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武:《中日關係的演變:從慕夏到脫亞》(上)

2021-02-22 世界文明的閱讀與行走

3月31日,陳浩武老師受「話說日本系列公益講座」邀請做講座直播,本文為直播現場的錄音整理(上),主題為《中日關係的演變:從慕夏到脫亞》。

本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觀察和研究的標本,這個國家非常特殊,亨廷頓是把日本列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我個人對日本的興趣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那個時候我在央行工作,對二戰以後日本經濟恢復的產業政策感興趣,讀吉田茂首相寫的《激蕩的百年史》,中國八十年代正在復甦經濟,日本的經驗給我們很多啟發。

90年代初我組建了長江證券,因為發展國際業務,和日本的野村研究所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前後保持10年,也主要是向日本同行學習。大家知道,日本野村研究所是世界上三大研究機構之一。中國資本市場起步晚,要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從他們身上,我們的確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幫助。

離開經濟工作崗位以後,我對日本的關注,主要是明治維新這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近年來先後多次組織去日本的旅行和各種研討會,包括在東京大學數次聯合論壇。明治維新這個話題在日本不是很熱,但是對中國仍然有現實意義。關注和討論明治維新問題,背後都是中國問題意識,是從日本看中國。

我們在2018年做了一場旅行,主題仍然是明治維新,鳳凰衛視的攝影團隊跟著我們一起行走。他們回來就剪了一個5集的電視片,在鳳凰衛視的《鳳凰大視野》專欄播出,名字叫《盛世暗影》,主要講日本為什麼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

在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專欄中播出的五集紀錄片《盛世暗影:明治維新冷觀察》

今天晚上我來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從「慕夏」到「脫亞」,主要聊一下中日兩國關係的歷史演變。

我們知道,日本有長達千年的「慕夏」傳統。從隋唐時代開始,日本就像一個謙虛的學生來認真學習中國,羨慕華夏文明和傳統。但是,在明治維新之前,他們的「慕夏」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我們來看看日本如何「慕夏」?又如何發生改變?

01 推古天皇時代是日本「慕夏」起點

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真學習中國的?從現在來看,推古天皇是一個起點。推古天皇大概在600年左右登基,他是日本第33任天皇,也是日本的第一任女天皇。

為什麼從公元600年,日本開始認真學習中國?從日本國內的情況來看,它處在一個從氏族社會向天皇建立中央權力機構這麼一個轉折點上。推古天皇和她的侄子聖德太子一起,推動了這場變革,這個變革叫「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日本文明的一個起點。因為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是一個氏族社會;從大化改新開始,天皇方面希望能夠壓制氏族的勢力,把權力集中到天皇手裡。

在這樣一個轉折的過程當中,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學習中國的國家典章律令,因為他們原來沒有這一套東西。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所推行的大化改新,其實就是以中華文明為坐標的一個學習的過程。

日本學習中國,和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非常契合。為什麼?因為中國這個概念,自古以來就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概念,而是一個超地域的文化概念。從軸心時代的孔孟開始,中國就是一個文化概念。《戰國策》裡有一段話:「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附也,蠻夷之所則效也。」

什麼意思?就是說,中國就是一個推行聖賢之教,推行禮樂之用,然後讓四方蠻夷都向你學習,給四方蠻夷提供一個學習的楷模。所以說中國首先應該是一個文化概念。

按照這種傳統,中國非常樂意去做那種「以夏變夷」的事情。所謂以夏變夷,就是用中華的文化傳統去教化四方,讓這些蠻族能夠進入到中華文明的軸心體系。所以大化改新的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願意向中國學習,中國也非常樂意讓他們來學習。

在當時,推古天皇面對的主要是兩大氏族部落,一個叫蘇我氏,一個是物部氏。對於天皇和聖德太子來講,他們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要把士族的權力奪過來。

蘇我氏是崇佛的,而物部氏是反佛的。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它們分成兩大對立的派別。聖德太子就聯手蘇我氏來反對物部氏,因為聖德太子和推古天皇都是崇佛的。這場戰爭非常激烈。在戰爭關鍵的時刻,聖德太子求佛菩薩保佑。他用木頭削了4尊佛像,並向佛像禱告,說如果能夠保佑我們獲得勝利,我一定要修建寺廟來供奉你。結果聖德太子聯手蘇我氏這一部打敗了物部氏。戰爭結束以後,聖德太子就在公元593年修了四天王寺。四天王寺是日本的第一座官家佛教寺院,在今天的大阪,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

從公元600年開始,推古在公元600年、607年、608年和614年,4次派遣遣隋使,向中國學習,特別是學習中國的國家典章律令,也就是中央政府的運作模式。學習這個的結果,就是聖德太子推出了「冠位十二階」。所謂冠位十二階,就是按照中國儒家的德、仁、禮、信、義、智這6個層面,配以不同的顏色;每個層面分成大小兩種,來代表12個位階。

比方說德是地位最高的,那麼用紫色;仁用青色,禮用赤色,信是黃色,義是白色,智是黑色。在這個基礎上,又頒布了「憲法17條」。這個憲法還不是我們今天憲法的含義,而是用了中文的憲法這兩個字,沒有今天憲政文明、憲法的意義。憲法17條大量的內容都是儒家的文明,比方說和為貴,比方說崇尚君王;還有佛家的,比方說尊崇三寶,佛、法、僧叫佛門三寶。「憲法17條」和「冠位十二階」,都是他們在學習中國的文明過程當中轉化成日本的文明的符號。

02 藤原家族和北極星崇拜

日本在大化改新中出現了一個家族,就是藤原家族,要重點講一下。

在大化改新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大臣,叫中臣鐮足,這個中臣鐮足接續聖德太子推進大化改新,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推古天皇,而是天智天皇。天智天皇為了表彰中臣鐮足,就把一個嬪妃賜給了中臣鐮足。天皇告訴中臣鐮足,妃子已經懷孕,如果她生了一個女孩,我會給一些錢,你把她好好養起來;如果生的是男孩,我會賜給他一個姓。

在日本,天皇賜姓,這是一個非常榮耀的事件。因為在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老百姓都是沒有姓氏的,只有貴族有姓氏。大臣、關白、攝政、太政大臣,他們都有姓。天智天皇賜給中臣鐮足的嬪妃,第二年就真的生了一個男孩,天智天皇就給他賜了個姓,叫藤原氏。這個藤原氏後來成為日本第一大姓氏。

為什麼成為第一大姓氏?因為中臣鐮足接受的妃子生的孩子,叫不比等,也是藤原不比等。藤原不比等長大了以後,成為一個政治核心人物。因為整個大化改新的成果是在藤原不比等手下完成最後的制度設計。 

在制度設計當中,不比等把藤原氏的政治權力設計到了整個框架裡面。從公元670開始,一直到明治維新,長達1275年中,藤原家族的男性,永遠在天皇身邊擔任左大臣、右大臣、攝政、關白、太政官;藤原家族的女性,會一代一代嫁給天皇,然後給天皇生孩子,又成為下一代天皇,藤原氏則永遠是天皇的外公。有一個統計,從724年到1900年當中,一共出了76個天皇,當中有54個是藤原氏的女兒生出來的。

我們最近一次去日本,找到了藤原氏的後裔。是藤原北氏一系,他的名字叫山科言親。山科一系專門為天皇做衣紋道。這個山科言親今年24歲,在京都大學讀歷史系的碩士,他是藤原家族近年來很少願意代表這個家族對外發表聲的年輕人。他在系統地整理1000多年來藤原氏家族的歷史。我們在東京跟他組織了一場對話,他的家族世世代代為天皇做衣紋道。

什麼叫衣紋道?就是為天皇做衣服,包括買布、染色、裁剪,並且為天皇穿衣服,為皇后穿衣服。去年的令和天皇登基,為天皇穿衣服的就是這一家人。山科言親在和我們交流的過程中,介紹了歷代的天皇所穿的衣服。他介紹其中一張照片的時候,我叫他停一下,因為我發現天皇的衣背上有北極星的圖案。我就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說在明治維新之前,歷代天皇的服飾在肩背上都有北極星圖案。我為什麼要特別講這一點?因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當中,從夏商周開始,中國就有北極星崇拜。北極星也稱為天極星,它可以指明方向,而且是我們能看到的最亮的一顆星。

我們知道北京有一條中軸線。不要以為從前門到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一直到景山,到鼓樓、鐘樓、到亞運村這一條中軸線,這只是北京的中軸線,但是這條中軸線是一直往前延伸的,延伸到哪裡去了?一直延伸到元上都。在200、300多公裡以外的上都,當時北京是元大都。那麼這一條中軸線指向什麼?指向北極星。當我看到他的天皇的衣紋上有北極星圖案特別震驚,那說明什麼?說明日本從它悠久的遠古,可能就接受了中國的北極星的崇拜傳統。

03 日本「慕夏」學什麼?

我剛才說到日本曾經4次派遣隋使來中國學習。但是大規模的學習中國,是在往後從公元630年開始到895年,他們先後派遣了19次遣唐使,非常系統地學習中國。每一次遣唐使最大規模是500多人。遣唐使的船裡面包括兩種人,一個叫留學生,到中國來學文化的;還有一種人叫留學僧,到中國來學佛教。

日本人的學習態度是非常值得我們欽佩的。這些人在中國的學習都是紮下來,一來就是10年、20年,然後把在中國學到的東西傳播到日本。其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叫阿倍仲麻呂,中文名字叫晁衡。他在唐代考取了進士,留在中國成了唐朝的一個官員,有極好的中國文化的修養。

在那個年代,日本的造船業還非常落後,所以這些遣唐使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到中國學習。一般從南波津出發,開始他們是走北路,沿著朝鮮半島的海岸一直走到膠東半島的登州上岸。北線的好處就是安全,因為緊靠著海岸線,相對風浪要小一些。後來他們航海技術發達了,就開始改走南路。走南路就是不繞渤海灣,直接跨過東海,在揚州登岸。

但即使這樣,海上風險還是非常大,經常是有去無回。日本人冒著生命危險,跨過萬頃波濤,以隨時可能葬身魚腹的風險來向中國學習,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他們當時在中國來學習什麼?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的文字,一個是中國化的佛教,一個是國家典章律令。

我們今天到日本去,常常覺得非常親切。為什麼?你雖然不知道日文這個音怎麼讀,但是大街上的路牌、門牌好多字你都認識,而且大體上知道意思。要知道以前中日之間的這種交流,包括像黃遵憲這種人到日本去做大使,他和日本人交流常常是「筆談」。所謂筆談就是雙方都在紙上寫出來,寫出來雙方就都認識。中國的文字對日本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於學習中國化的佛教。我們知道佛教從東漢傳到中國以後,在盛唐期間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什麼叫佛教的中國化呢?好比說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八大派別,什麼天台宗、禪宗、律宗、法相宗、三論宗等等這樣的一些宗派,這些宗派和原來的印度佛教沒有太大關係。佛教分成兩部分,一個叫上座部,我們把它稱為小乘佛教。比如今天的東南亞一帶的佛教。還有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就在於,小乘佛教它強調的是自渡,修羅漢果位,為了自己個人的解脫。而大乘佛教在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於中國儒學的精神,就是天下情懷。所謂大乘,就像一艘很大的船,或者像一頭很大的象一樣,可以載很多人。這種天下情懷,這種救贖,是對普羅大眾而言的。 

大乘佛教在中國一共分成八個派別,這些派別都是在中國產生的,並非當時的印度佛教本身。而且這些派別大部分都傳到了日本。我們今天看日本一些寺廟,都寫上什麼宗的本寺或者本山之類,表明他們是系統接受的中國佛教。

第三個層面,就是國家典章律令。國家典章律令就是一個治國制度框架,這是日本原來所沒有的。中國是公元前221年就從周治走向了秦治,成了一個集權社會。集權社會的中央政府非常厲害,是一個龐大的一個機構。比方在唐代有「三省六部」,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然後下面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

日本在公元701年和718年完成了兩個律令——中國人重視律,日本人重視令——頒布了一個叫《大寶律令》,一個叫《養老律令》。「養老」不是說去關注養老的事情,是當時年號叫「養老」。這兩個律令就是將中國的三省、中國的政治框架做了一個改造。日本把三省合併為一個機構,叫太政官。中國的三省在皇帝之下,其實互相有點制衡的意思,皇帝他可以通過三個省之間來平衡。 那麼到了日本,因為它國家小,行政相對簡單,它就把三者合併叫太政官。它另外又設了一個官,這是中國沒有的,叫神祇官。因為日本信奉神道教,所以它要有一個神祇官。神祇官專門來負責天皇祭祀活動,同時為天皇管理官方的神宮。

這兩個律令還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叫大學寮。大學寮做什麼?就是負責對官員的培訓。不是一個學習機構,是一個培訓機構。就是讓這些準備得到提拔的貴族子弟,在這裡接受中國漢字、中國儒學、中國佛教之類的學習。 

公元710年,日本把首都遷到了奈良,建了一個新的京城,叫平城京。這個平城京是完全按照長安的模式來仿製的。平城京用了將近不到100年,又遷都到京都,叫平安京,是公元794年建的。平安京在城市的建設上,完全仿製洛陽。日本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建了兩個京城,一個模仿長安,一個模仿洛陽,因為唐代中國有兩個都,東都和西都。我們今天如果到日本去看京都和奈良,特別是奈良,你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中國唐代城市樣本。

有一次我從奈良回來,第二天就飛到西安,兩個城市極度的反差對比,使我產生了很多感慨。當年的長安,今天的西安完全是水泥森林,而當年的奈良一直到今天,在千年以後,依然保持了當年長安的模樣。在一片櫻花的繽紛之中,它的背景是5層木塔,全部都是唐代的建築。平城京和平安京大道,就叫朱雀大道,完全照搬中國。

在這個基礎上,日本在公元715年、公元720年和公元759年又出了三本書。這三本書完成了日本文字書寫的標準化。在學習中國的漢字的基礎上,把它書寫日本化,出版了這三本書,《古事記》、《日本書記》和《萬葉集》,這三本書的出版,就標誌著日本在學習中國漢字上完成了它的歷史性的階段,已經完全標準化。

佛教在日本,你們如果去奈良,有一個寺叫法隆寺,特別推薦大家去看看,這是真正的唐代建築,一直到今天保存完好,氣勢雄偉。我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已經很難找到唐代的建築,但是在日本,建於607年的法隆寺至今保存完好,這就是聖德太子建的。

另外還有一座在奈良的寺院,叫東大寺,是皇家寺院。 鑑真和尚在公元754年到達日本,天皇就讓他下榻東大寺。鑑真大和尚在東大寺設壇,為天皇、皇后、皇太子、大臣受戒。

還有一座很有名的寺廟就是唐招提寺。我剛才說日本天皇把鑑真和尚放在東大寺那是臨時過渡,他還專門把他弟弟的官邸騰出來,為鑑真和尚建了這座寺院,就是這座唐招提寺。

鑑真和尚到達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事件。這個故事太感人了。他先後6次東渡日本,前面都沒有成功,最後一次東渡的時候,他已經過了60歲,而且雙目失明,什麼都看不見。他以一個雙目失明的年邁之身,飄洋過海來到日本,的確表達了中國的僧侶對傳播佛教的堅定的信念,而且深深的感動了日本。我給大家推薦有兩本書,非常值得看的,一個井上靖寫的《天平之甍》。這本書非常棒。還有一個作家叫東山魁夷,他寫的《通往唐招提寺之路》。這兩本書都非常清晰地記錄了鑑真6次東渡日本的艱難歷程。 

我到唐招提寺去看鑑真和尚的墓地,非常令人感動!為什麼?墓地旁邊豎了一塊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著幾個大字:獻給日本文化恩人——鑑真大和尚。日本人對給他帶去文化和文明的人,懷著一種虔誠的感恩之心。千百年來,這個地方的香火從來沒有斷過,令我非常震動。 

- 待續 -

相關焦點

  • 陳浩武 | 中日關係的演變:從慕夏到脫亞(上)
    2020年3月31日,陳浩武老師受「話說日本系列公益講座」邀請做講座直播,本文為錄音整理(上),主題為《中日關係的演變:從慕夏到脫亞》。我個人對日本的興趣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那個時候我在央行工作,對二戰以後日本經濟恢復的產業政策感興趣,讀吉田茂首相寫的《激蕩的百年史》,中國八十年代正在復甦經濟,日本的經驗給我們很多啟發。90年代初我組建了長江證券,因為發展國際業務,和日本的野村研究所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前後保持10年,也主要是向日本同行學習。大家知道,日本野村研究所是世界上三大研究機構之一。
  • 「慕夏是日本動漫的祖師爺」,為何慕夏後人對此不以為然?
    從最早的中國明清版畫、姑蘇桃花塢年畫、西方銅版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到浮世繪對印象派和慕夏的滋養,莫奈、高更、梵谷、慕夏等人都汲取了浮世繪木刻畫的精髓,再到慕夏裝飾風格反哺日本動漫,形成一個藝術洋流的閉環,堪稱神奇。
  • 他竟把女兒畫到了紙幣上!熱門《慕夏》展送票啦
    故事要從1906年講起…… 1906年,早已蜚聲巴黎,且聲名遠播至美國的慕夏登上了事業的高峰,也收穫了愛情的甜蜜,6月10日,他和馬魯斯卡(Marie Chytilová)在布拉格完婚,隨後因為工作關係,慕夏夫婦幾次往返於巴黎和紐約。
  • 永不消逝的少女:日本漫畫中的慕夏美學
    慕夏展覽的環球之旅即將到達日本,展開一場長達一年的全國範圍的巡展。此次展覽的主題是「慕夏與日本動漫」。從標題上不難猜出,慕夏在日本如此受歡迎,跟慕夏美學一度影響了一批日本漫畫家是脫不開關係的。而慕夏與日本的這一場互動,也是當年東西方文化互通交融的一個縮影。
  • 陳浩武 | 「文化中國」 觀念的形成
    在歷史上,往往中央朝廷返還給朝貢國的東西,是朝貢國貢品價值的十倍或百倍。中央朝廷在意的不是你的貢品有多麼珍奇,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他在意的是你的認同,你的歸化,你的向心力。而天朝非常自負地滿足於這種天下觀。由這點出發,中國文化有一個強烈的特徵,叫「夷夏之防」。什麼是「夷夏之防」?
  • 飄動的「慕夏」畫作
    去年是慕夏逝世80週年,夏天開始在日本巡迴展出的《每個人的慕夏 從慕夏到漫畫―線的魔術》,便以慕夏自身的海報作品等共250件展品,帶領觀展者探索、解開這位跨時代畫家的秘密。同時 ,這次展覽的周邊商品也是一大彩蛋,更驚喜發現臺灣設計參與其中!由日本設計網路媒體haconiwa企劃監製,邀請三組創作者合作,以不同品項、設計風格呈現慕夏的獨有魅力。
  • 陳浩:「刀尖」上的禁毒硬漢!
    2019年10月16日下午,陳浩接到線索:在鶴城某小區南門有一涉毒人員「老表」準備進行毒品交易。這個「老表」是已經在陳浩的抓捕名單上記了很久的名字,為人狡猾,小心謹慎,好幾次抓捕都讓民警們撲了個空,這次收到消息,陳浩和幾名同事身著便衣埋伏在現場周邊,只等「老表」出現。終於「老表」出現了,正當「老表」二人在「討價還價」的時候,陳浩和同事們已經把兩人的退路給封死了。
  • 陳浩武 X 梁冬:3000年前,天才為何扎堆出現?
    陳浩武老師是世界史文化學者,同時也是石門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長江證券的創始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研究員。陳浩武老師在喜馬拉雅開了一個課《人類文明進程100講》。陳老師你好。陳:你好。像孔子孟子講「求善意志」,他們所有的儒學是建立在求善這個基礎上。那麼同樣在軸心時代,古希臘的哲學家,他們所有的行為都建立在求真之上。所以我認為在一個大時代,求真應該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一種追求。他能認識到他所生活時代的真實。
  • 《權力的遊戲》遇到慕夏,背後的故事像史詩一樣波瀾壯闊
    這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關聯到慕夏個人的人生經歷,同時也涉及到人類文明發展中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的美好記憶 1877 年到 1905 年,慕夏常住法國巴黎,那段時光正處在所謂的「美好年代」(法文「Belle Époque」,時間大致在19世紀末到一戰爆發前)。
  • 人們說他是「海報王子」,他的內心是真正的「愛國赤子」,畫作是戲劇,模特是演員,慕夏是導演,不同的方式帶小朋友看慕夏
    層展期:2019/03/30 - 2019/07/21我們花了整整一篇文章的絮絮叨叨和粑粑麻麻們分享了慕夏的前半生用特別的方式和孩子們走進慕夏的「美女世界」細節中看海報,遊戲中看廣告慕夏上篇:為奧匈帝國設計海報和壁畫的工作讓慕夏進退維谷巴黎世博會,成為慕夏藝術生涯的轉折點象徵著斯拉夫民族團結圓環開始反覆出現在慕夏的作品中渴望民族的團結
  • 慕夏海報中的玄機,你真的讀懂了嗎?
    而慕夏的海報中,正是著重描繪了作為戲劇精髓的莎拉個人形象,而不涉及到多餘的道具,這與她的觀點不謀而合。畫面中這位「神選」的女演員身量幾乎與真人大小相當,海報長度超過2米,顯得十分高大,人們在近距離時需要微微仰頭觀看,如同在瞻仰一位矗立的女神,極具視覺震撼力。
  • 獨家揭秘 | 捷克國寶級新藝術大師《慕夏》上海大展
    點擊上方 藍字  ▲  關注訂閱 上海親子指南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 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中日關係展現強大韌性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專訪,就王毅此次訪問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中日韓自貿協定的前景以及面向未來的中日關係等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孔鉉佑指出,在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大背景下,中日雙方應不斷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攜手做大共同利益蛋糕,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中日關係邁上新臺階。
  • 講稿|何懷宏、任劍濤、陳浩武: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
    伯克陳浩武:剛才懷宏老師主要是強調了伯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將、一個奠基式的人物。於是導致政教關係的分裂。這裡面,「巴黎的約翰」作為法國人、法蘭西民族一員的身份,跟他作為基督教信徒的世界社會身份發生了重大衝突。因而最初的激進主義不是一個流派,而是民族主義,到後來才有各種主義的出現。所以意識形態是個啥玩意兒呢?今天都稱意識形態是一個怪物,這個怪物其實一句話概括,它怪就怪在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承諾一攬子地解決所有問題,而進入理想社會。
  • 晨報學記團 |《慕夏》作品展5日倒計時,她們的美值得親眼見證
    ——阿爾豐斯·慕夏也許你沒有聽說過慕夏,也沒有看過他的作品,但你在日本的浮世繪、當代動漫、塔羅牌,包括我們老上海的月份牌上,一定和他的藝術風格有過相遇,只是你不知道那些元素來自於100多年前的他。阿爾豐斯·慕夏,捷克國家級藝術家,他的繪畫作品風格獨特,尤其是在女性的描畫上。此外,他還在攝影、商業設計、珠寶設計甚至室內設計等各個領域都有所涉足。
  • 中國發布丨徐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規劃新時代中日關係
    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倡導支持、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作主旨演講,他表示,16年來,作為中日兩國高層次官民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北京-東京論壇」凝聚了一批批不忘友好初心,共謀合作發展的有識之士,他們為增進兩國民心相通、促進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2020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局的變動以及中美關係等現實問題影響,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高岸明對中方調查數據、調查基本情況和主要調查發現進行了說明。  他指出,調查顯示,在受訪者被問及如何看待當前中日關係時,選擇「好」或「比較好」的比例為22.1%,比2019年下降12.2個百分點;選擇「比較差」或「差」的比例為22.6%,比2019年也下降13個百分點。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局的變動以及中美關係等現實問題影響,中國受訪者對當前中日關係定位表現出進一步觀望跡象。
  • 劉永清:中日關係當務之急是要「扶正壓邪」
    當前日本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今後是否容忍中日關係大局繼續受到釣魚島問題的幹擾和損害,而不是能否藉助右翼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實現自己的意圖。  今年是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上半年過去,中日關係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顯得有些不正常。不惑之年的中日關係卻似乎處於某種病狀,病毒就來自日本右翼的那股邪氣。
  • 中日關係轉暖,「精日」不能翻案
    」,將無底線的喜歡拔高到精神基因,將精神基因嫁接和上升為超越祖國的歸屬感,更告誡中國人要尊重「人選擇自己喜歡國家的權利」,明裡暗裡鼓勵一些人的畸形國家民族觀。中日戰後發展的歷史證明,鑄就兩國友好的中流砥柱是廣大民眾,是在困難中排除阻力推動友好的那些知日派、知華派,唯獨沒有「精日」的市場。因為貫穿中日關係的始終是「以史為鑑面向未來」這一正確史觀以及基本的是非良知。「精日」分子以個人好惡無視歷史,以喜愛為標籤踐踏民族尊嚴,實則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
  • 【評論】等待揭開中日關係的謎底
    一場普通的舞劇演出能否讓中日關係重新邁上正軌?如果是一年前,這或許會被認為是痴人說夢。但對目前敏感和微妙的中日關係來說,這並非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