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認知的奧秘:把第一性原理的認知模型,內置到大腦,形成本能

2020-12-27 小務虛

由於小務虛現在是全職創作,基於生活所迫,無法再完全免費為大家提供所有文章,因此,為了能繼續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文章,後續的部分文章將收取少量的費用。免費部分能看60%,正常也不影響理解全文,讀者有心有能力的,就支撐一下小務虛,敬請諒解。這個世界是因果循環的,我將竭力為大家帶來更多深度洞察,看明白這個世界,人生少走一些彎路。

對於一個人來說,什麼能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答案很明顯,那就是認知深度,認知層次,即由知識與經驗所形成的認知。

認知可以來自2方面:

一個方面就是自己去經歷,去經驗,然後形成認知。另一方面就是從別人的經驗與經歷中,形成認知。第一種獲得人生認知的方式

人類在有文字之前,也是通過這兩種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認知的,這樣的認知有如下這幾個特徵:

它是我們最有效的認知,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重複著,從小到大都在重複著但這樣的認知卻是有限的,因為它只來自自己和所接觸到的人的經驗與認知。這種認知是有缺陷的,因為它的核心是來自祖祖輩輩的經驗,一代一代的傳承,經驗不斷傳承,比如傳承到了今天現代社會,但是這些經驗與認知卻是我們祖先在農業時代甚至更前的時候形成的,這是這種認知的最大缺陷,然而它在每個人的人生中,卻是最顯著的,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在接觸著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形成的經驗與認知,往往也是被文化潛移默化影響著的。這就是文化認知,文化之所以能形成,在於它當時能有效維持我們祖先的生存,然後被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越有效的文化,就會越會被堅守與堅信,然後潛移默化的植入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期,孩子長大成年後,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同時也繼續傳遞給他的後代

但是文化的一代代傳承,即使到了後來,生存環境已經變了,甚至已經劇烈的改變了,但是文化在默認情況下,不會自動消亡,它甚至有可能越傳越強大,以至於後來的人,都把它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甚至當成真理。

於是就形成文化的遮蔽性,這裡遮蔽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為生存環境已經完全改變了。

文化的遮蔽性有多強大?

我們可以說,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就是文化的遮蔽性所造成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西方工業文明為代表的列強,打開了中國近2000年農業文明強國的大門,此後,我們吸取了教訓,提出了師以長技以制夷口號,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技術來制服西方,一直到1919年,被列強欺負了近百年,才痛定思痛,提出全面打倒孔家店,學習西方的科學與民主的口號。

這是一場工商業文化與農業文化的劇烈對衝,從1840年到今天,170年過去了,雖然中國當前已經全面進入工商業社會,但是中國的農業文化,依舊存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比如不平等的男女觀,等級觀,多子多福觀,重男輕女,務實觀及中國特有的社會人情觀等等。

這就是文化的強大遮蔽力,比如小務虛是80後,並不生活或者成長在農業時代,但卻從父母身上承傳了種種農業文化,這些文化是滲透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被我們當成理所當然,即使有些文化,在當下已經表達為戕害作用,但我們會把它認定是真理。

這是文化的最麻煩的地方,它一旦形成,就一定在後期起戕害作用,但是受害的人,大多是完全不知道的。

人類有文字後,出現了第二種獲得人生認知的方式:

第二種獲得人生認知的方式

第二種認知方式,就是從人類有文字後開始的,於是 ,人類的所有經驗知識,都可以寫成文字存儲下來進行傳承,這個方式最大的優點是,全世界最前沿的,最經典的知識,我們都可以接觸到

我們今天所有的現代化的一切,就是這一個方式展開的結果,它使得任何一個人,終其一生,研究出來的知識與經驗,都可以被其他人接受到,這意味著,全世界75億人,如果每一個人研究一個極細分的領域,研究到最極致,然後所有人合作起來,就會產生強大的力量。

這就是科學這個認知工具的魅力所在,他實現了全人類的分工與合作。

這是人類科學體系的力量,同時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方式,使得全世界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知識的生產,於是,我們今天的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心接收到無數的信息與知識。

我們今天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工作後,無窮無盡的學習,全部這是個體系的結果。因此,學習這些科學知識,成為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為經典的知識,確實具有強大的力量,它是那些頂尖精英終其一生貢獻的結果,我們能直接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就直接得到這些知識,確實是三生有幸。

但是問題正出在這裡,這些科學時代的精華,是工商業文明的產物,而我們中國人,卻拿著農業文化的思維來對待西方科學體系的產物。

於是,當下的很多中國人,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科學的知識體系裡面受益,因為,我們都是文化的犧牲者。我們拿著農業文化來學習西方的科學體系,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學到人家精華的的東西,而只是學習了那些表層的皮毛 。

這是當下每個中國人都面臨的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但是卻都無法學習到科學體系深層的東西。為什麼?

阻礙深度認知的實用文化

所有農業文化都有極為迫切的務實傾向,而中國在這方面特別明顯,最主要就是在於,我們的農業文化發展了2000多年,發展得太過於完善,以至於農業文化深深的根植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當中,即使當前我們已經改革170多年,但這個務實的文化,依舊牢牢佔據著我們的本性。

於是,學習成為了我們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

事實上,即使是西方,學習最終確實也是為了用,但是在我們中國,這個用就變成了為了實現某個極為迫切的目的,比如今天的教育,學生基本成了考試工具,竭盡全力記與背,就是為了考試與升學,而對於知識背後所代表的一些更深層的東西,極少有人會有興趣去深挖,因為所有人都在追求分數,甚至把分數與人的優劣與否掛鈎,成績不好就是壞學生。

人原本的本性就是會不自覺去比較,即使沒有人在後面推著,學生也是會發自本能性的去比較。

因為人類的祖先要想在叢林中存活下來,他就必須在各個關鍵的面做得比其他人或者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好,比如跑得比獵物快,才有吃的;吃得比老虎快,才有可能活命,這是我們的本性,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比較。

但是中國教育體系的比較的可怕之處在於,我們不僅明確的強調競爭,強調分數,強調排名,甚至還把人的優劣也與這些東西掛上鉤,甚至還可能存在暴力威脅或者語言暴力,推著學生去前進的

這樣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基本毀了每一個學生,小務虛就是這樣被毀的,小務虛的讀書生涯,基本就是浪費了的,因此,我極度厭惡學習,甚至在高二的時候還嘗試過退學,後來迫於壓力,還是老老實實回去了。

在為了考試的學生時代,我基本沒有學習到任何可以值得自豪的東西,我的早年時間就這樣浪費了!

因此,學習不是學習了知識就可以了,僅僅學習知識是無法的,而是必須把知識內置到大腦裡面,形成本能反應,然而這卻是最難的部分,因為大腦的本能和偷懶的!

偷懶的大腦

叢林環境的現實是能量總是不足的,因此,一切的能力的構建都遵守能量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即使是今天,人類共同體具有最強大的力量,但是他的分化分工體系的原則 ,也是由能量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規定的。

因此,本能的另外一個構建原則,就是讓一切自動化,但是自動化卻是最難的,要實現自動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分工,不斷分化,分化到最細,然後合作起來,就有可能達到自動化,這就是為什麼人體需要高達40萬億-60萬億的人體細胞,以及800億腦神經元細胞的原因。

所有這些細胞,就是為一個目的而存在的,那就是極致的分化,每一個細胞到分化到只做一個極致細分的動作,然後大家合作起來,效率就是最高且最省能的,這個就是本能自動化的基礎。

因此,人體的99%的行為,基本就是通過先天的長期的自然選擇進化壓縮到基因裡面的,內置到我們的大腦神經元網絡,我們的日常默認下的所有動作,所有想都不用想的自動化動作,基本就是本能的自動化過程,我們稱為習慣,因為它高效且省能,因此,我們終身都在培養好習慣,它確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使得我們一天可以處理大量的事務,還不至於會當機。

正如上一段所講,我們的本能基本是在叢林環境中形成的,大腦也不例外,我們的大腦大概在50萬年前就基本已經構建完畢,因此,它的本能原本就不是用來處理文字,然後沒事瞎思考的,因為佔體重2%的大腦要消耗高達25%的能量,因此,在叢林環境中,大腦是最需要自動化的。

因此,大腦的本能就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但是今天環境變了,我們今天的一切卻是大腦變態調動的結果,所謂變態,就是少數社會精英的大腦,從小開始就處於非正常的過度運行狀態,他們不斷的針對某個領域的問題進行自主的思考,大腦長期處於高負荷運行狀態,這個狀態是與大腦當初形成時的叢林環境是相違背的。

叢林環境,外出找食物時,基本處於自動化狀態。回到住處休息睡覺時,也不用思考計劃明天,因此,實際上用腦的情況是較少的,這估計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叢林中進化了300萬年以上,才最終迭代出量變到質變的大腦理性邏輯的能力,而這個能力,也僅僅是近幾萬年才開始慢慢發揮出來的,人類文明也不過幾千年,因此大腦的全面發揮也是

近幾千年的事,而此時,大腦的基本框架早就已經進化完畢。

因此,在幾乎99.9%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不主動用腦的,這不是大腦默認狀態,它是被幾十萬年前的環境決定了的。

這就是本能在大腦層面的阻礙作用。

內置到大腦的學習法

今天這個時代,學習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務實功利的教育基本把人給學廢了,甚至造成了很多人一拿起書來就恐懼,單單這樣的心理,很多人就失去了接觸真正知識的精華的機會。

當下這個時代,是最方便學習的時代,但是也是最難靜下心來學習的時代,因為到處都在抓我們的注意力。同時,正因為到處都有知識,使得對知識的選擇就成為重中之重。

最為麻煩的是,在如上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很多人,甚至終其一生都在重複著一件可怕的事情,那就是無效學習,或者說,學習了沒有用。

學習了很多知識後,人生該怎樣還是怎樣,基本不會有大的變化,這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小務虛早年也一直這樣子,學習了很多知識,但人生依舊沒有大的變化。

這就是無效學習。

真正的有效學習,就是把知識經過不斷的思考與練習,內置到大腦的神經元裡面去,把它學習成本能的自動化反應,學習成強模型。

這就是大腦的神經元細胞,我們大腦裡的每一個神經元,可以有7000個左右的連結,每個連結都有粗細之分,當你學習某個知識點,然後不斷的練習與強化,不斷的思考,補充知識點的例子,相關信息,甚至舉一反三。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對應的神經元就會越來越粗大,這個粗大的神經元,在生活裡面,就容易被我們調用,調用得越頻繁,它就會變得更粗大,信息就會更豐富,於是就會更進一步被我們調用,結果就會成為我們的強模型。

這就是有效學習的原理,最簡單的說,就是學習後,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全方位的思考,甚至在生活裡面去對照例子,在生活裡面去踐行,這樣才能最有效,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當今的教育反而會造成學習無效,因為如果不是出於興趣的學習,甚至造成了厭惡,那麼我們在生活裡面是會抑制自己去回想學習的東西的!

【修】知識,形成本能反應

20年磨一劍,小務虛推出36個左右的深度認知模型,然後通過分享與交流,通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在生活裡面踐行,試圖讓每一位讀者,把每一個模型,真正做到內置到大腦神經元裡面去,從而做到能真正提升認知層次,影響生活,影響人生,甚至改變人生命運。

我們經常在網上讀文章,或者自己讀書,讀完就完了,這些過程同樣是無效的,小務虛曾經大量讀書,但後來才發現,這種快速的,以追求數量的讀法,反而是最慢的。

佛陀說,你要真正得到這個世界的奧秘,你必須【聞思修】,這三個字,是三個境界,境界依次提升

最低的境界的就是聽聞佛法,這一步,就是我們日常的讀書學習,你在網上到處瀏覽文章,估計聞這個境界都達不到。學習了佛法的這些模型,還不行,你得學會思考,舉一反三,全面思索,不僅僅是橫向思索,而且還要縱向深化思索,這就是第二重境界【思】。第三步才是最高境界:【修】,也就是用生命去踐行這些佛法模型與理論,只有深入到踐行這一步,你才能可能真正理解佛法的奧秘,而【修】的這一個境界,是終身的,高僧大德終身修持,才有可能達到佛的境界。因為,真正的有效的讀書,就是要形成強模型的過程,把認知模型有效的內置到大腦裡面,特別是第一性原理和認識模型

因此,最有效的提升認知的方法,就是把36個第一性原理的認知的模型,力爭每周一個,然後每周與讀者一起,通過大量的思索與練習,試圖把每一個模型內置到我們大腦裡面,形成強模型,形成本能反應。

知識要形成強模型才有用

而要形成強模型,是有方法與技巧的。

有一位讀者曾經發表了這樣的評價:說他擁有大量的知識模型,但都沒有用

這正是大多數人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學生時代死記硬背了大量的知識,然後在日常生活裡面,也可能讀了無數的書,學習了大量的教程,但是一切都沒有用,生活該怎樣還是怎樣,為什麼?

小務虛早年在這方面吃了不少虧,瘋狂學習,瘋狂讀書,當時覺得也學到了東西,只是生活依舊沒有改變,也不覺得有問題,這是最麻煩之處,井底之蛙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

近幾年,在真正想明白學習的核心後,我才意識到,原來一直以來,我都在做無用功,但是在當時,自己卻是完完全全不知道的,每個人學習完了都覺得自己在進步,但是生活依舊沒有改變!

而實際上,如果一個思想模型真正學習到位,那麼生活是會改變的,否則就不叫有效學習

學習得來了思想模型本來就是一個極為弱的模型,加上當今這個時代信息量過載,每個人的精力被大量分散,因此,如果你還不懂得專注,還以大量讀書為自豪,那麼你註定將毫無收穫。

更為要命的是,當學習得來的理念與生活本能的強模型形成利益衝突時,你會毫不猶豫的聽從內心那個本能的強模型,因此,如果不把學習得來的理念進行強化,不全面對本能強模型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麼學習一定無效。

因此,最關鍵的是首先要對本能強模型有一個全面的清晰的認知,才能保持對他的警惕。其次把有限的人生專注在少數核心的思想模型上,專注在一個可以佔領未來至高點的細分領域上,不作任何精力分散,全面打造那個未來最強大的自己,這才是當下的關鍵。

基於此,我將在歷時1-2個月中,推出36個左右的思想模型,核心是通過對這些認知模型進行全部的解剖,然後利用交流分享,與大家一起,把這些模型形成內置到大腦裡面,形成強模型。

只有真正形成強模型的思想,才有可能在生活裡面發揮出來

智慧與人性

因此,要獲得真正的智慧之前,首先就必須全面了解清楚人是怎麼回事,人性是怎麼回事,本能又是怎麼回事,本能到底是如何掌控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的,如何才能從動物性的遮蔽中解脫出來,這個世界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到底將何去何從?

我們的社會正在全面開發人的理性能力,也就是我們的智力,但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智力的基礎是本能意識,如果本能的動物性沒有被處理好,那麼由智力而延展開的智慧是不可能出來的,真正的智慧,是智力與本能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它首先就是必須攻克人性裡面的本能動物性的,這是人一生的基礎,如果搞不明白,是很難過好這輩子的。

因此,小務虛將在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從各個層面把這些東西交待清楚。

在瘋狂的折騰了將近20年後,才發現了人生的問題所在,才越來越清晰未來要怎麼走!

36個第一性原理的認知模型,將對人及這個世界進行全面的解剖,特別是人性裡面的本能動物性,我試圖把人性這些問題交待清楚,全面解剖本能動物性,並且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給出一些人生的可操作的建議等。

讀書不是用眼過程,而是用腦的過程,因此,實際上最重要的是讀書後的練習環節,這個環節促使我們進行思考,只有自主的思考過程,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才是成長最快的過程,我也將在課程中,分享我數年來,獨家的學習方法。

佛陀的第三個境界就是修,所有的認知,所有知識,如果最終不進入到生活裡面,那是無效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學習了很多知識,學習了很多理念都無效的原因。

第三層是最難的,用學到的知識來攻克生活是最難的,前文已經說過,所有的理論在生活面前是毫無還力之手的,因為本能才是主人,本能才是主導者,如果不首先攻克本能動物性本能,那麼僅僅只是試圖學習那些先進的理論知識,然後想過好人生,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再重申一次,真正的智慧,是理性與本能的結合,甚至應該說是在全部理解本能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發揮智力的作用的,這就是情商大於智商的原因。

而最難的,就是本能!

這裡面是有深層的原因的,其核心就是我們的本能,它通過基因,通過文化,全面滲透我們的生活,全面自動化控制著我們的生活,它對應我們大腦裡面那些強大的神經元網絡,它對應我們的最強的那些模型,對它,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因此,本能將是小務虛課程的重點,我將從各個角度解剖本能,解剖人的情緒機制,大腦機制,以及300萬年前在叢林中打造而成的本能是如何決定著我們今天的現代化生活的,是如何使得我們的身體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及健康問題的,特別是它今天的阻礙作用,以及如何突破等等。

同時,我也將結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如物理學,宇宙學,生物學,大腦神經科學,中國傳統文化及工商業文化等多個角度,對當今的一些問題進行解剖,試圖讓大家搞清楚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才不至於是錯誤的,如何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等等。

小務虛在此之前,作為一個全職創作者已經接近半年了,這半年來,我的文章都是免費提供的,每個月靠頭條的青雲及廣告收入大概2000元左右,這對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壓力重重的。

這個世界一定是因果流轉的,這是世界運行的法則,因此,在吸取這20年來的教訓後,我將把減法做到極致,減法做到極致是為了能把畢生的精力集中在一個點上,因為對於當今人類的信息量,即使我終身只焦聚在一個點上,也不一定能完全攻克,這是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焦聚的原因。

當你能在這個全面分工合作的人類共同體裡面,把一顆螺絲釘做到極致時,那麼是必然能獲得人類共同體資源的傾向,因為這個社會,到處都在尋找最佳的合作夥伴,強強聯手,就是人類共同體的最核心特徵。

而最佳的合作夥伴,必須是那些不斷在細分領域裡面不斷分化的人,因為只有不斷細分,才能把一個極細分的領域做到極致,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且最省能,這是能量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規定著的!

如此,才能發揮出人生的最大價值,這或許就是人生該有的意義之一。

因此,為了能在這個領域良性深研下去,甚至打造極致,為了能繼續不斷的推出優質的文章,我決定推出收費課程,目前推出第一個課程:《36個提升認知深度的強模型》

只有把人生構架在第一性原理這個堅固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往一個正確的方向去前進,小務虛的這20年,就好比在一個錯的方向上努力,方向錯了,就註定不管怎麼努力,結果也一定是錯的。

因此,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小務虛將和各位一起,運用第一性原理,時刻提醒自己焦聚,把畢生精力專注在一個細分領域上,打造極致。

而我們的首要重點攻克的敵人,就是本能。

本能幾乎是不可能攻克的,但如果能對它有個全面的了解,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完全被它籠罩,我至少還知道敵人在哪裡,因為如果你連敵人在哪裡都不知道,那估計連一點機會都沒有!

這不是一個埋頭苦幹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智慧的時代,一個能看明白世界的智慧!

這就是提升認知層次,提升人生格局的最有效方式:把36個第一性原理的認知模型,內置到大腦神經元,形成強模型,形成本能反應,隨時隨地在生活裡面發揮出來。

而它首先要求我們能全面清晰的了解本能的機制,能認知到本能的遮蔽性,保持對本能的懷疑,其次才有可能進入自主意識的狀態。

與自由來一場熱戀,小務虛為你打開世界奧秘,看明白人生

相關焦點

  • 強者的秘密:把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知識,內置到神經元,形成本能
    這就是為什麼,越往後,我們進步的速度會越快,同時,也正是這一個過程,人與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為,對於能真正理解這些過程的奧秘的人,他們甚至可以把最世界截止到目前的最強的認知,最強的模型,全面有效吸引進自己的大腦裡面。
  • 伊隆·馬斯克: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到問題最開始的起點,即「最起點」或者「元問題」。大家可能聽說過「第一性原理」這個詞,最近很火。他是這麼說的: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 物理精神,科技創新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提要:本文的主要觀點有四個:1、科技創新比商業創新更容易把握,投入也少(想一想O2O大戰中投入的人力與金錢);2、由於醫學=應用生物學,生物學=應用化學;化學=應用物理學,因此,物理科技成為科學、技術的統一基礎,這是跨學科的本質,基於實驗的測量則是物理精神的本質;3、一如巴斯德象限模式揭示的,當今經濟社會中,科研、技術、製造和服務是一體化的,所以,科技創新成為其它創新的第一性原理
  • 三個思維認知工具,緩解知識焦慮與社交恐懼|附思維導圖
    這個問題,也是我學習【L先生智識營04課—認知工具箱】時的一直在思考的——如何利用框架化思維來提煉、辨別知識點。此外,課程分享的三個思維模型——【認知三層模型】、【推理階梯】、【曼陀羅思考法】,這也有利於提升人際關係的應對能力,釐清紛亂,多角度提出解決方案。
  • 第一性原理:馬斯克顛覆式創新的終極秘訣
    這是他對第一性原理的另一個應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就是將過程化簡為最基本的部分,這些基本部分又恰好是構成整體的基礎。第一性原理思維的定義第一性原理即不能再進一步推導的基本假設。第一性原理最早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將第一性原理定義為「事物被認知的第一根本」。科學家不會去假設任何事情。相反,他們會反問自己:「我們能確定的真相是什麼?」
  • 能量越大,認知越強
    我們永遠賺不到超出我們認知範圍以外的錢。由於運行磁場偶然也有自我形成良性運轉的時候,就是運氣好的時候,我們有可能靠一時運氣好,賺點錢。但是靠運氣賺來的錢,往往後來又會因認知不足而全部虧掉。我們越來越發現。一個人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他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所虧的每一分錢也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認知的缺陷。
  • 馬斯克極力推崇並讓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定理:第一性原理
    說起第一性原理,大家總喜歡提馬斯克,目前要說經歷最傳奇的肯定非他莫屬,沒有比用成功人士的背書更好的傳播方法了。其實我認為把第一性原理說的最透最直白的還是我們中國的農民企業家李書福。運用第一原理分析,火箭也就是是一堆金屬元素,再加燃料,於是決定自己造,必須把火箭的發射成本降到600萬美金,這在現在也是一個瘋狂的決定。偉大的成功必要經歷幾次偉大的失敗。2013年9月29日,火箭首次回收失敗,摔的粉碎。
  • 真正提升認知格局的書籍
    「讀書的確可以改變容顏、塑造優雅氣質和提升格局,但前提是讀的書是「詩書」,是經典的書。那麼到底哪些書是真正能提升一個人格局的書呢?先來看下這五大類,分別是:一、通識學問類所謂通識是指廣泛的學科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產物,你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就是在不斷拓展認識世界的過程,比如學校裡學習的課本就是屬於這類知識。
  • 可培訓大腦認知,Virtuleap發布VR遊戲《Enhance》
    7月16日消息,致力於頭腦訓練的VR公司Virtuleap發布了一款培訓大腦對VR的認知的遊戲《Enhance》,目前該作已經登錄PC VR和SideQuest商店。據悉,《Enhance》中現在包含6個由神經科學家設計的小遊戲,計劃在年底將增至12到15個。
  • 混沌大學紀錄片《尋找1》發布:什麼才是屬於你的「第一性原理」?
    尋找1 THE ONE混沌大學 #尋找1#進行中《尋找1》首發5分鐘濃縮版以第一性原理為核心,混沌大學2020年上半年結束前的一周,拍攝了一支紀錄片名為:《尋找1》。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哺乳動物的大腦起源大腦進化是達爾文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得益於他對生物本能、社會互動、運動感官控制、道德意識和認知起源的興趣,達爾文極早地認識到了大腦演化在整個生物進化歷程中的重要性。在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起源理論的影響下,19 世紀後期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大腦在複雜行為中發揮的重要功能。然而,直到 1882 年達爾文去世之前,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還是很少。
  • 高海拔認知還是低海拔認知,決定了你的命運【音頻】
    >  「低海拔認知」有兩層意思:一是這種認知源自人的本能,不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稍經激發就可獲得,比如我們遭受不幸,就會自然地認定自己是受害者,並將繼續不幸下去; 二是這種認知會讓人視野受限,就像置身山谷,看見的東西不夠全面、客觀和深入。
  • 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智能GIS技術再升級
    近年來,人工智慧與GIS的結合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MapGIS 10.5 IGServer—S智能GIS產品也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為城市的智慧化運營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 ...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模型;學習障礙的臨床表現
    認知學習的特點認知學習是指以認知加工過程為對象的學習。通過認知學習,可以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認知學習與學校教育和個人能力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認知學習的特點主要有:(1)認知學習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一方面,認知學習表現出學習的特異性。
  • 認知障礙:為什麼聰明人更容易被騙?
    人們為無意識行為虛構解釋理由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阻礙認知方式發生改變。而這,就是本能衝動與意志力:深思熟慮後的戰敗。即使你心中已經有最價值化的答案了,但你的行為,卻和你想的不一致。沒有使得價值達到最大化。
  • 百度大腦十年豐績:6.0全新發布,具備認知能力的終端虛擬人亮相
    軟硬一體」升級為開發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技術層,百度大腦實現多個核心技術融合,形成知識增強的跨模態語義理解能力,在語音語言一體化理解的支持下,語音識別的準確率和交互成功率也迎來大幅提升。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相比英偉達 Tesla T4 GPU,這種晶片在不同模型任務上的性能可以提升 1.5 到 3 倍。
  • 《認知覺醒》:你是否「醒著的睡著的人」?
    《認知覺醒》便是作者在研究了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學科後理清的方法和路徑。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原理層,從大腦的起源開始,介紹了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的成型和發展。解釋了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對「是否醒著」起決定性作用的潛意識和元認知。下篇為應用層,介紹了對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和人生五件套的管控和發揮。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有一半篇幅為原理。
  • 《認知覺醒》:得耐心者得天下
    了解大腦的運行規律,我們就可以大大地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從而讓自己的行動更加堅定。這本書中解答了很多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為什麼我們做事總是急於求成、避難趨易?所謂耐心就是要「咬牙堅持、死磕到底」嗎?如何徹底告別用「三分鐘熱情」和「打雞血」的方式做事等等。
  • 減肥終極理論:第一性原理(減肥研究之一)
    新的一年快到了,鳥哥下定決心要減肥。別問為什麼,問就先請鳥哥吃飯。為了對得這個新年到來之際立下的flag,鳥哥花了很多工夫,研究了一下市面上有哪些減肥理論。經過系統查詢各類文獻,鳥哥終於發現了減肥的終極理論,可以稱為減肥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