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見此邂逅,既已邂逅,我便順從天意,因為我和你,必是命中注定。
電視劇《相愛穿梭千年》,根據熱門韓劇《仁顯王后的男人》改編,劇本構思新穎,以兩條平行時空作為背景,一明一暗、酌古準今,該劇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飆升,兩百餘次登上熱門話題及實時熱搜,毫無懸念的佔據同期電視劇收視第一的寶座。
作為一部翻拍劇,劇作在文化鋪陳、空間設計、歷史溯源等多方角度特色鮮明,在流量衍生方向上的功力更是可見一斑,接下來,文章就從電視劇《相愛穿梭千年》入手,帶領大家深入探索成功翻拍劇背後的秘密。
從《深夜食堂》、到《買房子的女人》再到周迅新片《不完美的她》,近年的影視劇市場似乎對國外熱播劇的翻拍格外感興趣。一方面,順著國外熱門劇作的創作思路,國內劇組往往能在劇情結構、人物背書上能收穫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國外劇在版權費上的高性價比,使其在國內具備了較高的市場競爭力。
翻拍痕跡過重,翻拍劇難接地氣的困境
介紹完翻拍劇的引入背景,我們再來看這些翻拍劇的現狀。《深夜食堂》,豆瓣79.8%的用戶評了1分,原因在於,精緻的日式文化在國內難得共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也很難觸及;《賣房子的女人》,原劇中喜劇與誇張的成分沒法照搬,打破了人設平衡,導致主角房似錦的形象略顯刻板生硬;《不完美的她》,劇情節奏緩慢,過於文藝的拍攝風格與意境渲染,讓多數看劇的觀眾感到摸不著頭腦。
事實證明,翻拍劇與國內IP翻拍不同,甚至存在更大的難度,從國外引流的翻拍劇,不僅要保持劇情的流暢可觀,甚至還要解決文化差異、文化陌生的問題,「舶來品」的二次創造,究竟該怎麼做呢?
《相愛穿梭千年》給出的答案是:
對比設置下——渲染環境氛圍,增加代入感;深耕人物性格,營造熟悉感
①色調處理下的空間對比,融入中國元素,降低文化理解難度
環境,在電視劇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影視劇中不恰當的取景,會一下與觀眾產生距離感,可以說,影視本土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環境本土化。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布景、烏鎮味道
電視劇《相愛穿梭千年》,著力打造了兩個空間環境,燈光師在打光之前,會集中研讀劇本,所打的每束光都嚴格適配現場的環境與人物。
劇組將取景地設置在杭州,用熟悉的地標,同時滿足摩天大廈與疏林翠竹的拍攝需求。現代篇色調較亮,冷色係為主;古代篇色調偏暗,暖色係為主,視覺上劃出一明一暗的兩條時空線,一方面,無形間降低了觀眾文化理解上的難度,另一方面,從主角公明的視覺角度,對比彰顯出古今環境與生活節奏的不同。
烏鎮古橋
橋與玉佩,是電視劇中兩個重要的意象,同樣,也是非常具有歷史特色的兩項取景。劇組通過經常水鄉烏鎮中橋面特寫、細膩出彩的玉佩特寫,將濃鬱的中國風格流轉於鏡頭前,讓不少觀眾實現文化認同,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②劇本設計下的人設對比,代入傳統形象,深度激發共鳴
談及深夜食堂,你會想起小吃攤上愛喝酒、有故事的健談的老闆。談及房產銷售,你又會想到在街邊散著小傳單、眼裡滿是夢想的小青年……這些腦海中形成的固有形象,其實就是最地道的本土味道。
踏馬而來的古代士大夫公明
《相愛穿梭千年》劇本中的男女主,採取典型性的人物本土化設定。林湘湘作為現代女性,思想開放,性格嬌俏,是非常接地氣的人設;漢朝士大夫公明,保守嚴謹的作風也很貼合時代背景。兩人初次相遇,湘湘轉身,見公明手執長劍、踏馬而來,這樣突破次元壁的設定,讓戲劇衝突點立顯。
與此同時,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男女主無時不形成一種對比互襯,林湘湘大膽表白、渴望穩定的愛情,公明慢熱溫柔,但被原本時空裡需要奔赴的使命羈絆,無法給到湘湘想要的安穩,他們相愛,卻無法長相見,刺激著觀眾的神經,也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
文明之間平等的交流對話,在《相愛穿梭千年》中,被拉往同一時空,成為可能。劇作利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合理處理古今衝突,既凝聚了傳統文化的古典情懷,又凸顯了現代意識的奇思妙想。
古今生活變遷
片頭小景,竹簡與紙,反映了書寫工具的變遷,箏與吉他,突顯了古今差異,現代文明有進步的部分,也有兼容創新的部分。劇情中,公明與湘湘從「愛」字入手,對現代簡體字的討論,也將古今文化的對比推向高潮。
公明所處的時代背景是,西漢。不同於古裝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唐、宋、清背景,相對冷門的漢代歷史,成為一個非常獨特的選擇。為了構成「高級感」的鏡頭效果,劇組人員圍繞大漢進行了多方面的挖掘考據,努力還原講求規矩、看重儒學的大漢禮樂,有助於讓觀眾更進一步了解漢朝、喜歡漢朝。
服化道中的大漢風情
交領、右衽、系帶、寬袖,人物出行佩劍,大漢風情十足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鞋同樣很講究,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往往鞋底很厚、鞋頭有翹起的裝飾。此外,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燭光照明下的畫面頗具高級感
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優越的照明條件,劇組在古代篇的燈光處理就頗具匠心,光源不是一味追求透亮明麗,而以燭光效果呈現,這種呈現形式,在電視劇《知否》裡也有出現過,這樣做的好處是,燈光在演員臉上跳動,形成有趣的互動感,畫面又流露出自然的高級感與代入感,讓人相信大漢的背景,相信這個背景裡發生的故事。
大漢學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創於春秋的儒學,倡導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漢武帝後的統治者,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及其後學的傳承和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公明背手走路的細節很有意思
劇中的公明,就是個正派的儒生,對朝廷有忠、對愛人有情、對知己有義
這樣的處世觀、愛情觀,正是在處處映射著儒學文化中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的思想內核。
漢帝廢后,王莽篡漢
劇中公明努力為許皇后辯護的情節,以漢成帝廢后為背景;公明幼時好友王莽在劇中坎坷的政權之路,對應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的歷史事件。
電視劇播出之後,不少觀眾表示「為了追上劇情,我已經開始補習漢文化了」。觀眾從漢成帝、許皇后、趙飛燕、王莽的事跡作依託的電視劇中,找到對漢代歷史的興趣,因此去看真正的歷史與真正的文學,由劇作掀起漢文化風潮,甚至引發傳統價值觀的回歸,《相愛》的精彩顯然已超越了電視劇本身。
近期廣播電視總局,出臺了關於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管理的方案,表示要反對「注水」情節,規範電視劇的集數長度,提倡劇集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的創作。由此,劇集長度的話題,再次引起輿論熱潮。
為什麼廣電局要限制電視劇集數?
影視劇製作成本普遍高漲,團隊需要更好地利用流量時代所帶來的話題收回成本、同時賺取更多的盈利,拉長電視劇集數便成為不二選擇。誠然,流量是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流量可以成為一部電視劇宣傳的核心重點,被拉長的電視劇,劇情注水、配角加戲、劇情疊加等問題層出不窮,降低了劇集口碑與觀眾的觀影體驗感,合理限制電視劇集數,濃縮故事、講好故事也因此顯得刻不容緩。
值得一提的是,劇作長度只有22集的《相愛穿梭千年》劇組,在平衡電視劇熱度與質量的過程中,給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宣傳概念——流量衍生。
流量衍生的關鍵在於:互動
《相愛穿梭千年》採用周播劇模式,順拍劇本,編劇寫一集,團隊拍一集,在每周播出內容中,充分參考到觀眾互動反饋的因素,比如希望某一位配角多出場、希望節奏加快,希望多看到男女主人公的互動等等,這種跨屏互動不僅為電視劇帶來了難以想像的網絡熱度,更為劇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官博互動話題,大結局預測
於此同時,編劇一直在劇組進行劇情微調,部分關鍵場次會拍攝多次,有不同的劇情走向,也會根據播出後觀眾的反應來決定大結局;官博實時更新劇組拍攝動態,放出互動話題,互動過程中,各類衍生周邊、衍生網絡用語、表情層出不窮,電視劇中主要人物的命運走向,熱門人物的每逢出場都會引發屏幕外的互動高峰,整體宣傳效果不言而喻。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既然相愛,就要穿過紛擾城市,握住你的手」。兩千年過去了,什麼都變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
電視劇《相愛穿梭千年》,通過公明與湘湘的愛情,將大漢與現代相連,體現了古今文化衝突的同時,展現了從古至今始終一脈傳承的主流文化,又通過整個劇組的協調,將翻拍劇的亮點與靈魂、以及真正想要表達的理念,生動的傳遞給熒幕前的觀眾。這些無疑會為翻拍劇的本土化進程,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的新思路,也為之後優秀翻拍劇的產出,做出了優質的示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