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一輩的人常說「字如其人」,勉勵後輩勤加練字,以練字磨礪心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電子產品大量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丟下了寫字的筆,用按鍵盤的方式抒發情懷。
筆雖然丟下了,但行文的思路卻沒有丟下,說話、寫文章,一字一句的排列組合,反映的是一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
此前熱播的《見字如面》,在近日迎來了收官之作,本期節目以「熱血吟」為主題,選取了六封充盈著時代熱血的信件,忠臣義士、熱血青年、殉職緝毒警察、民族企業之光……時代不同,激情與勇氣卻是相通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通過字裡行間的表述躍然紙上,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當事人的心情,猶若身臨其境,讓人的一腔熱血瞬間點燃。
比如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海思總裁給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信中寫道「多年前,還是雲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了世界競爭的殘酷和無恥。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徵,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我們又驚喜地看到,一家未雨綢繆的企業,正在「極限而黑暗的時刻」崛起。
從「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間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我們更看到了一位企業家的絲毫不受不公平待遇影響的豁達胸襟。
又比如烈士杜永瘦,他是一位慷慨就義的英雄,1928年死於國民黨之手,結束了年僅22歲的生命。
在臨死前的與妻書中寫道:「我現在已是一個很清閒的人,身上千斤的擔子已經卸了。快樂呵!我的許多朋友,你應當告訴他們我是怎樣的快樂」。
他甚至勸妻子:「你會覺得悲苦嗎?人世上多的是寡婦孤兒,多的是時代的犧牲者。光榮的死,我含笑,更希望你也能含笑。文妹,歡欣鼓舞地來歡送我吧!」
字裡行間,我們仿佛看見了這位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壯烈的人生,如同無數為了新中國而犧牲的英雄一樣,直到臨死的一刻,他依舊看淡生死,從容就義。
我們都知道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雖然無法看到他的本人,但從他的文章可以深刻體會到他的愛國情懷,以及不被信任的憤懣。
「《離騷》者,猶離憂也。」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評道:「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有些人我們已經永遠無法再見到,但能過他的文章,我們可以依舊可以見到活生生的「他」。

一個人的文章所反映的信息,或許描述的僅僅是一件事或一件物品,但描繪時所用字句,卻反映了作者的人品、修養、思想境界以及當時的內心世界。
見字如見人面,品文如鑑本心。烈士杜永瘦同樣是一位慷慨就義的英雄,1928年死於國民黨之手,年僅22歲。他在臨死前的與妻書中,發出的竟是由衷的輕鬆快樂:「我現在已是一個很清閒的人,身上千斤的擔子已經卸了。快樂呵!我的許多朋友,你應當告訴他們我是怎樣的快樂」。他甚至勸妻子同自己一樣看淡生死:「你會覺得悲苦嗎?人世上多的是寡婦孤兒,多的是時代的犧牲者。光榮的死,我含笑,更希望你也能含笑。文妹,歡欣鼓舞地來歡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