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太奇技巧
美國電影導演格裡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地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代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很顯然,這種敘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觀眾對事物理解的心理邏輯之上的。因此容易被觀眾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說,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電影的敘事而對其中蒙太奇敘事技巧卻習焉不察。這種把自身隱藏起來的正是一種所謂「透明」的敘述。這種敘述方式造成了觀眾的幻覺,使他們相信好萊塢的那些傳奇...
2、連續性剪輯是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
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係。
3、大團圓結局是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莊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莊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好萊塢電影模式的類型化
類型化電影是製片商迎合觀眾趣味製作的一批題材樣式基本相似的影片而形成的模式化的電影。類型化電影是好萊塢的一個重要特點,三十年代的類型電影有音樂片、歌舞片、匪徒片、恐怖片等,其中都不乏佳作。
1、類型化的人物形象特點
好萊塢電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類型化。所謂類型人物,正如英國文藝理論家福斯特所說,就是具有單一性格結構的人物,也就是說可以用一個專有名詞或集合名詞便能夠概括的人物。福斯特認為,文藝作品中類型人物的最大好處就在於,讀者或觀眾可以輕易地分辨他們並記住他們,這種類型人物善惡分明,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
當然這種類型人物最大的弱點在於,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淺,缺乏足夠豐富的性格內涵。好萊塢生產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幾乎都具有善惡分明的類型化傾向,無論是英雄牛仔與印地安人、警長與匪徒幾乎全部都可以用類型化來劃分。
類型影片固然有其模式化的傾向,但是這類電影總是在調查觀眾的欣賞要求和欣賞心理的前提下拍攝的,密切了電影製作者和觀眾的聯繫;類型化的模式固然有較為穩定的規範,但電影到底不像工業流水線那樣使生產的產品完全一模一樣,而要有創新。類型化要求在規範的框架裡創新,這也有利於發揮電影工作者的創造個性,否則類型電影也不可能存在了。實際上,在標準化、規範化的前提,製片人並不排斥個人或某些部門的創造性。
不過,好萊塢將電影納入經濟機制,把它變為賺錢和牟利的手段,也使好萊塢生產了數量不少的庸俗之作。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正因好萊塢能創造豐厚的利潤,才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這又使好萊塢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電影城。它不僅是世界許多的導演、演員嚮往一逞馳騁之地,也是無數觀眾希望一遊的魔幻世界。
2、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與舊好萊塢比較起來,新好萊塢電影在美學特徵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好萊塢電影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徑渭分明的標準。除此之外,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係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歷程。影片給人的震撼不是情節是否具有懸念性,而是殘酷戰爭環境下人的異化和異化的人:奉命殺死一個戰爭狂人的中尉卻在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後變成了另一個狂人。
更加重視包括鏡頭語言在內的電影技巧的開拓。不追求銀幕上的真實而是運用各種電影技巧是其產生一定的間離效果,也因此,在電影中,各種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鏡頭,定格,跳接等十分豐富。新的影像語言強化了視覺上的衝擊力,使畫面更具藝術效果,而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則從另一個方面為電影增加了哲理內涵,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風格特徵。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實際上是把一個美國電影中頗為傳統的「家庭故事」放大為一個家庭的神話,是傳統強盜片中的個人英雄融化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家族勢力之中,而這個家族則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縮影。
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旨在追求影片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開始出現,其代表為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和史匹柏的《侏羅紀》系列。這些影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視覺經驗乃至夢幻,從而給觀者以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好萊塢電影的商業美學
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也是一種生意,或者說,電影藝術是依賴電影的商業性而存在、發展的;同時,電影生意也是依賴電影的藝術性存在和發展的。因而,電影是一種藝術的商品,同時也是一種商業的藝術。而這正是好萊塢電影的本質,也是電影商業美學的基礎。
所謂電影的商業美學就是以市場需要和經濟規則為前提的電影藝術設計和創作體系。商業性制約、規定著電影的題材、主題、故事、風格、類型、場景、視聽系統,甚至演員選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
你可以蔑視好萊塢大片的膚淺直白,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開始主動地接觸電影還是緣於《亡命天涯》、《超人》等所謂進囗「大片」的影響。儘管如今我們會把品味放在第一位,從而放棄評論《蜘蛛俠》、《007》系列等電影,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其受歡迎的程度是《記憶碎片》之類不能比擬的。
點擊閱讀原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