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秋天,網絡在中國仍是一個生僻詞,中文同志網站屈指可數,有一個叫「中國男人男孩天堂」的論壇,如今早已消失,在搜尋引擎上也無跡可尋。那年九月,一個匿名作者,在上面敲出一篇小說的第一章。
「陳捍東」,一個移居北美的男子,回憶發生在北京的一段刻骨舊情,相愛過的男孩,叫藍宇。在貧乏蒼白、世俗重壓下不可喘息的時代,這部名叫《大陸故事》的小說口耳相傳,最終定名叫《北京故事》。三年後,某個製片人偶爾讀到,覺得動容,決定拍成電影。這就是後來眾人所知的香港導演關錦鵬拍攝的《藍宇》。
《藍宇》 片段
如今,中國的大街小巷,網際網路已無孔不入。當年令人嘆息嚮往的北京故事,也成了褪色回憶。人們相信,那是個美好的堙滅的真人真事。關於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最初的筆名是北京同志,後改叫筱禾,有人說他就是文中的「陳捍東」,或說是他口述,由一個叫「靈慧」的北京女孩代筆記錄。近日,小說的英譯版在美國面市,名叫《北京同志》(Beijing Comrade)。
小說情節簡單。一個自大倨傲、欲望強盛的北京男子陳捍東,因緣巧合,認識一個念建築學的外省男孩,時代背景,是人心思變、波雲詭譎的那幾年。歡場、猜忌、分離、動蕩、和解、相守,所有嫌隙最後冰消瓦解,情到濃處時,藍宇因車禍死去。上網搜查,普遍說法是真人真事,與小說情節一一對應的細節也可找到:藍宇是清華大學學生,一張據說是他本人的照片流傳很廣。
網上流傳的「藍宇」本人照片
時過境遷二十年,作者從未出現在燈光下。英譯本譯者梅耶斯(Scott Myers),近日透露與作者通信的細枝末節。「很多人覺得,作者是』陳捍東』移民加拿大後的妻子,或是他在北京的女友人,甚至有人說,是社會學家李銀河的丈夫王小波;與作者斷斷續續通信六年,但我們從未謀面,也沒有通過電話,只以郵件或書信聯絡」。
「從許多零星細節,我相信ta是名女性;她說,當年寫這部小說時,自己住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附近,我想那時她應該是名留學生;她講了寫小說的初衷,那時,她在網上讀到一些圖文並茂的同志情色小說,覺得文筆枯燥單一,決定自己寫一部更好的;她非常神秘低調,無意出現在公眾眼前」。
小說既非真人,也非真事。當年,日本「耽美文化」已十分流行,在那個精神匱乏的年代,它恰好成了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如今,在東亞,這些小說有聲勢浩大的讀者群體,:「腐女」。
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凌洋(音譯)的研究方向是腐女文化。「嚴格而言,《北京同志》不算腐女小說;情節中,陳捍東進入世俗婚姻,渴望要一個孩子;現在的腐女小說裡,不會出現這種有大男子傾向的情節,因為大部分女性讀者有很強的男女平權意識」。
英譯版小說的引言,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耶魯大學聯合學院(新加坡博雅學院)教授柏圖斯(Petrus Liu)撰寫。「同志小說難以在內地找到出版商,即使出版,也會頭頂學術研究等名義,小範圍傳播;《北京同志》的意義在於,1998年,同性群體微弱不聞,忽然有一部小說,讓人們直到還有一種取向存在於世,近在身邊」。
「它已經在特定歷史階段完成使命;誰讀了它,比誰寫了它重要」。
©版權聲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陳十四(Chenshisi95)
後窗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