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稿初步定型 創意源於足球
籌備《星球大戰》系列的最新續作時,導演艾布拉姆斯計劃在劇中創造一個全新的宇航技工機器人(astromech droid)。當時他就像普通人一樣,抓起一張紙巾,在上面畫了一份素描草圖。這張畫在紙巾上的素描設計稿非常簡單,壓根就只是上下相連的兩個圈,上面的圈裡加上了一個小點,代表機器人的眼睛。素描雖然簡單,核心概念卻已經在那裡了,也足以讓盧卡斯影業的概念設計師克裡斯蒂安-阿爾茲曼(Christian Alzmann)領會艾布拉姆斯的想法:「他想要的是一臺依靠球體結構滾動的機器人。為此我嘗試了不同的設計方案,他會針對機器人的不同外形給出指導意見,最終塑造出這個機器人的個性。最初的設計稿上採用的是非常討人喜歡的圓形外形,顯然這不會是一個嚴肅或是憤怒的角色。J.J.針對不同的設計給出反饋,反反覆覆費了不少功夫,最終定型為大家現在看到的BB-8。」
有很多粉絲戲稱BB-8是一臺「足球」機器人,阿爾茲曼覺得這些粉絲很有眼光:「我曾參考過很多足球的設計,當你在進行這樣一個項目時,你需要查看所有球形物體,只為獲得一絲靈感。設計時我偶爾看到了一隻足球,然後我覺得這是一個完美的設計方案。」
敲定BB-8的基本設計方案之後,接下來就該嘗試製造一臺現場特效模型了。到了這一環節時,來自盧卡斯影業生物設計團隊的概念設計師傑克-倫特-戴維斯(Jake Lunt Davies)會對BB-8的頭部和身體進行許多細微的調整,真正體現這個角色的個性。最終的成型設計方案大家都已經看到了——一個可以滾動旋轉的球形身體,還有懸停在上面的半圓形頭部。BB-8的外形非常簡單,很符合《星球大戰》系列的設計美學,同時在功能性上也說得通。
道具製作實屬不易 還得體現角色個性
外觀敲定之後,BB-8的設計工作只能說是完成了一半,接下來生物設計團隊就該要製造一個真正的BB-8模型了。現場特效大師尼爾-斯克蘭(Neal Scanlan)是《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生物設計團隊的主管,這位傳奇人物曾參與過《黃金羅盤》、《普羅米修斯》等影片的拍攝。斯克蘭表示:「我們在設計稿上進行改動,製作出真正可動的現場特效道具。然而BB-8已經確定是一個球體上加一個半球的外形設計,我們無法再做出任何改動。我們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個小玩意在銀幕上『活起來』。」這是一個超乎所有人想像的嚴峻挑戰,斯克蘭的團隊必須要找出一個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得說服J.J。艾布拉姆斯,讓他贊同這個想法。
斯克蘭表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管是大學實驗室還是一些個人都曾設計過所謂的球形機器人。我們經過仔細的觀察,挑出那些現有的,並沒有先進到超出現實的科技,把這項科技用在機器人上面,這就是能夠適用於電影世界的機器人了。」
團隊中的高級設計師約舒華-李(Joshua Lee)表示:「這玩意到底能不能移動,是不是需要額外的部件,例如一個加長的脖子,我們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我其實一直有一種感覺,它其實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了。為了證明這一點,我花費了半天時間製造了一個聚苯乙烯材料的BB-8木偶,這個木偶可以進行一些常規的動作,包括頭部動作和身體滾動的動作,背後也有操作的把手。它真的很讓人印象深刻。它無需其他炫酷動作就已經徵服了我,它也有很多情感,外形上來看頭部就像是懸浮於身體的圓球之上。尼爾當時在另外一個辦公室工作,那個辦公室位於攝影棚的另外一個區域。當時我興奮地衝到那裡,向他展示了這個小玩意,我們當時都在想,這就是我們想要的,這樣一個木偶能夠在拍攝時達成我們想要的效果。」
不過在開機拍攝之前,他們還需要將這一切證明給導演J.J。艾布拉姆斯看,證明這小玩意能夠滿足他的目的,它能夠和演員們同臺表演。這時候就需要戴夫-查普曼(Dave Chapman)和布萊恩-赫林(Brian Herring)登場了,他們兩人正是在幕後操作BB-8木偶的傀儡師。
查普曼表示:「我們花了大約兩周時間,在一處空曠的舞臺進行排練,想辦法弄清楚這個角色是怎麼移動的。當時尼爾-斯克蘭也和我們在一起,指導我們,為我們提出建議。我們在鏡頭前進行測試,也把這一切錄下來,留給自己審核。」機器人的個性如何,以及如何發現它的個性,這兩點很多觀眾壓根想不到,但查普曼和赫林的工作就是解決這兩大難題。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找出操縱木偶的方式,還得表達出快樂、悲傷、好奇和恐懼,還得找出辦法讓BB-8持續地表達出這些情緒。
「BB-8可以旋轉它的腦袋,可以有恍然大悟,恐懼或是憤怒的情緒。我們找到了一整套形體語言來展現這些情緒。」把它關掉之後它會變成什麼樣?斷電之後它的腦袋會有什麼動作?它能夠上下樓梯麼?團隊做出了很多設想,BB-8也最終為試鏡做好了準備。
「我們向艾布拉姆斯打了保票,也做過一些展示,但一直到影片開拍前一周,他才真正看到由傀儡師操作的木偶BB-8。他從沒有給我們施加壓力,也沒有帶給我們負能量。我記得我們第一次向他展示時,他的第一反應真的讓我感觸很深。當時他看著盧卡斯影業總裁凱薩琳-甘迺迪(Kathleen Kennedy),對她說:『我真是鬆了一口氣。』我當時真感覺他肩膀上的擔子一下子鬆了一點。當時我也真的覺得我們做出的決定沒錯,可以用現場特效來製作BB-8這個角色,不需要使用電腦特效。直到那一刻之前,所有人都認為除非我們能展現一些可信、可用、有利於拍攝的玩意,不然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電腦特效了。」J.J給了我們足夠的信任,最終我們也沒有令他失望。我們展示完畢之後,整個房間的氣氛都立刻活躍起來,所有人不再把BB-8當成是現場特效道具,而是一個角色。
這次成功也成為一個跳板,約舒華-李和電子設計開發主管馬修-丹頓(Matthew Denton)之後針對不同的應用製造了一大波BB-8道具模型。這波模型中包括「搖擺者」,一隻可以站在固定位置進行扭曲和搖擺的模型,這是為特效鏡頭準備的。其中也包括裝有三隻平衡輪的兩隻BB-8,可以無需傀儡師操作,通過遠程遙控器來操控。有一臺可以被演員拿起來,可以通過遙控器操控,展現一些特定的反應和動作。有一臺模型被稱為「保齡球」,就像是不倒翁一樣,被扔到鏡頭前之後永遠不會摔倒。最重要的還是可以被傀儡師操縱的那臺道具模型,兩位傀儡師一人操縱頭部,另外一人則控制身體,後者的身影在鏡頭裡出現,需要通過後期製作去掉。這是最關鍵的一個道具,在拍攝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和丹頓都在沒有看劇本的前提下完成了所有工程設計。最後證明,這個方案是有效的。
赫林表示:「馬特製造了頭部,約舒華製造了身體,希望戴夫和我能賦予它心臟和靈魂。」
特效道具還不夠 製造真正的機器人才是最終夢想
斯克蘭率領的團隊在開機拍攝前製作出了一隻可以通過遙控來控制的BB-8模型,但他們還是沒有忘記最初的目標——製造一臺可以徹底自由移動的機器人,不需要控制,不需要傀儡師,這才是他們的夢想。
李表示: 「這件事真的讓我很頭疼。我計劃製造一個可以在我們身邊滾來滾去的BB-8機器人,可以把它展示給影迷看。我們沒辦法把這個機器人用於拍攝,但還是得完成它。」基於製作階段的研發經驗,李對於如何完成這個機器人已經有些想法,剩下的就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最重要的在於這個機器人如何能夠匹配BB-8木偶的動作和個性。
李接著表示:「要製作一個球形的機器人有很多方法,但沒有一個方案能在球形機器人上面加一個可以自由旋轉的頭部,而這恰恰是BB-8的標誌性動作。於是我開始設計原型機,而馬特開始改進他手頭的軟體,想要儘可能地控制這臺BB-8機器人。」
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李在這裡賣了個關子,不願意透露這個秘密。
不管怎樣,李和丹頓最終完成了一個灰色的原型機,這臺機器人也最終達到了預期設想。斯克蘭把它展示給了公司高管,獲得了額外的資金投入。之後他們為這臺機器人噴漆並改善了細節,讓它變得和電影裡一模一樣。最終這臺BB-8機器人在去年四月舉行的《星球大戰》周年慶上帶給所有人驚喜,也成為《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展位的最大亮點。BB-8滾上臺,轉動半圓形的頭部,將視線投向觀眾,站在上一代機器萌物R2-D2的身邊,這也是公眾第一次得到官方證實:BB-8並非是電腦CG的產物,還是真真正正通過現場特效技術製作的模型。
來自新浪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