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第一季《演員請就位》中李誠儒老師和郭敬明battle後,《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兩人繼續對掐,火藥味十足,節目賺足了話題,吃瓜群眾興奮地搓著小手,演技綜藝本該最被討論的「演技」卻被冷落。
因為郭敬明的一張S卡,節目現場上演了一出宮鬥活劇,有人隔岸觀火,有人被拖下場,有人極盡詭辯之能事,有人和稀泥展現捉急情商。
在《演員請就位》中,新人演員何昶希在表演《陳情令》劇目的片段時,零基礎讓他的表現不盡人意。
僵硬的肢體、生硬的臺詞,毫無疑問何昶希的表現差勁至極。
在評級時,何昶希無緣A級,而在這時,作為導師的郭敬明未經其他導師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將寶貴的S卡給了何昶希。
要知道,參加節目的新老演員多達四十人,而S卡卻只有八張,S卡之珍貴不言而喻。
而這樣寶貴的S卡,卻被郭敬明給了一個"三無"流量小生。
問其原因,美名其曰:"加油打氣"。
此話一出,後臺震驚,其他導師的表情已是"如鯁在喉",就連佛系異常的陳凱歌都飈出了"such big surprise"的英文。
一場鬧劇被匆匆帶過,直到董思怡上場的一句"給S的標準是什麼"才把眾人心中的疑問明明白白的擺在了檯面上。
面對眾人的疑問,郭敬明理直氣壯的說出了給何昶希S卡的原因:"我給S的人,就是想找他拍戲。"
如此回答,難免引起一陣唏噓。
陳凱歌導演對此也委婉表達要郭敬明適當的拓寬審美,顯然面對陳凱歌的好言相勸,郭敬明並不打算欣然接受。
見此情形,"老油條"陳凱歌一句"成儒老師你怎麼看吶"成功甩鍋,並由此拉來了一場battle大戰。
憋氣已久的李誠儒上來就不給郭敬明留一絲情面直接粗暴開懟。而不是善茬的郭敬明也直接擺出節目組規則進行回擊,還自比伯樂認為自己是發現與眾不同的美。
這場互懟再次在網絡上引起不少的關注,但任何節目都需要流量加持,觀眾同樣也需要藉此娛樂,至於郭敬明李成儒之爭又有誰真的在意呢?
歸根結底,《演員請就位》也只是各取所需的"多贏"策略,不過郭敬明挨罵,開心的不是李成儒、不是節目組,而且郭敬明本人,或許從這檔節目中郭敬明得到的會更多。
娛樂圈裡,一提到"悲傷文學"就會想起郭敬明的名字
確實,郭敬明的本職工作就是寫作,但對於他來說寫作就是一種賺錢的工具,從頭到尾他都是那個愛錢的郭敬明,沒有變過。
郭敬明的確寫過幾本書,拍過幾部電影,但不是一個好作家好導演的他確實是一個實打實的好商人。
從電影方面來說,郭敬明曾執導過的《小時代》、《悲傷逆流成河》……這些作品也讓我們成為了"悲傷文學"的受益者。
年少無知的觀眾在郭敬明的神奇營銷下每每走出影院都會被青春的傷痛打擊的痛哭流涕。
可時隔多年,狂熱褪去所帶來的冷靜卻讓自己再看那些電影時忍不住狠狠地嘲笑自己的年少無知。
除去浮誇的拍攝與劇情外,與郭敬明以及他作品綁定的詞語還有"拜金,炫技",時至今日這些都是他無法擺脫的標籤,亦或是這也是他為自己所創造的。
這種種行為從他參加《演員請就位》的表現就可以發現。
事實上,只要能讓自己登上熱搜,被罵被誇都無所謂,畢竟,當今這個時代離不開8個字「娛樂至上、流量至上」。
從始至終,郭敬明的商業立場都在向流量看齊,從未改變。
先是給何昶希S卡造勢,再在和李成儒的battle中成了話題中心,時隔幾個小時後由郭敬明執導的《晴雅集》宣布定檔。
不費吹灰之力一人完成一個團隊的事,說實話,郭敬明真該改名叫做"郭精明"。
郭敬明出山必挨罵早已成為了心照不宣的既定事實。
不論是綜藝還是電影,只要和郭敬明掛鈎必然會受到群嘲。
但"風波"平息,眾人散去後,郭敬明又會在自己締造的商業帝國中手拿香檳,數著鈔票,睥睨眾生。不論如何,罵郭敬明的人早已從青蔥少年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被生活壓倒大叔大媽,但郭敬明卻一如曾經那個少年一般永遠存在於人們的視野中。
聰敏如郭敬明,事實上,深諳娛樂之道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相較於眾人口中的香餑餑,"遺臭萬年"比以前更加值錢了。
郭敬明的路越走越"死",但每次都在向死而生。
受負面消息影響,郭敬明自2014年後就再無作品可出版。
拍電影,影片一出必受群嘲,儘管有不少人願意花大把鈔票去感受"郭氏作品"的美好,但直至如今豆瓣上5分對那些作品仍是難事不過,市場在一次又一次拋棄了他後,又給了他一個巨大的回饋,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渾然天成的大IP足夠讓他吸金不斷。
正因如此,《演員請就位》節目組缺誰都行,但就是不能缺郭敬明,畢竟在話題度面前影響力太微不足道了。
爾冬陞、陳凱歌、趙薇專業有餘,娛樂不足。在娛樂至上的時代裡,郭敬明更能撐起一檔節目。
人人都知道郭敬明不配,可是他就是坐在導師的位置上恣意點評,欣然被罵。
而這,也許也是郭敬明"導演"能作出的最好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