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值青春年少,本應在藍天下自由地奔跑,卻被迫躲藏在暗無天日的秘室裡;她天真活潑,本應無所顧忌地大聲說笑,卻只能整日屏聲靜氣;她本應成為一名記者或者名作家,卻過早地慘死在德國納粹的集中營中。她就是曾經感動了無數讀者――《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近日,第一資訊記者史靖洪前往安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藏身之處,重溫那段給人類留下無數苦難,卻也帶來不盡思考的歲月。
前世:調料公司
安妮之家外景 攝影:史靖洪
從外表看,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路263號的房屋與附近的運河小屋沒有什麼區別,它的正面瀕臨運河,主體由暗紅色的磚塊砌成,共有四層高,分前屋和後屋。它最初建立於1635年,內部結構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數次改造和擴建,增添的部分就包括二戰期間安妮和家人所藏身的上面兩層的「後屋」。正是在這裡,安妮寫下了她那本舉世聞名的日記。
排隊等候進入安妮之家的觀眾 攝影:史靖洪
事實上,這座房屋原本是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在荷蘭所經營的公司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弗蘭克甚至作為德國軍官,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安妮於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法蘭克福,姐姐瑪戈特比她大4歲。平靜的生活隨著希特勒於1933年在德國掌權被打破,納粹推行的反猶政策迫使弗蘭克一家從德國逃到了荷蘭。在親戚的幫助下,奧託在阿姆斯特丹經營了兩家公司,一家公司名為歐培克塔(Opekta),主要銷售果醬膠凝劑;另一家公司為佩克塔孔(Pectacon),主要製作肉用香料。
安妮之家 攝影:史靖洪
當年,這座房屋的第一層就是公司的倉庫,工人們就在倉庫裡為公司磨製各種香料,如胡椒和丁香等。第二層是辦公室,有四位職員在這裡辦公。他們就是後來為八位藏匿者提供幫助的人。第三層是儲藏間,專門用來保存各種香料等物品。因為香料不能受到陽光的直射,所以這層的玻璃窗上塗上了油漆,這樣一來,誰也看不見後屋裡面的東西了。
當年:藏身之處
書架背後就是秘室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上到這座房屋的三樓,穿過用於掩蔽而特製的可轉動書櫃,後面就通往密室。1940年5月,德軍佔領荷蘭,也將反猶政策帶到這裡。在親眼目睹自己的親朋好友被不斷投入納粹集中營後,安妮的姐姐瑪戈特也收到了納粹的徵召令。1942年7月6日,弗蘭克夫婦及其兩個女兒決定立即躲進密室裡。後來,範佩爾斯一家三口,即赫爾曼和他的妻子奧古絲特及其兒子彼得,再加上醫生弗裡茨•普費弗一共8個猶太人,一起在不到50平米的秘室裡生活了兩年一個月的時間。奧託公司的四位辦公室職員為8位藏匿者提供食品、衣物、書籍和報紙等生活用品。
安妮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不幸的時刻還是來到了。1944年8月,因有人出賣,黨衛隊突然闖入這裡,將包括安妮在內的8名藏匿者及兩名提供幫助的男士全部逮捕,並把他們押往奧斯威辛集中營。安妮後來被轉移到伯根—貝爾森集中營,大約於1945年2月因傷寒離世,時年不滿16周歲。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在戰後進行了許多調查,但一直都不知道告密者到底是誰。
安妮在秘室中居住的房間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現在走進密室,讓人感覺時空似乎永遠地凝固在安妮等人被捕的那一刻,所有的房間都保持著被德國納粹洗劫一空的原樣,可仍有許多細節頑強地告訴參觀者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為了不讓鄰居看到他們,過道間的窗玻璃上都貼有不透明的玻璃膜,密室的窗簾永遠關得死死的。衛生間的鏡子上寫著:「噓,爸爸別出聲,奧託,噓……快過來,你不能讓水這樣流。走路輕點兒!」在安妮父母和姐姐居住的房間裡,可以看到父母在牆上刻畫下的線條,紀錄了兩個女兒在躲藏期間的身高變化。在兩年的時間裡,瑪戈特長高了5釐米,而安妮則長了13釐米多一點。
今生:安妮之家
安妮日記原件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在8名藏匿者中,只有安妮的父親奧託一人倖免於難,熬到了戰爭結束。當他返回阿姆斯特丹後,當年幫助他們藏匿的梅普•吉斯將倖存下來的安妮日記手稿交給了他。原來就在安妮13歲生日之際,也就是他們躲進密室之前,她得到的一件禮物是一個紅色方格日記本。於是,她開始寫日記,並在用完這本日記本之後,繼續在其它筆記本上寫。她希望在戰爭結束後出版一本關於她在密室內躲藏生活的書。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奧託決定將安妮的日記出版,荷蘭文首版於1947年6月25日正式發行。截止目前,《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其中包括中文版。
觀眾留言簿 攝影:史靖洪
二戰結束後,安妮當年躲藏的密室已經人去樓空,破舊不堪。1955年,一家荷蘭公司申請在此地修建辦公大樓,阿姆斯特丹人聽到這消息後非常生氣,他們自發成立了「行動委員會」,並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長。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家表示願意出資建立一個基金會,把安妮密室遺址改建成一個博物館。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館成立。
時至今日,安妮之家已成為一個時代抹不去的記憶。
找到我們的方式:
添加微信好友,搜索公眾帳號「第一資訊」;
點擊標題下方的「第一資訊」字樣添加;
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