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拿下新概念大賽作文一等獎的少年到收割無數「粉絲經濟」的導演,再到成為擁有7億元身價的商人,郭敬明的吸金力有目共睹。然而在3月8日,郭敬明旗下4家公司接連註銷的消息卻打破了曾經的美好,儘管隨後郭敬明在微博回復稱,「只是把子公司的業務合併到最世,我很好,最世也很好」,但「青春傷痛文學」的過氣和《爵跡2》的遲遲未映,郭敬明的商業帝國似乎未能再實現曾經的光輝。
4家公司接連註銷
據天眼查顯示,與郭敬明關聯的10家公司中,4家公司均在近期相繼註銷,包括上海雙子惠蘭文化工作室(以下簡稱「雙子惠蘭」)、上海最線代動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最線代動漫」)、上海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艾文化」)以及上海令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令秧文化」),郭敬明是這4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其中,柯艾文化的股東包括郭敬明、龍丹妮以及長江新世紀文化三方,其中郭敬明出資比例達75%;而令秧文化的股東為郭敬明100%持股的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最世文化」)與李笛安,其中李笛安持股25%;此外,最線代動漫的兩位股東則分別為郭敬明和其母鄒惠蘭。
至此,郭敬明的商業版圖中,擔任法人的公司從6家瞬間減少至2家仍處於存續狀態,只剩下上海遐邇文化傳播創作室和最世文化。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郭敬明不只是多家公司相繼被註銷,令他邁向成功第一步的出版物也已陸續停刊,包括郭敬明主編的《最漫畫》、《最小說》自2015年起已陸續停刊,最世文化旗下、由落落主編的《文藝風象》也在去年年底停刊。
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表示,「出版業不景氣已是事實,再加之郭敬明小說頻遭質疑和市場反應的不理想,不排除試圖收窄出版物產業鏈的可能,同時也意味著郭敬明旗下公司的重心將放在影視業上。」
商業化之路遭遇波折
回望郭敬明的成功之路,可謂是「開掛」一般,那個靠著《幻城》和《夢裡花落知多少》一舉成名的少年,很早就認識到了「粉絲經濟」的重要性。
在擁有的一定的知名度和豐厚的版稅後,郭敬明在自己21歲生日那天成立了工作室「島」,出版面向學生群體的文學雙月刊雜誌《島》,最高發行量曾達40萬冊。在此基礎上,郭敬明成立了柯艾文化,將郭敬明的「青春傷痛文學」推向商業化。
但此時郭敬明迎來了一次衝擊,由於團隊骨幹人員因「壓力大」、「創刊理念不同」紛紛出走,《島》系列雜誌在做得風生水起時遭遇停刊。對此,郭敬明緊隨其後推出了青春雜誌《最小說》,使柯艾文化在2007年版稅收入超過1100萬元,不僅解決了衝擊,還成為當時國內雜誌界的翹楚,並在隨後培育出安東尼、七堇年等百位人氣作者。
在構建起一條「青春傷痛文學」的產業鏈後,郭敬明又將他的商業觸角延伸到了影視行業。2010年,郭敬明成立了最世文化,除了期刊和出版之外,還開始涉獵影視劇、版權和周邊產品開發。不過這一次,他卻沒能像當年布局雜誌出版業務時那樣幸運。
從口碑來看,郭敬明導演的五部電影豆瓣平均分為4.5分;而從票房表現,在電影《小時代》系列四部電影為郭敬明帶來17.86億元收入後,眾星雲集的電影《爵跡》卻以3.82億票房慘澹收場。《爵跡》出品方之一和力辰光曾在財報中提及,《爵跡》的成本為1.3億元,按照成本核算,《爵跡》的票房要達到5億元才可以回本,這也意味著該片虧損金額超過1億元。
找準定位夯實內容
商業化之路的波折並未在《爵跡》上停止。2018年,電影《爵跡2》計劃暑期檔上映,可就在距離正式上映的前10天,該片卻宣布撤檔,至今上映日期依然遙遙無期。與此同時,郭敬明在起家的老本行出版業也同樣遇到了危機。據2018年發布的第12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顯示,郭敬明排在第53位,版稅為230萬元,而在2017年,郭敬明還排在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9位,版稅為1500萬元。相比之下,郭敬明的老對手韓寒卻躋身成為了10億元票房的導演
影評人劉賀認為,郭敬明曾擁有開發商業化的眾多優勢,即內容資源,不僅是出版物,還有作者,而這均是現階段市場上的稀缺資源。但郭敬明在近年來的商業開發中,真正形成一定品牌影響力的只有「小時代」這一個IP,其餘IP的反響均不盡如人意,且「小時代」也只是電影實現了較高票房。因此可以發現,郭敬明的商業開發仍較為單一,應依靠內容上的優勢多開發一些產業鏈,避免出現產品單一的情況,讓每一條產業鏈都創造價值,並相互支撐。
跨界開發是文化公司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這已得到業內的認可,但在實施過程中不能忽視自己的主業,要保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劉德良看來,如果郭敬明旗下的公司後續能夠找準市場定位,開發出具有優質內容的作品依然能夠重回巔峰。
北京商報記者 鄭蕊 宗泳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