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我國每年都有500萬以上的大學生畢業,2018年大學應屆畢業生達到820萬,2019年大學應屆畢業生達到834萬,今年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更是達到874萬.
每年大學生畢業季總有專家、老師、家長、企業家等社會人士擔心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問題。理由無非是經濟形勢不好,應屆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社會競爭壓力大,就業崗位不足等等。
今年將有近900萬大學生畢業,由於疫情的影響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倒閉,大型企業也在裁員壓縮人工成本,於是很多社會人士就更加擔心今年的應屆大學生就業問題。用中國一句古話說就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人家大學生都不著急,他們還盼著能早點拿到畢業證早日走入社會好好闖一番事業。
試問上過大學的人有幾個人在畢業之前因為自己的就業問題擔心害怕過?因為經濟形勢不好、社會競爭大而畏縮不前、整日愁眉苦臉的?這樣的大學生有,但很少。
經過我多年的觀察發現絕大部分大學生根本不擔心就業,最後也都能順利就業。究其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初生之犢不畏虎,人不輕狂枉少年。
應屆大學生永遠是走在時代最前沿的人,他們年輕有朝氣,雖然對未來不可知但他們從不退縮,他們沒有體會過社會的殘酷敢闖敢拼,總以為憑藉自己的學識和一腔熱血一定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王建林有一句話說得好,什麼清華北大不如膽大,年輕人想要成功就是膽子大,敢闖敢拼才有機會。
二、年輕就是資本他們輸得起,無後顧之憂。
應屆大學生他們年輕,但並不是無知,他們清楚地知道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的路上都會碰壁,也可能會失敗,他們在走入社會之前就已經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他們沒有家庭、沒有妻兒孩子需要撫養,父母都還年輕,可以說他們是一個人飽全家飽的狀態,就算失敗了,短時間就業不順利也所謂,大不了從頭再來。
三、自古英雄出少年。
現在很多90後、00後大學生創業非常成功,很多人都當起了小老闆。大人總為以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是孩子,什麼都要幫他們把未來的路規劃好,生怕他們走入社會找不到工作,吃不飽穿不暖。其實我們太小看他們了。
據統計2020年有21萬本科生,7萬碩士生送外賣,他們比我們想像的堅強,也敢於放下尊嚴做最基礎的工作,先求生存再求發展,用自己的雙手合法賺錢,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學生一樣可以做普通人的工作,他們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和不堪。
南方都市報認為大學生送外賣其實是一種進步,他們意識到低端服務業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大學生腳踏實地的表現,以往大學生眼高手低,出校門就想著當老闆做高管的想法在慢慢改變。
今年湖北武漢援鄂醫療隊員達到4.26萬人,90後的護士佔比40%以上,穿上防護服她們就是勇敢的戰士,脫下防護服她們就是個孩子。年輕人在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照樣能扛起大梁,在關鍵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一樣感動世界,永遠不要用老一輩的眼光去衡量和低估年輕人的潛力,他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的多。
四、有人就業也有人失業。
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生畢業,但每年也有幾千萬上億的人失業空出大量的就業崗位。很多崗位應屆大學生更有競爭優勢,現在很多高科技公司、網際網路公司、業務型的公司更喜歡招應屆大學生,他們工資要的低、工作有激情、好管理、有培養塑造的價值,沒有家庭羈絆能全心全意的工作,他們可以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工作上,這一系列的優勢深得企業青睞。
在大城市每天失業的人非常多,特別是在北上廣深不管你什麼時間坐地鐵都有很多人,街上、商場也有很多人漫無目的的瞎逛,說明每天都有幾百萬人處在失業中或者在求職的路上,應屆大學生還是有機會比失業的人更容易就業。就業崗位不管怎麼變,失業的人和就業的人在不停的輪換,中國14億人口的大國一年幾百萬人輪流就業和失業太正常不過了。
五、繼續深造或者自主創業。
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來找工作,有些人選擇讀研或者出國留學,還有些人憑藉自己的能力或者家庭背景、父母的經濟支持直接開始創業做老闆,他們不但不用佔有現有的就業崗位還能給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六、大學生校園招聘和直招。
很多好點的大學還沒有畢業很多人才就已經被大企業預定了,每年畢業季都會有大量的優質企業去大學校園進行校招,招聘優秀的年輕人才。大學生要比社會青年多一次與優秀企業接觸的機會,企業每年的校招和直招都能為大學生提供一部分好的就業崗位。
畢業就等於失業的說法只是一個笑話,大學應屆畢業生有著他們獨有的優勢,他們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接受最先進的教育,只要他們腳踏實地一定能就業,要擔心的應該是已經工作很多年,工作上沒有起色,能力上也沒有大的提升,說不定哪天你的工作崗位就被後來的大學生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