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面老子說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與別的民族不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崇拜水的民族,歷史上但凡是出名的人物,多對水特別感興趣。孔子曾經站在江邊上看著水匆匆的流過去,於是發出了千古慨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麼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要反駁一些最常見的一種誤解,覺得上善若水,就是要像水一樣柔弱,柔弱真的是老子提倡的嗎?並不是的,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帝王之書,它就是教人怎麼做皇帝,怎麼統治天下的,你要是柔弱,底下的諸侯還不跳起來直接把你推下來?
而且,水,真的很柔弱嗎?覺得水「柔弱」的人,有沒有看過洪水暴發的時候的場景:海呼山嘯,一瀉千裡,奔騰翻湧,席捲萬物,橫推直闖,蕩平人間,暴躁的洪水仿佛是一個猛獸,根本沒有人能夠抵擋住它的力量,這也叫「柔弱」?
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上善若水的「隨」,什麼叫做「隨」呢?就是水從來不會展現出自己的形態,不會展現出自己的意志,它總是跟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形態,它不會先入為主,所以老子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寫道他有三寶:
「一曰慈,二曰儉,三月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是害怕變革害怕革新嗎?並不是的,相反老子精神的很多弟子都是變革的急先鋒——比如韓非子、申不害。
強調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強調不要先入為主,要先順著環境的條件去了解它的形態和實際情況,然後再做出應對它的措施,也就是後發制人,調查清楚實際情況再發言。這就是水的「隨」。
第二,上善若水的「無私」。為什麼老子總是喜歡說水呢?因為水太向「無私」的道了。這個「無私」不是現在所謂的「無私奉獻」的無私,而是沒有私心,秉承法則的意思。水從來不管你這個地方是好是壞,只要地勢是低的,它就往你這裡來。
「道」也是如此。我們常說:「好人不長命」,為什麼好人不長命呢?因為雖然他是個好人,但他在身體健康這方面不合道,比如一個勞動積極分子,為了勞動經常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那麼:「道」當然不會因為你是好人而放過你,該死的還是得死。
荀子老子這方面的思想,他在《天論》裡面寫到: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水沒有自己的好惡,你可以把它弄得很乾淨,也可以把它弄得很髒,它只遵循自己的規則,人所謂的髒與乾淨,對它又有什麼影響呢?
第三,上善若水的「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重點不在「不爭」,而在於「利萬物」。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一個模範中國人,他應該是有利於天下的,應該是有利於人民的。
那麼是不是建立了一點兒對人民的功績就可以自高自大了呢?並不是的。我們之所以能夠建立功業而有利於人民,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多麼厲害,而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合乎道,一切的功勞,都是道在創作啊!
所以老子在另外一章節裡面寫到,什麼才是最好的君王呢?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點在堯的時代實現了,那時候的人們在田野裡勞動的時候歌唱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
這也是老子所說的: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水灌溉萬物,滋長萬物,但是它從不驕傲,它總是在最低的位置呆著,甚至是替人們承受著最骯髒的地方,乃至於藏汙納垢。這一點則象徵著,作為天子,你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代替上天來管理天下的。
商湯時期,天下很多年不下雨,老百姓的莊稼都要乾死了。湯感到自己有罪過了,作為天子卻不能帶領天下人過上幸福生活,這是天子的失職啊!
於是他蓬頭垢面,把自己當做祭品,獻給上天,並且向上天祈禱:如果天下有什麼過錯,就請把災難降臨到我的頭上吧,不要再折磨我的子民了。於是天上下起了大雨。
這就是商湯對水的精神的效仿,只有「利天下」,才能做好天子的職位。所以老子又說: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什麼樣的人可以託付天下?什麼樣的人可以治理天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做天子?那必須是能夠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天下人的。所以姜太公說:
「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
至於說,某些人覺得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是為了當縮頭烏龜,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為了活命什麼都幹,那樣的人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了,又哪有什麼資格來談論帝王之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