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代號「海昌計劃」的臺灣「潛艦(潛艇)國造」24日正式動工,蔡英文親自到高雄主持開工典禮。但是整個計劃完全繫於美國,也讓島內輿論充滿質疑。
臺「潛艦國造」開始於2016年12月21日,經過4年的開工準備,24日在高雄「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即臺船)舉行開工典禮。「中央社」稱,蔡英文在製造廠房前按下啟動按鈕,彎板機將第一塊鋼板彎製成形後,「象徵潛艦國造正式邁入建造階段,原型艦2025年交艦」。而在開工典禮前,蔡英文還前往臺船廠區的「海昌大樓」揭牌。「海昌大樓」是與潛艇案有關的臺船、「中科院」、海軍及世界各地技術人員的辦公場所,另有一棟「群英大樓」則是臺船第三方進駐的辦公室。聯合新聞網透露,「潛艦國造」專用廠房採取「造修合一」的設計,屬封閉式,可避免外界窺探,也能防止衛星偵照潛艇建造過程。
蔡英文在致辭時稱,今天的動工「有3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通過動工粉碎不實謠言;二是展現當局落實「國防自主」的強烈決心;三是「讓世界看到守護主權的強烈意志」。她稱,「今天起,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的潛艦就要正式開始建造」。臺船董事長鄭文隆致辭時大拍馬屁,稱「潛艦國造」在這麼多年期待下終於在蔡英文下定決心後,「突破各種困難展開歷史新頁」,現有約200名臺船潛艇人員,他們的平均年齡僅34歲,將成為臺灣重要資產。他還稱,臺船在這段時間面對冒出來的批評、唱衰等發揮潛艇「最大的特色」,就是「關掉引擎、不要講話」,不得已時才浮出水面澄清不實信息,目的就是不希望有太多不必要的言語交鋒而不慎洩露「國防機密」。臺媒注意到,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也在開工典禮現場。
「中央社」24日稱,「海昌大樓」的「海昌」一詞對臺灣深具歷史意義。根據資料,臺海軍上世紀60年代曾從義大利一家公司採購4艘小型突擊潛艇並仿製3艘,在高雄成立「海昌艇隊」,但因該艇續航力不足,成軍後無特殊戰績,服役9年後解散。臺灣的「潛艇情結」由來已久,1973年曾以「培訓反潛兵力」為由,總算從美國買來退役的二戰潛艇「海獅」號和「海豹」號,合同明確規定只是作為「反潛訓練艇」使用,美國為此封堵了魚雷發射管,杜絕作為武器使用。數年前,臺灣海軍還致函美國詢問兩艇後續維修方法,結果美海軍回復稱:「根本無法回答,因為從沒有柴電潛艇可以用這麼久。」2001年,小布希政府突破禁區,罕見地答應幫助臺灣獲得8艘潛艇,但終究是「口惠實不至」,直到2014年確認美國擱置了這項軍售案後,臺當局才下決心「自行研發建造潛艇」。
《聯合報》24日稱,臺「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IDS)籌建」總預算為493.6億元新臺幣,明年度編列105億元預算,首艘原型艦預計2024年第四季度下水。臺海軍聲稱,「潛艦國造」生產過程中艦船所需的707件合約設計文件,無論臺產自製還是外購,輸入輸出許可都已全數取得,「是百分之百取得」。不過潛艇所需要的「戰鬥系統整合」和「數字式聲吶系統」兩項「紅區裝備」仍未獲得美方輸出許可。國民黨「立委」馬文君24日稱,「潛艦國造」要起步,「紅區裝備」一定要到齊,只要缺一項就做不下去,因為潛艇所有配置、重量等就算只差一公分,所有管線都要改。她質疑稱,臺海軍一直在說和美國談了,但現在美國總統選舉政局改變,未來是否順利仍不確定,「萬一拿不到或有其他變量而延後,我們只造個船殼出來,根本沒用」。臺媒還披露稱,「潛艦國造」專區其實應該有4棟廠房,目前僅完成一棟廠房和辦公大樓,「所謂完整的專用廠房其實尚未完工,且價格高昂」。由於仍有爭議,臺「立法院」對明年105億元新臺幣預算持保留意見。
聯合新聞網稱,全艦最重要的裝備尚未取得美方輸出許可,也就是說「潛艦國造成敗,如今全繫於美方手裡」。島內輿論還提到,此前「自製獵雷艦」的弊案已經讓老百姓傷了心,擔心蔡英文當局「潛艦國造」計劃,到頭來只是騙了納稅人的錢,肥了綠營相關人員的荷包而已。而針對臺灣自製潛艇有美國等地的企業參與,大陸外交部2019年1月回應稱,中方敦促美國和其他有關國家,充分認清此事的敏感性和危害性,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不允許有關企業以任何形式參與臺「潛艦國造」專案,停止與臺任何形式的軍事聯繫,以免嚴重損害同中國的雙邊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