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攀登,用文藝謳歌時代精神

2020-12-26 SZNEWS

版首語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文藝工作者的當代創造。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奮鬥的一年。面對新徵程、新變化,廣大文藝工作者順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把握時代進步的要求,聚焦人民群眾的期待,在文學、影視、舞臺藝術等領域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用「人民至上」的理念書寫中國的「制度優勢」,使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呈現出很多令人欣喜的發展變化。在文藝的裝點下,美好生活在我們腳下鋪展延伸,時代精神在新時代越發奪目閃亮。

年度熱詞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為中國戲曲的未來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從戲曲名家到戲迷觀眾,從花甲老人到莘莘學子,全國熱議賀信精神。大家一致認為,戲曲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看,傳承和弘揚戲曲文化有著充分的理由,更有充足的條件。

七十年勵精圖治,七十載碩果纍纍。在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守正創新大會上,戲曲界人士共商傳承發展大計。讓傳統戲曲活起來將是傳承戲曲文化的重中之重,要通過搶救性挖掘,創造性改編,把「躺」在劇院資料庫中的老劇本,其他劇種、院團的優秀劇本搶出來、種下去、活起來。

2020年,中國戲曲呈現了奼紫嫣紅的新氣象。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在江蘇崑山開幕,116個戲曲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集中展演,成為中國戲曲界的盛會。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曲文化節」上,京劇、崑劇、豫劇、粵劇舞臺上的領軍人物齊集濠江,共同演繹中國戲曲的魅力。

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

歌唱祖國、禮讚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是最動人的篇章。2020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廣大文藝工作者用生動的文學語言和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激發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電影《金剛川》以新的視角,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故事,展現中國軍隊不畏艱難、勇於犧牲的偉大精神。歌劇《同心結》重回那段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在黃繼光等英雄人物身上,人們讀懂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抗美援朝精神。

情懷如夢,家國在心。面對新時代的嶄新境界,愛國情懷更是優秀文藝作品應有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底蘊。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就以喜劇方式呈現「小康時代」的新景觀,觀眾口碑一路高歌,在國慶假期激發了觀眾濃厚的民族自豪感。電影《緊急救援》、電視劇《我的金山銀山》等文藝作品,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深深埋入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不斷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之力。

脫貧攻堅文藝創作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所以脫貧攻堅題材成為文藝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廣大文學藝術家們自覺回應時代命題,深入貧困地區,紮根於人民之中,從鄉村劇烈變動的內核挖掘動人細節,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文藝答卷。

影視劇《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石頭開花》《最美的鄉村》《花繁葉茂》,文學作品《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國家溫度》《山中歲月》,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歌舞劇《大地頌歌》、越劇《山海情深》……一批「沾」著泥土與晨露的中國脫貧故事新鮮出爐。其中既有對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梳理思考,也有聚焦村落蝶變的個案講述,還不乏對時代新人的群像塑造。創作者秉持著寬廣的歷史維度與深刻的人文視野,以藝術手法巧妙地呈現現實生活,敏銳捕捉其中具有一定持久性且能夠面向未來的新氣象、新趨勢、新理念。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這批創作依託當下而超越當下,在充分展示脫貧攻堅物質成果的同時,將這項工作放在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去觀照和考量,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創業史詩」,獲得了業界專家的認可和觀眾讀者的喜愛。

抗疫文藝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從詩歌到散文,從繪畫到剪紙,從歌曲到影視,文藝界圍繞防疫抗疫主題創作一大批文藝作品,凝聚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面對硝煙瀰漫的戰場,面對前路未知的艱險,中國作家以筆為槍,逆行出徵。在湖北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日子裡,中國作協派出採訪小分隊,奔走在抗疫第一線,穿梭在武漢人的生活現場,採訪著、創作著。《三月正青春》《人民戰「疫」》《一位叫「大連」的志願者》等作品,記錄了那些雪地抱薪、深夜提燈人的故事,溫潤人心,鼓舞前行。

人民在哪裡,文藝的觸角就在哪裡。疫情發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劇場走向雲端,在新媒體平臺上創作作品,為愛發聲。中國文聯和湖北省文聯化身輕騎兵,通過網絡直播,為醫護人員和病人送去祝福;成龍、吳京、王力宏、佟麗婭等演藝人員加盟的抗疫主題MV《堅信愛會贏》,唱響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時代強音。

偉大的中國人民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文藝肩負著記錄歷史、弘揚精神的重任。電視劇《在一起》改編自發生在抗疫期間的真實事件,傾情創作了十個單元故事,致敬每一個勇敢付出的中國人。大型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再現了舉國抗疫的難忘瞬間,是對逝去生命的緬懷,更是對漫漫前路的深深激勵。淮劇《谷家大事》、呂劇《連心鎖》、黃梅戲《我的鄉村我的親》,於平凡處彰顯偉大精神,讓熱烈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激蕩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裡。

線上演出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VR、雲技術、流媒體、5G等概念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生活,也為演藝產業的發展打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文藝院團、演藝機構面臨的一次大考。對此,大家沉著應對,自覺地服從疫情防控大局,及時地調整了創作、生產和演出模式,紛紛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線上復工,以「在線藝術欣賞」「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換擋」。於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雲演唱會」「雲話劇」「雲音樂節」紛紛湧現,「雲端舞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紅利,「線上演出」成為這一年文藝領域繞不開的熱門詞。舞臺藝術原本是一種以現場演出、親臨體驗為核心,極具儀式感和互動性的形式。但當現場的演出被導入線上、導向虛擬,傳統的觀演關係就此消解。所以不少演出團體對線上直播可能會此消彼長地侵蝕現場票房有所顧慮。然而,當疫情逐漸緩解,線下演出市場回暖,線上演出卻並未銷聲匿跡,反而呈現出某種區別於線下形式的獨特產品特性和用戶吸引力。可以預見,隨著用戶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分眾化,線上演出將成為演藝行業有益的補充方式,與線下更加深度地融合起來,構成產業鏈不可缺少的一環。

(光明日報記者李蕾、劉江偉、牛夢笛整理)

定格戰疫英雄的最美瞬間

作者:柴選(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

3月7日,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新冠肺炎重症隔離病房外,援鄂醫療隊員劉凱面對我「疫情結束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的提問,微笑著說:「等你摘下口罩,我想看看你是誰。」

2月29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位周姓患者在隔離病房玻璃門裡側堅強地舉起了拳頭,當時,她正在山東援鄂醫療隊員的幫助下在樓道裡散步,這是她入院近一個月後首次下床。這一被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隔著玻璃定格的畫面及刊發此照片的報紙,被我們輾轉贈送給了正在社區封閉管理中的牽掛著她的家人。

我們攝影小分隊在武漢經歷了不平凡的66天,協調動員各方力量為各地援鄂醫療隊的4.2萬餘名醫務工作者拍攝肖像,用富有儀式感的行動留存壯舉,謳歌英雄。這項主題為「為天使造像」的肖像攝影工程,用有名有姓的醫務工作者肖像照片以及照片背後的動人故事,折射偉大的中國戰疫,展現新時代的英雄形象。

我們長時間堅守定點醫院隔離病房外的清潔區、緩衝區,利用醫務工作者交接班、就餐或淋浴前的寶貴時機拍攝,突出抗疫現場感,留存醫務工作者真實的戰疫面容。為拍出逆行者的「最美」形象,我們專門購置影室燈、背景布,因地制宜搭建簡易影棚,用專業追求和周到服務讓醫療隊隊員呈現出「最可愛」的一面。許多攝影師都被醫療隊員親切地稱為「師傅」。

大家全天候在崗,根據醫療隊員工作節奏安排拍攝,隨時整理資料,儘快完成基礎修圖,每天工作時間經常超過12小時。為不影響醫療隊員工作休息,每位拍攝對象的拍攝時間在一分鐘左右,摘下口罩的瞬間只有十幾秒。我們與醫療隊員貼心交流,讓肖像拍攝成為一種釋放和減壓方式。

除了拍攝援鄂醫療隊員之外,我們還採訪拍攝了大量醫務工作者,直擊重症病房、方艙醫院、消殺現場,進入基層社區、生產一線、車站碼頭、商業街區等處採訪拍攝,為戰疫時期的英雄城市武漢留下影像史料,為英雄的武漢人民留下寶貴視覺記憶。

文藝創作要「眼見為實」

作者:歐陽黔森(貴州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

2017年,我有300多天都在遵義市花茂村採訪,採訪告一段落後,我寫了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短的首發在了《光明日報》上,長的發表在了《人民文學》上,再後來,根據這篇報告文學改編的電視連續劇《花繁葉茂》今年5月12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首播。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黔北山區中一個極度貧困的地方,在實施精準扶貧之後,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態美」的富裕村的蝶變故事。開播一周之後,該劇就在以年輕人為觀看主體的B站上獲得了9.4的高分,在豆瓣上也得到了8.0的分數。

由此看出,一部電視劇能獲得觀眾的喜愛,真實可信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想要寫好脫貧攻堅的故事,就是要「眼見為實」,千萬不要「道聽途說」,坐在家裡想寫一部脫貧攻堅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在花茂村蹲點採訪的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默默堅守在第一線的扶貧幹部,記得在西秀區高田村,村支書朱高學陪著我去看村裡的蔬菜基地,路上遇上了兩撥村民,和他打招呼的時候都叫他「五皮支書」,我問他:「五皮是你的小名?」他不好意思笑了起來,「不是的,他們叫著玩的」。看我還是很好奇,他只好解釋:「這些年,我們的基層幹部,都是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跑出腳皮去工作,久而久之,大家就笑我們是『五皮幹部』。」這個「五皮書記」談起工作來就滔滔不絕,他說,就拿搞高標準蔬菜基地來說,最早時大家都習慣單打獨鬥,叫他們合夥搞蔬菜基地,都不願意,有些脾氣大的還要罵我們。我說老百姓罵我們是暫時的,我們要把罵聲當作心聲,當作我們工作的先聲,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們一定會把罵聲變成笑聲,把苦臉變成笑臉,果然,當他們嘗到了甜頭,一切就變了。有了這些珍貴的採訪體驗,我寫下這兩句話:在將來,我們毫無愧色地告訴子孫,我們參與了脫貧攻堅戰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23日,貴州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省累計實施搬遷188萬人。數字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不得不說,數字又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而在以上這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龐,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笑,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獲得感、幸福感。這真實體現出了精準扶貧的偉大成效。

《光明日報》(2020年12月25日10版)

相關焦點

  • 仁美眾名師用筆墨精神謳歌抗疫一線的時代英雄!
    仁美眾名師用筆墨精神謳歌抗疫一線的時代英雄! 視頻為微博大V@王左中右錄製「武漢必勝」 正如王左中右所說 在疫情面前 感到自己手無縛雞之力 我們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一樣衝在第一線
  • 《攀登者》:攀登精神,中國精神
    我想,這是我們中國的攀登精神,也是我們國家的精神!勇攀峰頂需要的不僅是強大的體力,更需要舍我的無畏精神。登上世界第一高峰,需要的不僅僅是體力,更是需要強大的毅力。如果前期不做任何的準備,只憑一腔熱血,那是不可能成功登頂的。要想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成長,看到中國的強大,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峰頂,不對攀登者進行魔鬼訓練是不可能的。
  • 「致敬抗疫英雄,謳歌時代精神」晚會在北京市海澱區圖書館北館舉行
    2020年對於中國乃至世界來說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肆虐的疫情,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抗擊病毒。
  • 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
    從歷史維度上看,這些重要論述源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藝理論和中華美學精神,源於對我們黨百年來領導文化文藝工作的經驗總結,充分展現了廣闊的思想視野、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博古通今的歷史底蘊。強調文化文藝工作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十分重要的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文藝在時代發展進步中的獨特價值和功能作用,鮮明地回答了新時代文藝工作的使命任務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宗旨。
  • 《攀登者》:勇攀藝術創作高峰
    不久前,我們隆重慶祝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各領域各行業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電影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攀登者》就是站在時代高度、緊緊抓住中國運動員兩次登峰獨特而重大的歷史事件,重新思考醞釀加工,用豐富而成熟的電影語言,開掘出其間蘊含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
  • 【視界】影像傳承攀登精神
    【視界】影像傳承攀登精神《喜馬拉雅天梯》劇照  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成功。巔峰時刻,全民沸騰。作為全球最高峰,對珠峰高度的重新定義,是中國人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象徵,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的生動寫照。時代需要攀登者,攀登精神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裡,融匯在日復一日的奮鬥中。電影《攀登者》講述了一群在艱難困苦中奮起,迎著風暴前行的攀峰英雄。  該片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登山隊員都肩負著一項莊嚴的國家使命:中國人必須在北坡成功登峰,捍衛國家領土尊嚴,守護每一寸國土!
  • 劉思通:弘揚沂蒙精神 打造臨沂文藝紅色品牌
    弘揚沂蒙精神打造臨沂文藝紅色品牌臨沂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劉思通沂蒙精神是新時代臨沂文藝工作繁榮發展的特色優勢和動力源泉。深入挖掘沂蒙精神所蘊含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是進一步煥發文藝創新創造活力、加快構築臨沂文藝高峰的時代命題。
  • 華耐家居《向上攀登》新書發布,攀登精神永不止步
    赴一場遲到的約會,永遠向上的「攀登精神」這是一場遲到的聚會,一年前的今天,華耐登山隊成功抵達南極極點,完成「徵無止境7+2」挑戰。原定年初的慶典計劃,也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被迫延期。今年的12月恰逢《向上攀登》新書發布,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華耐登山隊完成「徵無止境7+2」一周年暨《向上攀登》新書發布。
  • 《攀登者》:總有人在負重前行,那是我們敬重的愛國精神
    我想,這是我們中國的攀登精神,也是我們國家的精神!在攀登的前奏,魔鬼訓練和老隊員的精彩對話這一電影片段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中國攀登隊的攀登精神內涵:為了國家的榮譽,舍小我成大我又如何,這就是中國精神!一項項令人驕傲的中國榮譽的得來是非常不容易的,歲月靜好,可是總有人要負重前行,李國梁隊長用他自己的方式,展現了大無畏的舍我精神,也展現出了他對中國偉大事業的無比堅定決心!致敬,李國梁隊長!
  • 以文藝之光鑄牢團結奮鬥精神之基——近年來內蒙古文藝創新發展巡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重大事件、重要歷程攸關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命運,也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現實題材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活水。
  • 電影《攀登者》:中國式大片的新可能
    電影《攀登者》就是站在時代高度、緊緊抓住中國登山者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獨特而重大的歷史事件,重新思考醞釀加工,用豐富而成熟的電影語言拍出了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在日前由《光明日報》文藝部、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電影《攀登者》研討會」上,《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如是說。
  • 謳歌「樵夫精神」的《一諾無悔》緣何好評不斷?
    這樣平凡的英雄,從來不曾遠離我們的生活,《一諾無悔》的主人公恰是這樣的人。這部講述「時代楷模」廖俊波光榮事跡的電視劇,自在央視播出以來,之所以在口碑與收視上贏得雙豐收,就在於其精心的拍攝、精彩的表演、精緻的製作,成為接地氣的主旋律大劇。古有季布俠義好助一諾千金,今有時代楷模為民造福一諾無悔。劇集取材於真實的人與事,本著大處不虛、小處不拘的創作原則,來顯現廖俊波的為任一職,振興一方。
  • 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日,夢幻陣容詮釋攀登精神
    兩代登山人,面對不同的時代和挑戰,展現的是共同堅韌不屈的精神。作為中國首部大製作登山題材電影《攀登者》,徐克正是因為對這一題材十分感興趣才「臨危受命」出任影片監製。他在現場表示:「1960年中國登山隊作為第一批從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類,向世界說明珠峰是我們的高峰,既然是我們的山就要自己攀登上去,這就是攀登者的精神。」
  • 勇敢攀登者 呼喚民族精神歸來
    勇敢攀登者 呼喚民族精神歸來 ——《攀登者》 電影觀後感 《攀登者》是我國第一部以登山為題材的電影,其選題新穎,填補空白,應該說是我國電影事業的新拓展和突破,觀後讓人耳目一新,為之震撼。全面展現了平凡攀登者的不平凡,偉大創舉者的偉大,時代風貌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們鑄就民族精神,捍衛民族尊嚴,扛著民族氣節!歷史有痕,啟迪甚深。《攀登者》的上映,揭示著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重大意義,勇敢攀登者,呼喚民族精神歸來! 一、勇敢的攀登者,展示民族精神的偉大氣概,是始終貫穿於整個影片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主線。
  • 「我們的「十三五」」文藝:從「高原」走向「高峰」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習近平大型民族歌劇《英·雄》劇照。(受訪者 供圖)株洲日報記者 溫琳株洲這五年的文藝創作,非同凡響:中國藝術節上,「英·雄」夫妻感天動力;湖南藝術節裡,株洲故事唱響三湘;北京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上海保利大劇院、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株洲文藝作品的展示精彩紛呈……這五年來,株洲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紮根人民,用匠心鑄就一系列精品力作
  • 用屈子精神謳歌新時代——《楚辭》章句主題組畫在湖南日報美術館...
    用屈子精神謳歌新時代《楚辭》章句主題組畫在湖南日報美術館展出華聲在線7月4日訊(通訊員 王小華)今天下午,虢筱非《楚辭》章句主題組畫匯報展在湖南日報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由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日報《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主持。
  • 挑戰巔峰,冰川時代攜手《攀登者》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值此國慶70周年之際,冰川時代天然礦泉水攜手《攀登者》向祖國獻禮,共祝盛世華章。這是一部群星雲集的電影,吳京、章子怡、張譯為首的演員陣容,用專業為影片護航。挑戰巔峰,不是什麼雞血口號,是千百年來隱藏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昂揚鬥志,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一直在路上,挑戰巔峰,不斷向著更高的目標前行。· 冰川時代Q1伴隨奧運聖火,登頂世界屋脊分享會的另一位中國登山隊的傳奇人物——王勇峰,也講述了他的故事。
  • 歌星魯朝陽歌曲《為中國加油》傳遞時代精神 謳歌中華正能量
    主旋律歌曲《為中國加油》是魯朝陽為助陣此次中華大地上的疫情量身譜寫的一首歌曲,該歌曲致敬平凡時代湧現出來的英雄,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為保護國家與人民作出的重大努力與犧牲。更彰顯了國人的大愛精神,與民眾萬眾一心風雨同舟的民族氣節,在困境面前不屈服,在英雄的殊死搏鬥中,震撼人心,令人為之落淚。這種情,這種勇於犧牲精神的湧現,激勵著國人,也叫大家找到了久違的感動。
  • 戰疫情,文藝有力量
    ■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面對一場決不能懈怠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陝西文藝工作者在省委宣傳部的倡議和組織下迅速集結,用一曲曲溫暖感人的秦腔、一幅幅大愛無疆的丹青、一首首振奮人心的詩詞吹響了文藝號角,以百花齊放的人民文藝講述陝西故事、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有一種感動,正從畫筆的尖端款款流出,定格了「逆行者」最美的瞬間;有一種關愛,正從嘹亮的歌聲裡熱情襲來,傳遞了戰「疫」必勝的信念;有一種精神,正從溫暖的詩詞中不斷勃發
  • 記錄時代變遷 展現南山精神 「荔枝紅了」彭慶元歌詞作品賞析會...
    在特區成立40周年、南山建區30周年之際,南山區文聯舉辦這場「荔枝紅了——彭慶元歌詞作品賞析會」,旨在為青年樹立榜樣,團結帶領年青一代文藝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風尚,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