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振動蝴蝶效應影響北大4億元精密儀器 地鐵該改線嗎?

2021-01-20 人民日報

北京地鐵4號線列車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嘯而過,100米外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大樓中,一臺電子顯微鏡內「仿佛颳起了一陣颶風」。

用肉眼看,這臺1米多高的白色金屬鏡筒安穩立在桌上。將它調至最高精度卻會發現,顯示屏上的黑白圖像長了「毛刺」,原本纖毫畢現的原子圖案因為振動變得模糊不清。

在北大校園內,因地鐵運行受到影響的精密儀器,遠不止這臺價值數百萬元的電鏡。4號線開通時,北大有價值11億元的精密儀器,其中4億元的儀器受到影響。

為了減少地鐵振動對這些儀器的幹擾,北京市和北大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在4號線北大東門段,地鐵公司鋪設了最先進的減振軌道。北大專門在較遠處新修了綜合科研樓,轉移了部分精密儀器,但地鐵振動的影響仍難以消除。一些學者只能在地鐵停運後的半夜做實驗。

2019年,離綜合科研樓600米的地鐵16號線二期全線將會開通,北大內精密儀器將面臨兩面夾擊的窘境。北大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環境保護辦公室主任張志強認為,如果不採取更多減振措施,形勢不容樂觀。

面臨地鐵振動幹擾的科研單位不止北大。記者了解得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鄭州大學醫學院也曾遭遇相似困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南通大學周邊即將修建地鐵。

城市裡越來越密集的地鐵網絡、科研機構中越來越靈敏的精密儀器,都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標誌。可當高精尖儀器遇上地鐵線路,誰該避讓,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規劃後的2020年北京地鐵線路網。

地鐵振動的蝴蝶效應

一條條地鐵軌道正在北京快速生長。到2020年,它們的總裡程將有近千公裡。高峰時期,近千輛列車將同時在軌道上飛馳。

在運載乘客的同時,這些重量超過100噸的列車,也成了一個個巨大的振動源。振動通過鋼輪、鋼軌、隧道和土壤,像波紋一樣擴散到地表,進入建築物內。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種振動給城市帶來的影響。北京交通大學軌道減振與控制實驗室是國內較早開展研究的團隊。他們測試的數據顯示,10多年間,北京市離地鐵100米內的地層微振動提高了近10倍。

交通帶來的微振動強度雖不算大,但持續時間長,影響隱蔽不易被發覺。它曾讓捷克一座古教堂出現裂紋繼而倒塌,曾長期影響巴士底歌劇院的演出效果,也曾幹擾英特爾公司在集成板上雕刻納米級電路。

在地鐵激蕩起的振動中,對精密儀器幹擾最嚴重的是低頻振動。這種振動波長很長,不易在土層中衰減。北大環境振動監測與評估實驗室主任雷軍,曾和學生拎著地震儀,測量過北京多條地鐵線路,他們發現,在精密儀器更敏感的低頻範圍內,離地鐵100米內地表振動強度比沒有列車通過時高了30~100倍。

對北大和清華的精密儀器來說,地鐵幾乎意味著「災難性打擊」。

地鐵開通之前,在這兩所中國最著名的高校,因公交和鐵路引起的環境振動,已逼近甚至超過某些儀器規定的安全值。不過,因為這些儀器在制訂正常使用環境振動要求時留有富餘量,絕大部分仍能正常工作。臨近的地鐵線一旦開通,兩所大學中對振動敏感的精密儀器,很可能無法在最高精度下正常工作。

有學者認為,這造成巨大的浪費,「花100萬美元買回來的儀器,只能當10萬美元的用」。

許多儀器的使用者並不知曉,地鐵振動會影響儀器。曾有同事找到雷軍,抱怨實驗室一臺測量巖石年齡的精密儀器突然不正常了。這位老師叫來廠家,左調右調,愣是修不好,廠家也摸不著頭腦。

雷軍問:「什麼時候開始不正常的?」對方說:「從2009年開始。」事實上,並非儀器壞了,而是地鐵4號線開通後,振動幹擾了儀器。

「國內研究地鐵振動問題的專家,包括設備廠商,總共不到百來人。」北交大副教授馬蒙感慨,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學術圈子,其中大部分專家還在同一個微信群裡。

10多年來,雷軍一直在各種場合呼籲關注地鐵振動問題。作為九三學社社員,他多次寫建議書希望向全國人大反映這一問題。一有機會,他便向不了解的學者和學生科普地鐵振動的影響。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原本搞地震學的他,一門心思撲進這個冷門的學術領域。家人常勸他,別「不務正業」。

在雷軍看來,這個領域相當重要。他敲著桌子問:「中國正經歷工業化轉型,可為什麼這些年我們的科技成果都是大塊頭的?一些核心電子元件,包括晶片、光刻機、光柵薄材等許多領域零部件的加工,為什麼即便我們買回了國外全套生產線,也造不出一樣的東西?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環境振動超標。今天我們已經能生產粗獷的工業品,我們的短板主要在精度上,一小一精就不行。」

他曾為兩個單位做過環境振動評估。一個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是國家最高計量科學研究中心,原址環境振動嚴重超標,後來搬遷到昌平,評估卻發現新址仍有一些問題。另一個是某國防計量站,環境振動超標100多倍。

對專門研究環境振動的專家來說,地鐵引起的微振動,看似蝴蝶扇動翅膀,但在對振動敏感的高精尖領域,足以釀成災難性的風暴,從而制約一個國家的發展:光刻機需要在1毫米內畫上千條線,需要外部環境保持極度穩定;飛彈系統中高速旋轉的陀螺儀,加工時必須保證質量中心和幾何中心完全重合,否則就會指東打西。

地圖上與地鐵線路相鄰的北京大學校園。

兩敗俱傷的妥協

同許多外界學者一樣,雷軍原本也不知道地鐵振動對精密儀器有影響。在中國,北大與地鐵的激烈抗爭,頭一回讓這一問題浮出水面。

2003年,北京市地鐵4號線方案公布,將貼北大東門一路向北。地鐵線兩邊緊密分布著北大幾大理工科學院及眾多重要實驗室,北大相當一部分精密儀器集中在這些科研樓中。有學者提醒北大,得研究下地鐵對精密儀器是否有影響。

雷軍此前研究建築物抗震,都是較大級別的振動,沒怎麼關注過微振動的影響。著手採集北京市其他地鐵線的振動數據後,他才發現,「這個問題很複雜,比想像的要嚴峻得多」。

因為他和同事的報告,北大反對4號線經過。當時北大和地鐵公司為兩個方案反覆爭論:要麼北大整個搬走,要麼地鐵4號線改線。

直至最後一次研討會,雙方仍僵持不下。那次會議由北京市一位副市長主持,邀請了一位院士和多位北大校外專家。

那位院士在會上表示,軌道隔振方案可行。他拿自己做過的一個方案打比方,「用手一摸,振動感覺不到了。」

北大一位代表當場反問:「人的手這種傳感器靈敏度有多高?」北大對振動最為敏感的那臺電子顯微鏡,敏感度是人體的成百上千倍。

會上最終形成決議,採用一個折中的方案——4號線經過北大的789米軌道段,將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軌道減振技術,也就是在鋼軌下鋪設鋼彈簧浮置板。這種浮置板由一家德國公司發明,上面是約50釐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板,下面是支撐著的鋼彈簧,能將列車的振動與道床隔離。

「對列車來說,這相當於墊了一個很軟的墊子,同時彈簧將振動隔開了。」北京交通大學的馬蒙副教授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種軌道減振技術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到極限,更軟的話,列車運行安全性可能得不到保證。

這種浮置板在總體上能很好隔振,但它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由於隔振原理,它對低於自振頻率的振動沒什麼用,甚至很可能會放大。

2009年,4號線北大東門段開通後,馬蒙和同事又作了測試,驗證了這一理論。在馬蒙看來,這段軌道減振措施還是有用的,保證了很多要求沒那麼高的儀器能正常使用,但對於一些極度敏感的設備,它反而會加重幹擾。

北大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經觀測發現,西南邊的校醫院舊址振動強度稍小。北大決定在該地蓋綜合科研樓,將部分受影響的儀器搬過來。但受限於場地和經費,只有約三分之一的設備能入駐。

2011年,大樓地基已經打好,低層正在施工之時,另一個消息傳來:地鐵16號線將繞經北大西門,離綜合科研樓僅200米。

由於校內精密儀器已無處可挪,北大強烈抗議。雷軍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是因為地鐵公司以為減振成功了,並不知道北大正打算搬儀器。同時,他們也沒將規劃方案提前告知北大。

北京市撥出上千萬元專項資金,讓市政總院、北交大、中國電子工程設計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及北大聯合組成攻關項目組,拿出一套綜合的解決方案,除了地鐵軌道減振外,還包括重新設計綜合科研樓,考慮在低層裝減振平臺,用彈簧將上面的建築整體懸浮起來。

雷軍記得那幾個月,每周有兩三天要開會討論,幾方經常為具體方案爭得臉紅脖子粗。一位電子設計院專家告訴記者,北大的要求過於理想化,而且雙方對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方法不同,導致數倍的差異。

有專家聽過一句玩笑話:如果這事處理得不好,會影響北大「衝擊諾貝爾獎」。

正當各方吵得不可開交之時,項目戛然而止。據說北大領導和一位市領導在某個會議碰面,雙方握手言好。地鐵16號退後一步,往西繞開300多米,甩掉兩座車站,北大也不再提要求。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宜謙是項目組專家之一。在他看來,在這場博弈中,北大看似贏了,實則不然。這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這恰恰是「兩敗俱傷的妥協」。

缺失的環保標準

楊宜謙認為,地鐵退後一步,能減少對北大精密儀器的幹擾,但這個距離往往不足以消除影響。另一方面,地鐵改線後,失去了吸引客流的作用。

他當時建議,北大將精密儀器樓搬至郊區,從而完全排除幹擾。但對許多北大教師來說,這樣的建議難以接受。楊宜謙也能理解,畢竟北大建校在先,地鐵在後,讓誰搬誰都不樂意。

他和雷軍都認同,避免這樣的矛盾衝突,應當在規劃時講究先來後到。新規劃的地鐵線應儘可能避開對振動敏感的高新技術區域,新修建的高新區應儘可能選在沒有地鐵的郊區。

目前問題的癥結在於,科研單位的精密儀器往往購置在先,地鐵規劃方案形成時卻沒有考慮相關影響。

楊宜謙對國外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很熟悉。日本有專門的《振動法》。美國的軌道交通環境影響評價標準中涉及振動敏感設備。

這兩個國家也曾有過教訓。東京大學曾將一整棟樓用彈簧懸AX起,仍無法消除振動影響。美國華盛頓大學由於輕軌穿越校園,採用軌道減振措施,並降低車速,但15棟敏感建築中仍有5棟振動超標。

「減振是世界難題,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避讓。」雷軍常舉日本筑波科學城的例子。這個集聚了日本科研人才的城市始建於1963年,直到40多年後才通地鐵,且同城區相隔2.5公裡。

中國尚無環境振動汙染防治法,雖然環境保護標準中有關于振動對居住建築、辦公建築、醫院、學校內的人影響的規定,卻未涉及對精密儀器的幹擾。這導致地鐵規劃方案進入環境影響評價階段時,環保部門很少考慮這一層面。

最近,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城市軌道交通(徵求意見稿)》,但仍未提及振動對振動敏感儀器的影響。

楊宜謙還發現,連環保從業人員都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存在分歧。有人認為,這一問題理所當然歸環保部門管,也有人斬釘截鐵地認為不歸。

相關評價標準的缺位,導致很多途經科研機構及工業園區的地鐵方案考慮欠周。有省會城市在規劃地鐵時,為了方便病人出行,特意在一家大學附屬醫院內設了地鐵站,沒想到讓一些醫療檢查設備沒法正常使用。

發現潛在問題時,往往已經晚了。一旦某條具體地鐵方案通過層層審批,「往外挪個100米都幾乎不可能」。

這常造成高校與地鐵的對抗。15號線原計劃下穿清華大學,遭清華極力反對。最終,15號線只進入清華校內120米,沒與4號線相連,形成換乘站。

早在1955年,清華大學就曾讓鐵路改過線。京張鐵路位於清華校園同側,振動曾嚴重幹擾科研,在清華的爭取下,鐵路線向東遷了800米。

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強大的談判能力。有985高校沒經太多考慮,直接在同意文件上蓋了章。有的高校遭遇了損失,不願意公開化。

等到地鐵方案已成事實,只能採用其他減振措施。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曾給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個受地鐵影響的高校做過減振方案。

振動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左漢文告訴記者,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綜合減振,除了在軌道下鋪設鋼彈簧浮置板,同時在儀器樓修建之初裝上靠彈簧撐起來的隔振支架。如果樓已竣工,只能在每一臺儀器下加裝減振臺,成本將大大提升。

16號線開通後,北大只能採取第二種方案。北大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環境保護辦公室主任張志強估計,一個最先進的空氣彈簧減振臺,大約要花費一兩百萬元,北大需要減振的儀器「在幾十上百個這樣的數量級」。

見證了高級的德國浮置板、繁瑣的修樓搬遷和昂貴的地鐵改線,北大最精密的電子顯微鏡未來身下還將裝上複雜的減振臺。但它能否逃脫地鐵振動的幹擾,誰也不敢保證。

相關焦點

  • 地鐵環境振動超標影響到高精尖儀器,怎麼辦?
    據《中國青年報》25日報導,在北大校園內,因地鐵運行受到影響的精密儀器,遠不止這臺價值數百萬元的電鏡。4號線開通時,北大有價值11億元的精密儀器,其中4億元的儀器受到影響。 為了減少地鐵振動對這些儀器的幹擾,北京市和北大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在4號線北大東門段,地鐵公司鋪設了最先進的減振軌道。
  • 上虞製造的地鐵風機系統 用到了新加坡的地鐵線上
    浙江在線05月08日訊 國內開建地鐵的城市越來越多,而這給「有準備」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位於上虞的金盾風機就是其中的一家,該公司開發的地鐵隧道智能通風系統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乃至新加坡等城市的地鐵線上得到應用。  地鐵風機領域的競爭不可謂不激烈,「金盾」靠什麼上位?細節創新。
  • 廣州「女毒王」4天乘坐4條地鐵線,上班、逛街、遛狗樣樣不差
    從魚珠坐地鐵前往越秀區市中路191號的愛爾眼科醫院,就診後,當天乘坐地鐵5號線回到魚珠。從魚珠(5號線轉4號線轉7號線)到廣州南站。3月13-15日 從廣州乘高鐵前往廣西南寧出差。(去程車次D3786,返程車次D201)出差了有2天左右,3月15日 在廣州南站乘坐2號線,到東曉南站後發現坐錯線,折返到石壁站,然後乘坐7號線到大學城南站,隨後轉4號線到車陂南站,再轉5號線到魚珠站。3月15日晚 因出現咽痛、頭痛等症狀前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就診,醫院測得體溫37.4℃,血常規及胸部CT檢測均未發現異常,採集咽拭子送檢。
  • 剛剛,西安地鐵15號線正式開工,十線共建!南郊地鐵密度詳情!
    億元計劃工期丨2020年-2024年該線路自東向西連接西安市重要的產業和教育板塊,不僅滿足西安市長安區、高新區及航天基地市民出行,還覆蓋西長安街段沿線及周邊大學城區域內的眾多高校,解決交通需求迫切問題,進一步增強西安市軌道網在中心城區外圍區域的服務水平,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
  • 南京地鐵2號線東延線來了……
    地鐵2號線東延都來了!!4、未來20年省內航空布局體系,句容名列其中;5、四大跨界新城全方位對接,句容最大限度承接著南京等核心城市的「溢出效應」;6、句容還通過設立分校、合作辦學、對口援建等方式,為群眾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選擇;寧鎮城際、南京地鐵2號線東延
  • 福州地鐵4號線:倉山區~鼓樓區~晉安區~臺江區
    在福州,自去年地鐵1號線和2號線的雙雙開通,標誌著福州地鐵迎來雙線換乘時代,地鐵換乘,更是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性。而今,一條正在建設中的「換乘之王」地鐵4號線(在建中),又將為福州人的生活「加速度」!
  • 廈門地鐵9號線正式報建!同安將迎來地鐵時代
    廈門地鐵9號線正式報建! 總投391億元! 1月7日,廈門公共資源交易網公示一則《軌道交通9號線工程》(報建登字: 3502002101079923)的報建信息,軌道交通9號線項目總投資額391億元。
  • 2015年開始施工的地鐵4號線,現在進行到哪了?
    這期就跟大家聊聊2015年開始建造的瀋陽地鐵4號線!瀋陽地鐵4號線位於大東區和渾南區之間,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北起於望花街站,主要沿望花北街、勞動路、北大營街、合作街、聯合路、北站路、南京北街、南京南街、紅椿路、全運路敷設,西南止於創新路站,途經大東區、瀋河區、和平區、渾南區、蘇家屯區共5個行政區。
  • ...翔安區|隧道|天馬|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集美區|廈門地鐵4號線...
    廈門地鐵4號線又有最新進展  最長的盾構隧道區間4標  洪彭盾構區間順利實現雙線貫通  這條海景地鐵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廈門地鐵4號線又有新進展!  今天(11月2日)上午,「成功號」盾構機順利,抵達翔安彭厝北站右線盾構接收井。
  • 廣州地鐵參與運營 南昌地鐵3號線開通試運行
    地鐵參與運營的江西省南昌地鐵3號線PPP項目開通試運行。據悉,該項目是廣州地鐵集團參與的第一個地鐵PPP項目。3號線的開通將成為城市的第一條南北地下動脈,也是首條進入南昌縣的地鐵線路,進一步提升南昌市出行便捷性。  3號線PPP項目是洪、穗兩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長期深入合作的成效見證。南昌軌道交通集團與廣州地鐵集團合作淵源已久。
  • 多圖直擊佛山地鐵2號線高顏值石灣站,未來或與地鐵5號線換乘
    作為佛山地鐵2號線全線最高顏值的站點之一,目前已進入運營入駐階段的石灣站,處處展現著深厚的佛山陶文化底蘊。搶先探營陶藝文化與地鐵新潮設計融為一體石灣站是佛山地鐵2號線第6座地下兩層島式車站,總建築面積1897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面積15600平方米,附屬結構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車站長度330米,站臺有效長度118米,共設4個出入口。
  • 地鐵3、4號線今日開通!國際鄭跨入地鐵網絡化運營時代
    12月26日,鄭州市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4號線實現同日初期運營,這是鄭州地鐵第二次實現同日雙線開通。鄭州地鐵正式跨入網絡化運營的新階段。河南廣播電視臺交通事業部多路記者視頻直播雙線開通,早上9:16分鄭州市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4號線開通儀式在地鐵河南省體育中心站舉行。
  • 浙江省「聲學振動精密測量大平臺」助力多項技術研究工業項目
    工業噪音振動與設備的固有品質和運行狀況密切相關,因此,通過監控設備的振動噪聲,既可以實現工作環境的噪聲控制,保障人員安全,又可以通過分析噪聲振動信號特徵,分析機械設備的運轉狀況,實現機械設備故障在線測量診斷,避免因設備故障造成的損失。精密測量技術是一門具有自身專業體系、涵蓋多種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前沿科學。
  • 南昌地鐵3號線通過最後「大考」,還有地鐵新線路獲批
    12月6日上午,為期4天的南昌地鐵3號線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工作順利結束,專家組對地鐵3號線工程建設和運營籌備工作情況綜合評估後,認為地鐵3號線工程具備初期運營條件。
  • 成都地鐵網絡化時代來臨 特色地鐵商業全盤點
    贏商網發現,地鐵開通對成都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催化劑效應,各行政區內的商業項目數量和體量和地鐵條數成正比,伴隨地鐵線路的逐年新增,已成為成都商業地產近十年發展的重要見證。   另:文末附成都1、2、3、4、5、7、10號線地鐵三公裡內商業項目統計圖 統計截止時間:2019年8月1日   成都地鐵商業現狀調查   主城區   錦江區(1/2/3/4/7號線)   據統計,目前有5條地鐵線經過錦江區
  • 揭秘顛覆南京地鐵線網格局的集慶門大街站!
    集慶門大街站構造跟南京南站3號線同方向換乘1號線一樣,下了車不用上下電梯直接走兩步到對面換乘即可。也就是說如果規劃不改,2號線在集慶門大街站可以同站臺換乘環線6號線。關於10號線,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2003年,《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調整》中規劃的南京地鐵2號線西延線(過江線)是南京地鐵10號線的雛形,該線路列入了同年11月底編制的《南京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04-2015)》。
  • 雙街地鐵站日前啟建 地鐵4號線北段開工車站達10個
    來源: 津雲客戶端日前,由中鐵上海局集團承建的天津地鐵4號線PPP項目北段雙街站正式開始地連牆施工。至此,天津地鐵4號線北段工程16座待建車站中,已有10座車站於今年正式開工建設,跑出地鐵建設「加速度」。
  • 加熱座椅、地鐵機器人…鄭州地鐵3、4號線真的來了
    大象新聞記者 張崇曜 它來了它來了,它們風馳電掣跑來了…… 大家心心念的鄭州地鐵3號線4號線即將開通,相比之前的線路有沒有啥新科技?今天(12月22日)中午,鄭州市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4號線工程初期運營前新聞通氣會上,答案統統有。
  • 杭州地鐵5號線或今年5月全線開通 票價已上報發改委
    視覺中國供圖 圖文無關隨著杭州省市重點建設項目的全面復工,地鐵5號線的多個在建站點也重新忙碌了起來。前幾天,網上傳出了5號線全線票價的諜照,這也讓大家興奮了一把,這是不是意味著5號線即將要開通了呢?對此,我們特地採訪了杭州地鐵集團,地鐵集團表示,受疫情影響,杭州地鐵5號線和16號線開通時間目前尚未明確,請等待官方正式公告。對於「諜照」,杭州市地鐵集團表示,地鐵票價的制定有一個規範流程,杭州地鐵目前已將5號線、16號線開通後的地鐵線網票價文件,上報至杭州市發改委,等到線路開通時,各站票價會同步公布。
  • 北京地鐵有AED了,你敢用它去救人嗎?
    地鐵公司發布的圖片顯示,1號線內的AED設備為亮眼的橙色,基本上都放置在地鐵站廳層(閘機所在層),非常醒目。4號線已安裝的AED設備都放在了站臺層(列車所在層),顏色為白色,部分車站的AED設備放在了白色背景牆前,不是特別顯眼,比如西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