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之家:七十年前的女孩,看著陰雲中的我們

2021-02-08 東來青鳥西飛去

二戰期間,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和她的父母姐姐因為猶太人的身份,不得不從德國前往荷蘭避難。但不久之後,德國攻佔荷蘭。他們為了避免前往集中營,在阿姆斯特丹安妮父親公司的密室內藏匿了兩年多,直到被蓋世太保發現,押送上了前往集中營的火車。在密室的八個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活過了戰爭。他回到荷蘭,在朋友手中拿到了安妮在密室裡留下的日記,集結出版。

我不想用「二戰」這個詞,因為對我們而言,這兩個字只代表一段既定的、慘痛的、轟隆隆的歷史。我們熟知它是如何暴露了人性前所未有的低谷,也熟知曙光在何時到來。

而在13歲的安妮的生活中,沒有「二戰」這個概念,只有一件件確實發生在身邊、在人們口中、在收音機裡的或大或小的改變:

德國發生了「水晶之夜」,猶太人的商鋪被砸;

荷蘭投降,德國的坦克開上了阿姆斯特丹的街道;

在荷蘭的所有猶太人必須集中登記;

6周歲以上的猶太人必須時刻佩戴代表其身份的黃色「猶太星」;

猶太兒童必須前往猶太學校;

出現了只針對猶太人的宵禁;

猶太人不能再出現在公共運動場所;

猶太人只能在下午3至5點間去商店購物;

電車拒絕猶太人乘坐;

猶太人不被允許騎自行車;

一些店鋪掛出了「猶太人禁入」的牌子;

猶太人被一批批隨機徵召,「為德國軍隊製造武器」;

……

照片來自Stapf Bilderdienst, NIOD

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燒開一鍋溫水。

而自由的未來,不知何時才能到來。

甚至不知是否存在。

身在迷宮的人,和俯視迷宮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視角。身在歷史之中的普通人,不知道哪時哪刻才是轉折點,哪個事件才是裡程碑。一切仿佛循序漸進,人們被一步步推著後退,茫然不知身後還有多遠才是深淵。

第一步,是區分人群;

第二步,是區別對待;

然後,當大眾不再對另一個群體產生認同感,他們就不會在意發生在弱勢群體上的任何事情。

猶太人,同性戀,殘疾人,吉普賽人,反對派……

與我何幹?

英劇《黑鏡》中有一集,軍隊不依不饒地追逐著被稱為「蟑螂」的變異人類,誓將它們斬草除根。民眾痛恨「蟑螂」,因為怕自己被他們「血液裡的壞東西」感染。但事實上,所謂的「蟑螂」不過是有基因缺陷的普通人類,只是士兵腦中植入的晶片操縱了他們的五感,將「蟑螂」正常的人體扭曲成恐怖畸形的形貌,將他們求救的話語轉變成無意義的古怪尖嘯,從而使軍隊能執行高效率的屠殺。晶片損毀後,士兵看著面前與普通人無異的「蟑螂」,一時不願接受自己曾屠殺平民的事實,憤怒質問:「就算我是被操控的,為什麼普通民眾也怕你們?」

左:奧斯維辛大門,來自wikipedia

右:奧斯維辛受害者的眼鏡,來自wikimedia

極少數的幸運兒逃離了,或是在躲藏中惶惶度日。荷蘭境內十數萬人離去了,只有五千人倖存。

安妮之家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本《Memorial Book》(紀念之書),這本黑色封面的書厚重如詞典一般,內裡只有一個個的名字和死亡日期,一頁兩列,整整齊齊無窮無盡地排列下來。

那全都是在集中營裡死去的人。

在安妮所在的那一頁,我按字母順序找到了她的名字。短短三行小字,細細的、輕輕的。背後是一個支撐起以70餘種文字發行的書籍、八部影片、年訪問量百萬人次的旅遊景點的,一名生命終結在花季的少女的人生故事。

可是,排列在安妮上方和下方的名字,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一旁緊緊挨在一起的四個Aron Frank,又分別屬於誰?她們彼此相識嗎?

整頁整頁以Frank為姓的人,在他/她們死前,又分別經歷了怎樣的愉快的日子,和痛苦的掙扎?

這不是一本書,這是十萬本遺失的日記的目錄。

同一時間,在另一片土地,更有無數同樣失去了性命的人,連名字都沒能留下。

三十萬不是一個數字。那是屍山血海,厲厲鬼哭。

統計可以把人看成數字。但我們不能。

這些天以來,我和很多人一樣,每一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關注疫情進展:又新增了多少例疑似,多少例確診,多少例死亡。

看著疫情報告中曲線的走勢,恍然如同曾經玩過的《瘟疫公司》遊戲的開局。

截屏來自瘟疫公司App Store頁面

——「你是一種剛誕生的瘟疫。為了勝利,你必須進化並傳播到世界各地,消滅所有的人類。」

——「瘟疫已經傳播到了一個新的洲。」

——「全球新增的感染人數已經超越肺結核,它是一種傳染性很高的疾病。」

——「你成功地進化了你的瘟疫。」

——「該疾病是全球最致命的瘟疫。它已殺死超過3億的人類——這已超越了天花!」

——「雖然人類已經盡了全力,但是瘟疫還是摧毀了全世界。僅存的倖存者藏身在廢墟裡,沒有一絲存活機會。」

遊戲屏幕的最下端,顯示著全球人口的進度條全成了黑色,7,761,920,809一旁的骷髏圖樣,標誌著瘟疫的勝利。

但每天的疫情推送中,那些增長的不是遊戲中的數字,是一個個確實生活過、存在過的人。

「我們必須記住,那些是人,不是數字。」 

截圖自世界衛生組織的推特 

——「關注地區:湖北。最新動態:新增死亡64例,截至目前總計414例。」

我必須提醒自己:

「All their would-haves are our opportunities.」

他們所未能完成的,是我們尚且擁有的,改變的可能。

春節禁足七天,仿佛已經如同一個月那麼難熬。

被關在在20立方米的籠子裡,「頭三個月就把一生裡面所能夠想的都想完了」。

遠洋漁船載著33名船員出海一年,22人命喪同胞之手,只有魂魄一同返鄉。

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 1978-1979》(「籠子」)

他把自己在木籠中關了一年

圖片來自MoMA

問題從來不是,在獨立空間內人能存活多久。

而是,獨立空間內,人能保持樂觀和尊嚴多久。

一間大約十平米的小屋,是安妮的父母和姐姐三個人的寢室。

安妮自己則同另一名藏匿者一起,擠在廁所大小的房間內。

在安妮的密室(Secret Annex),整整兩年,八個人被迫朝夕相處。在白天所有人不得打開自來水,不得使用衝水馬桶,上下樓梯必須輕悄,講話也只能耳語,因為工人工作的倉庫就在樓下。當安妮無法忍受的時候,13歲的女孩,不能撒潑打滾,不能尖叫跺腳,她只能回到自己的房間,埋在被子裡無聲啜泣。

連這個房間,甚至都不是屬於她一個人的。

只有在晚上,他們才可能輕輕推開偽裝成書架的暗門,到前方的辦公室裡走一走。

或者,趁清早到閣樓裡去,呼吸一點點從木頭縫隙中透進來的新鮮空氣。

左邊的建築是安妮父親公司的辦公室,右方紅圈內是密室的範圍。

箭頭指示暗門的位置。數字標示了該房間內居住者的數量。

攝/鳥十一  

兩年多的時間中,他們時刻生活在不安的重壓之下。一旦被發現,等待著他們的別無他路,只有死亡。

在我心目中,我們八個人好像是一塊藍天,四面八方被逐漸逼近的烏雲包圍著。我們站著的這塊圓圓的地方還是安全的,但烏雲正在圍過來,我們和那一直逼過來的危險之間的圓圈愈收愈緊。我們周圍都是黑暗和危險,我們急著尋找逃出去的路,結果彼此你擠我撞。

但是在這樣的壓抑之中,我還記得他們所有的樂觀和幽默,所有為了改善生活的努力:

他們有嚴格的作息時間,但是星期日起床的時間可以放寬;

孩子們接受固定的課程,法語、拉丁語、代數;

他們渴盼著星期六,因為那是一起閱讀書中新章節的日子;

自擬的《密室條例》中寫著,「只能使用文明的語言,因此禁用德語」;

安妮房間的牆上,貼著風景明信片、大衛像、和影星的照片;

安妮父母房間的牆紙上,留下了一道道鉛筆痕跡,是她和姐姐在兩年之中不斷增高的記錄;

在幫助他們藏匿的荷蘭夫妻結婚紀念日的當天,他們用有限的食材製作出了一頓晚宴,配有正式的菜單;

密室中另一個家庭的男孩過生日,收到了股票交易主題的桌遊作為禮物;

安妮還和他分享了彼此的初吻。

當然,還有寫作。「只要我能寫作就會擺脫一切,我的憂傷不見了,我的勇氣又誕生了」,她的日記不僅僅是少女的心事、苦悶的傾訴、事件的記錄,更有文學的嘗試,甚至哲思的閃光。

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我在這裡的經驗,是一個有趣人生的一個好開頭。碰到最危險的時刻,我都必須往它們幽默的一面看,並且笑一笑,理由——唯一的理由就在這裡。
我年輕,有許多尚未發現的特質;我年輕又堅強,正活在一場大探險裡;我正在這探險過程之中,不能因為沒有什麼好玩的事而只顧整天唉聲嘆氣!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覺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覺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覺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這是一場多麼迷人有趣的探險!有此種種,我為什麼要絕望?

我們厭惡黑暗。但只要還有希望,還有人性的閃光,就能藉此暫祛周圍的暗影,等待黎明的時刻。

甚至因為黑暗,光芒會更刻骨銘心。

柏林圍牆沉重的歷史中,讓我記憶深刻的不是重要事件的日期,不是國際形勢,而是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的故事。牆的這一側,智計百出突破高牆、巡邏隊和檢查站的故事:自製彈射器、潛水艇、熱氣球、秘密挖掘的地道、藏人的行李箱和汽車後備箱;牆的那一側,眾志成城接應來自東德的陌生人的努力:七手八腳舉起的床墊,鼓勵的標語和吶喊、空投物資後搖擺翅膀的飛機、手捧急救箱時刻準備救援的人群。

西德的兩名警察幫助自東德逃來的少年翻下柏林圍牆

圖片來自The Atlantic

這些溫暖的、笑中帶淚的時刻,並沒有讓我們忘記歷史。而是只有將宏觀的記錄不斷拉近,才能顯露出一個個像素,那是屬於人的智慧、堅韌和幽默。

因參與並領導荷蘭方面的抵抗運動,喬治·馬德羅(George Maduro)被納粹逮捕後在集中營喪生。戰後,他獲得了荷蘭的最高榮譽,威廉軍勳章(Military Order of William)。他的父母沒有選擇用紀念碑來紀念他,而是出資建造了馬德羅丹小人國,一個微縮的荷蘭。那是從五十年代直至今天,不但令孩子們興奮不已,甚至讓成年人都流連不去的童話之地。

我們不遺忘壞的事情,但人們也需要看到好的事情。因為人是與攝魂怪相反的、以快樂為食的生物啊。

只要是大家情緒平緩下來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在生活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小樂趣的。面對目前的處境終日愁眉苦臉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這不僅對密室中的人們毫無幫助,更幫不了外面的人們。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好好活下去,抱著樂觀和希望活下去,這才是我們建立密室的意義所在。所以無論做什麼,我們都不必時刻為外面的同胞擔心,假如某件事讓大家覺得很開心,那麼就笑吧,不必為自己的快樂而感到羞恥。德國人想把我們都打入痛苦的深淵,這正是他們的算盤。外面的人們在痛苦中煎熬,我們在密室中就一定得活出自己的樣子。整天哭喪著臉,我絕不能那麼做。

安妮·弗蘭克

圖片來自安妮之家博物館官網

在對安妮之家參觀者的採訪中,一名老人說,「我們都不願意去想這種事情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但是,它確有可能再次發生。」

人類經歷過很多次災難,有些我們勝利了;有些我們輸了;有些讓我們損失慘重,已經無所謂勝敗與否。

但只要人性還在,尊嚴還在,希望還在。

對幸福的渴望還在。微笑的能力還在。

災難總有過去的一日。

人類全部的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裡:等待,和希望。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文/鳥十一



繪/青枝

來歐洲之前,對猶太人和猶太歷史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來歐洲後,開始深入研究歐洲歷史,而二戰也是近代史最重要的一課。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的博物館,二戰歷史重要的見證,不得不讓每一個駐足的人反思。歷史上的猶太人受到了如此大的歧視與傷害,可如今呢?在德國的猶太人依然受著歧視,種族歧視從來就沒有消失。這次武漢肺炎,從對武漢人的偏見上升到對中國人的歧視,這也是每一個在國外的華人深切的感受。

這幅畫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安妮日記》,本該是享受美好的年紀,卻被困在閣樓裡兩年,後面集中營中的生活更是不敢想像。這樣一個熱愛寫作的安妮,這本紅色的筆記可能是她在苦難中唯一快樂。被困住的只是身體,困不住的是樂觀和有趣的靈魂。

文/青枝

相關焦點

  • 安妮背景故事更新!她如何從「小女孩」變成「邪惡的黑暗之女」?
    黑暗之女安妮背後的故事?有小夥伴會問了,安妮的故事不是早就有了嗎,為什麼還要講?實際上,這一次背景故事的更新,更為詳細給大家講解一位小姑娘究竟是如何與火焰、灰燼聯結在一起的,然後又是如何成為大家眼中「賣熊的小女孩」。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走進紅髮女孩安妮的世界裡
    兩天的時間裡,書桌旁、沙發上、床上,我手邊不離的都是這本書,靜靜地,我走進了愛幻想的女孩安妮的世界裡.情不自禁地,我被小說的主人公——紅頭髮雀斑女孩安妮深深打動!為她身上所散發出的的美好品質——至真、至善、至美而驚嘆!這是一個多麼可憐的女孩啊!出生不久即父母雙亡,成了孤兒。十歲之前她在兩個家庭裡做保姆,幫忙帶很多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後來被送到了孤兒院,可是她依然樂觀熱情!
  • 解讀安妮之家密室裡的秘密
    最近一則關於安妮·弗蘭克的日記著作權是否到期的爭議,再次將人們的視線關注到這個已經離開人世70年的小女孩身上。
  • 安妮之家——時代抹不去的記憶
    安妮之家外景 攝影:史靖洪從外表看,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路263號的房屋與附近的運河小屋沒有什麼區別,它的正面瀕臨運河,主體由暗紅色的磚塊砌成,共有四層高,分前屋和後屋。排隊等候進入安妮之家的觀眾 攝影:史靖洪事實上,這座房屋原本是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在荷蘭所經營的公司所在地。
  • 78年前13歲女孩從南京逃難到昆明 寫東方安妮日記
    78年前13歲女孩從南京逃難到昆明 寫東方安妮日記 2015-06-16 13:07:42來源:南京晨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殊不知,如同我們教材中《口技》一文——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刪減版。如果說「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算是某種少兒不宜的話,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畢竟,如果你小學時候就通讀了《紅樓夢》,想必也不會對《口技》中的這段描寫大呼小叫。
  • 《安妮日記》:每個女孩都該有的勇氣
    當我讀到《安妮日記》的時候,冥冥之中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安妮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也在記錄自己的成長,更是給很多孩子在成長中的種種煩惱解惑。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見荊棘,我們也會遇見狂風暴雨,但唯有自己有一顆堅定的心,相信明天在向我們招手,你的內心一定會是燦爛無比。
  • 《雲中行走》沒有告訴你的事實與真相
    上周末,無數人在影院目瞪口呆地觀看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雲中行走》。
  • 經典推薦 | 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
    片名:《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導演:賈斯汀·查德維克主演:娜塔麗·波特曼、斯嘉麗·詹森、艾瑞克·巴納在玩耍的時候,爸爸表示了對安妮的期望,並說了「也許瑪麗是孩子中最好看,也是最善良的,在這個世界要出人頭地,可不是有一張漂亮的臉蛋和一顆善良的心就可以了。」這也奠定了後面發生故事兩個女孩全然不同的處理手段和後面的結局。
  • 《安妮日記》她只是一個女孩
    當你看過了,辛德勒的名單,見識過法西斯德國,罪惡的集中營中,那不可抗拒的恐懼,讓人無法喘息的生死壓迫之後;在你細細的體味了,鋼琴家中,一名藝術家,怎樣在戰火中,為了逃避迫害,四處逃竄,狼狽的為了吃的,四處搜索,像個沒有人性的畜生後;你再來看,這樣的一個宣告法西斯罪惡的題材劇目,安妮日記時,你已經品位不出太多殘酷,除了那些,藏匿在那個閣樓中簡單的日子中的雞毛蒜皮帶來的生活的零星不順,感官的麻痺
  • 《安妮日記》大衛星
    這場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於美國的南北戰爭,但是,在全世界人們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看《安妮日記》,又一次體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儘管自己認為已經了解了很多。這真的讓人很悲傷,因為哀傷的配樂,還有在黑白與彩色間切換的色彩,無不預示著這樣的結局。看著看著,就不知不覺有了想哭的衝動。沒有奇蹟,一切變成了徒勞。
  • 《公主日記3》即將開拍,這一次,我們都在等不老仙女:安妮海瑟薇
    打開電視,看著電影頻道裡安妮海瑟薇忽閃忽閃的大眼睛,覺得有一天自己也能遇到命定的王子...15年過去了,今年1月,安妮海瑟薇在一個電視採訪中突然聲稱:「 《公主日記3》確實已經有劇本啦,我很願意出演哦。但是在一切準備好之前,我們不會給出準確消息的。」
  • 女孩的感情總是詩,安妮的詩是甜美的詩
    例如,安妮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兩年的大學課程並取得了教師執照,這也是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綠山牆的安妮》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在小村莊阿馮利的綠色山牆農舍裡,有兩個兄弟姐妹馬修和瑪麗。他們倆未婚同居在一起。他們年紀大了,想收養一個孤兒院的男孩幫忙做家務。陰差陽錯,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安妮。
  • 安倍參觀荷蘭「安妮之家」 稱會謙虛面對歷史事實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地時間3月23日晚參觀了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博物館。據日本共同社3月24日報導,關於東京發生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作品《安妮日記》遭破壞一事,安倍對博物館相關人士表示「此事非常令人遺憾,今後會努力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 《紅髮少女安妮》:綠山牆農莊裡的愛和希望,是安妮最美的歸宿
    《紅髮少女安妮》算是一部很久遠的作品,首播的日期是1979年,距今已有40年的歷史了。在那個動畫行業才剛剛步入軌道的時候這部作品就出現在了大眾視野,它講述的就是關於被陰差陽錯領養的少女安妮的故事,也是她走向新家開啟人生新篇章的時刻。
  • 黑暗之女 安妮 (符文之地、法師)
    有一天安妮天黑之後開始發燒,全身變得非常的燙,她的母親阿莫琳為了救他不知所蹤,只留下了那個玩具提伯特(相傳這塊土地曾經遊蕩著一隻巨大的暗影熊,阿莫了非常感興趣還縫製了一隻玩具)。後來格雷戈裡與莉安娜重組家庭,但是安妮與他們一直不和諧。
  • 《雲中行走》首曝冒險團隊 瘋狂夢之隊大集結
    《雲中行走》首曝冒險團隊 瘋狂夢之隊大集結2016年01月07日 09:24:16來源:新華娛樂    《雲中行走》冒險團隊曝光 偷盜片即視感滿滿    影片的核心無疑是囧瑟夫對菲利普·帕特的真實演繹,然而《雲中行走》絕不是只拼視覺特效的獨角戲,這次驚世壯舉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冒險。影片錯落有致的情節,沒有枯燥,沒有凌亂,也沒有煽情,唯獨缺不了的,是完成整個壯舉的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們——經典偷盜片《十一羅漢》即視感滿滿。
  • 比《心靈奇旅》更懂生活意義的,是這個117年前的紅髮女孩
    他一直渴望得到演出的機會,但幸運之神眷顧他之時,他卻因為意外被帶到了一個奇幻地方「生之來處」,在那所有的靈魂都將通過培訓,找到他們的火花(興趣所在),以此獲得返回地球的通行證。在「生之來處」,他遇到了早熟的靈魂「二十二」,陰差陽錯下他和「二十二」在地球進行了一場奇幻之旅。但最終實現演出夢想的喬伊,卻覺得萬分空虛,他發現他追逐了一輩子的爵士夢,讓他錯過了生命中的很多美好。
  • 記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回顧《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但一場恐怖的災難在安妮少女時期就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場恐怖災難有名有姓:納粹主義和種族仇恨。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12日報導,安妮·弗蘭克就是那個擁有會笑的大眼睛的女孩,她的形象似乎被時間冰凍起來。在享譽國際的書籍《安妮日記》的封面上,她永遠笑盈盈地看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