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不叫「餵」 女子幫被拐35年的布依族母親回家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李佳雨 河南輝縣攝影報導

  到了而立之年,李豔桃覺得,才真正認識自己的母親。她熟悉的母親,是長久深居於河南輝縣小村莊裡的農婦,有著和當地人完全不同的高額頭和深邃眼眶,說著大家聽不懂的話,不知名字、不曉家鄉。母親很少笑,即使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依然和北方的遼闊平原有著無法融入的疏離。

  而母親的另一面是這樣的:在汽車逐漸駛入西南部的蔥鬱山林時,整個人都被點亮;情緒變得鮮活,會開 懷大笑也會強忍眼淚;會在街上拉著鄰居拉很久的家常,也會大碗喝酒大聲歌唱。她回到了最讓自己舒服的地方,那是終於找到的家鄉。

  10月17日,被拐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回到貴州老家,見到了家人。在河南生活的幾十年裡,人生的一大半,她都身處一個孤獨的世界,在對家鄉的思念中,生兒育女、逐漸老去,直到孩子長大。

  ——這是一個女兒用漫長的努力,去成全母親「執念」的故事,也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懂得和付出,她們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最終選擇握手言和。

  35年了,母親的執念沒變

  12月的北方村莊,安靜蕭瑟。從貴州回到河南已經一個多月,德良的情緒終於平緩下來。每日午後,她會坐在家門前的臺階上,曬著太陽發呆,一待就是一個多小時。比起之前在貴州老家的嘮叨,她變得安靜,但這份安靜下又有著某種期待。

  她疼愛1歲半的外孫諾諾,餵孩子吃飯時會說,「快吃飯,吃飽飯了,我們去坐飛機,去祖父那裡。」偶爾到大街上碰到鄰居,就拉著別人一遍遍重複,「上次坐飛機回的那邊(指老家貴州),今年等過年蒸完饃饃,還要回去過年。」

  ——被拐離家35年,即使找回親人,她的執念仍在。

  今年9月10日深夜,德良的女兒李豔桃將母親說話的錄音,發給了網絡上推廣布依族語言的博主「峰蕭蕭」,確定這是布依語後,一群身在貴州的布依族人僅僅用了兩天半,就幫德良找到了位於貴州晴隆縣的家。

  事實上,這個故事裡有太多動人的細節:素不相識的「峰蕭蕭」黃德峰熱心助力,越來越多的布依族人加入尋找,共同想辦法推進。

  但整個過程中,作為德良的女兒,李豔桃是最難忽視的存在。看似極度順利的尋找背後,是她從年少時就認定的一件事——為被拐賣的母親找到家。母親的執念,就是她的心願。

  終於,李豔桃帶著母親回到了家。從北方的平原到西南叢林的蒼翠,她見到了和母親說著同樣語言的族人,在他們激動相擁時,她被擠到人群外,也紅了眼眶;在他們熱烈聊天時,她安靜坐在一邊,不去打擾。這是她母親的家鄉,她也吃辣、高額頭,身體裡也有著這裡的基因。

  李豔桃發現,只要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即使是做了外婆的德良,依然有著千般肆意的情緒。視頻連線時,她會抱怨,「你們看不到孩子,是不是著急了,是不是哭了?等我回去,我就不再亂跑了,永遠不再亂跑了,會聽話。」她會詢問自己的母親,「多吃點飯,你穿那麼少,給你買的東西你可穿?」也會叮囑自己的父親,「你別喝酒,喝酒不好,對身體不好。」

  李豔桃從未見過這樣的母親,有著孩子般的固執任性,但這樣的德良讓她歡喜。

  「我的媽媽到底是哪兒來的」

  這個冬天,德良找到家的故事也打破了村裡的寧靜。長久以來,那個叫「餵」的外鄉女人,那沒人能懂的語言,終於揭開謎底。李豔桃記得回家那天,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坐在她家的院子裡,事無巨細地問著,「你們怎麼找到的,花了錢沒有?」「你媽家怎麼樣,都是吃白米飯嗎?」

  李豔桃並不想解釋太多,在所有人眼中,被拐35年還能找到家,或許已是最好的結局。

  從很小的時候起,李豔桃就知道自己有個不一樣的媽媽。圍繞這個語言外貌都太不相同的外鄉人,有太多的打探。在學校,別的小朋友會叫她「小啞巴」,走在放學路上,身後有人議論,「這就是那人的女兒。」

  「那人」到底是哪樣的人?成長歲月中,李豔桃曾長久凝視鏡中的自己,高額頭、深邃眼眶、微黑的皮膚,不少朋友最開始都以為她是川渝一帶的姑娘。

  「我的媽媽到底是哪兒來的?」她這樣問過父親,父親會逗她,「你媽是外國人。」她生氣轉頭,將母親的說話錄下來,隨身帶著,走在縣城裡,碰見有外地人說著她不懂的方言,她一定要追上去讓人家聽聽確認下。

  後來,父親帶著她專門去了縣電視臺,想登尋人通告,一問具體信息,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父女倆傻了眼,一個都回答不出來。再後來,她根據母親形容的衣服,找來很多民族服飾讓她辨認,但是沒有一種是母親認識的。

  她也被騙過,還不止一次。同學說認識語言專家,於是她用了一個月的生活費請人吃飯上網,結果語言專家沒見到,剩下的大半個月她在學校餓了就喝水,實在撐不住了就去撿別人不要的饅頭,體重掉了20多斤,因為太瘦被取了個外號叫「麵條」。

  似乎,在最需要母親的時候,她都是一個人。她在孤獨中長大,習慣什麼事都自己拿主意。13歲第一次來例假,自己到衛生院去拿止血藥,沒有人給她上過生理衛生課,包括她的母親。後來,她結婚時,所有親友都來幫忙,熱熱鬧鬧。只見母親站在人群中,侷促彷徨。她拉過母親,大大擁抱。

  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去理解她

  她從來沒有埋怨過德良。

  「我媽的人生是空白的,她這一輩子範圍就是爸爸、我、妹妹、還有外孫,沒了。」李豔桃覺得自己沒有立場去苛責母親的不一樣,儘管她不能幫家裡趕集,沒有給孩子買過漂亮衣服,一雙襪子能縫了一遍又一遍,穿了整整3年。

  當李豔桃逐漸長大,站在一個女人角度去理解自己母親時,她感受到的是委屈。

  「一個女人,被打被拐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是你,你會不會害怕?」在被稱為「餵」的那些年裡,德良嘗試過融入村裡,坐在一堆聊天的婦女中間,別人笑她也笑,仿佛知道她們在說什麼一樣,德良仿佛游離於世界之外,她的活動範圍大多數只有屋前筆直的50多米,到拐彎處她就不會走了。曾被女兒帶到縣城,她不會認紅綠燈;在家裡,她始終學不會開電視調出頻道。她對「外面」有著恐懼,當看見來家裡做客的兩個女孩天黑要離開時,她拉著不讓人家走,讓李豔桃去睡地上,把床讓出來,「因為她自己的經歷,她覺得女孩子晚上出門不安全。」

  在李豔桃眼中,母親是在被這個世界傷害後,憑藉本能在愛人。

  小學開始,德良每天都會站在門口等她放學,風雨無阻。她從沒打罵過孩子,女兒回家晚了,她會著急地到處找,又在找到的瞬間變得安靜平和。中學,李豔桃需要到縣城讀書,每周回來一次。於是她伸出手掌告訴母親,五個手指數完了,她就回來了。再後來去讀大專,一學期回家一次,德良見到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中指和拇指合起來,比量她的手腕細了沒,女兒胖了就高興,瘦了就嘮叨。

  「我媽給我們的那些肉眼看不見的愛,真的特別特別多。」李豔桃記住母親將蘋果埋在麵粉裡,留給她和妹妹吃;每年過年家裡買3隻燒雞,母親從來不碰;不會用縫紉機也不會買布料,就把自己的衣服拆了,一針一線給孩子們縫棉襖。

  10月回到貴州,在河南長大的李豔桃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的家鄉,她有了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大家都說她和外婆年輕時候長得更像。

  見面的那晚,這一家人從晚上7點聊天一直聊到了凌晨2點,最後考慮到老人們的身體才意猶未盡地各自睡去。空白的35年裡,李豔桃的父親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我父母之間應該是親情吧。」李豔桃記得,母親喉嚨痛,父親會去抓藥,然後交給她,叮囑她,「你把藥給你媽,說是你抓的。」

  李豔桃4歲那年,德良帶著孩子跑過,第二天被找了回來。李豔桃回憶,父親沒有責怪母親。後來,他對德良說,「你能找到家,你要知道自己家怎麼走,你就走。你找不到要丟了怎麼辦?你還帶兩個孩子,都被拐賣了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男人,一直支持德良找家,他在大街上對著眾人說過,要是能幫忙找到的話,要多少錢都給。

  2017年底,他被確診食道癌,在醫院治療三個月,效果甚微,最後在回家的路上斷了氣。遺體抬進門,德良仿佛不相信,上去推了推他胳膊,然後大哭。

  李豔桃記憶中,這是母親唯一一次為了父親哭。

  三年後,德良終於找到了家,她在家待了12天。現實是,這個家庭看上去並沒有能力留下這個突然歸來的女兒:父母沒有收入,二弟德勇帶著妻子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小弟德磚需要養四個孩子。

  李豔桃將母親的不舍看在眼中。歸途中,她問丈夫,要不乾脆去那裡買個小房子?丈夫打心眼裡心疼妻子,「你覺得成就成,都看你。」

相關焦點

  • 3天幫被拐35年的布依族老人回家,他的抖音成為尋人燈塔
    幫德良找家人時,黃德峰哭了四次。  10月17日晚上7點,從貴州村寨被拐賣到河南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見到了家人。在離開家鄉的35年中,她因聽力受限,沒學會漢語,只說布依語,與人溝通困難。即便在家人眼中,她沒有姓名,不知出生年月,活得無憑無據。
  • 母與女:我為被拐母親找到家
    而她剛剛認識的母親,在汽車逐漸駛入祖國西南部的蔥鬱山林時,整個人都被點亮,情緒變得鮮活,她會開懷大笑也會強忍眼淚,會在街上拉著鄰居說很久的家常,也會大碗喝酒大聲歌唱,她回到了最讓自己舒服的地方,那是終於找到的家鄉。10月17日,被拐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回到貴州老家,見到家人。
  • 被拐賣到河南35年的布依族女子:始終學不會漢語,被認為是啞巴
    下車時,德良還不明白這陣仗的意思——從河南新鄉出發,轉車、乘機至貴州興義市,又經歷兩小時車程到達深山中的沙子鎮,她暈車、嘔吐,心情很不好,一下車就坐在街沿上休息。八十多歲的母親準備了一碗熱飯,要餵她吃。按布依族習俗,遊子歸家,先吃一口家鄉飯,就再也不會丟了。德良側著頭連說不吃。
  • 一個名字叫「餵」的女人
    漫長的、沒有名姓的35年過去了,她第一次聽到別人喊出自己的名字。名字從李新梅記事起,媽媽就是個沒有名字的人。爸爸通常管她叫「哎」或者「餵」,鄰居則連這個也省略,直接上來拍一下肩膀。在村子裡35年了,「他們都不知道我媽叫什麼」。
  • 母親被拐35年,牙齒掉了好幾顆,丈夫去世時第一次痛哭
    不愛說話的母親,是村裡的另類。從記事開始,母親就不愛說話,村民有時會當著我的面說母親,我都瞪眼懟回去。母親生下我和妹妹兩個人,長大一點後,我明白村民對母親異樣的目光,是因為她是外地人。一直很奇怪,母親的語言為何與眾不同,她聽不大懂我們的方言,很多時候,嘴裡會說出「煙和白煙」兩個詞,後來我才明白,這兩個詞代表的意思是「家」和「回家」。母親是被拐來的,路上曾經被打過,牙齒掉了好幾顆,後來遇到我大姑,我大姑花1000塊把她買下來,嫁給了我父親。
  • 開州女子打工被拐,與家人失散37年,終回家與親人團聚
    「民警同志,你們一定要幫我找到小女兒,我這個年齡說不定哪天就走了,我不想留下這一生的遺憾。」吳大想提起失聯的小女兒老淚縱橫。 在李啟聖與民警的耐心開導下,吳大想情緒穩定了,慢慢向李啟聖講述他心中的秘密,女兒吳升翠在37年前,其堂姨父以外出打工為由將她拐騙到外地,「當時記得好像是在江蘇、安徽一帶。」 「37年了,升翠究竟是生是死,我們都不知道。」
  • 西安母親31年煎熬終結於此刻!被拐兒子帶著媳婦和娃回家了!
    2020年5月18日 陝西李靜芝找到了 被拐32年的兒子 孫小虎媽媽抱著孫女 合不攏嘴~ 街坊鄰居們夾道歡迎孫小虎回家,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
  • 520見證奇蹟,瑞安蔡媽媽深圳找回被拐25年的女兒
    在昨天「520」這個諧音為「我愛你」的日子裡,當來自瑞安的蔡媽媽,於下午1時許在深圳寶安機場見到被拐25年的女兒翁小姐時,兩人相擁而泣。 蔡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真的是你嗎?」為了這場相聚,在這25年裡,兩人都歷經了被騙、失望、等待等各種煎熬,譜寫了一曲令人唏噓的「命運交響曲」。邊上,機場內的乘客也紛紛圍聚過來,見證著這場奇蹟般的相逢。
  • 打拐民警劉彥佑:5年助35個被拐孩子找到家
    去年年底,劉彥佑通過智慧新偵查手段,幫助陳勇夫妻找到了被拐16年的孩子。孩子被拐時只有2歲,如今已是即將成年的大人。解救孩子,讓他與親生父母見面?劉彥佑沒有立即這樣做,他告訴孩子的父母,小陳還有幾個月就將高考,如果這時選擇見面,很可能會影響他的備考狀態,從而影響高考成績。思慮再三,孩子的父母同意在高考後再與孩子相認。
  • 爸爸,我回來了!「幫被拐孩子回家」認親現場,失散26年的父女相認
    日前,由公安部刑事偵察局、貴州省公安廳政治部、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1《等著我》欄目組指導開展的「幫被拐孩子回家」現場認親直播活動在貴陽市公安局成功進行,貴州省興仁市巴嶺鎮馮某森與走失26年的女兒馮某梅相認團圓,喜極而泣。
  • 貴州鎮遠女子被拐三十年閩黔警方和志願者通力合作助其圓夢回家路
    近日,二三裡資訊在《寶貝回家官方微信群》獲悉:貴州鎮遠被拐到福建廈門的女子(以下簡稱楊女士),在閩黔警方和寶寶回家志願者多方通力合作幫助下,回到闊別三十年的家鄉鎮遠。據了解,楊女士1974年出生於貴州鎮遠縣都坪鎮,1990年1月失蹤被拐。
  • 被拐後逃脫不知回家路,貴州女子根據地名找到失散多年的家人
    朱米說記得家鄉可能是雲南,2003年她被人以打工的名義從家鄉帶了出來,後被人將她拐賣到安徽省阜陽市。不甘被拐的朱米有一天趁拐賣他的人不備,從半路上逃了出來,可是由於自己在家時讀書不多,對家鄉地址的記憶不準,不知道如何回家的她無奈只好留在了安徽當地一邊打工、一邊尋找親人。
  • 《等著我》漂亮潘麗為媽媽找家,一首《媽媽的吻》向媽媽表達愛意
    《等著我》一是貼近群眾,將視點對準現實生活,展現普通人最真實的悲歡離合,給予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引發反思;二是表達方式真誠平實,用樸實、生動、鮮活的語言講述尋人故事,將充滿愛和正能量的價值觀傳遞開來;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創新方法,推出融媒體公益尋人平臺,打造電視公益新模式。
  • 六歲半被拐的「小公主」,終於回家了!
    利利的媽媽去世得早,她從小和爸爸兩個人相依為命。她就是爸爸的「小公主」。常利利清楚記得被拐的前一天,六歲半的她在幼兒園過了「六一」兒童節。那天她跳了舞,和小朋友們合唱了《魯冰花》。表演結束後,爸爸一把抱住了利利,摸著她的頭誇她聰明,還給她買了冰淇淋作為獎勵。
  • 流傳數千年的樂呵布依族天籟之音「吶臥餵桑任」
    「吶臥餵桑任」(「吶臥」,地名,布依族語,意譯為「樂呵」——樂樂呵呵之意,即現今的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洛河槽子,是紫雲自治縣布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桑任」:布依族語,即石匠、石工;「餵」即石工們勞動時所唱的歌)。
  • 被拐32年的孩子找到了!當年她的尋子錄音,聽哭所有人...
    事件回顧 僅幾分鐘2歲半孩子丟失,一找就是32年 8年前,總臺央廣記者採訪李靜芝時,她曾拿給記者一個相冊,那是一個80年代常見的錦緞面活頁相冊。相冊裡都是嘉嘉從滿月到被拐之前的照片,那時的李靜芝很年輕,抱著眼睛笑起來彎彎的嘉嘉。相冊記錄著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回憶與堅守。
  • 公益電影《寶貝回家》關注被拐兒童 傳遞正能量
    公益電影《寶貝回家》以營救被拐兒童為題材,根據「生命不息,打拐不止」的打拐英雄事跡改編,由中國當代新銳導演韓文清執導並擔任編劇,臺灣青年演員賴芊合與溫思年主演,講述了愛心人士幫助孩子逃離拐子窩的感人故事。
  • 手繪住所地圖微信傳父親 女孩被拐10年後見父母
    她跟帖說大白楊是一個村子,知道對方家是這裡後,十分奇怪為什麼西安的不知道大白楊是一個村子,於是就多問了一句,對方回帖說自己是被從西安拐賣的,記憶中有一個叫大白楊的地方。  發帖提問的就是程穎,她6歲被拐走,到現在只記得自己叫程穎,家在大白楊,她是被拐走的。
  • 【感動】從古藺到揭陽千裡尋母,被拐離鄉24年,媽媽終於回家了!
    24年後,2016年10月5日晚上11點過,兒子千裡尋母,從四川瀘州到廣東揭陽,終於將媽媽找回來了,回到了母子曾經一起生活的地方。鄰居周婆婆看到他們母子團聚後,忍不住感慨:「他們不遠千裡把媽找回來養老,難得喲。」被拐母親被拐離家,留下兩個孩子「媽,我來看你了!
  • 男孩5歲被拐,26歲上央視!母親一出場,他嚎啕大哭!
    記者在電視機前回看央視大型公益尋人節目《今世緣·等著我》最新一期節目,當希望之門打開後,愛心尋人團幫助巫山一個26歲的小夥子張哲找到了媽媽。21年的苦苦尋找,小夥實現回家夙願,他在媽媽的懷抱裡泣不成聲,幸福得像一個孩子。