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無障礙環境,讓更多殘障人士走出家門

2021-02-22 公益慈善論壇

來源:晶報

在臺灣,記者總會偶遇使用電動輪椅的行動不便人士。他們有的自行搭乘高鐵、火車、捷運、公車等公共運輸系統,有的外出用餐或在公園欣賞正當季的杜鵑花,有的則在街頭販賣面巾紙或是白玉蘭。根據臺灣有關部門公布的2016年最新數據,臺灣共有117萬身心障礙人士(包含失智症和自閉症),佔總人口不到5%。但是,為什麼在街頭巷尾卻總能看到他們呢?其實,不是臺灣的殘障人士數量多,而是臺灣的無障礙環境讓更多殘障人士走出了家門,走進了社會。

從1980年出臺殘障福利相關規定開始,臺灣推動無障礙環境建構已經超過30年,歷經民間團體長年的呼籲,臺灣的無障礙環境已經從關注建築物,擴充到交通工具、人行環境、娛樂活動場所等,用戶體驗從殘障人士擴展到推娃娃車的父母、騎自行車的騎士、推行李箱的外出者以及老齡化社會化下的長者等全社會範疇。

2008年,臺灣有了完整的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臺北捷運(臺北大眾鐵路公共運輸系統)幾乎每個車廂設有輪椅專屬停靠區;計程車「小黃」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計價與普通計程車無差別;臺北市共有107條全線低地板公車,及多輛附有輪椅升降梯等配備的大、小型復康巴士,可使輪椅進入;在臺北威秀影城、國賓影城等多個影城,行動不便人士可將輪椅停在走道位置觀看電影;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導覽動線及展覽品擺放高度均有考慮使用輪椅等行動不便人士需求;在室外,只要有臺階及高低不平處均會鋪設斜坡……記者觀察到,在臺北,殘障人士無論在戶外還是室內,都能享用無障礙環境帶來的便利。

計程車「小黃」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計價與普通計程車無差別。

這種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如何得來?臺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稱,臺灣的無障礙環境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經歷了眾多民間團體的推動才有了現今較好的環境,「早期臺灣只有殘障福利相關規定,到了後來才有《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許朝富介紹,1980年,臺灣出臺全文22條的殘障福利相關規定,其中第22條規定了「各項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應設置便於殘障者行動之設備」,首度帶入「無障礙環境」觀念,但「並沒有實質內容條文,只做了原則性的規範」。

為了不讓無障礙設施只是宣示性意義,臺灣在1988年首度於《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增訂「公共建築物殘障者使用設施」。隨後,殘障福利相關規定也於1990年修訂,增加「設置便於殘障者行動及使用之設備、設施」等內容,並規定「公布實施5年後,尚未改善者,應撤銷其使用執照」。但是,到1994年,5年期限到了,依據相關部門統計僅有6.4%公共建築物已完成改善,59.6%完成部分改善,33.9%完全未改善,且自殘障福利相關規定公布以來,有12個縣市並沒有編列任何預算改善無障礙設施。此後,在經歷1997年殘障福利相關規定修正更名為身心障礙者保護相關規定,再次修訂有關無障礙條文等事件後,2008年,臺灣終於由「營建署」頒訂《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其中,《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詳列無障礙通路、樓梯、升降設備、廁所盥洗室、浴室、輪椅觀眾席、停車空間及無障礙標誌等設計的規範及圖示,終於使得無障礙設施的設置有了統一標準。

臺灣無障礙環境硬體較為完善,「軟體」也需逐步無障礙化

「臺灣(無障礙設施)的相關規定只關注公共建築,這是比較大的局限。」 許朝富坐了30多年的輪椅,見證了臺灣無障礙環境發展的過程。他雖然認為目前臺灣的無障礙環境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還是犀利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臺灣高鐵無障礙衛生間,其中不僅有專門為殘障人士配備的馬桶,還有嬰兒換尿布臺等。

他以親身經歷告訴記者,「人不會突然出現在公共建築物中」。為此,許朝富表示,從家裡到公共建築物,公共運輸的無障礙更為重要,需要得到更好的重視。「原本有法規基礎,但是還不夠」。在捷運的部分,他認為以前只要求捷運有一個出口是無障礙的,這非常不合理。「我本來要去那個地方,結果偏在這裡才有無障礙電梯,反而很不方便。」不過,許朝富告訴記者,近年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捷運各出口的無障礙環境也逐漸趨於完善。據他介紹目前臺北的捷運100%做到無障礙,公交車輛(無障礙)普及率約為六成。

在法規方面,許朝富還認為,臺灣相關法規對公共建築做了較明確的無障礙設計規範說明,但卻忽視了殘障人士的居所的無障礙環境。此外,在文化娛樂方面,無障礙環境的打造需要更多的「換位思考」。他告訴記者,在臺北的很多藝文場所的硬體設計,例如廁所、電梯、停車場等設施的無障礙化處理得非常好,但是「很多展品卻比我的頭還要高」。據他透露,臺北故宮已著手在展覽動線、展品擺放等方面將「輪椅一族」考慮進去,並將逐步完善「軟體」的無障礙化。此外,臺北「兩廳院」(音樂廳和戲劇院)還在近期整修時增設了輪椅的位置,而且視野較以往更好。

許朝富從2000年就開始關注殘障人士的生活,並創辦電子報與他們分享生活和旅遊資訊。從那時開始,他便樂觀地稱與他同樣坐輪椅的人為「接受障礙的挑戰者」。2004年,他與夥伴們成立「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積極推動臺北市乃至全臺灣的無障礙環境發展,例如曾爭取了陽明山花季無障礙交通接駁、新北市新店至烏來內洞無障礙接駁、助推無障礙計程車、淡水碼頭無障礙以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無障礙環境的完善等。

無障礙環境是「所有人的無障礙」

隨著民間和政府的合力,在過去30餘年臺灣無障礙環境逐漸完善,並在近年出現了一種「通用設計」的聲音。3月31日記者在臺中,見到了一直致力推動通用設計理念的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當日他正出席由「JJ潘冀」和「勤美樸真」資助、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主辦的「超通用的零差別樂園」未來生活體驗展。

「無障礙需要一個配套的整體思考,而不是用一個單獨的對象來說。」唐峰正常年與輪椅相伴,但是他告訴記者,未來的無障礙環境是考慮更多人的無障礙環境,不單單針對殘障人士,還會關注到老人、推娃娃車的父母、孕婦、騎自行車、提行李的人等等。「其實這就是通用設計的概念。」唐峰正介紹,通用設計是美國教授Ron Mace(梅斯)提出的,指能在最大程度上適合每一個人使用的產品及建築元素的設計途徑,具有平等使用、靈活運用、簡單易用、簡單訊息、容許差異、省力操作等七大原則。他舉例說,自行車道的鋪設不僅對自行車騎士有幫助,還為坐輪椅的人、推娃娃車的人以及推行李的人提供了便利,「這就是通用設計」。「所以我最支持臺北腳踏車專用道,腳踏車道設計越多越好,這不僅僅是為了5臺還是8臺輪椅,還包括成千上萬的自行車以及其他的人。」他說。

「以往的方式,都是以輪椅或盲者的觀點來設計。」唐峰正以為幫助殘障人士沒有錯,但是如果社會僅僅是為了特定百分之幾的人來設計,並使得這樣的「無障礙」變成了大多數人的障礙的話,「這樣是對的嗎?」唐峰正常常逆向思考,他希望當局可以用有限的資源達到1+1大於2的效果。「通用設計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完成無障礙環境的大畫面。」唐峰正早年在公務機關工作,一直在為殘障人士發聲,但是他更堅信無障礙應是所有人的無障礙。

3月31日,在「超通用的零差別樂園」未來生活體驗展上,記者看到了唐峰正所倡導的「通用設計」。在體驗展覽上,現場展出了許多打破身心及年齡限制的互動裝置,讓民眾體驗了通用設計所帶來的零差別便利生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臺灣街頭有那麼多殘障人士?
    自此後,走在臺灣街頭、捷運站和商場等公共場所,出現在我眼前的身心障礙人士越來越多。我開始疑惑:為什麼在臺灣看到的身心障礙人士如此之多?難道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反觀十幾億人口的大陸,為何卻鮮少看到殘障人士的身影?
  • 【聚焦普愛】殘障人士再添福音,廣州市第二輛殘障專用復康巴士今日正式啟用
  • 殘障人士、拄拐杖的老人、推嬰兒車的媽媽、腿腳受傷的病人...
    這些我們平時不太在意的細節,其實都是杭州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有意而為之的。 日常生活中,殘障人士、拄拐杖的老人、推嬰兒車的媽媽、腿腳受傷的病人,可能難以暢通無阻地在城市裡穿梭。今年初,杭州市殘聯委託第三方,排查出了5.7萬個影響他們出行的問題。
  • 深圳無障礙純電動計程車正式運營啦!撥打12385即可預約
    深圳此次在全國範圍內 率先投放純電動無障礙計程車 在適應環保要求的同時 更好地滿足殘障人士的出行需求
  • 關注殘障人士直播:被看見與被理解是一種幸福
    點上面「無障礙」了解更多諮訊,點右上更多分享給好友化好妝容、穿戴整齊……蕾歐娜與往常一樣,在直播間與粉絲們自信地做起開場白介紹:「
  • 輪椅姑娘王筱莉:做殘障人士「希望之家」帶頭人
    隨後,她又先後前往內蒙古、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旅行。在菲律賓體驗潛水運動後,她深深愛上了探索海底世界的美好感覺,萌發了考取潛水證的想法。克服了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經過培訓,她一次便通過了考試。接下來的時間,筱莉滑雪、考駕照、自駕遊、遊泳、玩射擊、體驗滑翔傘……在北京康復治療期間,她帶領其他殘障人士一起看話劇,還應邀到北京和南京為殘障人士講康復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 當殘障人士想玩電子遊戲,他該做什麼?
    3A 大作自不用提,如今稍有牌面的遊戲都會加上字幕,更有一些遊戲會參照國外電視節目的無障礙措施,把環境音效和背景音樂都用字幕細緻地解釋清楚,這讓聽障玩家們在理解劇情方面毫無難處。但聽障玩家無法享受音遊,這是遊戲行業本身無能為力的。 同時,眾多遊戲也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為色盲、色弱玩家提供特殊模式,保證他們的遊戲體驗。
  • 浙江杭州:改善公廁無障礙環境
    為進一步提升公廁無障礙環境品質,滿足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使用需求,確保亞洲運動會、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順利召開,浙江省杭州市城市管理局近期對全市1842座公廁無障礙設施情況開展全面摸排行動。據介紹,本次行動共排查出975座公廁存在5584個問題,並形成問題清單。
  •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舉辦無障礙主題論壇,推廣多元包容的工作環境
    該論壇得到了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的大力支持,出席活動的各企業都致力於打造無障礙產品、服務和工作環境。與會代表們一同參加了「打造融合職場,助力無障礙建設」專題討論,就包容性舉措、相關實踐、職業發展建議以及如何在整體的員工職業發展政策和戰略中充分考慮殘障人士的需求進行了重點探討。
  • 小鎮溫度——瀏陽大瑤鎮無障礙環境建設讓殘疾人「有愛無礙」
    「見微而知著」,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就藏在每一個路口,體現在作為弱勢群體的殘疾人士身上。如何讓殘疾人自由穿梭?在瀏陽市大瑤鎮,臺階改斜坡、斑馬線前語音提示,全鎮範圍內的無障礙通行環境已經實現從無到有。目前,該鎮創建無障礙環境示範鎮工作得到省住建廳等五部門及專家組成的省級核查工作組肯定,成為今年湖南唯一一個全國無障礙環境示範鎮通過了省級核查的鄉鎮。
  • Twitch為殘障人士刪除了「盲打遊戲」標籤
    不過最近,Twitch官方因為收到了部分殘障人士的提議,取消了這個標籤。「blind playthrough」中的bilnd,英文中的原意為「盲人」,在這裡用來為不知道遊戲如何發展的直播形式用作比喻。對於看慣了直播的觀眾們來說,這不過是一個早已熟知的標籤,但殘障人士另有看法。
  • 星空回顧 | Barbara Lisicki:全球有10億殘障人士,無障礙藝術也可以非常「性感」
    當時有這樣一個機會,英國有一個由倫敦殘障人士藝術論壇主辦工作坊的機構,讓殘障人士能夠在無障礙的非福利機構的環境中有一些娛樂,喝點松子酒什麼的。這個工作坊很新穎很有活力,兼收並蓄而且很神奇。作為殘障人士,我們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關於自己的活動。人們以往對無障礙藝術的印象都是很刻板的,在舞臺上揮舞著籃子唱歌。但實際上這並不是藝術,也並不是殘障人士全部的形象。
  • 演員胡晟益為賈樟柯導演《山河故人》無障礙普通話版配音
    2015年該片入圍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並獲得第6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公眾大獎。,本人表示十分享受整個配音過程:其一,是因為能為殘障人士傳達劇中的角色,感覺十分有意義。
  • 日本假肢矯形師菊地雄鬥:希望服務更多中國殘障人士
    【解說】日前,記者在河北石家莊丁寧寧的假肢工作室內看到,菊地雄鬥正在為殘障人士進行檢查。據菊地雄鬥介紹,做假肢首先要用石膏在殘障人士殘肢的部位取型,用石膏模型製作出透明的實驗假肢接受腔,通過殘障人士使用實驗假肢接受腔觀察它是否有問題,最後再做一個強度大的正式假肢接受腔。
  • 百度地圖:已實現針對視障人士的全場景語音交互 提供無障礙電梯...
    鳳凰網科技訊 12月25日消息,在鳳凰網 · 凰家評測和知乎舉辦的「科技消除障礙」主題圓桌活動上,百度表示,視障人士外出時可以用百度地圖呼喚「小度小度」、發起語音指令,查詢自己的所在位置和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並跟隨語音導航前往,實現全場景語音交互。
  • 14年來,我第一次走出家門
    黑胖輪跑小隊的目標是讓越來越多殘障夥伴參與輪椅運動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通過參與馬拉松,讓殘障朋友愛上生活,與自己搏鬥,用強大的意志力降伏心中的懶惰、消極、畏懼困難的種種負面情緒,從而達到戰勝自我、重塑自我,並提高身體素質的目標。我們一起來聽聽殘障人士何金水講述他參與該項目的體驗。
  • 輪椅上的「陽光女孩」張瑩瑩:4年幫助近3000多名殘障人士就業
    這也讓她堅定信心,要讓更多和她一樣因為肢殘面臨就業難題的群體能夠得到幫助,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 2018年,張瑩瑩與深圳龍華區殘聯籌劃創建了龍華區殘障者就業創業孵化基地項目——「龍華IC愛創空間」,這個孵化基地專門針對殘障人士進行就業、創業培訓。 以盲人為例,過去,盲人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盲人按摩。「我和很多盲人交流過,多數盲人很不自信,他們不敢、也不願意走出去,和更多人交流,因為擔心別人看他們時異樣的眼光。」
  • 南京社區治理實現「以殘助殘「 殘障人士也可以為社會出力!
    40:25 /a/20201219/49138243036246c0b834fd55d327bbdc.shtml   對於南京市殘障人士
  • 富永愛心車間助殘障人士就業
    6月18日,扶貧移民搬遷合誠社區內的富永扶貧車間,專門為殘疾人開設的愛心車間正式投入使用,車間內各項殘疾人專用設施齊全,車間還為殘疾人就業設置了勞動報酬傾斜制度,為易地扶貧搬遷殘障群體就近穩定就業提供方便的條件。
  • 盲人拍出行視頻被批「優勝劣汰」,當事人:仍會推動無障礙事業
    9月21日,紅星新聞採訪對話視頻拍攝者鄭先生,他稱仍會堅持推動「無障礙」事業。「有這樣的聲音,我還更應該去做,這說明了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殘障人士。如果能讓更多人轉變這個觀念,就是有價值的。」通過視頻平臺,至少能被很多人看見,也希望讓設計師看到,因為跟維護人員反饋,可能他不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不能從源頭上去推動這些事的改變,(拍視頻是)希望讓更多人從設計之初就能知道這個事情。同時也能喚醒普通市民對這個方面的認知,提高大眾對於殘障群體的了解,讓大家知道「無障礙」是一個通用性的設計,而不是針對於某一個群體的。比如,電梯裡的語音播報,其實不單純方便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