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克·羅曼·沃夫執導的《末日逃生》,由傑拉德·巴特勒、莫瑞娜·巴卡琳、斯科特·格倫主演,作為災難片相比早期的《後天》、《2012》等,那簡直是沒有可比性。可能有的人完全不喜歡,整部影片壓根就沒有什麼特技更沒有什麼震撼的大場面,無法讓你從內心中升起那種絕望、渺小、戰慄的感覺。
本片從頭到尾就是講述了一個家庭的逃生。中間各種找,要不就是丈夫找妻子,或者妻子找丈夫找孩子,劇情簡單,設定也有蠻俗套。先是彗星砸地球,人們即將面臨被滅亡。政府優選出部分人,秘密運輸到神秘的庇護所。
影片讓我們跟著被選中的一家三口,由於各種原因錯過政府安排的優先救援,依靠自己的力量逃亡求生。我們所看到的主線就是三個人在不同時機下的選擇。
影片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樹立什麼個人英雄形象,沒有以巨大的破壞性作為噱頭,更沒有通過什麼超能力去吸引觀眾。正因為沒有那種巨大的特技,反而讓影片成功的讓我們有了聯想,或許面對影片中的災難並非絕對無救絕對絕望。
當然,作為一部電影,主人公一家逃亡的過程註定有很多曲折,他們一家就是讓我們忍不住揪心,明明即將安全,卻在中途總有各種各種的意外,而這種意外和災難無關。從一開始的忘記給孩子拿藥,到女主多嘴說了孩子的患病從而導致無法登機,返回父親家中時孩子又被綁架了,男主也是經歷各種曲折後全家團聚在女主父親家,最後趕至民間機場成功進入庇護所。
影片中,他們遇到了行善的惡人(放過孩子媽媽和孩子的商店搶劫犯),也遇到了行惡的善人(願意讓母子搭順風車卻在中途搶走他們的手環的中年夫妻);他們遇到了純粹的惡人(搶奪男主腕帶的逃亡者),但歸根結底他們遇到的好人更多。
總體而言影片雖然槽點不少,但亮點同樣不缺,下面的三個亮點是本片區別於其它災難片的主要原因。
1,影片的代入感極強描述了普通人的末日經歷偏向寫實。
不管是《後天》也好《2012》也罷,我們大都是個旁觀者,欣賞著電影裡災難呈現出的那種震撼和無助,很少會想著如果是我們自己,要如何選擇?而在本片看著一家三口各種的錯過,以及主人公各種的努力,很容易會把自己代入到電影,會在心底默默問自己,如果是我會如何選擇?
比如,如果是我們在末日來臨之際被政府優先選擇獲得了免死權力(有嚴格的排外性),你是否還願意帶上別人,哪怕是熟悉鄰居的幼女或者是別的更讓你難捨的人?又比如還有15分就起飛你是否還是選擇衝出外面未知的環境去車裡拿回孩子的藥?
2,影片把人性中善惡之間的轉變處理的自然。
雖然好與壞、善與惡,不能簡單地做出判定,在某個特定環境中必然會有所轉化,但正是這些特定的時刻和環境才更能突顯人性。這電影片處理得極其出色。在災難面前,那種追逐生的渴望和對未知的恐懼,是我們無法憑空想像的,任何人做的一切都應被理解,但理解不等於行為正常且合理,必然會有人在這環境中人性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也是必然的。
如果說男主之前拒絕帶上鄰居一起逃亡,這是合理的也是政府一再強調的,但不合情。直到後來面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困在燃火汽車中的司機、飛機失事查看飛行員,這些都體現了男主的轉變,從利己到利他。
3,影片對災難來臨時失去秩序的混亂呈現的更真實。
當災難來臨,影片僅僅通對主角一家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就把失去秩序後的混亂真實地展現出來,沒有藉助大場面,也沒有藉助其他國家或名勝古蹟怎麼遭到破壞來誇張地展現。這反而顯得各處的恐慌、騷亂非常真實,及其有利於把我們代入影片中。
影片在製造轉折、恐懼和焦急感上也做得很出色,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情緒會一直被那一家牽引著,不知道他們又有什麼倒黴的事發生。片中的幾場大規模的災難場面,也是通過手機銀幕或電視銀幕來展現,大都也是點到為止,這也加強了影片的真實感。
總體而言,本片可圈可點,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