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之家——時代抹不去的記憶

2021-02-25 第一資訊

她正值青春年少,本應在藍天下自由地奔跑,卻被迫躲藏在暗無天日的秘室裡;她天真活潑,本應無所顧忌地大聲說笑,卻只能整日屏聲靜氣;她本應成為一名記者或者名作家,卻過早地慘死在德國納粹的集中營中。她就是曾經感動了無數讀者――《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近日,第一資訊記者史靖洪前往安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藏身之處,重溫那段給人類留下無數苦難,卻也帶來不盡思考的歲月。

前世:調料公司


安妮之家外景 攝影:史靖洪

從外表看,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路263號的房屋與附近的運河小屋沒有什麼區別,它的正面瀕臨運河,主體由暗紅色的磚塊砌成,共有四層高,分前屋和後屋。它最初建立於1635年,內部結構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數次改造和擴建,增添的部分就包括二戰期間安妮和家人所藏身的上面兩層的「後屋」。正是在這裡,安妮寫下了她那本舉世聞名的日記。


排隊等候進入安妮之家的觀眾 攝影:史靖洪

事實上,這座房屋原本是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在荷蘭所經營的公司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弗蘭克甚至作為德國軍官,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安妮於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法蘭克福,姐姐瑪戈特比她大4歲。平靜的生活隨著希特勒於1933年在德國掌權被打破,納粹推行的反猶政策迫使弗蘭克一家從德國逃到了荷蘭。在親戚的幫助下,奧託在阿姆斯特丹經營了兩家公司,一家公司名為歐培克塔(Opekta),主要銷售果醬膠凝劑;另一家公司為佩克塔孔(Pectacon),主要製作肉用香料。


安妮之家 攝影:史靖洪

當年,這座房屋的第一層就是公司的倉庫,工人們就在倉庫裡為公司磨製各種香料,如胡椒和丁香等。第二層是辦公室,有四位職員在這裡辦公。他們就是後來為八位藏匿者提供幫助的人。第三層是儲藏間,專門用來保存各種香料等物品。因為香料不能受到陽光的直射,所以這層的玻璃窗上塗上了油漆,這樣一來,誰也看不見後屋裡面的東西了。

當年:藏身之處


書架背後就是秘室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上到這座房屋的三樓,穿過用於掩蔽而特製的可轉動書櫃,後面就通往密室。1940年5月,德軍佔領荷蘭,也將反猶政策帶到這裡。在親眼目睹自己的親朋好友被不斷投入納粹集中營後,安妮的姐姐瑪戈特也收到了納粹的徵召令。1942年7月6日,弗蘭克夫婦及其兩個女兒決定立即躲進密室裡。後來,範佩爾斯一家三口,即赫爾曼和他的妻子奧古絲特及其兒子彼得,再加上醫生弗裡茨•普費弗一共8個猶太人,一起在不到50平米的秘室裡生活了兩年一個月的時間。奧託公司的四位辦公室職員為8位藏匿者提供食品、衣物、書籍和報紙等生活用品。


安妮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不幸的時刻還是來到了。1944年8月,因有人出賣,黨衛隊突然闖入這裡,將包括安妮在內的8名藏匿者及兩名提供幫助的男士全部逮捕,並把他們押往奧斯威辛集中營。安妮後來被轉移到伯根—貝爾森集中營,大約於1945年2月因傷寒離世,時年不滿16周歲。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在戰後進行了許多調查,但一直都不知道告密者到底是誰。


安妮在秘室中居住的房間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現在走進密室,讓人感覺時空似乎永遠地凝固在安妮等人被捕的那一刻,所有的房間都保持著被德國納粹洗劫一空的原樣,可仍有許多細節頑強地告訴參觀者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為了不讓鄰居看到他們,過道間的窗玻璃上都貼有不透明的玻璃膜,密室的窗簾永遠關得死死的。衛生間的鏡子上寫著:「噓,爸爸別出聲,奧託,噓……快過來,你不能讓水這樣流。走路輕點兒!」在安妮父母和姐姐居住的房間裡,可以看到父母在牆上刻畫下的線條,紀錄了兩個女兒在躲藏期間的身高變化。在兩年的時間裡,瑪戈特長高了5釐米,而安妮則長了13釐米多一點。

今生:安妮之家


安妮日記原件 攝影:Cris Toala Olivares

在8名藏匿者中,只有安妮的父親奧託一人倖免於難,熬到了戰爭結束。當他返回阿姆斯特丹後,當年幫助他們藏匿的梅普•吉斯將倖存下來的安妮日記手稿交給了他。原來就在安妮13歲生日之際,也就是他們躲進密室之前,她得到的一件禮物是一個紅色方格日記本。於是,她開始寫日記,並在用完這本日記本之後,繼續在其它筆記本上寫。她希望在戰爭結束後出版一本關於她在密室內躲藏生活的書。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奧託決定將安妮的日記出版,荷蘭文首版於1947年6月25日正式發行。截止目前,《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其中包括中文版。


觀眾留言簿 攝影:史靖洪

二戰結束後,安妮當年躲藏的密室已經人去樓空,破舊不堪。1955年,一家荷蘭公司申請在此地修建辦公大樓,阿姆斯特丹人聽到這消息後非常生氣,他們自發成立了「行動委員會」,並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長。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家表示願意出資建立一個基金會,把安妮密室遺址改建成一個博物館。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館成立。

時至今日,安妮之家已成為一個時代抹不去的記憶。

找到我們的方式:

添加微信好友,搜索公眾帳號「第一資訊」;

點擊標題下方的「第一資訊」字樣添加;

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無安妮,不青春」,安妮寶貝的愛欲與回歸!
    人物簡介安妮寶貝,本名勵婕,出生於浙江寧波,中國當代女性小說家、散文家和雜誌編輯。1998年開始發表小說。2014年6月16日,安妮寶貝在新浪微博上宣布改筆名為「慶山」。80後的小時代上一個世紀我們熟讀張愛玲,這一個世紀我們熟讀安妮寶貝,無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她。這位中國文藝女青年,以勤耕與奮力,建造出一個時代的城堡,呢喃絮語、愛欲警語,深深打動無數八零後九零後的青春少女心。
  • 盒式錄音帶,一個抹不去的時代印記!
    盒式錄音帶,一個抹不去的時代印記!前幾天搬家,偶然發現柜子下面,竟然珍藏著幾十盒的錄音帶,也就是俗稱的磁帶。這些盒式錄音帶距離現在已經接近三十年,錄音帶真的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八、九十年代不像現在,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下載或者在線聽音樂,那時候MP3也沒有出現,想聽歌,聽喜歡的歌就是通過錄音播放機,或者通過收音機聽眾點歌,聽眾點歌曾經是最喜歡的節目之一,通過收音機或者錄音機解決對音樂、歌聲的的嚮往。如果在收音機能聽到自己喜歡的歌,那是比吃一頓大餐還開心的事!
  • 走得再遠, 鄉情是抹不去的記憶
    記者潘旭婷  「今年我已經是第四次來家鄉了,這裡於我而言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說起寧海,說起老家的一景一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不免感慨萬千。  雖然出生在上海,但老家因為有祖母在,每年暑假王戰總會回來探望。「我和鄉村最早的記憶當然是在寧海,鄉村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美好的記憶。」
  • 抹不去的齊馬藍
    它仿佛是一處留白,一種思索,一個控訴,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召喚,人們稱這抹藍為「齊馬藍」。齊馬做了身體改造手術,使自己成為水火不侵的生物,可以在星際自由翱翔,暢遊行星,探索未知的美麗。他將那抹專屬的藍色鋪在廣袤的宇宙星系,仿佛整個世界都是屬於他的色彩。
  • 張雲鵬:抹不去的記憶
    張雲鵬近照抹不去的記憶  --記念下鄉五十周年   2018年3月  張雲鵬蔥綠的麥田碧綠的河水墨綠的森林 叢中花兒笑水中魚兒歡林中鳥兒唱         宿舍牆壁上,針對剛剛遷移的勞改犯,還沒來得及除掉的標語--「改造不徹底 ,犯罪還是你」,深深的刺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經。         浪漫與詩情畫意,被嚴酷的現實打得粉碎。
  • 安妮之家:七十年前的女孩,看著陰雲中的我們
    安妮之家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本《Memorial Book》(紀念之書),這本黑色封面的書厚重如詞典一般,內裡只有一個個的名字和死亡日期,一頁兩列,整整齊齊無窮無盡地排列下來。那全都是在集中營裡死去的人。在安妮所在的那一頁,我按字母順序找到了她的名字。短短三行小字,細細的、輕輕的。
  • 高清: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 中山路抹不去的記憶
    中山路 抹不去的記憶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唐輝吉/圖 孫鵬遠/文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     每一片青苔和爬山虎佔據的牆角,都鐫刻著一段歷史,有著時光的厚實和溫度。
  • 抖音這樣的記憶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歌?無論怎麼努力卻抹不去哪裡聽
    抖音這樣的記憶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歌,相信大家也是刷到過「這樣的記憶有什麼意義」這首歌,那麼這首歌到底叫什麼呢,可能還有些小夥伴不知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抖音這樣的記憶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歌
  • 大光明電影院,老臺東抹不去的記憶!
    曾經的老影院舊址仍在,但可能再也找不回當年的感覺了。曾經的老影票,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了,可當年的記憶,是否還深藏在你的腦海?不知是否會勾起你美好的回憶.風雨六十餘載,當年這座年輕的建築如今在繁華的臺東商圈之地,已是日顯滄桑。我的母親喜歡看戲曲和電影,最早關於大光明電影院的記憶也是母親帶著我去感受到的,記得第一次帶我去看的是呂劇《李二嫂改嫁》,那會還真看不懂什麼意思,只是感覺電影院很大、人很多。
  • 安妮寶貝「消失」2000天後,我終於讀懂了她
    小年輕們讀不進去。 這也難怪,看《小時代》的年紀誰去讀《霍亂時期的愛情》呢? 你可以沒讀過《素年錦時》,沒翻過《七月與安生》,但你班上一定有個在晚自習為它偷偷抹淚的女同學。 無論是燈紅酒綠的北上廣深,還是逼仄無聊的鄉下小鎮,她都是一代人記憶中共同的關鍵詞。
  • 解讀安妮之家密室裡的秘密
    《安妮日記》詳細描述了安妮本人及其全家在二戰中為了逃避納粹殺害,在密室的生活,回憶了童年歡樂幸福時光,傾吐了對自由、光明、和平、美好生活與未來的渴望和嚮往,真情道出情竇初開少女的愛情,憤怒譴責了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的暴行。《安妮日記》後來在阿姆斯特丹發表,引起轟動,成為20世紀最暢銷的圖書之一。
  • 城市時光機 吉林市東北電影院,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
    打開城市時光機,一起去重溫吉林的歷史、人文、建築,觸摸這座城市的溫度。 形成於18世紀中期的河南街,曾是全國聞名的商業步行街,商戶林立,人群熙來攘往,訴說著城市的繁華。然而,在河南街的另一頭,卻是冷清了許多,與這面的繁華形成鮮明的對比。
  • 安倍參觀荷蘭「安妮之家」 稱會謙虛面對歷史事實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地時間3月23日晚參觀了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博物館。據日本共同社3月24日報導,關於東京發生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作品《安妮日記》遭破壞一事,安倍對博物館相關人士表示「此事非常令人遺憾,今後會努力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 寧波海曙區高橋鎮,城市化進程再快,也抹不去曾經的記憶
    近年來寧波的發展之快令人讚嘆,位於海曙區的高橋鎮,更是走在寧波發展道路的前沿。無論鎮上面貌如何更替,對於生活在高橋的本土居民而言,都能尋到以往的生活記憶,心中也始終無法抹去對從前的緬懷。在我上小學時,記憶裡的高橋農貿市場,就在中山西路離高橋老街較近的路段,記得每次跟爸媽來到農貿市場,人山人海的場面熱鬧至極。各種寧波常見的小吃早餐,如大餅油條、豆漿、豆腐腦、糖糕、粢飯,以及兩元錢一籠的小籠包,味道至今難忘。再後來,老農貿市場搬到了鎮政府附近,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高橋農貿市場,原來的老農貿市場的生活場景,留在了過往的歲月裡,也成了我們緬懷的老高橋記憶。
  • 【達城茶館】達城市民抹不去的電影情結
    而經歷過那個文化貧瘠時代的人們,往往最能體會到電影院帶給他們的快樂。達城過去的幾座老電影院,不但承載了達城的記憶,也是老人們的不了情。今天筆者搜尋的達城電影院的今昔,就是帶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憶電影院帶給人們的美好記憶。為找尋達城以前老電影院的影子,筆者近日專程在達城的鬧市區尋覓上年紀的知情人。當聽聞筆者在尋找電影院帶給人們的記憶時,巧遇年逾七旬的達城老居民陳宏偉大爺。
  • 《安妮日記》大衛星
    這場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於美國的南北戰爭,但是,在全世界人們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看《安妮日記》,又一次體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儘管自己認為已經了解了很多。這真的讓人很悲傷,因為哀傷的配樂,還有在黑白與彩色間切換的色彩,無不預示著這樣的結局。看著看著,就不知不覺有了想哭的衝動。沒有奇蹟,一切變成了徒勞。
  • NO14:黃家駒是80後抹不去的記憶,更是我們回不到的過去
    熱烈地共舞於街中再去作已失的放縱到處有我的往日夢浪漫在熱舞中 《昔日舞曲》在為以搖滾為基礎的Beyond樂隊,發行的首張專輯雖然有嚴重的商業傾向,但是骨子裡還是充斥著黃家駒心底的叛逆與突破。1992年,在香港本土已經被大眾接受並認可的Beyond樂隊,卻決定離開香港遠赴日本發展,在人們不解之時,黃家駒創作的《不可一世》則是對樂隊遠走他鄉最好的解釋。
  • 《流金歲月》:80年代的香港女神,一個時代的記憶!
    更想不到的是,《流金歲月》雖然是多少年的題材了,其寫實程度和對於人物與社會的貼合度,居然比郭敬明那PPT一樣的《小時代》更像一個時代的記憶。作為亦舒的作品,《流金歲月》沒有《喜寶》這樣的拜金和現實,它裡面的故事相對更貼近郭敬明《小時代》裡面那種虛構的在懸殊的財富水平面前,依舊情比金堅的姐妹感情。
  • 《綠山牆的安妮》—知音阿倫太太
    瑪麗拉,假如蛋糕膨不起來怎麼辦?」「那也沒關係,我們的食物夠多了。」瑪麗拉說得很平靜,好像也在安慰安妮。時間差不多了,安妮最為緊張的一刻到了--蛋糕就要出箱了。取出來一看,蛋糕看上去竟像金色的泡沫那樣鬆軟、輕柔。安妮高興壞了,笑臉漲得通紅。她當即把紅寶石般的果凍一層層地抹上去,然後又黏合起來。
  • 經典小說《綠山牆的安妮》告訴你:男女平等,還有多遠?
    在這個系列的成長小說裡,安妮在續集裡按照作家蒙格瑪麗的意願結婚生子,她的女兒麗拉甚至也成為了後面故事的主人公,如果按照現在的流行作品的觀點來看,這部描寫兩代人的小說系列更像是一個由作家締造的文學宇宙,小說逼近現實的敘事也讓它像一部由作者憑著記憶訴說的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