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無論主人貧窮還是富有,它們都不離不棄。
可是有人卻利用了這份忠誠,將一條戰功卓越的軍犬炸的粉身碎骨,還美其名曰:為了藝術!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導演姚守崗。
作為一名導演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是他的行為也將永遠的被釘在恥辱柱上,不得翻身。
姚守崗1940年出生在河北省。
雖然是從戰亂的年代走出來,但是他從小卻有著豐厚的文藝細胞。
11歲那年,姚守崗順利被西北文藝工作團錄取,成為了一名歌舞演員。
1958年,姚守崗被調入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室。
在這裡工作了很多年之後,姚守崗對導演工作產生濃厚興趣。
為此他在36歲的時候還專門去了北京電影學院進修了兩年。
畢業之後姚守崗參與拍攝了20多部電影,一步步從場記做到了獨立導演。
姚守崗在導演這方面天賦奇佳。
他的第一部作品《白樺林中的哨所》就入選了「全國29部好影片」。
1986年,他又憑藉電影《野媽媽》榮獲了3個國際電影節的獎項。
可是,姚守崗為了作品的完美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1993年,電影《犬王》拍攝完成之後,他也徹底跌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犬王》是一部抗日題材的電影。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狼狗「海龍」以及兩個兒子「大龍」和「小龍」幫助抗日突擊隊打敗日本軍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有這樣一個片段:
日本特務想偷走海龍,失敗之後便惱羞成怒在狗窩放置了炸藥。
為了保護村民,海龍叼著炸彈迅速跑離村子,無論村民怎麼呼喊它都沒有停下腳步。
最終,海龍在一聲巨響之後英勇犧牲了。
很多觀眾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都以為被炸掉的是道具犬,卻不曾想它是一條真正的軍犬。
當時,為了保證電影的完美拍攝,姚守崗不顧眾人的勸阻,堅持用活軍犬作犧牲:
「為了劇情的需要,必須死一條狗,必須是一條屢獲戰功的軍犬!」
在姚守崗的堅持下,現實版的「海龍」被帶到了劇組。
當時,所有人都沒敢告訴負責飼養它的年輕士兵,但這個士兵還是敏銳的發現了不對勁。
當他看到「海龍」身上的炸藥真的點燃的時候,發了瘋的衝了過去,可惜還是晚了。
一聲巨響之後,軍犬被炸得粉身碎骨,士兵哭的撕心裂肺,一度吐了血。
但遠處的導演姚守崗卻是另一個態度,他欣喜若狂的叫喊著:
「你看這狗真傻,都不知道甩掉。好,好,太好了,這正是我想要的!」
後來《犬王》獲得了「優秀影片獎」,姚守崗也背上了「千古罵名」,但他仍反覆辯解:
「為了藝術,為了真實。」
「海龍」犧牲後,部隊對它進行了沉痛的哀悼。
面對輿論的壓力,姚守崗也聲淚俱下的作出了道歉,但給觀眾的感覺就像是「鱷魚的眼淚」。
死後萬般殊榮也不及生前的粗茶淡飯,「海龍」已去,它已經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了。
版權聲明:
原創作品,如發現抄襲洗稿必究。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