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擁有超過20000家供應商的大型企業,小到一口鐵鍋要捶36000下的章丘鐵鍋,都可以實現自身的數位化轉型,最終實現工業級的創新。
9月25日,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與浪潮雲信息技術股份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9月25日,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與浪潮雲信息技術股份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這是浪潮雲自依託國家頂級節點(重慶)、國家頂級節點(武漢)服務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運營與賦能以來,依託國家頂級節點的又一次深度合作。以此次合作為起點,浪潮雲與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上海)將依託國家頂級節點(上海),共同運營並建設依託上海頂級節點的增強級標識體系服務平臺,服務於上海頂級節點覆蓋的長三角三省一市。雙方將共同發展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向二級節點提供基於標識體系服務的應用,包括雲託管、平臺運營等生態服務,推進長三角區域標識解析註冊量和解析量實現大幅增長。
浪潮雲將依託研發標識解析QID平臺應用的技術優勢以及其在全國市場體系及產業資源優勢,同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上海)面向全國二級節點提供標識體系服務平臺及技術、標準、檢驗檢測、雲應用等生態服務,共同成立基於標識體系服務的行業標準研究院。基於本次合作,未來浪潮雲還將落地工業網際網路長三角總部,形成增強級標識體系服務平臺,賦能裝備製造、機械製造、製藥等十大行業。
QID平臺是浪潮獨創將國家標識解析體系與區塊鏈、商用密碼技術融合形成的增強級標識體系服務平臺,以標識解析作為人、機、物互聯的基石,以「一物一碼」實現信息高度融合。
QID平臺以應用和數據安全為核心,以解決企業問題為出發點,提供標準、安全的數據採集、連結、分析、存儲、應用和分級授權等服務,向企業提供智能製造、流程優化、供應鏈金融等SaaS(軟體即服務)應用服務,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推進企業大數據中心、工業大數據中心的建立,助推製造業生產方式與企業形態的變革。
浪潮雲工業網際網路副總經理高莎表示,對於大型企業,實現工業網際網路要考慮的是智能化升級和產業鏈升級;對於中小企業,要幫助其在工廠之內降本增效;對於小微企業,要在完全沒有數位化的情況下,幫助其實現數位化到智能化的飛躍,「而不是花三五十萬去買一個機械臂改造它的產線。」
從應用場景來看,QID平臺究竟要發揮什麼作用?高莎舉了3個浪潮雲與大中小微企業合作的例子。大型企業中鐵集團有超過20000家供應商,供應商之間的協同就要依靠QID平臺的數據採集與個性化定製服務。
「大產業集團會涉及到大量供應商,浪潮雲通過QID平臺賦能供應商產業鏈協同,產業鏈的數據供給到企業。」追溯企業一級、二級、三級供應商後,通過數據分析和優化、人工智慧的算法,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個性化定製能力以及規模化生產能力。
重慶天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有一條鋼板衝壓焊接產線。從原材料到衝壓,到環節上的賦碼,再到焊接,焊接完成後進行檢測,再到產品出廠、物流,浪潮雲採集研供產銷服全流程的數據。分析數據後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幫助產線減少消耗與不良率,降低人力、原材料成本。
小到章丘鐵鍋,雖然是作坊式生產,由匠人手工敲打,但也並非不能納入工業網際網路中。作為《舌尖上的中國》推薦企業,章丘鐵鍋通過QID連結供應鏈並全過程賦碼,構建質量保障體系,完成業務線下至線上遷移,僅用不到3000元實現數位化轉型。
「一個手工業者本身也存在著業務流程和數據採集點,這一個鍋,有12道關鍵工序,每一個鐵鍋耗費36000錘。你會發現,一個手工業者也可以被數據化統計。」高莎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掌握到每一道工序的變化會影響鐵鍋的良品率,不僅提升了章丘鐵鍋鍛造過程的數位化能力,也讓章丘鐵鍋在產業鏈流通過程中防假防調貨,通過QID質量碼掌握是否為唯一標識出去的貨品。
「對於小微企業的扶持、中型企業的改造以及對於大型產業鏈的提升,就是中國當下工業非常典型的特點。」高莎表示,中國的工業不像德國和日本能立馬實現從3.0到4.0的飛躍,中國目前的工業是參差不齊的狀態,有1.0、2.0,也有3.0。要真正走到工業4.0的狀態,必須要根據大中小微企業的特點,幫助它們首先實現自身的數位化,再通過QID實現自身的網絡化能力,最終實現工業級的創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