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走出的董事長!從0到行業領先,只因這個決定…
來源:藥智網|露露君
他是大涼山走出的代課老師,身揣500元,從0開始創業;如今,他是好醫生藥業董事長,坐擁37家企業,醫藥行業領軍人物。他說,制好藥才是藥企發展的關鍵。他就是今天醫藥人物誌主人公——好醫生藥業董事長耿福能。
耿福能
大涼山深處的醫藥夢
1956年,耿福能出生在大涼山深處的四川越西縣,家中排行老三。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耿福能對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飢餓。慶幸的是,他祖父跟父親都懂中醫,所以經常有人上門看病,補貼家用。那時候,他跟父親、哥哥經常上山採藥,還掌握了不少關於中藥材的知識。
10歲那年,耿福能跟大人們進山採大黃的經歷,是他感受到人、自然和中藥和諧一體的神奇之旅,從此在他心底種下了為醫藥奮鬥終生的種子。「在山裡待了4天3夜,採藥時興奮得四處跑,耳朵裡只聽見鳥叫聲,眼睛看到的是純淨的藍天。」耿福能說,這次奇妙的「雲遊」成為他跟中醫藥結緣的小故事。
1974年,初中畢業的耿福能成為了一名小學代課老師,因為個人努力,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現,他被提拔為初中代課老師。八九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大涼山深處,耿福能決定開始創業,投身醫藥行業中。
1986年,耿福能籌到500元,辭去了教師的職務,專心搞起了個體戶生意,辦了以女兒名字命名的「佳佳藥材收購門市部」,依靠大涼山豐富的藥材資源,做起了中藥材銷售。之後,耿福能的事業不斷壯大,從一家門市部,到成立醫藥公司,再到創辦製藥廠、中藥材種植基地……1998年,好醫生醫藥集團正式成立。
從0到上億的生財之道
2003年—2008年,耿福能用了短短5年時間,就在全國開設了2667個辦事處,組建了近萬人的銷售隊伍,在藥品二三級市場佔據了很大份額,使企業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現在,好醫生藥業已經形成了從藥品原料種植、研發、生產、銷售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成長為四川醫藥行業的前三甲企業,年銷售額達30億元。
耿福能認為,藥品的核心價值是「療效」,是治病救人,而藥品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藥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只有檢測標準、處方標準和工藝流程標準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生產出合格的藥品。耿福能非常推崇弗裡德裡希·拜耳說過一句話:製藥企業只要關注質量、療效,利潤就會源源不斷的來了。
耿福能任職企業37家(數據來源:企查查)
好醫生藥業堅持「產品是企業的生命,生產在忙,質量不忘」的質量方針,多年來產品抽檢一次合格率均達到100%。好醫生藥業每年生產的膠囊數量達20~30億粒,全部採用醫用明膠,僅此一項,好醫生藥業一年就多付出近3000萬的成本。耿福能說,藥品就是人品,儘管「做好人貴」,即便減少利潤,「做好人,制好藥」的生產理念也不會動搖。
耿福能的堅持得到了行業的認可。據醫藥人物誌獲悉,好醫生集團連續入選「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中國創新醫藥企業」,並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製藥品牌」等多項榮譽。2018年經權威品牌評估機構評估,「好醫生」品牌價值已高達316億元。
反哺家鄉的「領頭雁」
創業成功後的耿福能,也時刻關注著家鄉的發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影響四川乃至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
早在1996年,耿福能就帶領著團隊,回到家鄉嘗試在布拖縣開展附子種植項目。他們為農戶免費提供種源,進行種植技術指導,並以保底價收購成品,確保種植戶利益。種植附子取得了成功,面積逐步擴大。據醫藥人物誌獲悉,截至2018年底,布拖縣已有6個鄉鎮28個村在「好醫生」幫助下種植附子7000畝,5000多戶農民因此增收脫貧。
不僅如此,布拖縣附子種植基地還成為全國最大的附子種植基地,並已通過國家食藥監局GAP認證。布拖附子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四川省名牌產品」稱號,以及中國進出口商會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
隨後,耿福能又將自己成功的經驗複製,在昭覺、美姑、雷波、甘洛、鹽源、普格、越西、喜德、會東9個縣跟進,且從單一的附子種植到西紅花、大黃、川續斷、木香、金銀花等多品種種植髮展,帶領著上萬農戶脫貧致富。24年來,耿福能堅持反哺家鄉,進行產業扶貧,已投入上億元辦企業、提供就業崗位。
結語:「做好人,制好藥」已經成為耿福能的人生信條,希望他倡導的質量好藥能夠成為全醫藥行業的共識,讓老百姓能夠安心吃藥、放心吃藥。
來源:中國企業報、綠色中國、新浪醫藥醫藥人
責任編輯:露露君
聲明:本文系藥智網整合內容,並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與本平臺留言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