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市大瑤鎮創建無障礙環境示範鎮工作已得到省住建廳、省殘聯等五部門及專家組成的省級核查工作組肯定,成為今年湖南唯一一個全國無障礙環境示範鎮通過了省級核查的鄉鎮。
紅網時刻記者 熊曉宇 長沙報導
一個不過20釐米高的臺階,對於輪椅上的殘疾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座「珠穆朗瑪峰」;即使是一個裝有信號燈的路口,對於眼盲患者而言也可能藏著致命危險。
「見微而知著」,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就藏在每一個路口,體現在作為弱勢群體的殘疾人士身上。
如何讓殘疾人自由穿梭?在瀏陽市大瑤鎮,臺階改斜坡、斑馬線前語音提示,全鎮範圍內的無障礙通行環境已經實現從無到有。目前,該鎮創建無障礙環境示範鎮工作得到省住建廳等五部門及專家組成的省級核查工作組肯定,成為今年湖南唯一一個全國無障礙環境示範鎮通過了省級核查的鄉鎮。
每條人行道的出入口都新建了緩坡,交通路口設置了智慧斑馬線,有語音實時提示紅綠燈變化,還有自動感應的路面警示燈提醒往來車輛。
無障礙電梯內設有扶手,按鈕上配有盲文。
硬體改造
出行「天塹」變坦途
每天一早,彭常春會自己坐著輪椅到鎮上的凝馨殘疾人服務中心,在這裡,他可以做些簡單的手工,能交到朋友,也有收入。
在以前,這樣的日子是彭常春不會想的。從家裡到服務中心的這段路上,過馬路、跨臺階,每一個小小的起伏,對常人來說如履平地,對患有先天性腿疾、只能依靠輪椅的他來說,卻是難以跨越的「天塹」。
「每天就是坐在家門口看路上的車跑,車往東邊開,腦袋就跟著往東邊轉,再有車開過來,又跟著轉回來。」一級臺階就是一座「山」。由於出行不便,彭常春抗拒出門,常年把自己悶在家裡,也從不覺得生活有意趣。
彭常春面臨的這座「山」也橫亙在別人面前。數據統計,大瑤鎮有殘障人士2100多人,其中1100多人是肢體殘疾。如何讓路在他們腳下延伸?近年來,大瑤鎮通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全力推進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完善。
目前,大瑤鎮已改造修復集鎮區域內花炮大道、思邈路等主幹道的人行道、盲道、盲道出口14.2公裡,新建人行道、盲道3500餘米,修復人行道、盲道1900餘米,改造盲道及出口600處、1200平方米。
記者在大瑤集鎮看到,每條人行道的出入口都新建了緩坡,交通路口設置了智慧斑馬線,有語音實時提示紅綠燈變化,還有自動感應的路面警示燈提醒往來車輛。
針對醫院、銀行、商場等公共區域,大瑤鎮在全鎮範圍內增設、改造了殘疾人專用坡道、無障礙廁所、殘疾人停車位、樓道安全扶手、低位服務臺等226處無障礙設施。其中,在集鎮內選取有行業代表性的政務服務中心、大瑤中心衛生院、供電所、李畋小學、長沙銀行等8家單位作為示範,投入專項資金,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弱勢群體的生活,體諒他們的難處。
「彭常春」們面前的「山」被移走了,抗拒出門的心態也成為過去。如今,彭常春已經過上了每天獨自出門去服務中心「打卡」的生活。
大瑤鎮義警隊伍,除交通、治安巡防等工作外,更是致力於為殘疾人士開展扶貧慰問、政策宣傳、生活照料、生活環境整治。
凝馨殘疾人服務中心裡,大家為張亞慶祝生日。
走心關懷
敏感少女變「女神」
上周,彭常春給他在殘疾人服務中心的朋友張亞慶祝了生日。對凝馨殘疾人服務中心裡的託管對象來說,善良、樂觀的「亞亞」是他們心中的「女神」。
夥伴們精心的策劃給了張亞一個充滿驚喜的30歲。但15年前,別人眼中的「女神」卻是一個突逢厄運、敏感自卑的女生。15歲那年,張亞因交通意外致殘,處在明媚花季的人生蒙上了陰影。
「那時候我甚至不敢上街,總覺得別人會在背後指指點點。」異於常人的體態讓張亞感到自卑,行動上的不便更讓她覺得自己是父母的拖累。
天使折翼,除了要幫助他們順利地走出家門,更重要的還要打開封閉的心門。
大瑤鎮成立了瀏陽首支鄉鎮義警隊伍,除交通、治安巡防等工作外,更是致力於為殘疾人士開展扶貧慰問、政策宣傳、生活照料、生活環境整治。此外,以凝馨殘疾人服務中心為載體,開展就業幫扶、慰問走訪、趣味問題等活動。
張亞的人生重新走出了陰霾。曾是服務中心的託管對象,如今已變成眾人口中的「女神」,不僅照料著大家在服務中心的日常,更經常私下看望照顧其他困難殘障人士。她說,「我已經走出來了,我想把愛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走出來。」
小小的活動室裡充滿笑語歡聲,蛋糕的香氣浸潤每個人的心田。初來到服務中心的彭常春話都不願意和別人講,如今也和夥伴們一起笑得燦爛。凝馨殘疾人服務中心負責人林名長介紹,目前該中心已有註冊會員590餘人。
「走心」關懷,「耐心」維護。為更好維護無障礙通行環境,大瑤鎮政府依託「數字大瑤」公共服務平臺,成立數字指揮中心,接入公安、安監、綜合執法、村級等視頻監控資源6806個,通過「天眼」加強監督管理——對侵佔、破壞城市道路、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的行為予以糾正、處罰,共鎖車500餘臺次,開具罰單500餘張,批評教育百餘人次。
大瑤鎮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孔愛國介紹:「下一步,還將繼續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同時加大宣傳普及,讓更多人了解無障礙,從而濃厚關愛殘障人士的氛圍,更好地改善殘障人士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