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方稱:潛艦戰鬥和聲吶系統兩項「紅區裝備」,明年一月可取得

2020-12-23 海峽導報

臺軍推動所謂「潛艦自造」,原型艦已在上月24日正式開工,不過外傳包括戰鬥系統、聲納系統等兩項關鍵「紅區裝備」尚未引進臺灣。海軍、「中科院」昨在「立法院」表示,兩項「紅區裝備」可於明年一月取得。

臺灣自造潛艦原型艦在上個月24日正式開工,承攬造艦案的臺船公司與軍方均預估,首艦預計2025年交艦。不過,由於潛艦裝備、零組件具高機敏性,缺乏造艦經驗的臺灣須倚靠外援,臺軍日前表示,包括「戰鬥系統整合」、「數位式聲納系統」兩項紅區裝備均已獲美國同意,並與廠商完成籤約,現正「知會國會」中,不影響臺船進度。

民進黨當局「立法院外交及防務委員會」昨審查防務部門明年度預算,「海軍司令部」預算顯示,「潛艦自造」明年度造艦預算為105億1377萬元新臺幣,朝野「立委」審查時,均關心造艦預算執行與「紅區裝備」籌獲進度。

臺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表示,「紅區裝備」能在明年第一季取得;臺「中科院院長」張忠誠也表示,樂觀而論,明年一月有很大機會取得「紅區裝備」。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提醒,軍方過去在軍事建案預算使用上,曾有失敗或疏失先例,致使一無所獲,務必審慎執行。

由於「委員會」朝野「立委」對於「潛艦自造」預算凍結額度無共識,因此全案保留日後黨團協商討論。

對於美對臺軍售,中國外交部多次回應,中方堅決反對美售臺武器,已向美方嚴正交涉。國臺辦也表示,民進黨當局一再用臺灣納稅人的血汗錢購買美國軍火,只會損害臺海和平穩定,損害臺灣民眾利益。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臺軍方宣稱:美售臺潛艦戰鬥和聲納系統兩項「紅區裝備」,明年一月...
    臺軍推動所謂「潛艦自造」,原型艦已在上月24日正式開工,不過外傳包括戰鬥系統、聲納系統等兩項關鍵「紅區裝備」尚未引進臺灣。海軍、「中科院」昨在「立法院」表示,兩項「紅區裝備」可於明年一月取得。
  • 「紅區」裝備美開綠燈 臺潛艦2024下水
    臺灣自製潛艦可謂一波三折,從2001年當時小布希政府同意出售臺灣8艘傳統動力潛艦卻遭到在野黨的強力杯葛,獲取潛艦的時機因而延宕至無疾而終,時隔18年,臺灣的潛艦夢可望成真。軍方去年12月透露,臺灣已取得「潛艦國造」原型艦主、次裝備輸出許可,為了確定軍方所言為真,外事及防務委員會特地排定秘密會議要求軍方提出合約設計相關文件供立委查驗。
  • 臺媒:美或批准對臺出口用於潛艇的「綜合戰鬥指揮系統」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據臺灣《自由時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臺灣自造潛艇進度持續推進,繼12月15日「數字聲吶系統」獲得美方同意核發輸出許可後,另一項潛艇重要「紅區」裝備的「綜合戰鬥指揮系統」可望在本周獲得出口許可。
  • 臺自製潛艇項目開工,蔡英文宣稱可落實「防務自主」,島內網友諷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臺當局力推自製潛艇計劃,據臺灣「中央社」、中時新聞網等臺媒報導,24日,「潛艦自造」建造開工典禮在臺船公司高雄場舉行,蔡英文在致辭時聲稱「潛艦自造」動工有三個意義,包括展現「落實防務自主決心」及「臺灣守護『主權』強烈意志」。對此,有島內網友諷刺,做出來再說吧。
  • 臺灣自製潛艦,當以澳洲經歷為鑑
    圖片說明:臺灣地區,面對遠比澳洲,還要惡劣百倍的軍購環境,對於自製潛艦有何樂觀的資本?▋自製潛艦,前途未卜此自製潛艦計劃,預計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規劃、研製與整合大約10類到12類的「戰鬥系統」裝備。無能力自製的「光學潛望鏡」、「通信系統」和「聲納系統」等「紅區設備」(國際管制的戰略性裝備),則可透過技術引進或合作方式來解決。自製潛艦的大小,約1200噸到3000噸間,屬中等級噸位潛艦。推估總預算為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2億元),將先建造4 艘潛艦,平均每艘造價為7.6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
  • 「臺造潛艦」恐是美國主導
    不過一位曾有豐富潛艦實務經驗的臺灣海軍退役上校直言,臺造潛艦重點在於系統整合,首艘潛艦各項裝備、系統源自不同國家或地區,並強調「艱困才剛剛開始」。24日的潛艦臺造開工典禮除了軍方將領出席,也邀請AIT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外國原廠代表等共襄盛舉,來賓戴上為動工典禮特製、畫有潛艦及海洋意象的紀念口罩,後方電視牆則播出各項裝備輸出許可及技術文件。
  • 臺自製潛艇項目在質疑聲中動工,臺媒:怕又是騙納稅人錢,肥了綠營人...
    「海昌大樓」是與潛艇案有關的臺船、「中科院」、海軍及世界各地技術人員的辦公場所,另有一棟「群英大樓」則是臺船第三方進駐的辦公室。聯合新聞網透露,「潛艦國造」專用廠房採取「造修合一」的設計,屬封閉式,可避免外界窺探,也能防止衛星偵照潛艇建造過程。
  • 臺船首艘飛彈巡防艦 預算245億元新臺幣
    臺海軍建造新一代4500噸級飛彈巡防艦原型艦1艘,代號「震海計劃」,因臺「中科院」達不到海軍需求標準,致進度一再落後。負責建造艦體的臺船公司在上周舉行法說會中,透露首艘原型艦預算約245億元(新臺幣,下同),預計2021年底啟動,未來建造19艘。不過,有軍方官員認為,臺船推估的進度,過於樂觀。
  • 臺造艦計劃出爐:潛艇七艘 巡防艦十多艘,美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根據臺當局對外公布的消息。臺各型軍艦、海巡艦目前正在依「自製防禦潛艦」計劃建造當中,新一波的建造數量已出爐,預計將建造七艘潛艦(潛艇),飛彈巡防艦14到19艘。蔡省長還十分堅定的表示,「潛艇是海軍發展不對稱戰力,嚇阻敵艦圍繞本島的重要裝備」。一些臺灣媒體也隨聲附和也地表示,未來臺軍將可列裝「自造」潛艇了。
  • 臺媒:日本「聯臺制中」或將售臺潛艦、掃雷艦
    日本掃雷艦「八丈」。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日本蒼龍級潛艦「蒼龍號(SS-501)」。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李柏濤】臺灣《旺報》報導,大陸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後,中日關係更形惡化,一位韓國學者指出,設若安倍政府成功解禁「武器出口3原則」,此時大陸又攻佔釣魚島,日本可能出售潛艦與掃雷艦給臺灣,「聯臺制中」。
  • 國產037獵潛艦,小身板戰驅逐艦追核潛艇,第一代國產海洋衛士
    037獵潛艦是我國第一代自主設計生產的小型水面艦艇,原本以巡邏、反潛為主要功能的它,卻在服役的30年裡擔負起了祖國海防的重擔,取得了西沙海戰的重大勝利,還曾追蹤彈道飛彈核潛艇,迫使其撤離中國海域。在上世紀90年代,037各艦才陸續退役,成為我國海軍史上一段歷史。
  • 中國艦隊黃海72小時演習054A艦一戰力比神盾艦還牛
    據央視報導,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在近日組織多型驅護艦編隊挺赴黃海某海域,展開七十二小時艦潛對抗訓練,垂練官兵在信息化條件下的反潛實戰能力。「報告艦長,方位25洞,發現目標,疑似潛艇」在新聞視頻圖畫面中,艦隊今天對一出海就遭遇到了有某型潛艇扮演的藍軍圍堵,負責編隊反潛指揮的054A型 550濰坊艦,立即命令編隊各艦,組成搜索隊形,展開搜索。反潛直升機也快速前出。
  • 臺軍擬重建海豹艦壓力殼 被疑不鏽鋼刀接古鐵劍
    臺船乾塢與設備無法支應潛艦大修任務,加上是首度執行潛艦艦體重建、焊接,海豹艦壓力殼重建工程,明年在臺灣海軍保修指揮部的乾塢執行,海軍還能回收部分乾塢租用費。海軍潛艦軍官出身的備役上校王志鵬說,海豹艦壓力艙失圓的問題,不只存在艦尾,前段與中段壓力殼,一樣失圓。
  • 購自美國兩艘二手巡防艦航抵高雄
    兩艦今年3月自美國啟航,返檯曆經60餘天的航程,海軍特別邀請家屬前往迎接,但並沒開放媒體採訪,當地軍迷及媒體只能在軍港附近找制高點,捕捉軍艦進港畫面。派裡級巡防艦是美國海軍在1980年代所生產的飛彈巡防艦,艦上配備標準一型防空飛彈,具備海上區域防空能力,另外艦上可搭載了兩架反潛直升機與拖曳陣列聲納,因此也擔負海上的反潛作戰,除可獨立作戰外,也可負責船團、艦隊的防衛戰力。
  • 解析臺軍方成功級巡防艦:捍衛臺海主力(圖)
    臺海軍成功級艦配載「雄風三飛彈」巡弋臺灣海峽。 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臺軍S-70C直升機。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環球網綜合報導】臺海軍成功級鄭和艦本月17日在臺軍「漢光演習」中,發生76炮卡彈事件;鄭和艦副艦長19日從澎湖搭「臺華輪」回高雄休假時,竟然在船上率部屬公開聚賭,引起「立委」與媒體痛批,也讓臺民眾再度注意到臺海軍主力戰艦成功級巡防艦。
  • 臺軍方更新M41D戰車進駐烈嶼
    M41D戰車@銳看臺灣報導 經高層拍板,臺陸軍烈嶼守備大隊M41A3戰車連將全面汰除裝備,由軍備局二0九廠檢整十四至十五輛妥善的M41D戰車,運赴前線接手防務。據了解,M41D戰車雖然老舊,但妥善率高,且當年性能提升後,至今仍堪稱擁有陸軍最先進的瞄準與射控系統,可射擊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臺陸軍1958年起陸續接收M41戰車,型號有A1與A3,在1996年臺海危機後,臺軍以本島車輛性能提升五十輛M41D戰車,改裝柴油引擎、更換主砲與射控、加裝夜視系統,M41D是臺灣獨有的型號,目前本島堪用待檢整的車輛,都是裝騎連汰除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