的同時,千萬別忘了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讀一讀,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魅力,通過念道德經,還能讓孩子體會道德經中的語言美感,孩子能了解到什麼是句子的重音所在等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對國學的興趣。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哪怕是被動而為,一般人也接受不了,但若已經接受了,起碼可說明拿得起放得下。如果是主動謙讓、讓賢、讓位、讓財、讓資源、讓路,那就是「上善若水」,道學的真正含義不就出來了?水是認方向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天下人都知曉,但知其道者又有幾人?頂多一知半解罷了。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不爭就是最大的爭,做好自己,做好當下的事,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記得那句話嗎?如果你想養一匹馬,但是家裡沒有草原,那不如養養花草,即使馬兒沒有來,你也有了花草和蝴蝶。所以,該來的會來的,不用爭。
  • 老子的「上善若水」有著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義
    上善若水一詞,出自傳世本《老子》的第八章,對於上善若水一詞的理解,已經見諸於書上網上,這裡就不再一一引述了。為了真正弄清楚老子的本意是什麼?我們先看經過《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等諸多學術專著整理後的校正版《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 怎樣理解《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上善之人的三大人生智慧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在這一章中說,上善之人,要像水一樣,因為水的特徵,是最接近道的。老子通過水的譬喻,向人們道出了上善之人的三大人生智慧。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家鼻祖用自然界中的水來喻人,教人。用自然界中的水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德如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心態與行為。天地之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具有滋潤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寧願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於道。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說的什麼?其實意思很簡單,我們都誤解了
    《道德經》裡面老子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與別的民族不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崇拜水的民族,歷史上但凡是出名的人物,多對水特別感興趣。孔子曾經站在江邊上看著水匆匆的流過去,於是發出了千古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麼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反駁一些最常見的一種誤解,覺得上善若水,就是要像水一樣柔弱,柔弱真的是老子提倡的嗎?
  • 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上善若水 從善如流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用水來比喻善的品格,所謂「上善若水」就是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的表現,就是「無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在這裡,「不爭」,就並非是單純的「不爭」,它是以「善利萬物」為前提的,只有「善利萬物」,才談得上「不爭」。這就是老子思想主張中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爭」,另一方面是「善利萬物」。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 「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我們想複雜了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我們想複雜了。不知道各位網友對於上善若水是怎麼解讀的呢?有人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善良的行為向水一樣源源不斷的流出,這一個形容充滿正能量人的一個成語,雖說這樣理解很符合我們的觀念,但是卻錯誤的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
  •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能夠順其自然,才是高境界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可以做到隨和從容,才是真正的高境界。在《道德經》中強調最高的德行就是一種如水的品德,而水的品德就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但是從來沒有向萬事萬物去索取回報。我們人生也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有的時候付出不需要回報,像道德經中所強調的大道一樣。如水一樣的溫柔,溫柔的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和事。所以是一個沒有形式的東西,但是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它聚集起來就凝聚了黃河和長江。老子就說,道德經中所說的大道的含義和水的含義是差不多的,沒有具體的形式,但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也沒有向萬事萬物卻索取。
  • 「上善若水」都聽過,那到底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
    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古時候人們也常將君子的品德與水聯繫起來,現今不少人將「上善若水」當自己的網名,可這四字成語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很多人以為「上善若水」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出眾,應該像水一樣綿延不絕,是這個意思嗎?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雷大壯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道篇,第八章。這是一句看著都明白,其實都不明白的話。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先說一個前提。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時,最少要做到以下三點:了解文章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文章通篇整體理解、感受;不要代入現代的、自我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駁雜觀念。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如果還能做大量考證,則基本能理順古人著書的主線、核心思想。只有清楚了古人著書的主線、核心思想,我們才能明白其中某一句話,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在禮崩樂壞時,堅持信守心中的道德和理想。在天下人都笑我傻時,堅持用簡單的心,天真的眼睛看世界。堅持自己的心靈和信念,哪怕這堅持只剩下自己孤獨一人。  年復一年你看破了多少,日復一日你放下了多少,千方百計你得到了多少,精打細算你失去了多少,求而不得你煩惱了多少,斤斤計較你結怨了多少,貪心不滅你造惡了多少,人生在世你享受了多少,臨命終時你帶走了多少。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我們經常聽到的成語「上善若水」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當時老子教導孔子說,你要學仁德,應該跟水去學,上等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有謙之德,這就叫「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只是很多人會誤以為,它單純指一個人的德行出眾,就像水一樣綿延不絕。
  • 一直聽說的「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一直聽說的「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 ◆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